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关论文海关发展史

海关论文海关发展史

发布时间:

海关论文海关发展史

广州海关前身是粤海关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朝开元二年(714)*(*一说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在广州首设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市舶管理机构称“市舶使院”,其职能,一方面掌管各国朝贡事宜,接待由海路来中国朝贡的各国使节;另一方面,总管海路通商,征船脚,禁珍异等。宋开宝四年(971),在广州始设市舶司,管理商船,征收关税,收购进口货物等。宋、元、明三朝均在广州设市舶司,制度也较前完善,是集海关、外贸、外事三类性质为一体的机构。宋朝制定的《广州市舶条》后经推广,成为当时的全国市舶法。元朝制定的《市舶抽分则例》和《整治市舶勾当》,是历史上较为完备的一部海关和外贸法规。明朝的广州市舶司时建时撤,前期以处理朝贡贸易事务为主,不征关税;后期准许中国人前往海外贸易,开始按货价或货量折合银两计征关税,但免去收购进口物品职责。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在广东前山寨设市舶司机构,但仅负有征收自澳门陆运进出香山县货物关税的任务,可以称为海关的前身阶段。清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已谕准开海贸易,在广州建立粤海关,始正式出现“海关”之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为抵制“洋船北上,移市入浙”,限定广州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惟一口岸。自此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五口通商的80多年内,粤海关成为中国海关或大清海关的同义词。粤海关以征收关税为主要任务,有关收购进口商品和管理外商以至一部分监督管理货物工作,均交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海关间接控制而不直接管理。清朝对粤海关税收定有年度最低限额,康熙年间因拖延成风,粤海关上缴税款往往不足定额,而自雍正年间整顿关政后,每年上缴税款,均超过钦定数额,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清朝对粤海关税收制定了较系统的税则,通过“行商”收缴税款。按该税则“应征税额不过值百抽三至值百抽六”,但因粤海关胥吏在执行中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往往杂费多于正税。粤海关对外国商船来华,实行严格的控制,只准停泊黄埔河面,不准外商接触广州市民,买卖货物和办理海关手续,也只能通过“行商”代理。其时,因关政腐败,对禁止鸦片进口和禁止粮食出口等重要法令规定难以贯彻执行,使粤海关在对外方面,不能完全发挥“把关”的作用。咸丰九年(1859),广州仍被英法联军占领,走私漏税甚为严重,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恐侦缉太严,则衅端易启”,被迫邀请洋人来广州“帮办税务”,希冀“以夷制夷”。咸丰十年,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粤海新关正式成立,但税务司只对总税务司负责,逐步喧宾夺主,掌握了粤海关的行政管理权。粤海关税务司贯彻总税务司意图,以增加上缴税款数额,博取中国政府信赖,并参照西方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管和缉私等专职部门,陆续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法规和办事细则,同时,加强验货和估价力量,改善计征关税程序,虽长期执行不平等的“协定税则”,实征的进出口货物税额,都在值百抽五以下,减轻了外商税荷,但因革除地方陋规什费,计征漏洞较少,其上缴中央的税收总额,反较前有所增加。民国18年(1929)开始执行的由南京政府制定的“国定税则”,经4次修改,税率突破值百抽五范畴,然因该税则强调其财政收入作用,而且受到列强势力的制约,不利于发展国内工业,曾遭到广东社会各界反对。民国20年,实施新税则并裁撤在内地征收的厘金子口税后,粤海关上缴中央政府的税款较“协定税则”时期增加2/3以上,而广东地方财政收入则相应减少。粤海关税务司自新关成立,即每年编制贸易报告及统计册上报总税务司,光绪八年(1882)起,奉总税务司令每十年又编写“十年报告”上报,内容涉及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情报,已远远超出当时的海关业务范围。此外,粤海关税务司以其特殊身份,不时插手干扰广东的涉外事件,干了不少中国人民难以容忍的勾当。广州人民激于爱国热情和对西方侵略者的憎恨,为收回海关主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粤海关华籍职工在此影响下,从海关内部开展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并于民国14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成立了全国海关第一个华员工会组织。外籍税务司掌握粤海关关政80余年,推行一整套半殖民地的海关制度,并包揽与海关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海务和港务工作,客观上对革除清朝前期关政腐败和维护对外贸易航道畅通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海关主权受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发挥其保护和促进民族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作用。粤海关监管和缉私制度虽然较前严密,但因广州毗邻香港、澳门,政局变动又较为频繁,境内外恶势力互相勾结,走私时起时伏,禁而不止。特别在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美国货多渠道大量走私进口,充斥广州市场,粤海关更无法控制缉私局面。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月25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粤海关。从此,旧海关变为独立自主的人民新海关。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属海关总署。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海关的基本任务是:监督管理进出国境的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及邮递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法定由海关征收的税费,查禁走私以及编制统计。解除了与海关无直接关系的对港口设施、泊位和灯塔等助航设备的管理,把监管合法进出境和查缉走私的工作与征税工作并列,显示了海关把守国家大门的作用。建国头5年,广州海关贯彻执行国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同时依照为保护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制定的人民税则征收关税。加强对私商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便利合法进出,打击不法分子的经济破坏和违法行为。对国营外贸公司的货物,则在坚持必要制度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促其快速运转。特别在1951年“反禁运”斗争中,广州海关积极采取各种灵活措施,对经黄埔、大铲等地抢运进口的大批物资,加速验放,发挥了人民海关的紧密配合作用。1955~1956年,广州口岸对外贸易已由多种经济成分逐步转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广州市内的外贸部属下专业进出口公司已能控制全部进出口货物。广州海关适应形势的发展,进一步简化监管手续,便利货运,把监管重点从进出口货物转移到非贸易性物品。此时,上级指示将监督进出口货物的正确装卸、保管、运输、检查揭发一切足以造成国家损失的事故增列为海关的一项基本任务。自此至1979年的20多年里,广州海关在货运监管中,避免出现进出口货物错发错运、包装残损、唛码混乱等不正常现象做了大量工作,减少了国家外汇损失。50年代中期,广州口岸进出境邮递物品逐年增多,东南亚国家邮寄进口小包尤甚,为全国海关监管数量之冠。广州海关从各方面提高验包效率,按照“自用合理数量”的原则,合法合理地掌握不同对象的征免验放尺度。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从国外和港澳地区邮寄进口粮油、副食品大量增加,仅1961年自广州进口邮包即超过900万件。广州海关集中人力,优化组合,针对当时进口邮包小的特点,改进检查技术,简化验征程序,加快了验放。“文化大革命”10年,广州海关各项工作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扰和挫折。1967年下半年停征对国营外贸专业公司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断海关统计的编制工作;1968年年底大批干部下放劳动,1969~1970年,广州海关仅有200余人维持工作,并曾一度停止对进出口货物的实际监管;1971年执行全国海关关长会议决定,将工作方针从“经济政治保卫”改为“政治经济保卫”,导致工作中对非贸易性的物品监管过严偏紧。1979年改革开放后,黄埔分关改为直属海关总署的独立海关,广州口岸遂有广州海关和黄埔海关。由于广州外向型经济飞跃发展,多头经营对外贸易业务量迅速增长。按照“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护促进四化”的工作方针,逐步恢复正常的监管职能,解除了检查揭发货运事故的职责,恢复历史上以统一规格的进出口报关单为海关监管依据,加强货物的合法进出。1986年后,广州口岸海关贯彻以“促进为主”的方针,不断深化报关、查验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和促使“代理报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发挥企业自管和社会共管的力量,并逐步形成配套的前期管理、现场和后续管理的海关管理体系。广州口岸海关各类运输工具门类较齐,所监管的进出口货物涉及的贸易方式较多,其数量逐年增长,居全国海关前列。同时,在检查旅客行李物品工作中,广州口岸海关改革监管模式,简化通关手续,从手工操作为主发展到以技术检查为主,从设置“免税通道”发展到国际惯常做法的“红、绿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快旅客进出境的速度。广州口岸海关自全面恢复征税职能后,除执行国家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修改的税则,并加强验货、审价和计征各环节工作外,还依照政策,审批新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的减免税工作,其所征税款及审批的减免税数额,均属全国海关前列。并组织审计、财务、征税等相关部门,坚持税收定期检查制度,防止漏征、错征。改革开放后,广州口岸出现建国以来较严重的走私活动,广州、黄埔两关加强查私力量,取得各有关部门支持,打击了各种渠道的走私活动,为维护广东省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广州口岸海关恢复编制统计。为使海关统计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广州海关积极引入先进科技设备。1983年率先以数据磁带报送方式代替统计原始资料邮寄,1990年又以计算机网络方式代替磁带报送,大大提高了海关统计的时效和准确性。同时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刊物,为国家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信息,发挥了海关统计的监督职能作用。广州口岸海关三百余年的兴替史,是广州口岸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近现代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见证。随着海关主权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广州口岸的海关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特别在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了以促进为主的“把关”“服务”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海关将为促进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861年起海关由新设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1902年改为外务部)统辖;1906年改隶专设的税务处;1928年后改由财政部关务署统辖。 海关的最高机关是总税务司署,设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下设六个办事文案。1896年上谕总税务司兼办邮政,赫德遂兼总邮政司,并设邮政局总办、副总办。又同文馆的教习也在总税务司署编制。1901年同文馆合并于京师大学堂,1911年邮政为邮传部接管,二者脱离海关。中华民国建立后,总税务司署组织改为五科三处,旋又改为九科二处。总税务司署直辖全国各税务司署,亦即各口海关。

海关史论文

你去买本书吧: 《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中国海关历史学术研究丛书》 28元

应该是税务司 是由洋人充任的 海关监督是国人当任的 权力还是税务司大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陈诗启先生的文章和书。他是研究海关的权威。

《中国近代海关史》所称的中国近代海关,主要是指外籍税务司管理下的中国海关,内容包括从外籍税务司海关制度的酝酿、建立至1950年在中国国土上最后消失的全过程。《中国近代海关史》主要内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英美法驻沪领事夺取江海关夷税征收权的酝酿、英美法税务管理委员会接管江海关夷税征收权和海关作为英国对华关系基石的实践等。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

漫步街头,寻找城市的足迹,最显而易见的是城市的建筑。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徜徉外滩金融街。南京东路商业街、徐汇区的花园别墅群间,看到的是上海兴盛的历史。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在150年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特殊的发展际遇,使西方文化、上海本地文化和中国不同地域文化在此相互间冲撞、并存,融合,糅合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令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拥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历史。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各种风格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综合反映了近代社会和城市演变的历程,是解读上海文化、研究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这些历尽世事的老房子是上海的精神所系,她们目睹上海的变迁,承载着城市的繁华旖梦。现在,又一次的经济发展席卷中国大地,冲击一切的新观念、新思想,又一次飞速地推动着城市向新的未来发展,这些老房子必将被赋予新的意义。由谁来惊醒她们,由谁来为她们洗去尘埃,由谁来令她们的身肢更为矫健,令岁月流逝不再是遗憾——是我们,我们愿意为此付出我们的热情和智慧。

简单一点的就是:引言,现状,对策,发展趋势,结语

航海发展史论文

航海类的毕业论文很不好写呀,网上的资料也不多,但是毕业论文是大学的最后一道关卡了,这个要基于足够的重视,一般是开题,综述,英文翻译,正文,答辩这些过程,需要一定的工作量,耗费一些时间。请写手帮你写吧,非常不错,联系:493092524,有兴趣联系她,她会协助你写作,也会为你提供一些资料的,希望能够帮助你!

去百度搜

B

B

中国海关史论文

中国近代海关发展史建议你买一本《海关史话》看看:海关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的图书目录……一 近代以前的中国海关二 鸦片战争和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三 外籍总税务司制度的初步建立四 赫德其人五 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巩固六 中国的“国中之国”和清政府的头号“总管”七 总税务司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八 中国人海关自主权思想的产生九 北洋政府时期:安格联坐上了总税务司宝座十 国民党政府争取“关税自主”和“改革关制”的努力十一 抗战前后中国海关的命运十二 中共成立后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十三 海关回到人民手中十四 结语:半殖民地的中国建不成现代化的海关

《中国近代海关史》所称的中国近代海关,主要是指外籍税务司管理下的中国海关,内容包括从外籍税务司海关制度的酝酿、建立至1950年在中国国土上最后消失的全过程。《中国近代海关史》主要内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英美法驻沪领事夺取江海关夷税征收权的酝酿、英美法税务管理委员会接管江海关夷税征收权和海关作为英国对华关系基石的实践等。

  • 索引序列
  • 海关论文海关发展史
  • 海关史论文
  •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
  • 航海发展史论文
  • 中国海关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