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水文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水文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水文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我觉得如果真的要投稿水文期刊的话,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还是论文的质量,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字体精练、数据可靠、篇幅在2500-4000字为宜,优质稿件可以字数不限论文中涉及到计量单位要一律采用国际标准书写。近年来水文期刊的审稿速度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对文章的质量要求还是很高的,发表不易。如果真的想要快速投稿的话,主要还是要以原创为主要方向,毕竟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来说一个,水资源研究,是武大rccse收录的核心,审稿的话周期是在半个月之内

气象水文装备,是环境类核心期刊吧,投稿难度是比较大的。当然学术度是比较高的。投稿邮箱谢谢采纳。

气象灾害防御投稿不是很容易,通过率极低。《气象灾害防御》是由吉林省气象局主管、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刊期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气象灾害防御》的办刊宗旨为:聚焦气象灾害,刊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学术成果,促进气象系统专业理论、观点和技术交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欢迎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赐稿。

气象水文装备杂志投稿经验

军事气象学——气象与作战的结合军事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武器的使用和技术装备的影响以及研究对军队行动实施气象保障的一门学科。它是气象学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分支。军事气象学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军事学、气象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人们主观处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赤壁之战借助东南风用火攻在战争中,正确运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历来被视为兵家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艺术,中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同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列为道、天(指阴阳、寒暑、时制)、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巧用气象条件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如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南风用火攻打败曹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对珍珠港一举偷袭成功。与此相反,因疏忽气象条件而失利的战例也是屡见不鲜的,1812年拿破仑率兵60万进攻俄国,因不适应当地的大陆性的寒冷气候,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在俄军的反击下,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在古代,作战样式和兵器都较简单,规模较小,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战术方面。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兵器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气象学在继续注意解决战术应用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开展了气象条件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基于气象条件对各军兵种和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不同,军事气象学的研究逐步扩大到海军、空军、炮兵、导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等领域,并开展了军事气候和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工作。海军舰艇部队领域的军事气象源于航海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舰艇航行、作战和训练的影响,舰艇防范或规避航危天气以及对舰艇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等。影响海军舰艇航行和作战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海雾、风浪等。气象因素对武器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我国古代有许多利用有利天时作战取得战场胜利的例子。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就采用谋臣许攸的建议,利用十月“秋高气爽,物干风燥”的天气连夜奔袭袁绍军乌巢屯粮基地;夷陵之战中,陆逊又故伎重演,利用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即使是武将出身的关羽,也有利用十月份快行冷锋天气的“大霖雨、汉水溢的天时”,筑坝蓄水,水淹于禁七军的精彩战例。可见,天气对战争的影响,自古就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敌对国家都互相采取气象情报管制措施,视气象情报为国家机密。二战初期地处西风带下风向的德国只能利用过去50年间的英吉利海峡天气图及潜艇发回的零碎天气资料,无法预测英伦三岛的天气变化,只好在挪威、冰岛、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扬马延岛(北冰洋腹地)设置秘密气象站。1940年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袭摧毁了这些气象情报站,迫使德国在北海建立临时拖网气象船队或空降气象情报人员到英国本土去收集气象情报,但这些零碎不准确的气象情报始终未能帮助希特勒实施“炸平伦敦”的罪恶计划,希特勒只好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恶劣的天气。一般来讲,参战时参谋部在制定战略、战役计划和临战时,都会充分注意和利用气象条件的。以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为例,足以说明气象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气象条件的正确与否本身就是一种战场指挥艺术。现代战争多采用长途奔袭、大机群、大舰群作战,故要求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区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情报。现代战争又是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因而气象保障要求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化。现代战争节奏快,尤其重视初战,因此气象保障要快速、准确,以选择有利的开战时机。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动用了全球气象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汇集遍布全球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C3I计算机系统高速传输、处理、集成,最后成功选择了1月17日发动首次进攻的时机。毫无疑问,气象情报与保障将是未来战争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1)气温与战争气温高低对武器性能和人体机能影响很大。严寒条件下,飞机、坦克、车辆等起动困难;橡胶轮胎强度下降,各种橡胶密封垫圈变脆、易裂;各种电子元件和器件的灵敏度下降;化学毒剂挥发变慢,染毒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达到,但持续时间长等。酷寒条件下,人员易冻伤,负重增加,消耗体力大,若是冰天雪地,还会引起雪盲。上述均会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最典型的战例是1941年冬,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因严寒而惨败。这一年莫斯科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好像上帝站在俄国人一边”,结果苏军大败德军,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将士和人民的士气,为苏军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气温过高则造成机动车散热困难,耗油增加,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熄火;雷达、电子元件和橡胶部件加速老化;大炮的炮膛磨损增大、升温太快导致连续发射的弹数减少;战机因气温高、气压低导致发动机功率减少,起飞滑跑的距离就要增加。炎热的天气还使士兵容易疲劳、浑身泛力,易中暑,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以1990年的“海湾战争”例,该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近10万人进驻沙特阿拉伯安营扎寨。然而,沙特阿拉伯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7月份平均气温为36℃,最高气温超过50℃,夜间气温也在30℃左右;晴天占90%以上,终日无云无雨、烈日当头,相对湿度在30%以下,有时相对湿度为零。干燥炎热的空气加快了人体中水分的蒸发,在灼热的沙面烘烤下,即使不动的士兵每天也要喝23升水。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要穿长衣长裤防化服装,背睡袋和食品。因抵挡不住炎热而中暑的士兵为数不少,大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另外,高温使各种望远镜和坦克瞄准器看到的景物失真,射击的准确度下降。高温也迫使美军战车艾姆布拉斯坦克频繁加油和加水,美军后勤部门几乎是跟在进攻部队的后面进行供水和供油。虽然美军最终取胜,但炎热干燥的气候确实使美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2)风与战争风与军事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风使各种炮弹弹丸的飞行路径发生偏离,弹着点远离目标区。强逆风还会降低徒步行军和车辆行驶的速度,延长行军时间。大风容易使舰船偏离和迷失方向。在海战中,逆风容易使人眼睛疲劳、观察能力下降,降低舰上武器的威力,所以应争取占领上风海域。海上的狂风通常还和巨浪联系在一起,能掀翻舰船,摧毁港口及军用设施。航空母舰则相反,因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通常选择逆风,以便缩短滑跑距离。风还可以影响生化毒剂的浓度、染毒持续时间及传播的范围,最佳时机是顺风且比较稳定、风速不大的情况。(3)云和雾与战争低云和雾对作战行动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能见度下降,因而降低了观察射击的准确性,使飞机难以起飞和降落,给舰艇编队航行、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带来困难。在低温下形成的雾凇会影响有线通讯甚至使线路中断,车辆因大雾而无法行驶。在中低云飞行的飞机容易产生积冰和颠簸。雾和云还因为吸收各种电磁波而影响到导弹发射的准确度。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战斧”巡航导弹的命中率只有50%~60%,原因就是云雾天气的干扰。雾对生化核武器影响特别明显,会抑制其扩散速度和范围。云雾因能见度差而具有一定的隐蔽作用。1940年英法联军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就是利用大雾作掩护,使德国空军找不到轰炸目标。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战役中,双方损失航母各2艘。但日本的“瑞鹤号”航母却因驶入多云的海区而安然无恙,而美军轰炸机却把大堡礁误认为是“瑞鹤号”航母而狂轰滥炸。二次大战期间,德军还利用人工造雾掩护鲁尔工业区等免遭空中轰炸。敦刻尔克撤退利用了大雾作掩护(4)降雨和雷暴与战争降水和雷暴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更加直接,危害更大。降水使能见度下降,观察射击困难;使道路泥泞,人员和车辆难以行进。降水使裸露的大炮、光学系统及其零部件、弹药等面临着锈蚀损坏、失效的可能。暴雨和雷暴可能使雷达和架空线路的通讯中断,也会导致飞机结冰、颠簸、通讯中断甚至机毁人亡。暴雨和大风往往是孪生兄弟,它同样也影响舰艇舱面人员的健康和战斗力。舰艇遇上台风降水则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暴雨和连绵降雨还会引起江河泛滥、山洪爆发、冲毁交通线路和桥梁,甚至使部队无法前进。虽然降雨和雷暴对攻守双方都不利,但总的来讲对攻方的危害更大。例如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盟军从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就迅速在登陆岸滩建立了人工防波堤、人工港,以便运输弹药、燃料、食品和方便后续部队上岸,为此花费了近4000万英镑建立了2个中等规模的人工港口,可谓是“防患于未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6月19日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席卷了英吉利海峡,盟军800多艘舰船被风暴吹走或受损搁浅于岸边,防波沙堤和4千米长的人工舟桥在风浪中消失,许多车辆、武器装备受损或被卷走。据称,这场80多小时的风暴比前2个星期德军阻击造成的损失还要大。气象条件是确定作战时机的重要因素根据天气变化选择作战时机是取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刘伯承元帅在战争生涯中总结出利用“黑夜、风雪、下雨和大雾”等天气出奇制胜消灭敌人的经验。现代战争中多是采取多兵种、大兵团协同作战,对于初战时机的天气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气象情报更加及时和准确。众所周知,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直接参加登陆作战的总兵力达280万人,参战的舰艇和运输船达6500余艘,作战飞机1100多架。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一举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大西洋堡垒”,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奠定了二战反法西斯全面胜利的基础。然而,作战时机的选择是实施登陆计划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战时参谋部的地理学家和气象专家为登陆时机的选择可谓费尽心机。诺曼底登陆战——气象条件决定作战时机诺曼底地处高纬度,6月份白昼时间长,一般4时天亮,6时日出。盟军既需要夜幕掩护部队悄悄航渡,又需要有天亮后的一段时间辨认滩头目标,实施准确的炮击和登陆艇冲岸运动。另外,诺曼底海区为半日潮,平均潮高4米,海滩坡度平缓。陆军希望最高潮时登陆,以缩短涉滩距离;海军则要求最低潮时登陆,以便舰艇在水下障碍物以外抢滩;空降兵最好是在满月时空降,以保证准确地降在指定区域。经过地理学家们的综合推算,能满足三军要求的日子只有6月5~7日这3天。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泰勒等最后确定6月5日登陆,第一梯队上陆时间为6时30分~7时45分。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自6月1日盟军进入登陆上船地域起,英吉利海峡出现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狂风恶浪,根据气象后勤部门的预测,原定登陆的6月5日,天气也极为恶劣。6月4日上午,盟军被迫将登陆日期推后1天。艾森豪威尔恳切请求专家们再度分析天气形势,看看还有没有一线机会,否则,盟军登陆部队难免因暴露而遭到打击。斯塔格等专家根据高、低空等压线图,经过分析认为5日早晨大西洋上空已出现一个不断加强的低压槽。由于冷锋的影响,在冷锋过后低压槽到来之前,会有24小时适合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天气。艾森豪威尔当机立断,下达了6日清晨实施登陆作战的命令。1944年6月6日清晨,英吉利海峡果然风势渐缓。5时50分,万炮齐吼,诺曼底海滩弹落如雨。6时30分,第一批登陆兵在隆隆的炮声中奋勇冲向岸滩……一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登陆战役终于拉开了帷幕,并最终以盟军的成功而告终。近代许多战略家都认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命脉,谁就可以称霸世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第十七个省。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向伊拉克动武的决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从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向海湾地区进发。对于何时发动对伊拉克的空袭和地面进攻,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是充分考虑了海湾地区一系列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才作出决定的。多国部队参谋总部有60多位地理、气象、宗教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选定在1991年1月17日为发动空袭日期,2月14日发动对伊拉克的地面攻势。因为每年的3月17日,是伊斯兰教民们斋月开始的时候,如果在斋月采取军事行动,则会被穆斯林认为是对安拉的亵渎,必然会引起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极大愤慨,从而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势必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美军将开战定在1月份,想尽早赶在斋月之前结束这场战争。而且,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一带每年春季都有一段时间出现在沙漠风暴的袭击之中,这种恶劣的天气不但会使远道而来、不服水土的多国部队战斗力下降,而且对空中飞行和导弹的发射也不利。美军气象水文人员预测海湾的无月之夜是:1月12~20日,2月10~18日,3月11~19日;海湾涨潮的时间是:1月3~7日和17~23日,2月1~6日和16~21日;3月2~7日和17~22日。如果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虑,1月17日正是“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这样才有利于舰艇靠近伊拉克水面而少触雷,有利于舰载轰炸机的隐蔽与攻击。1月17日,驻扎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林等国空军基地的F-17隐形轰炸机、F-15战斗机、B-52轰炸机,巡航在地中海波斯湾、红海的美国航母、战列舰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等分别从东西、南面、西北面飞向伊拉克的军事指挥中心、炼油厂、通讯联络中心、导弹基地、雷达阵地、军用机场等。美军的各种炮弹、导弹如万箭齐发,进行“地毯式”轰炸,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达到了预期目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看来,如何利用气象条件确定作战时机,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含义汛期防止洪水为害,保障防护区安全的工作。汛前准备包括:培训防汛人员;检查防洪工程设施,消除隐患;制定度汛方案;备足防汛物料;建立健全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汛期工作包括: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防汛值班,及时了解气象水文状况,预报水情,必要时下达警报;巡查和守护防洪工程,运用防洪系统各项措施,依据水情和工程状况以及防汛调度计划,控制调度洪水,遇有险情立即抢护;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请示上级同意后采取紧急措施(如分洪、撤离分洪区居民等)以减小损失。汛后对防洪工程及防汛工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对抢险工程要加固;若采用分洪等紧急措施,则应作好善后工作。中国在西汉时已设治河机构管理治河和防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均设有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防汛工作。其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其它相关准备工作①组织沿河居民和单位从事防汛。中国大的江河防汛,除有专业人员外,沿河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抗洪的义务。汛前沿河村、镇、城市居民和单位组织起来,汛期进行防汛;军队也作好准备,必要时承担防汛抢险任务。②建立健全洪水预报警报系统。③检查各种防洪工程设施和岁修情况,了解工程防洪能力,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确定渡汛措施,制定防御不同类型洪水方案,包括超标准洪水紧急措施。④对防汛骨干人员,进行防汛知识和抢险技术培训,提高防守能力。⑤备足防汛料物。大江大河多由国家预备土、 沙、 石、木料、麻袋、铅丝等防汛料物。此外,在汛情紧急情况下,防汛指挥机构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所需物资、设备和人员,事后归还或给予适当补偿。汛前检查内容一、防汛组织机构(即:防汛领导组织机构、防汛责任部门、抢险队伍等)是否健全、指挥调度是否顺畅;二、防汛制度、措施、防汛应急预案是否制定;三、有关建筑物(施工围堰、防洪墙等)是否满足度汛要求;

气象水文装备,是环境类核心期刊吧,投稿难度是比较大的。当然学术度是比较高的。投稿邮箱谢谢采纳。

国防动员部下设一厅五局:办公厅,动员征集局,政治工作局,民兵预备役局,边防局,人民防空局。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国家国防动员工作。2、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组建军委国防动员部,履行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职能,领导管理省军区,有利于从战略层面加强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扩展资料:国防动员部又称战争动员,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紧急措施。分为全国总动员和局部总动员,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决定,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动员的范围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技动员以及人民防空动员、群众防卫动员、国家战略贮备动员等,其中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主要职责:1、在精简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2、此次组建的国防动员部极其重要的一项职责是"领导管理省军区",这也是一项重大体制改革。从建国至今,各省军区一直由大军区领导。本次军改,大军区撤销,重划战区,只负责联训联战,省军区改由国防动员部接手。国防动员领域的主要工作和目标规划:1、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调整优化民兵、预备役部队规模、结构和布局,突出抓好海上民兵、边海防民兵、应急民兵和新型预备役部队建设,提高国防动员各类专业保障队伍建设质量,打造平时能服务、急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国防动员力量体系。2、拓展深化新兴动员领域工作: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向海洋、太空、网络空间以及测绘导航、电磁频谱、气象水文、战略投送、高新技术装备维修保障等领域深化拓展,显著提升国防动员的科技含量。3、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着眼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在军民融合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研究论证国防动员需求,准确掌握国防动员潜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动员要求,在重要基础设施中嵌入动员功能,把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子走得更坚实、更宽广。4、完善国防动员基础支撑: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抓紧构建国防动员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的法规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基础、技术支撑和法治保障。参考资料:军网-军委国防动员部下设民兵预备役局边防局等单位

水文气象期刊投稿

气象水文装备,是环境类核心期刊吧,投稿难度是比较大的。当然学术度是比较高的。投稿邮箱谢谢采纳。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经查证,不是2011版北大核心复合影响因子:179 综合影响因子:094 主办: 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6-009XCN: 22-1135/TH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创刊时间:1988

农业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没有

今年的年会主题: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征文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的机理研究;强对流、暴雨等灾害天气潜势、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与方法;热带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预报技术与方法。承办单位:天气学委员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主席:端义宏 梁建茵S2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征文范围:2009年(国庆60周年、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2009年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2010年发生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服务;气象灾害区划与影响评估;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承办单位:气象灾害与服务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席:陈振林S3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征文范围: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减缓等。承办单位:气候变化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秦大河S4 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征文范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风能(电)、太阳能和空中水资源评估方法和开发利用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及其发电量预报研究;气候变化对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承办单位: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罗 勇S5 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征文范围:城市气象探测技术与应用;城市精细气象预报与应用;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适应与对策;城市化与城市大气环境;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市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影响评估。承办单位: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北京市气象局主席:王迎春S6 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征文范围:人工影响天气新的理论认识和新的技术方法。承办单位: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席:郭学良S7 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征文范围:新一代天气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的作用;雷达产品、拼图软件开发;雷达技术保障;风廓线雷达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雷达探测产品质量控制。承办单位: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席:宋连春 李 柏 高玉春S8 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征文范围:农业气象灾害灾损和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与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应对;设施农业气象保障;农业气象遥感;作物生长模型;农用天气预报;草原、森林气象等。承办单位:生态与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席:申双和 郭建平 梅旭荣S9 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征文范围:副热带地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副热带季风(降水)的监测、诊断与预测预报。承办单位:副热带气象委员会、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主席:汤 绪S10 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征文范围: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土壤-植被-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研究;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陆-气耦合大气数值模式研究。承办单位:干旱气象学委员会、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席:张 强 马柱国 吕世华S11 空间天气自主资料应用与模式集成征文范围: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处理、分析及应用;基于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模式开发与集成;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空间天气类项目进展。承办单位:空间天气学委员会、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席:王劲松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征文范围:云降水物理学;大气辐射学与大气环境;空基、地基对气候环境监测原理、反演方法与验证;中层大气探测与过程研究及气候环境效应;大气与空间电学临近空间监测技术和实验。承办单位: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和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主席:赵春生S13 第二届气象期刊发展论坛——大气科学期刊编辑与创新发展征文范围:期刊编校流程优化和规范;刊物网页设计和网上采编系统建设;大气科学期刊的集团化发展;大气科学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承办单位:《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丁一汇S14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征文范围:气候变化与重大疫情的关系;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城市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气候类型对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不同天气条件对人体病理变化的影响;医疗气象预报方法与技术;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承办单位: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主席:王式功S15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征文范围:防雷减灾综合管理;雷电物理与应用研究;雷电监测、预警及其应用;防雷检测、评价及评估;雷电灾害调查与分析;雷电防护技术发展与应用。承办单位:雷电防护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朱祥瑞五、论文征集与出版请按照本次年会的主题与各分会场征文内容向年会提交论文。应征论文应是2008年以后完成的科研成果,如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请在文后加注相关信息。应征论文需在正文中标明分会场的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每位作者的应征论文在同一个分会场不超过1篇,最多在3个分会场投稿(注:请勿同一篇文章投多个会场)。应征论文只需提交全文,全文中需含800字摘要。所投稿件应符合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征稿简则(见附件1)的要求。如与相关要求不符,主办单位有权删改。应征论文一律通过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提交,具体方法请见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27nh/),征文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0日。

难。摘要从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归纳总结近年来水稻观测、土壤水分观测工作中容易出错而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建议基层气象台站农业气象工作者引起足够重视,避免错情出现,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质量,为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效果打下基础。农业气象是应用气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要明晰农业气象,就要清楚它在整个应用气象研究中的位置。

我也是! 被安徽农业科学转投到农业灾害研究!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期刊?是不是核心?都找不到官方网页你交审稿费没有?1000元············

中国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我现在在郑州飞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做组稿编辑,主要负责论文发表图书出版专利申请,合作的出版社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东北师大出版社 天津科技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有需要可以私聊我

字数少,即使版面占不满,也不影响发表。

气象

如果有导师推荐一下的话,会比较容易中稿。

  • 索引序列
  • 水文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 气象水文装备杂志投稿经验
  • 水文气象期刊投稿
  • 农业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 中国气象期刊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