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

发布时间: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

公关语言论文

-QCode~html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理论月刊>>2006年 第04期 作者: 代金平, 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4-0544(2006)04-0041-03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念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并立、相融和共存,丰富了和谐精神的内涵,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格和多元景观,凸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恒常价值相似文献: - 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理论月刊THEORY MONTHLY 2006年 第04期 -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魏博辉, 期刊-核心期刊 学习论坛TRIBUNE OF STUDY 2009年 第02期 - 探析儒、道、佛家的和谐思想 作者:李春玲, 期刊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年 第04期 - 杨潮观精神世界的艺术透视 作者:盛雪梅, 期刊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释道三宗的和谐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fucian Happiness and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Happiness 作者:罗昆,李煌明, 期刊-核心期刊 思想战线THINKING 2005年 第06期 -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 Harmonious Idea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作者:邵汉明,漆思,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5期 - 郑板桥与儒释道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Banqiao and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作者:郑德开, 期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2007年 第11期 - 《周易》与儒释道 Zhou Yi and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作者:李娓, 期刊-核心期刊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2006年 第06期 - 浅论儒释道思想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作者:赖怡菲,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史志HEILONGJIANG SHIZHI 2009年 第06期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楚雄师范学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楚雄师范学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啊

不要来,复读去吧,烂学校,来了你会后悔的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滇中腹地,所在地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元谋人的故乡和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有恐龙之乡和古生物宝库之美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楚雄师范学院是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成立的一所集全日制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于一体,省州共管共建、以省为主,拥有良好办学条件和综合办学功能,立足云南省并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被前来参观访问的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喻为“彝州明珠”。  楚雄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雁塔山,学院总占地面积达635亩,分为新、老两个校园区。老校区校园环境建设依山造势,错落有致,曲径宛转,树木葱茏,樱花夹道,碧草如茵,山巅古塔素以“文笔”的美誉名播遐迩,是楚雄地区著名的“鹿城八景”之一。学院现有两座图书馆及一座文史馆,拥有各类藏书37万册。学院现已建成了集网络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公共计算机实验于一体的信息管理中心,较为规范地建设了从事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的云南省第84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成开通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并覆盖全院各部门、系、部及多媒体教室的校园计算机宽带网络,为实现全院办公、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院拥有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演播厅、音像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各类琴房、画室。学院现有两座实验大楼,为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院内体操房、健身房、标准游泳池、标准田径场及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院体育教学和师生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活动场所。学院新校区建设方案经深圳大学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并经专家论证会通过,现已完成修建性祥规及一期建设工程单体设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将进入建设施工阶段。新校区建成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极大改善。  学院现有22个本专科专业。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师范类专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初等教育、体育教育、五年制音乐教育。非师范类专科专业有: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工艺美术专业。并开办了10余个电大、成人教育函夜大本、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500余人,另有电大、成人教育各专业函授在籍学员近4000人。办学20多年来,学院为楚雄州及临沧、丽江、怒江、迪庆、西双版纳等地州培养初中教师6000 余名,完成中学教师本专科学历培训1500余名,楚雄电大为楚雄州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毕业生。多年来,学院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不断拓宽办学路子,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楚雄州及全省的教育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楚雄州乃至云南省边远地州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及经济建设人才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院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专任教师303人,兼职教师32人。专兼职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02人,讲师15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39人。学院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励教师奋发进取,敬业有为,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并产生了享受省、州政府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4人,荣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荣获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0人,荣获云南省教育基金奖4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4人,并有4人荣获省政府、州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称号。  学院的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往活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术阵地更加巩固。近10年来,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文艺作品等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部,有5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州奖励。《楚雄师院学术丛书》已有8部分别由巴蜀书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楚雄师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云南省优秀学报,是全国报刊缩影核心期刊,已成为学院学术科研活动的园地和展示学院学术科研水平的窗口,在国内高校享有良好的办刊声誉,并多次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暑和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质量进步奖。学院于1999年成立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调研工作站之一,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办学合作,努力拓宽师生的学术科研视野,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著名作家魏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到校作学术指导,全国知名学者徐中玉、刘焱、宗廷虎、王运熙、钱谷融、张少康、马兴荣、张文勋等也应邀到校参加学术研讨会并讲学。近10年来,学院先后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外籍教师24人,接受各国留学生18人,接受各国短期学术交流63人。  学院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并努力在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方面不断拓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1996年,院党委先后被中共楚雄州委、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统一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学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学院工会被云南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2000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995年数学系(1)班获“全国高校优秀班集体标兵”称号。1996、1997年连续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98年学院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教职工党员中有20人受到国家教育部和省、州党委的表彰奖励。这方面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发展。  楚雄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牢固树立为振兴教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负责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努力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目标;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理顺体制、激活机制这两个关键;深化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三项改革;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学科、教学现代装备和新校区四大工程;构建行政决策及管理、教学成果质量考核评价、学生教育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教职工队伍教育管理五个体系的基本办学思路,并制定了打基础、调结构、推改革、创环境、提质量、争名优为核心的六大工作措施,学院的“二次创业”办学实践已经全面展开。  迎着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楚雄师范学院正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办学努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师为主、综合发展、立足楚雄、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合格本科师范学院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楚雄师范学院将以更加优异的办学质量和办学业绩,为楚雄州及云南省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在传播先进文化和拓展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QCode~html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理论月刊>>2006年 第04期 作者: 代金平, 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4-0544(2006)04-0041-03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念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并立、相融和共存,丰富了和谐精神的内涵,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格和多元景观,凸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恒常价值相似文献: - 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理论月刊THEORY MONTHLY 2006年 第04期 -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魏博辉, 期刊-核心期刊 学习论坛TRIBUNE OF STUDY 2009年 第02期 - 探析儒、道、佛家的和谐思想 作者:李春玲, 期刊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年 第04期 - 杨潮观精神世界的艺术透视 作者:盛雪梅, 期刊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释道三宗的和谐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fucian Happiness and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Happiness 作者:罗昆,李煌明, 期刊-核心期刊 思想战线THINKING 2005年 第06期 -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 Harmonious Idea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作者:邵汉明,漆思,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5期 - 郑板桥与儒释道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Banqiao and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作者:郑德开, 期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2007年 第11期 - 《周易》与儒释道 Zhou Yi and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作者:李娓, 期刊-核心期刊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2006年 第06期 - 浅论儒释道思想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作者:赖怡菲,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史志HEILONGJIANG SHIZHI 2009年 第06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类型

-QCode~html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理论月刊>>2006年 第04期 作者: 代金平, 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4-0544(2006)04-0041-03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念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并立、相融和共存,丰富了和谐精神的内涵,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格和多元景观,凸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恒常价值相似文献: - 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理论月刊THEORY MONTHLY 2006年 第04期 -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魏博辉, 期刊-核心期刊 学习论坛TRIBUNE OF STUDY 2009年 第02期 - 探析儒、道、佛家的和谐思想 作者:李春玲, 期刊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年 第04期 - 杨潮观精神世界的艺术透视 作者:盛雪梅, 期刊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释道三宗的和谐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fucian Happiness and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Happiness 作者:罗昆,李煌明, 期刊-核心期刊 思想战线THINKING 2005年 第06期 -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 Harmonious Idea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作者:邵汉明,漆思,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5期 - 郑板桥与儒释道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Banqiao and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作者:郑德开, 期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2007年 第11期 - 《周易》与儒释道 Zhou Yi and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作者:李娓, 期刊-核心期刊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2006年 第06期 - 浅论儒释道思想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作者:赖怡菲,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史志HEILONGJIANG SHIZHI 2009年 第06期

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滇中腹地,所在地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元谋人的故乡和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有恐龙之乡和古生物宝库之美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楚雄师范学院是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成立的一所集全日制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于一体,省州共管共建、以省为主,拥有良好办学条件和综合办学功能,立足云南省并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被前来参观访问的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喻为“彝州明珠”。  楚雄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雁塔山,学院总占地面积达635亩,分为新、老两个校园区。老校区校园环境建设依山造势,错落有致,曲径宛转,树木葱茏,樱花夹道,碧草如茵,山巅古塔素以“文笔”的美誉名播遐迩,是楚雄地区著名的“鹿城八景”之一。学院现有两座图书馆及一座文史馆,拥有各类藏书37万册。学院现已建成了集网络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公共计算机实验于一体的信息管理中心,较为规范地建设了从事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的云南省第84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成开通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并覆盖全院各部门、系、部及多媒体教室的校园计算机宽带网络,为实现全院办公、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院拥有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演播厅、音像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各类琴房、画室。学院现有两座实验大楼,为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院内体操房、健身房、标准游泳池、标准田径场及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院体育教学和师生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活动场所。学院新校区建设方案经深圳大学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并经专家论证会通过,现已完成修建性祥规及一期建设工程单体设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将进入建设施工阶段。新校区建成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极大改善。  学院现有22个本专科专业。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师范类专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初等教育、体育教育、五年制音乐教育。非师范类专科专业有: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工艺美术专业。并开办了10余个电大、成人教育函夜大本、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500余人,另有电大、成人教育各专业函授在籍学员近4000人。办学20多年来,学院为楚雄州及临沧、丽江、怒江、迪庆、西双版纳等地州培养初中教师6000 余名,完成中学教师本专科学历培训1500余名,楚雄电大为楚雄州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毕业生。多年来,学院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不断拓宽办学路子,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楚雄州及全省的教育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楚雄州乃至云南省边远地州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及经济建设人才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院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专任教师303人,兼职教师32人。专兼职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02人,讲师15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39人。学院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励教师奋发进取,敬业有为,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并产生了享受省、州政府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4人,荣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荣获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0人,荣获云南省教育基金奖4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4人,并有4人荣获省政府、州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称号。  学院的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往活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术阵地更加巩固。近10年来,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文艺作品等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部,有5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州奖励。《楚雄师院学术丛书》已有8部分别由巴蜀书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楚雄师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云南省优秀学报,是全国报刊缩影核心期刊,已成为学院学术科研活动的园地和展示学院学术科研水平的窗口,在国内高校享有良好的办刊声誉,并多次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暑和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质量进步奖。学院于1999年成立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调研工作站之一,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办学合作,努力拓宽师生的学术科研视野,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著名作家魏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到校作学术指导,全国知名学者徐中玉、刘焱、宗廷虎、王运熙、钱谷融、张少康、马兴荣、张文勋等也应邀到校参加学术研讨会并讲学。近10年来,学院先后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外籍教师24人,接受各国留学生18人,接受各国短期学术交流63人。  学院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并努力在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方面不断拓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1996年,院党委先后被中共楚雄州委、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统一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学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学院工会被云南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2000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995年数学系(1)班获“全国高校优秀班集体标兵”称号。1996、1997年连续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98年学院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教职工党员中有20人受到国家教育部和省、州党委的表彰奖励。这方面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发展。  楚雄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牢固树立为振兴教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负责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努力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目标;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理顺体制、激活机制这两个关键;深化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三项改革;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学科、教学现代装备和新校区四大工程;构建行政决策及管理、教学成果质量考核评价、学生教育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教职工队伍教育管理五个体系的基本办学思路,并制定了打基础、调结构、推改革、创环境、提质量、争名优为核心的六大工作措施,学院的“二次创业”办学实践已经全面展开。  迎着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楚雄师范学院正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办学努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师为主、综合发展、立足楚雄、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合格本科师范学院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楚雄师范学院将以更加优异的办学质量和办学业绩,为楚雄州及云南省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在传播先进文化和拓展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公关语言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级别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公关语言论文

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

-QCode~html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理论月刊>>2006年 第04期 作者: 代金平, 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4-0544(2006)04-0041-03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念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并立、相融和共存,丰富了和谐精神的内涵,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格和多元景观,凸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恒常价值相似文献: - 和谐:儒释道三宗的共同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理论月刊THEORY MONTHLY 2006年 第04期 -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魏博辉, 期刊-核心期刊 学习论坛TRIBUNE OF STUDY 2009年 第02期 - 探析儒、道、佛家的和谐思想 作者:李春玲, 期刊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年 第04期 - 杨潮观精神世界的艺术透视 作者:盛雪梅, 期刊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释道三宗的和谐理念 作者:代金平,戴明玺, 期刊-核心期刊 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 2007年 第04期 - 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fucian Happiness and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Happiness 作者:罗昆,李煌明, 期刊-核心期刊 思想战线THINKING 2005年 第06期 -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 Harmonious Idea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作者:邵汉明,漆思,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7年 第05期 - 郑板桥与儒释道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Banqiao and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作者:郑德开, 期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2007年 第11期 - 《周易》与儒释道 Zhou Yi and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作者:李娓, 期刊-核心期刊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2006年 第06期 - 浅论儒释道思想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作者:赖怡菲,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史志HEILONGJIANG SHIZHI 2009年 第06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类型的

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

不要来,复读去吧,烂学校,来了你会后悔的

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资源链接phpH_name=adv&u=534588

楚雄师范学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楚雄师范学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 索引序列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啊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类型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级别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刊物类型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