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

医学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免疫学领域中许多重大突破性的发现,使免疫学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个分支学科和交叉的学科,也成为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必将为解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贡献。为了满足我国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全国多所高等医药院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编写本教材,以满足医学教育需求,本教材主要使用对象是全国医药院校五年制和七年制医学生,也适用于从事相关医学研究的科技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在编写教材上力求体现免疫学学科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应用性),尽可能使本教材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21 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和桥梁课程,学好本课程对医学生至关重要,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医学免疫学课程既难“教”也难“学”。为此,编者在认真学习国内外医学免疫学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教学的现状,对免疫学教材的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排做了适当改动,使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本教材注重知识更新,在尽量控制篇幅的同时,增加了部分前沿的、必要的医学免疫学内容,精心编排全书中重叠或交叉的内容,合理安排各章节内容,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前后呼应,避免相同内容的简单重复,尽可能符合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将相关知识展示给读者。在保证教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专业术语统一,文字表达力求准确无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务求讲解透彻。本教材书后附英语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和主要参考书目,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本教材精心绘制大量图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和强化读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教材是在国内14所医学院校全体编委、主审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书中插图大部分由马兴铭、王倩、刘欢(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修改和绘制。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给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马兴铭 丁剑冰   2013年3月

第一章 绪论  第1 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学的应用………………………5第2 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  一、传统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20 世纪初)……………6  二、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  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 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  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第二章 抗原  第1 节 抗原的特异性……………………13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第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  一、抗原的异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  五、佐剂的应用………………………20第3 节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  四、其他分类……………………………22第4 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  一、超抗原………………………………22  二、丝裂原………………………………23  三、佐剂…………………………………23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1 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第2 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第3 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第5 节 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8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1 节 补体系统概述……………………40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质……………………………41第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41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  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第3 节 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  一、自身衰变调节……………………48  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第4 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  二、调理作用……………………………50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质作用……………………50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第5 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  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1 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53  一、白细胞介素………………………53  二、干扰素………………………………55  三、肿瘤坏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趋化因子……………………………56  六、生长因子……………………………57  七、其他细胞因子……………………58第2 节 细胞因子受体……………………5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第3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第4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  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  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  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  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第5 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64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  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1 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66  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第2 节 黏附分子……………………………69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第3 节 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1 节 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第2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  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第3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  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  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第4 节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  一、单倍型遗传………………………82  二、多态性………………………………83  三、连锁不平衡………………………83第5 节 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  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  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  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  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  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 鉴定的关系………………………85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1 节 中枢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第2 节 外周免疫器官……………………95  一、淋巴结………………………………95  二、脾脏…………………………………96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第3 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  一、淋巴细胞归巢……………………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第4 节 免疫赦免组织……………………98  一、眼……………………………………99  二、脑组织………………………………99  三、睾丸…………………………………99  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1 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体内屏障……………………………100第2 节 固有免疫细胞……………………101  一、吞噬细胞……………………………101  二、树突状细胞………………………104  三、自然杀伤细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第3 节 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第4 节 固有免疫应答……………………110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  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  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关系…………………114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1 节 抗原提呈细胞……………………115  一、树突状细胞………………………115  二、单核-巨噬细胞…………………117  三、B 细胞………………………………117第2 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第1 节 T 细胞………………………………121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第2 节 B 细胞………………………………129  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细胞亚群…………………………130  三、B 细胞功能…………………………132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1 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第2 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  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第3 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  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  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第4 节 黏膜免疫应答……………………148  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  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  一、抗原因素…………………………154  二、机体因素……………………………155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  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  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  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  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  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  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  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  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  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  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  一、遗传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  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补体系统缺陷……………………197  五、吞噬细胞缺陷……………………198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  一、供体的选择………………………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疗……………………211  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1 节肿瘤抗原……………………………213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  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 效应机制……………………………217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  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  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  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  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  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  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第1 节免疫预防……………………………241  一、人工主动免疫……………………241  二、人工被动免疫……………………244  三、我国计划免疫……………………245第2 节免疫治疗……………………………246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  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  四、免疫基因治疗……………………250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  参考文献………………………………………260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1 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学的应用………………………5第2 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  一、传统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20 世纪初)……………6  二、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  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 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  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第二章 抗原  第1 节 抗原的特异性……………………13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第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  一、抗原的异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  五、佐剂的应用………………………20第3 节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  四、其他分类……………………………22第4 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  一、超抗原………………………………22  二、丝裂原………………………………23  三、佐剂…………………………………23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1 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第2 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第3 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第5 节 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8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1 节 补体系统概述……………………40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质……………………………41第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41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  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第3 节 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  一、自身衰变调节……………………48  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第4 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  二、调理作用……………………………50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质作用……………………50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第5 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  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1 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53  一、白细胞介素………………………53  二、干扰素………………………………55  三、肿瘤坏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趋化因子……………………………56  六、生长因子……………………………57  七、其他细胞因子……………………58第2 节 细胞因子受体……………………5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第3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第4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  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  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  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  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第5 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64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  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1 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66  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第2 节 黏附分子……………………………69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第3 节 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1 节 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第2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  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第3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  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  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第4 节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  一、单倍型遗传………………………82  二、多态性………………………………83  三、连锁不平衡………………………83第5 节 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  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  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  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  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  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 鉴定的关系………………………85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1 节 中枢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第2 节 外周免疫器官……………………95  一、淋巴结………………………………95  二、脾脏…………………………………96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第3 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  一、淋巴细胞归巢……………………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第4 节 免疫赦免组织……………………98  一、眼……………………………………99  二、脑组织………………………………99  三、睾丸…………………………………99  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1 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体内屏障……………………………100第2 节 固有免疫细胞……………………101  一、吞噬细胞……………………………101  二、树突状细胞………………………104  三、自然杀伤细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第3 节 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第4 节 固有免疫应答……………………110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  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  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关系…………………114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1 节 抗原提呈细胞……………………115  一、树突状细胞………………………115  二、单核-巨噬细胞…………………117  三、B 细胞………………………………117第2 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第1 节 T 细胞………………………………121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第2 节 B 细胞………………………………129  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细胞亚群…………………………130  三、B 细胞功能…………………………132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1 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第2 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  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第3 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  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  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第4 节 黏膜免疫应答……………………148  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  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  一、抗原因素…………………………154  二、机体因素……………………………155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  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  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  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  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  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  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  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  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  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  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  一、遗传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  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补体系统缺陷……………………197  五、吞噬细胞缺陷……………………198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  一、供体的选择………………………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疗……………………211  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1 节肿瘤抗原……………………………213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  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 效应机制……………………………217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  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  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  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  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  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  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第1 节免疫预防……………………………241  一、人工主动免疫……………………241  二、人工被动免疫……………………244  三、我国计划免疫……………………245第2 节免疫治疗……………………………246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  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  四、免疫基因治疗……………………250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  参考文献………………………………………260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免疫学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综述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显示出和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紧密联系等一系列特点,加之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化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免疫应答是基础免疫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每一种应答的基本内容设计为图表进行归纳,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对其他次要内容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免疫学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免疫学绪论时,我们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然后简单回答,最后小结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以此说明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3〕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在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第二是要求做好笔记。因我们所选教材的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涉及多个章节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得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第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第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学习“欠帐”越多,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第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免疫学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第一章 绪论  第1 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学的应用………………………5第2 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  一、传统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20 世纪初)……………6  二、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  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 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  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第二章 抗原  第1 节 抗原的特异性……………………13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第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  一、抗原的异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  五、佐剂的应用………………………20第3 节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  四、其他分类……………………………22第4 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  一、超抗原………………………………22  二、丝裂原………………………………23  三、佐剂…………………………………23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1 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第2 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第3 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第5 节 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8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1 节 补体系统概述……………………40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质……………………………41第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41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  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第3 节 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  一、自身衰变调节……………………48  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第4 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  二、调理作用……………………………50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质作用……………………50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第5 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  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1 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53  一、白细胞介素………………………53  二、干扰素………………………………55  三、肿瘤坏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趋化因子……………………………56  六、生长因子……………………………57  七、其他细胞因子……………………58第2 节 细胞因子受体……………………5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第3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第4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  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  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  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  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第5 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64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  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1 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66  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第2 节 黏附分子……………………………69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第3 节 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1 节 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第2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  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第3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  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  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第4 节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  一、单倍型遗传………………………82  二、多态性………………………………83  三、连锁不平衡………………………83第5 节 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  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  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  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  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  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 鉴定的关系………………………85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1 节 中枢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第2 节 外周免疫器官……………………95  一、淋巴结………………………………95  二、脾脏…………………………………96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第3 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  一、淋巴细胞归巢……………………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第4 节 免疫赦免组织……………………98  一、眼……………………………………99  二、脑组织………………………………99  三、睾丸…………………………………99  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1 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体内屏障……………………………100第2 节 固有免疫细胞……………………101  一、吞噬细胞……………………………101  二、树突状细胞………………………104  三、自然杀伤细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第3 节 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第4 节 固有免疫应答……………………110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  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  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关系…………………114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1 节 抗原提呈细胞……………………115  一、树突状细胞………………………115  二、单核-巨噬细胞…………………117  三、B 细胞………………………………117第2 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第1 节 T 细胞………………………………121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第2 节 B 细胞………………………………129  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细胞亚群…………………………130  三、B 细胞功能…………………………132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1 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第2 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  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第3 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  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  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第4 节 黏膜免疫应答……………………148  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  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  一、抗原因素…………………………154  二、机体因素……………………………155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  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  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  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  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  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  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  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  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  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  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  一、遗传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  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补体系统缺陷……………………197  五、吞噬细胞缺陷……………………198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  一、供体的选择………………………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疗……………………211  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1 节肿瘤抗原……………………………213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  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 效应机制……………………………217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  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  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  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  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  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  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第1 节免疫预防……………………………241  一、人工主动免疫……………………241  二、人工被动免疫……………………244  三、我国计划免疫……………………245第2 节免疫治疗……………………………246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  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  四、免疫基因治疗……………………250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  参考文献………………………………………260

可以到pubmed或者google学术查找

医学免疫学相关论文

问问免疫学在现代的实际应用是什么?最佳答案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人工免疫和生物制品 免疫学作为研究手段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 人工免疫和生物制品种牛痘预防天花是人类学会应用免疫方法预防疾病的第一个先例,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个方法很有效 ,所以一度危害很大的病毒感染疾病天花在人类社会几近绝迹。近代,已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用于人工免疫的各种制品,统称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大量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1)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本身是抗原成分,注射抗原成份,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而对相应的病毒或细菌有了抵抗能力。传统的抗原成份有两类:(1)活疫苗——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是活的结核杆菌,但经过处理,变成弱毒或无毒,注射时仍应当控制剂量。常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痹疫苗均为活疫苗。(2)死疫苗——百日咳疫苗,伤寒疫苗等均为死菌体注射,安全性强。但需多次接种。后来又发展起类毒素,亚单位疫苗等新品种。近年来,基因工程疫苗逐渐走上应用。在找到病原微生物表面抗原蛋白的基础上,可以用基因工程方法,把一种甚至几种表面抗原蛋白的基因克隆出来,大量表达生产,收到安全性好,效价高,多重抗性等效果。例如,把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加上单纯疱疹病毒基因,组合到牛痘苗基因组中去,制得可用针刺法接种的多价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本身是抗体(或含抗体的抗血清)成份,注射抗体成份,使人体被动地获得对相应病原菌或毒素蛋白的抵抗能力。其中专一性较强的是各种抗血清。如抗狂犬病毒血清,抗乙脑病毒血清,抗破伤风毒素抗血清。而免疫球蛋白制品专一性不强。如:胎盘球蛋白或血浆 r —球蛋白的注射,实际上是使人体增加非专一性的抗体成分。免疫学作为研究手段由于抗体—抗原结合的专一性,人们在研究中常常制备针对所研究的蛋白质的抗体,用于目的蛋白质的检测和分离等方面。有时,也可以制备针对一段较小肽链或糖链的抗体,但是,制备时要加上佐剂以增强免疫效应;或把较小肽链连接到一个大的蛋白质分子上去,以增强免疫原性,这个较小肽链就称为半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简称ELISA)是常用的测定微量蛋白质的免疫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可检测出少至10-9克蛋白质。单克隆抗体技术面对愈益提高的对抗体的需求——数量要多,质量要高,传统方法暴露出固有的不足:一方面,这套操作程序太繁琐,一只只动物进行免疫,抽血,难以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所得到的抗血清,往往是多克隆的,即不但有针对目的抗原的抗体,也有针对非目的抗原的抗体,就针对目的抗原的抗体来讲,一个大的蛋白质常常有若干个抗原决定簇 ,所得到的抗体也是针对各个抗原决定簇混杂着的。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问世解决了上述两个难点。用目的抗原(例如抗原A)免疫过的小鼠,脾脏中贮存有大量 B 细胞,这些 B 细胞能分泌针对抗原 A 的抗体,但是这些成熟了的 B 细胞不能再分裂繁殖。淋巴瘤细胞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但是它们不能产生专一于 A 抗原的抗体。两种细胞融合,产生出的杂交瘤细胞,具有双方的长处,既能分泌专一于抗原 A 的抗体,又能无限增殖。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1)过敏与移植排斥这两种情况,严格来讲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有的人对花粉过敏,每到花粉季节,就发生哮喘,有的人对一些蛋白质过敏,吃后身上发出“风疹块”,有的人对蜜蜂蜂毒过敏,遭蜜蜂螫后可引起休克。这些情况都是起源于外源物(花粉,蛋白质等)激活 B 细胞,B 细胞产生的抗体作用于肥大细胞,使肥大细胞分泌过量的神经递质—组胺。许多过敏反应是短期内身体某部分组胺过多引起的。所以许多脱敏药物都和对抗组胺的效应有关。皮肤,器官和肢体移植通常会引起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应该说这是正常的身体对外来物的排斥和攻击反应。为了移植成功,就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把正常的免疫反应抑制下去,给移植物以存活的机会。2)自身免疫疾病按照克隆选择学说,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在发育的过程中,那些针对自身蛋白质的淋巴细胞克隆就被消除了。所以,成熟的 B 细胞不会分泌针对自身蛋白质的抗体,成熟的 T 细胞也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的细胞。由于某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免疫活性细胞错误地向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发起攻击,这就是自身免疫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有: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 ,风湿热等。一部分糖尿病人,也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破坏胰岛细胞,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分泌所致。目前,对自身免疫疾病的理解还很肤浅,发病机理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治疗也不甚得力。3)免疫功能低下症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可以来自几个方面原因,其结果是使患者抵抗力减弱,易受感染。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综合型免疫缺失症(SCID)。因为缺失一个编码腺嘌呤脱氨酶(ADA)的基因,B 细胞和 T 细胞都不能正常发育成熟,这样的孩子生下来就得放在无菌隔离(参见第六讲)。1990 年进行了一次针对 SCID 病儿的基因治疗,从患儿的骨髓中抽出骨髓细胞, 用基因工程手段,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把 ADA 基因,送入骨髓细胞,ADA 基因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去 ,骨髓细胞发育成正常的淋巴细胞。再注射回患儿的骨髓中去。治疗收到良好效果,4 岁的患儿有了正常的淋巴细胞,具备正常抵抗力,可以走出隔离室,和别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参见第六讲有关图片)。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由肿瘤引起。癌细胞在发展中,常常分泌一些抑制免疫的成分,所以癌症病人通常表现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切除除了避免扩散外,也起到清除抑制免疫的根源的作用。通常手术切除以后,加用一些激活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术后进行的化疗,对骨髓细胞有较强破坏力。所以,化疗也会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更有必要同时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值得一提的是,情绪会影响免疫功能。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免疫功能正常发挥,而情绪压抑悲伤会促使免疫功能低下。这正反映了大脑中枢对全身机能的调节作用。4)爱滋病爱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失综合症(AIDS)的简称。一般认为,爱滋病的起因,来自一种人免疫缺失病毒(HIV)对 T 细胞的侵入。HIV 病毒侵入 T 细胞后,还能结合在寄主细胞染色体上,不断增殖。其后果是使病人失去免疫能力。爱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对爱滋病和 HIV 病毒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重视。查看全文2017-01-16 10其他1条回答高中生物细胞学说内容这么学习_别等高中之后后悔!高中生物细胞学说内容孩子成绩差,下滑?思路单一?_补救方法大全!知晓这些方法,成绩提高到600分,你也可以轻松逆袭,广告怕老就来细胞剥离_专注再生美学_掌握剥离核心技术细胞剥离细胞剥离逆龄抗衰,帮你夺回人生中美好的时光,再生美,掌握核心技术水剥离,个性定制,自然和谐,安全无痕 拨打:客服在线免费答疑so广告免疫学在现代的实际应用是什么?优质推荐查询免疫学在现代的实际应用是什么?,我们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商家,资质保证,放心选择有保障!商家列表广告免疫治疗免疫系统免疫诊断免疫学免疫学与临床有何关系各种免疫学方法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三种免疫的概念免疫功能紊乱怎么引起的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学论文自身免疫病例子免疫中国免疫学杂志免疫学杂志免疫学的应用上滑了解更多 ¥2FT0bmb5p6d¥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显示出和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紧密联系等一系列特点,加之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化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免疫应答是基础免疫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每一种应答的基本内容设计为图表进行归纳,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对其他次要内容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免疫学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免疫学绪论时,我们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然后简单回答,最后小结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以此说明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3〕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在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第二是要求做好笔记。因我们所选教材的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涉及多个章节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得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第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第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学习“欠帐”越多,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第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所谓"免疫"原由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exceptionfromcharges), 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起源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经验时期早在公元 11 世纪,中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人痘苗已在中国广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经典时期18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发明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 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减毒活疫苗的发明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科赫(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 索引序列
  •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
  •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研究
  •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综述
  •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 医学免疫学相关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