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大全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大全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得知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3计算机学科基础综合专业课教材及资料:616马克思主义原理824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613民法818教育技术学813管理基础806电磁场理论810控制工程基础821设计基础811概率论820经济学基础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05物理学302数学二817英语语言学与文学基础826物流学618设计理论801通信原理241法语二外240日语二外803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综合812高等代数814中西方哲学史615管理学815法学综合804信号与系统802电子电路819行政管理614英语语言基础808理论力学617传播学理论扩展资料: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北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两电一邮''成员之一,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2012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西土城路、沙河、宏福、小西天四个校区,在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分别设有研究院。有18个教学单位,开设43个本科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7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留学生近23000名。参考资料:北京邮电大学_百度百科

北邮的优势学科,都是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关的学科(或者我们换个说法,几乎整个学校的专业都是如此)。下面,我从一个在北邮生活了快一年的大一学生的角度,来谈谈我眼中的北邮优势学科;首先,不得不狠吹一波的就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当中,北邮通信工程以超高的分数,力压国内一众高校夺得了第一!北邮的通信工程是,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可小视,作为“信息黄埔”的“门面专业”,北邮的通信工程有不错的前景。从就业去向看,中国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里面的北邮校友数量还是很庞大的。然后,就要说一说另外一个北邮超强的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上图可以看出,北邮在BAT的校友最多,有836人,校友排名前五为:北邮,浙大,北大,华科,清华。首先北邮所处的地理位置好,IT专业就业机会多,再加上北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一直在十名左右。因此,各大公司录入大学生排名中,像谷歌、微软、百度、腾讯等,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占比很高,均处于前三名的位置。因此,北邮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有很大的优势。在校内,计算机院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学院(因为每年申请转计算机院的人都是最多的。。);最后,我再说说北邮前两年新成立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下设北邮传统的优势学科——信息安全以及新确立的一级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别看是新成立的学院,但是毕竟最早开设安全学科的几个院校之一,所以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PS: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文时不时得句末打分号(都是敲代码敲的。。);

1、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2、复试科目:(六门选四门)《编译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 《软件工程》、《通信原理》、《人工智能》【扩展资料】北邮和其他院校一样,计算机专业也是全国统考,不是自主命题。因此计算机专业是要考4门公共课。考研前要按照考纲把书上考点浏览、理解一遍;拿出网上或书上的5-6套试卷,做客观题部分,对答案,看完课本或解答不懂的就来知道上问,或到相关考研网上问,还是不懂的到最后的考研冲刺班问老师;背可能出主观题部分的知识点;做那些考卷的主观题部分,看答案,但有出入的以课本上为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北京邮电大学

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IEEE/IET期刊论文约20余篇,最近几年第一作者发表的IEEE期刊论文都是高被引论文,指导学生作为通信作者的SCI期刊论文约60余篇:[J72] K Zhang, M Peng, P Zhang, and X Li,“Secrecy-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underlaying heterogeneous networks”,IEEE T V T, accepted by May [J71] M Ahmed, M Peng, M Abana, S Yan, and CWang,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small-cell networks: A coalition formation game approach”, IEEE Systems Journal, accepted by O[J70] J Li, M Peng, A Cheng, and C Wang,“Resource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delay-sensitive traffic in fronthaulconstrained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IEEE Systems Journal, accepted by O [J69] L Li, M Peng, C Yang, and Y Wu,“Optimization of base station density for high energy efficient cellular networkswith sleeping strategies,” IEEE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5,  9,  7501 - 7514, S[J68] M Peng and K Zhang, “Recent advancesin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radio resourceallocation”, IEEE Access,  4, 5003 - 5009, [J67]M Peng, Y Sun, X Li, Z Mao, and C Wang, “Recent advances in 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s: System architectures, key techniques, and open issues”,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 &Tutorial, 18,  3,  2282–2308, third quarter, [J66] MPeng, S Yan, K Zhang, and C Wang, “Fog-computing-based radio accessnetworks: Issues and challenges”, IEEE Network,  30,  4, 46–53, J [J65] Z Zhao, M Peng, Z Ding, W Wang, and H V Poor, “Cluster contentcaching: An energy-efficient approach to improve quality of service in 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4,  5,  1207 - 1221, May [J64] Q Hu, M Peng, Z Mao, X Xie, and H V Poor, “Training design forchannel estimation in up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64,  13, 3324–3337, M  [J63] M A Abana, M Peng, Z Zhao, and L A Olawoyin, “Coverage and rate analysis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with device-to-devicecommunication”, IEEE Access, 4, 2357 - 2370, [J62] J Li, J Wu, M Peng, P Zhang, “Queue-aware energy-efficient joint remote radiohead activation and beamforming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5,  6, 3880 - 3894, J [J61] S Zhang, L Fan, M Peng, and H V Poor, “Near-optimalmodulo-and-forward scheme for the untrusted relay channel”, IEEE T Information Theory, 62,  5,  2545 -2556, May [J60] Z Zhou, M Peng, Z Zhao, W Wang, and RS Blum, “Wireless-powered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Power-splitting relaying with energyaccumulation”,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4, 4,  969 - 982, A [J59] MPeng, Y Yu, H Xiang, and H V Poor, “Energy-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optimization for multimedia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T Multimedia,  18, 5, 879 -892, May [J58] D Liang, Z Zhang, and M Peng, “Access point reselection andadaptive cluster splitting-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Journal,  2,  6,  573 –585, D [J57] MPeng, K Zhang, J Jiang, J Wang, and W Wang, “Energy-efficient resourceassignmen-t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4,  11, 5275–5287, N [J56] MPeng, H Xiang, Y Cheng, S Yan, and H V Poor, “Inter-tier interferencesuppression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Access, vol 2015,  3,  2441-2455 D [J55] Z Ding, M Peng, and H V Poor, “Cooperative non-orthogonal multipleaccess in 5G systems”, IEEECommunications Letters,  19,  8,  1462–1465, A [J54] X Xie, M Peng, F Gao, and W Wang, “Superimposed training based channelestimation for uplink multiple access relay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4,  8, 4439–4453, A [J53] X Xie, M Peng, W Wang, and H V Poor, “Training design and channelestimation in up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2,  8,  1060–1064, A[J52] Y Li, T Wang, Z Zhao, M Peng, and W Wang, “Relay modeselec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hybrid one-way/two-wayhalf-duplex/full-duplex relaying”, IEEECommunications Letters,  19,  7,  1217–1220, J [J51] Z Zhou, M Peng, Z Zhao, and Y Li, “Joint power splitting and antennaselection in energyharvesting relay channel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2,  7,  823–827, J [J50] MPeng, C Wang, J Li, H Xiang, and V Lau,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layheterogeneous networks: Interference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self-organiz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Survey & Tutorial,  17,  2,  700–729, second quarter, [J49] MPeng, X Xie, Q Hu, J Zhang, and H V Poor, “Contract-based interferencecoordination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3,  6, 1140–1153, J [J48] C Jiang, N C Beaulieu, L Zhang,Y Ren, M Peng, and H Chen,“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with asynchronous spectrum sensing and access”, IEEE Network,  29,  3, 88–95, J [J47] MPeng, C Wang, V Lau, and H V Poor, “Fronthaul-constrained cloud radioaccess networks: Insights and challenge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2,  2,  152– 60, A [J46] Z Ding, C Zhong, D Wing, M Peng, H A Suraweera, R Schober,and H V Poor, “Ap-plication of smart antenna technologies in simultaneous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IEEEC M,  53,  4,  86-93, A [J45]M Peng, Y Li, Z Zhao, and C Wang,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keytechnologies for 5G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Network,  29,  2,  6–14,M [J44] Z Zhao, Z Ding, M Peng, and J Thompson, “On thedesign of cognitive radio inspired asymmetric network coding transmissions inMIMO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Vehicular Technology,  64, 3,  1014–1025, M [J43] MPeng, Q Hu, X Xie, Z Zhao, and H V Poor, “Network coded multi-hop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hannel estimation and training design”,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3, 2,  281–294, F [J42] MPeng, C I, C Tan, and C Huang, “IEEE access special section editorial:Recent advances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Access,  2,  1683–1685, D [J41] MPeng, Y Li, J Jiang, J Li, and C Wang,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access network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nhancing spectral and energy efficiencie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1,  6,  126–135, D [J40] X Xie, M Peng, Y Li, and H V Poor, “Channel estimation for two-Wayrelay networks in the presence of synchronization err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62,  23, 6235–6248, D [J39] MPeng, Y Li, T Quek, C Wang, “Device-to-Device underlaid cellularnetworks under Rician fading channels”, IEEE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3,  8,  4247–4259,A [J38] MPeng, S Yan, and H V Poor, “Ergodic capacity analysis of remote radiohead associations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3,  4,  365–368,A [J37] J Wang, M Peng, S Jin, and C Zhao, “A generalized Nash equilibriumapproach for robust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via generalized variationalinequalit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3, 7,  3701–3714, J [J36] Y Li, H Long, M Peng, and W Wang, “Spectrum sharing with analog networkco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Technology,  63,  4,  1703–1716, A [J35] Z Zhao, M Peng, Z Ding, W Wang, and H Chen, “Denoise-and-forwardnetwork coding for two-way relay MIMO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3,   2,  775–788, F [J34] X Xie, M Peng, B Zhao, W Wang, and Y Hua, “Maximum a posteriori basedchannel estimation strategy for two-way relaying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 nications,  13,  1,  450–463, J [J33] Y Li, M Peng, A Manzoor, and C Wa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two-tie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analytical model and ergodic capacity’,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 F [J31] MPeng, D Liang, Y Wei, J Li, and H Chen, “Self-configuration andself-optimization in LTE-Advance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51,  5,  36–45, May [J29] B Han, M Peng, Z Zhao, and W Wang, “A multidimensional resourcealloca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the network coding-based multiple-accessrelay channels in OFDM systems”,IEEE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2,  8,  4069–4078, O[J28] T Zhou, M Peng, W Wang, and H Chen, “Low-complexity coordinatedbeamforming for downlink multi-cell SDMA/OFDM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2,  1, 247–255, J [J25] MPeng, C Yang, Z Zhao, W Wang, and H Chen, “Cooperative network codingin relay-based IMT-Advanced system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50,  4,  76–84, A [J23] X Zhang, M Peng, Z Ding, and W Wang, “Multi-user scheduling for networkcoded two-way relay channel in cellula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11,  7, 2542–2551, J  [J22] Z Ding, M Peng, and H Chen, “A general relaying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MIMO secrecy communications”, IEEE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60,  1,  3461–3471, N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

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与管理办法》和《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文件精神,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确保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研究生院决定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查重,具体实施办法如下:一、查重对象查重对象为用于申请答辩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二、实施部门研究生院负责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查重,检测比例为100%。各学院、研究院负责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查重,检测比例由各学院、研究院视本院实际情况自定,并报研究生院学位与评估办公室备案。三、学位论文提交要求研究生应将学位论文致谢部分删除,以pdf格式按实施部门的具体要求提交,论文命名格式为:作者姓名_学号_论文名称pdf。四、查重结果处理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分别按如下方式处理:(一) 通过去除本人文献,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和学位论文段落中单篇引用文字复制比均低于30%(含30%)者为通过,经实施部门审核后,研究生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二) 不通过查重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通过,研究生须进行学位论文修改,修改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修改后重新申请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1)去除本人文献,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超过30%(不含30%);2)去除本人文献,学位论文段落中单篇引用文字复制比超过30%(不含30%);五、查重结果异议处理研究生如对学位论文查重结果持有异议,可向查重实施部门提交由导师签字认可的书面申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理对博士学位论文查重结果的异议,各学院、研究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理对硕士学位论文查重结果的异议。

国家级特色专业: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信息安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北邮,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CDIO工程教育联盟创始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ISSN号是1008-7729,该刊目前不是EI期刊。------------------------------------分割线------------------------------------------《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的ISSN号是1007-5321,该刊是EI期刊。该刊目前的收入情况如下: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EI 工程索引(美)(2016)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北京理工大学期刊目录图片大全

博士毕业需要发表3篇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被《Science》期刊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后历经方言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等时期,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2000年,学校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看你发的是哪类的期刊。写的是哪类的文章 首先是文章,必须是原创,评审一般会查抄袭,字数需要符合要求:一般三千左右,内容要和工作内容相符,下来是发表的期刊,要求是有CN或ISSN 全国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也可以去 壹品优 咨询下,他们那速度上还是挺快的

北京理工大学偏向工学,武汉大学偏向理学。所谓工学简单点说就是技术型的专业,如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理学就是理论研究型的专业,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以首先得看你学什么专业,再确定学校。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理由如下:武大处在武汉,相比北京对外交流少很多,不过武大的名气很大,所以出国率一样很不错,北理属于国防科工委支持的理工科院校,感觉出国率倒不是很高,个人愚见,仅做参考!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下载

你好,北邮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统考,所有专业考试科目都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03计算机学科基础综合。专业课资可以参考: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天勤)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王道)扩展资料:北邮803“计算机学科基础综合”一、 考查目标计算机学科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数据结构 45分、计算机组成原理 45分、操作系统 35分、计算机网络 25分4、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80分 (40小题,每小题2分)、综合应用题 70分参考资料:[1]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官方:2019年计算机学院硕士专业目录[2]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官方:201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

软件学院实验中心始建于2002年, 2004年9月迁入宏福校区。实验中心为学生的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练习、项目实训、本科毕业设计和自由上机提供场地。实验中心总面积1300平方米,拥有PC机624台和高性能服务器13台。实验中心承担软件学院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并承担IBM DB2认证考试和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资格考试工作。实验中心坚持实践教学优先的原则,充分结合科研,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和创新实践能力。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在保证实践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包括两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一个基础软件实验室。基础软件实验室由四个分实验室组成,每个实验室根据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分别安装了各种标准化的实践环境。2007年,通信与网络软件环境实验室获得教育部留学人员教学、科研建设项目资助;实时软件工程实验室获得教育部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资助。 软件学院基础教研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教研中心主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承担学院在这方面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所承担的课程如离散数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编译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等。教研中心共有老师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他们之中,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的人员有5名。基础教研中心的老师主持了北邮-九鼎计算机围棋研究所的工作。该研究所的老师与同学从事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他们已在国内的计算机棋类游戏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如在第二届全国机器博弈锦标赛中取得了十九路围棋和九路围棋两个冠军和两个第三名的成绩。基础教研中心也有老师目前正在承担着国家863课题的研究。教研中心致力于培养软件工程方向的技术人才,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教学相结合,积极展开对外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通信软件与网络教研中心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围绕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陆续开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前沿课程及新技术课程,诸如J2EE 企业运营信息化平台、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与业界主流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并在企业管理软件方面得到了各大公司的强力支持,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软件,了解先进软件技术的理念。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将紧密结合教学中心的现状,抓住教学中心的特点和主要任务,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密切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将教研中心的人力和环境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和实践优势融和起来,努力营造学研共进的局面。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平台及办公系统自动化)、新一代运营支撑系统、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知识管理、多媒体技术等。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现有教师6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 资料室软件学院资料室建于2004年12月。拥有藏书2000多种,近2万册,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主。此外,还收藏有期刊50多种,报纸20多种。资料室坐落于宏福校区教一楼一层,室内为两层复式建筑结构:一层是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面积为230平方米;二层图书室,面积为200平方米。一层阅览室配备有十台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用于网上信息查询。在这里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询资料室藏书信息(建设中)、上网浏览,并可使用北邮校本部图书馆电子资源。资料室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晚上6:30-10:00对外开放。软件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宗旨是:为学院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借阅环境,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构建一个与网络环境接轨的新型图书资料室,力求从信息资源、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诸方面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语音教室:网络中心共有4个语音教室,采用第二代语音教室方案,能够满足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语听说教学需要。 语音教学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时代的语音教学系统,采用成熟的模拟技术。但方案技术比较陈旧,面临淘汰,而且维护的费用比较高。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语音技术的发展,语音教学系统的主流是第二代语音教学系统,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不但可以满足传统的语音教学的所有功能,还可以提供口语聊天室、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口语考试等新功能。网络中心正是采用第二代方式。多功能教室:多功能教室=网络机房+数字化语音教室+网络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可以在多功能教室实现实验教学、上网、多媒体教学、数字化语音教学,同时可以在服务器上放置部分媒体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功能教室来访问这些媒体资源,实现了网络阅览室的功能。

1、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2、复试科目:(六门选四门)《编译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 《软件工程》、《通信原理》、《人工智能》【扩展资料】北邮和其他院校一样,计算机专业也是全国统考,不是自主命题。因此计算机专业是要考4门公共课。考研前要按照考纲把书上考点浏览、理解一遍;拿出网上或书上的5-6套试卷,做客观题部分,对答案,看完课本或解答不懂的就来知道上问,或到相关考研网上问,还是不懂的到最后的考研冲刺班问老师;背可能出主观题部分的知识点;做那些考卷的主观题部分,看答案,但有出入的以课本上为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北京邮电大学

本人北邮大二学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说起北邮,懂得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学校通信专业的厉害又因为学校位置地处帝都,占有 一是计算机专业:相当大的地理优势,因此招生分数也是非常高但学校的很多专业都确实实力派,总之来了就不会后悔!下面是学校一些王牌专业简介~1、计算机专业:学院在宽带网络方面非常出名,日常仰望计算机院学霸大佬!计算机专业以通信软件为特色,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硬件和网络)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也是响当当的,每年移动、联通、阿尔卡特、摩托罗拉等许多的大公司都会来这里招人。从北邮计算机院走出去的学生就业率相当的高,很多知名企业点名要人。2、信息工程:学院和许多大公司联合建立实验室,与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美国ADI公司、天津移动、罗顿公司、中讯公司、普天、方正、首信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信通其实一直是北邮的王牌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这是当之无愧的,华为,联通,移动,电信等大公司每年招聘不少北邮的毕业生。3、国际学院:国际学院是北邮与英国QueenMary合作办学,从这个学院毕业的同学,不仅仅拥有北邮的毕业证,还有QueenMary的毕业证,双学位。这个学院为很多喜欢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同学以及想出国读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学院是全英文教学,培养同学们全方位发展的能力,非常值得推荐。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高清

软件学院实验中心始建于2002年, 2004年9月迁入宏福校区。实验中心为学生的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练习、项目实训、本科毕业设计和自由上机提供场地。实验中心总面积1300平方米,拥有PC机624台和高性能服务器13台。实验中心承担软件学院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并承担IBM DB2认证考试和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资格考试工作。实验中心坚持实践教学优先的原则,充分结合科研,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和创新实践能力。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在保证实践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包括两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一个基础软件实验室。基础软件实验室由四个分实验室组成,每个实验室根据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分别安装了各种标准化的实践环境。2007年,通信与网络软件环境实验室获得教育部留学人员教学、科研建设项目资助;实时软件工程实验室获得教育部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资助。 软件学院基础教研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教研中心主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承担学院在这方面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所承担的课程如离散数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编译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等。教研中心共有老师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他们之中,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的人员有5名。基础教研中心的老师主持了北邮-九鼎计算机围棋研究所的工作。该研究所的老师与同学从事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他们已在国内的计算机棋类游戏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如在第二届全国机器博弈锦标赛中取得了十九路围棋和九路围棋两个冠军和两个第三名的成绩。基础教研中心也有老师目前正在承担着国家863课题的研究。教研中心致力于培养软件工程方向的技术人才,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教学相结合,积极展开对外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通信软件与网络教研中心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围绕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陆续开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前沿课程及新技术课程,诸如J2EE 企业运营信息化平台、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与业界主流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并在企业管理软件方面得到了各大公司的强力支持,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软件,了解先进软件技术的理念。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将紧密结合教学中心的现状,抓住教学中心的特点和主要任务,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密切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将教研中心的人力和环境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和实践优势融和起来,努力营造学研共进的局面。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平台及办公系统自动化)、新一代运营支撑系统、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知识管理、多媒体技术等。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现有教师6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 资料室软件学院资料室建于2004年12月。拥有藏书2000多种,近2万册,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主。此外,还收藏有期刊50多种,报纸20多种。资料室坐落于宏福校区教一楼一层,室内为两层复式建筑结构:一层是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面积为230平方米;二层图书室,面积为200平方米。一层阅览室配备有十台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用于网上信息查询。在这里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询资料室藏书信息(建设中)、上网浏览,并可使用北邮校本部图书馆电子资源。资料室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晚上6:30-10:00对外开放。软件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宗旨是:为学院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借阅环境,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构建一个与网络环境接轨的新型图书资料室,力求从信息资源、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诸方面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语音教室:网络中心共有4个语音教室,采用第二代语音教室方案,能够满足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语听说教学需要。 语音教学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时代的语音教学系统,采用成熟的模拟技术。但方案技术比较陈旧,面临淘汰,而且维护的费用比较高。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语音技术的发展,语音教学系统的主流是第二代语音教学系统,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不但可以满足传统的语音教学的所有功能,还可以提供口语聊天室、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口语考试等新功能。网络中心正是采用第二代方式。多功能教室:多功能教室=网络机房+数字化语音教室+网络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可以在多功能教室实现实验教学、上网、多媒体教学、数字化语音教学,同时可以在服务器上放置部分媒体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功能教室来访问这些媒体资源,实现了网络阅览室的功能。

作为北京邮电大学18级的一名本科生,我大概谈谈我的看法吧。说到北邮的王牌专业,这里主要介绍三个,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取得了A+类、A类和A-类的好成绩,接下来让我分别介绍一下吧!一、信息与通信工程北邮信通院的师资力量不可谓不雄厚,有刘韵洁院士领头的众多名师大家。院内设有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近日北京邮电大学西土城校区甚至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在通信领域,北邮算得上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了!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就读的计算机不但是北邮的王牌专业,还是是北邮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在各省市的录取分数都是北邮各专业录取分数中数一数二的。学院通过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专业课程和相关实践课程培养本科生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2017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计算机学科评估结果,全国共有116所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参与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排名,北京邮电大学排在第十二位。并且在国内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中,北邮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人数都排在前列,可见北邮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是古也相当好滴!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北邮的电子专业同样具有很浓郁的计算机特色,以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侧重工程与实际应用。电子同样同样是北的王牌专业,很推荐同学们报考呢!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二等奖,同时荣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3次。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申请科技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提交标准技术文稿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10余部。近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用途补助金合作项目1项

北邮的优势学科,都是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关的学科(或者我们换个说法,几乎整个学校的专业都是如此)。下面,我从一个在北邮生活了快一年的大一学生的角度,来谈谈我眼中的北邮优势学科;首先,不得不狠吹一波的就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当中,北邮通信工程以超高的分数,力压国内一众高校夺得了第一!北邮的通信工程是,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可小视,作为“信息黄埔”的“门面专业”,北邮的通信工程有不错的前景。从就业去向看,中国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里面的北邮校友数量还是很庞大的。然后,就要说一说另外一个北邮超强的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上图可以看出,北邮在BAT的校友最多,有836人,校友排名前五为:北邮,浙大,北大,华科,清华。首先北邮所处的地理位置好,IT专业就业机会多,再加上北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一直在十名左右。因此,各大公司录入大学生排名中,像谷歌、微软、百度、腾讯等,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占比很高,均处于前三名的位置。因此,北邮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有很大的优势。在校内,计算机院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学院(因为每年申请转计算机院的人都是最多的。。);最后,我再说说北邮前两年新成立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下设北邮传统的优势学科——信息安全以及新确立的一级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别看是新成立的学院,但是毕竟最早开设安全学科的几个院校之一,所以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PS: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文时不时得句末打分号(都是敲代码敲的。。);

  • 索引序列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大全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
  • 北京理工大学期刊目录图片大全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下载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图片高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