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怎么写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怎么写

这篇文章以具体的事例,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写法,表现了对美好心灵的由衷赞叹。   开头简洁自然,结构清晰,心理描写真实,体现出作者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文中描绘的„清新活泼,欢快明朗。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童心,使文章也有了生命力。   文章凭着丰富的想象,凭着多彩的语言,将„呈现读者面前。   文章简洁明了,语言平淡朴实。   观察细致,想像力丰富,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生动活泼,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借景抒情,托物咏志,很有特色。   文章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和生动描述,演绎出一篇精彩的童话故事,读来饶有趣味。   巧用伏笔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第一段就为全篇故事的发展做了极好的铺垫。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可以借鉴。   作品的构思是巧妙的,文笔也是简洁流畅。想象大胆,富有创造力,文章读起来新颖奇特极具吸引力。   想象力较丰富,极具新意。开头自我介绍,引入下文,另外,文章语言简明扼要,风格幽默误诙谐。   文章不长,但过程叙述得很清楚,人物的活动描述得也具体,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全文结构紧凑,完整,文笔也较流畅。   情节生动有趣,叙述清楚完整,也表现出作者的聪明,机智,充满了家庭生活情趣,文笔流利活泼。   你很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展示了„,文笔间渗透了情感。   本文用词准确,严密,语言平实自然,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使文章锦上添花。   这篇作文的主要特色是叙述具体,细节真实,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写得非常传神,同时表达了对„的喜爱。   语言朴素,中心明确,构思合理,行文层次清楚。   能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生动,的确难能可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头尾照应,中心明确,结构完整。   文章有理有据,说服力强,突出人物个性,上下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首尾照应,结尾点题,突出中心思想。

如何点评他人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看标题: 标题如同文章的“彩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欲望,让人产生立睹为快的兴趣;2、看首尾:开头要精简,有新颖性,能瞬间抓住读者眼球。结尾不要太仓促,首尾要圆和,要做主题升华;3、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内容有没写偏,前后是否连贯;4、从表达方式看: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过于琐碎,重要的细节有没有铺开。我们要把重要的内容详细写,不重要的简单写或一笔带过;5、段落层次是否分明,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自然;6、有无错别字。从侧面体现写作者对于写作认真严谨的态度;7、标点符号是否运用得当。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写作者一定要注意正确运用。很多人喜欢“一逗到底”,给人说话不换气的感觉。不同类型文章有各自的特点,点评技巧不一样:1、哲理类文章,贵在新颖与独特。观点要明确,表达清晰有条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能干巴巴讲一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2、散文要“形散神聚”,打开思维扩散,但切记面面俱到,收不住。散文的遣词造句不要过于花哨,朴实无华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3、故事类的文章,要“以小见大”。选材必须是生活中的一件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件。虽是小事但必须蕴含深刻的意义,让人读了有所启发。4、小说类,情节必须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生动,具有鲜活感,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否则无法吸引人。不存在完美的文章。哪怕大作家的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更何况我们普通写作者。我们点评他人的文章实质上是在剖析自己。不能只说优点,更要“狠心”点,对别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不“严厉”。学会直言不讳,才能帮助他人快速成长,让自己更快提升。

评语一般要根据所要评的内容上来判定,不同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去评,比如你所说的参观蒙牛工业园,应该是从这个工业园的科学方面,技术方面去考虑,了解关于工业园的资料,或许你可以发现什么,评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与思想,需要好好考虑下。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都习惯给文章写点评,有时老师也组织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互动点评。这时,你是否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呢?为此,老师就指导你如何给文章写评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点评文章,主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优美,内容是否充实,想象是否丰富,立意是否深刻,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牢记三大文体的一些常见术语      常见的三大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我们要看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是否交代清楚,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是否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事件与事件的衔接和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恰当。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散文和小说,谈到散文,我们就要想到散文的形散而神聚,散文中的排比铺陈,散文的象征等技巧。谈到小说,我们要分析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人物的描写(与记叙文同);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小小说,还要注意其结尾往往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从顺序安排来看,有顺序、倒叙、插叙和平叙。   下面我们来说说议论文,第一要看它的三要素:论点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正确;论点是开门见山还是在文中或文末;论据用的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还要看它是否新颖,是否贴近时代等选择论据;论证方法多种多样,有立论、驳论和正反论证等。还要看论证结构是否严密等。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看论据是否为论点服务等。   再看说明文。说明文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事物说明文,其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清楚事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事理说明文要在文中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发展等。从写作顺序来看,事理说明文是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是时间、空间和程序顺序。   以上就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三大文体的一些信息。要想点评到位,必须了解这些基本信息,记住一些术语,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二、必须了解文章评判的标准      作文评判的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内容包括题意、中心、内容和感情;表达包括文体、结构、文字和书写;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作文的评分标准共12项,每项又包括四个等级。对这12项四个等级的术语,我们必须了然于心。因为这是我们给作文下评语的依据。      三、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点评      点评文章,切忌抛开原文,空洞抽象地说教,那些不着边际的评析是毫无意义的,这是我们给文章写点评的大忌。如2006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清茶”、“快餐”两相宜》,如果我们将评语写成:“运用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气势宏大,底蕴深厚,是一篇考场优秀习作。”这就是无效点评,因为读者读后根本不清楚文章好在哪里?所以我们还应该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点评。如将评语写成:“这篇考场作文很好地理解了作文题中所给的材料,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读书方式在变。作者能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话题展开论述,形象地将‘读书’比喻为‘品茶’,生动又贴切,让我们仿佛看到:午后,一杯清茶,一卷泛黄的古书,一个陶醉其中的读者。好不惬意!读书中,人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作者将网上阅读称作‘读网’,来与‘读书’相对应,恰到好处!作者又将‘读网’比作吃‘快餐’,让我们联想到‘麦当劳’里火爆的生意。那里是年轻人的乐园。是的,‘读网’,大部分不就是年轻人吗?营养学家一再呼吁,说它没有什么营养,但你能否认它不能充饥吗?这就是‘读网’。真是够丰富的想象!令人叫绝。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方法,文章气势宏大、底蕴丰富,给人很强的感染力。”这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写点评,使文章的优缺点具体化,给人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意见,使点评显示出其价值来。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原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点评,使点评言之有文。      四、点评时应有所侧重点      点评文章,万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自己要评析的侧重点进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就不能凸现文章的特色。我们或从文章的思想,或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或从文章的创新角度等入手,选择文章最具特色的亮点进行,使点评能抓住文章的特点,避免避重就轻。   综上所述,掌握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可以给文章写点评了。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大全

摘要]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本文通过英文影片及其英语习语的发展和特性来探讨英美文化。  [关键词]英语;英语习语;英文影片  [作者简介]杨柳,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  作为全球性的语言,英语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使用着。英语原是日尔曼语族的一个小语种,“出身”并不那么显得高贵,在它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两次差点儿被消灭,但是今天它却成了一种人们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的全球性的语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于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并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3]。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携手共进的。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而不是靠基因遗传的。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种族国家,世界各地的人由于不同的原因移民到这个国家,组成了美利坚民族。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只通用一种语言,那就是美国英语。新移民虽然带着自己民族的语言来到美国,最终都得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讲英语,否则就无法融入美国社会。移民的后裔只会讲英语,不会讲自己祖先的语言。他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生理特征遗传给他们的子女,却无法把自己祖先的语言遗传给子女。这说明了语言不是依靠基因遗传给后代的,而是靠后天习得的。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通工具。语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成员共同认可为前提,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各种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加上各种组合规则和表现形式,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以及社会习俗。因此语言在反映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人类生活中,语言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的活动形影不离。因此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这种语言词汇中习语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从语言中学习文化,又从文化中习得语言的过程。  二、语言与习语的关系  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它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是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缩影;语言是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习语的起源就是在口头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俚语和俗语;语言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习语则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语言是人的智慧的表现,习语较集中地反映出语言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巨匠的精彩词句);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正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看英文影片学习英语语言  英文电影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融入了诸如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精华,又涉及文化、宗教、爱情等人类永恒的主题。英文电影中有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看英文影片我们能学到许多的知识,有些句子都是地道的表达法。影片《我最好朋友的婚礼》(My Best Friend’s Wedding)里,牧师问:“Do-you-take-this-man part?”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customs,才能知道这句话指的是婚礼上牧师或法官问新娘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即全句应该是“Do you take this man as your lawful husband?”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和风俗是必须的,学语言也要学习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有的影片不仅能学到英语知识,还能从中悟出些人生哲理。电影《情归巴黎》(Sabrina)里有一句“The girl (Sabrina) grew up, and went beyond the walls of the grounds and found the ”就表达了一种朴素的人生真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行万里路”对人生的作用。的确,当今世界,“眼光和眼界决定人的命运”。影片中该句话就表达了应先“see the world”,再 “find the world”,进而才能“find yourself”。  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观英文电影不能只局限于语音、词汇、句型的归纳和总结,还要上升到用英语来思维的层面。影片《阿甘正传》(Forest Gump)里,无论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与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如:阿甘在影片的最后说:“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ut I think that maybe it’s Maybe both are happening at the same ”这是阿甘对命运的思索。人的命运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还是像羽毛那样漂浮不但不定,或许两者兼有,或许两者同时发生。其实命运本身就包含着必然和偶然,必然之中又蕴涵着偶然,反过来偶然的因素又促成了命运的必然。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以英文影片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西方文化及其特点。  英文影片里大量的习语更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将影片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言用在口语交际中,通俗易懂,口语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四、英语习语的特点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交际中,恰当、纯熟、流利的习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好比锦上添花。  由于习语是人民大众口头上广为习用、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就有着与一般语言形式不同的特点:  (一)习语的民族性——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在一个地球上的人们虽居住在世界各地,有些经验和意识却是相似的。  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比喻的物体不同”。  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之二是“比喻形象相同,比喻意义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  (二)习语的民间性——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习语大都来自民间。英语中多数习语是海上的水手、森林中的猎人、田间的农民、军队里的士兵、家庭里的主妇以及作坊里的伙计创作的。英国是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因此习语大多与航海、捕鱼有关。内地山区的人靠狩猎为生,有许多习语包括习语的延伸都与他们有关。  主妇们说:“A stitch in time saves ”(一针及时省九针。)  (三)习语的比喻性——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而比喻则是主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上,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换喻、提喻。  明喻(Simile)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在结构中,喻体和比喻意义全部表现出来,意思清楚、一目了然。如我们常用的: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cool as cucumber (泰然自若);as silent as the grave (守口如瓶)  明喻的另一种结构是用like引出喻体,比喻意义由读者自己去联想。如: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像一块红布对牛那样)。[ 此习语来自西班牙之斗牛比赛:斗牛士用一块红布挑恤牛以引起牛的愤怒,比喻“令某人很生气或大发雷霆”]。  暗喻(Metaphor)是一种含蓄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前者与后者是相和的关系,没有比喻词like 或as,但比明喻更简洁、幽默。如:  irons in the fire (火中的铁)[ 说的是铁匠打铁时,火炉上有好几块铁都烧红了等着要打,比喻“手头要做的事很多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  换喻(Metonymy)是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类事物来指代本体事物。  提喻(Synecdoche)是用与本体事物同类的一件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  (四)习语的整体性——习语是语言中独立、固定的部分,以短语或短句出现在句中,但又只当作一个成分使用,有时甚至就等于一个词,即使有的习语可以从词义上或语法上加以分析,也仍然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习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具有整体性。(五)习语的和谐性——习语常利用声音的和谐(Euphony)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一般是利用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来增加语音美感和修辞效果。有的习语则体现在对仗工整(Antithesis)。  五、英语习语与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则不断产生。英语习语的发展也曾经受到过多种影响,历史上,罗马人的征服、条顿人的征服、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诺曼底人的征服、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对英语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率领军队和舰队渡海,入侵英国,大败英军开始了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时代(House of Normandy)。诺曼底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法语成为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同时向英国社会施加法国文化的影响。如今英语里take the French leave或French Farewell(法国式告别),就是因为法国18世纪有参加宴会的客人不向主人告辞而自行离去的习俗,是英国人蔑视法国人的习语,指“不告而别”。  从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起到1763年一个半世纪里,英国控制了北美洲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发达的工商、渔、造船、农、畜牧业,经济上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各殖民地都以英语为共同语言,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思想,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出现了,并于1776年宣告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虽说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其独立的民族、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使得其与英国英语必然不同。如今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英语大家族的一大成员。英语习语来自美国英语的例子也有很多。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OK为例,OK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英语习语。起源有几个说法:一说来自美国第26任总统威尔逊,他在批示公文喜欢用印第安语Okeh的缩写,意思是“行,就这么办!”;另一说法是OK来自无线电通信,电报员接到电文后,必须用一种信号表示收到。这个信号最先用all correct ,后来all逐渐演变成O,correct 则变成了K。不管起源怎样,OK最初是美国俚语,而现在已风行全球,即使英国人也常常挂在嘴边。  世界进入20世纪以后的战争发生频率也很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英美这两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科学的飞速发展导致大量新武器、新设施、新产品词汇的增长,尤以军事新词汇为多。最点型的例子是jeep(吉普车)一词,现在称作四轮军用小车的jeep原来的正式名称叫“通用车”(Genral Purpose, G P)。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大部分都热衷于看漫画家西格的连环漫画《凸眼兽》(Popeye)。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怪诞、调皮的野兽叫做尤金· 吉普(Eugene the Jeep)。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兵觉得这个叫jeep的怪兽很有趣,加上这个词又与GP的发音相近,于是就用jeep来称呼这种四轮通用军车了。如今这个家喻户晓的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很普及,已进入了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了。  亚洲最受欢迎动作片巨星成龙在《尖峰时刻》(his made-in-America blockbuster Rush Hour)里所扮演的角色就征服了整个好来坞。  六、结束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成员长期从事某些活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处世方式,其形成需要时间和人群。习语是俗语、俚语包括行话经过长期、广泛的使用形成的,同样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大众的认可。习语是有生命的,它像人一样有出生、长大、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只有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所了解,才能学好语言,用好语言,使语言真正成为能传神达意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 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 陈治刚等《英美概况》[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 杨柳《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求同存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5卷  一切来源于网络,本人只是帮助人,不负责版权问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诠释 --读《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有感 1、 基本说明 对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曾这样评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这段话恰当的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内涵——当代史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而要把这种再现归结为历史本身,重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史对历史的全面涵盖,这种涵盖需要对当代史做出一番新的诠释:“‘当代’一词只能指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做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 。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思想概念。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表明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这种思考无疑是思想的现实化和历史化,并通过思想的历史花进而发现了历史学的真谛所在,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这里,作为主词的历史与作为宾词的当代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当代之所以能够穿透死亡的束缚而规定了历史的全部内涵,原因在于外在时间和编年史意义上的年代序列派生了历史思维的内在时间 ,这种与思维具有同一性的内在时间通过生活和实际行动达到了哲学和历史的合一,或者说是思想与历史的合一。“历史决不是关于死亡的历史,而是关于生活的历史” 。在克罗齐那里,历史重新复活了,而且是以生活的名义、并借助思想的当下性成为正当的历史。 然而,这种“关于生活的”当代史却很容易受到恶意的曲解和善意的误读,特别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人人皆知的口号之后,误解就更深了:似乎当代史的历史就意味着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拥有绝对的权利,而不管这一权利的出生证明是什么;如果历史仅仅是当代史,历史学家似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书写历史,因为这也是当代史,而且是绝对肯定的历史。相反的错误观念也存在,富有历史正义感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显存在着对历史事实的猥亵,这是决不能容忍的轻率行为;退一步讲,即使当代史对历史事实的误解只是一个小错误,那么,当代史的提法也是缺乏历史感的,因为根据显而易见的字面阐释,如果历史只是当代史,那么还有什么历史进步、历史动因可谈? 对于上述诸种错误之看法,笔者是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历史叙述的权利 确实,当历史学家以思想的名义进行历史叙述时,历史学家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权利对历史学家提出自己的要求。“毫无疑问,想象力对于历史家是必不可少的:空洞的判断、空洞的叙述、缺乏自觉或想象的概念,全是无用的;……,我们要求对我们所将叙述其历史的事件应有生动的体验,意思也就是要使事件作为直觉与想象重新被提炼出来。没有这种想象性的重建或综合是无法去写历史或读历史或理解历史的” 。简单的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但仅仅有想象力还不够,还需要一种直觉,历史是“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且是对真实的历史的认识,“直觉的成分和逻辑的成分共同构成了历史判断。在历史研究中,自觉能力的高下就成其为历史学家历史认识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尺度” 。克罗齐之所以把编年史看作“假历史”,就在于编年史缺乏历史家的想象力和直觉对历史的当下构造,简言之,就缺乏了“当代”的、或者说是思想的在场。 想象力和直觉共同构成了历史写作的技术基础,但这种基础却不能保证想象力和自觉的恰当运用。如果历史学家凭空想象某种能够证明自己某种“主张”的乌有之物,或者让“我们的爱情、眼泪、蔑视”等等克罗齐称之为“情操价值”的价值左右对历史的思考,那么,历史也不是真历史,历史也就成为一种“诗歌性历史” 。比如对异教徒、对犹太人或者对某某阶级的仇恨融入在历史叙述当中,历史的价值就不是思想的价值了,这样的历史也不能称为历史了。要写一部真正的历史,“我们就要清除神话和偶像,清楚朋友和情人,一心注意历史问题,那就是精神或价值(如果爱用哲学味较少而较通俗的词说就是文化、文明、进步),我们就要用两只眼睛和单一的思想目光看待它们” 。历史的主观性不是个人情感的主观性,而仅仅是思想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不是为了张扬历史学家的爱恨情仇,而是为了实现思想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就是历史的内在的一致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引人注目的另外一个误解是,既然历史是当代史,那么历史学家就有权利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历史写作。而所谓的现实需要,可以是政治的,比如爱国主义;也可以是个人目的,比如为了说服别人而专门引用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观点,而有意无意忽略了那些也曾是事实的历史事实。克罗齐把这两种历史分别称之为“实用性历史”和“修辞学的历史”。 “实用性历史(但它并不是历史)作为一种实际活动是不受非难的:我们每个人都不仅想要探讨历史,而且想要探讨行动,在行动中很好的利用这一形象或者那一形象的重新召来去推动自己的或(结果是一样的)别人的工作。 ”当代史的提法决不是为了当前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历史学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理想而任意切割的当代史,实用性历史作为一种对历史学(注意,不是历史本身)成果的一种生活化运用而受到作者的肯定(修辞性历史也是如此)。这并不在于这种历史所抱有的历史叙述目的具备历史学上的价值,而在于它的行动本身符合了历史的真义,这个真义就是历史是关于“生活的历史”,正如历史学家通过自己的思想来理解历史那样,实用性历史只是,而且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当下的眼光看待历史时,它的实用性获得克罗齐的肯定,除此之外,实用性历史并无可取之处。 同样,“修辞学的历史”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我们无法攻击它而只能攻击它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把历史看成是演说家的作品、……、或看成是心灵的教育(如果它是政治性的)、或看成是能引起愉快的”。这些都表明:“修辞性历史是以一种既存的历史为前提,至少要以一种诗歌性历史为前提,是抱着一种实际目的叙述出来的” 。这些实际目的主要是一种教化的目的,然而,“‘历史’就不仅会在一种形式之下而会在所有这些形式之下参与教育的过程。但就历史本身而论,它只会在一种形式之下参与教育的过程,那不是纯然抽象的道德教育的形式,而是思想教育或发展的形式” 。因此,把历史冠之以道德教育等等名义来进行思考,那还没有洞见历史,因为所这些功能或者目的,都是外在于历史的,比如为了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为了证明某种天堂必然来临等等理想和预言。真正的历史,是内在的、是通过思想的发展而自然达到这些思想的价值和目的。这种思想的发展正如历史的发展,决不含有任何外在于思想的目的和价值。 那种把当代史视为一种可以供历史学家任意阉割和曲解的庸俗看法,实际上是侮辱了克罗齐的思想(或者哲学)的真正内涵。把历史看成是个人情感的发泄场所、或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实用的教育工具或者是政治家的政治手段,都是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亵渎。 3、 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历史是真实的吗?一切对当代史提出质疑的看法都或多或少认为:如果历史就是当代史,历史的真实性就无法保证。虽然克罗齐反对以当下的任何实用性目的对历史进行“剪刀加浆糊”(柯林武德语)式的研究,但当代史本身就意味着历史的客观性无法保证。对于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克罗齐先从不可知论的观点入手进行剖析。 不可知论“并不绝对否认历史的真实性,但它否认历史具有完全的真实性” 。不可知论认为历史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至少历史的全部真相不能完全被历史学家所掌握,换句话说,不可知论否认历史具备真知识。不可知论以历史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性而否认历史的真理性品格,但是,如果不可知论面对历史所提出的无数个历史真相问题都得到解决,“如果全部疑问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如果我们掌握了所有的答复,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通向无限的道路跟通向地狱的道路一样宽广,如果它不导向地狱,它就必然会导向疯人院” 。企图解决所有历史问题的奢望是不必要的,而由于解决不了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产生苦恼和失望是幼稚的,所以“即使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能给我们的欲望以满足,我们所该做的也只有从我们的心中把它们清除出去,忘掉它们,而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积极历史、既当代史的某一点上” 。历史的真理品格不在于洞察真相本身,而在于思想本身。历史真实与否,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克罗齐把历史的客观性问题搁置起来,这个疑问也离开了克罗齐的视域范围。 既然历史的真实性不是核心所在,那么,克罗齐又是如何对待历史叙述中必然遇到的史料问题呢?克罗齐对于史料并不怀有在一般历史学家那里常见的尊重感,他曾这样评价史料学工作者:“可怜的学者、档案工作者和考古学家是无害的,是一些有用的小人物” 。不仅这些史料工作者是小人物,而且对于史料本身,他也认为“把想象的、虽则是以猜想形式想象出来的细节添到实在的材料上去也是可以被容许的” 。当然,这种想象性不是“要求历史把他们带回到中世纪的古老堡邸和市场中去”,而是“在想象中去重现过去,并从现在去重想过去,不是使自己脱离现在,回到已死的过去” 。克罗齐很诚实的道出了那些标榜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历史学家所特有的虚伪性。既然历史的真实性是不能实现的一种理想境界,那么,历史学家的文学想象能力也是可以容许的,如此,历史学家何必要遮遮掩掩自己并不孱弱的想象力?当然,克罗齐对史料的漠不关心并不是对历史的无知,恰恰相反,这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内在逻辑使然。“以证据为依据的历史归根到底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历史而决不是根本的、真正的历史,根本的、真正的历史是当代的和当前的” 。用证据来说明历史,而不是用思想来理解历史,历史就退化为编年体历史了,其中全无血肉和心灵,更无人类的意识,而只有死亡的过去。“任何过去有过的事情都不会返回,任何过去有过的事情都不能被取消;即使我们恢复了一种古老的思想,新的敌手也会使保卫变成新的,并使思想变成新的。 ”尽管克罗齐对于死亡的过于怀有一种体面的尊重,但历史的核心决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苛求历史学具备完全的历史真实性无疑是苛求历史学对过去的全知全能,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历史学的真正主题是当下的时代精神或个人心灵所指引的历史。 4、 哲学与历史的合一 思想本身是不断演进的,历史真实的记录了人类意识的演进,而且历史也从思想、或者哲学中得到了规定性内容。“精神就是世界,它是一种发展的精神,因而它既是单一的,又是分歧的,是一个永恒的解决,又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精神的自我意识就是哲学,哲学是它的历史,或者说,历史就是它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同一的,也就是说,意识和自我意识既有差别,同时又是同一的,就像生活和思想一样” 。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当代史有没有极具历史意识的“发展”可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被看成是一种没有发展观、也没有历史感的历史命题。在克罗齐的眼中,历史和思想的内在性表明了历史的进步观念。正如思想的不断地辩证前行,历史也是如此。克罗齐坚持一种十九世纪以来的发展观念,这种观念坚信人类是不断前进的。在谈及黑暗的中世纪的史学时,他也认为中世纪也是有进步的 ,不仅如此,“甚至荒谬的人的毁谤和对人类良知得令人厌恶的错误批判的毁谤也是一种前进” 。 历史是不断前行的,这点毫无疑问,也合乎逻辑的包含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中,那么,这种前行有没有动力,它有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的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克罗齐认为历史必须具备的三点历史意识谈起,“这三点是,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叙述与文献的统一性和发展的内在性” 。如果历史和哲学互相分离,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没有实现;文献不与叙述历史、亦即思考历史的思想相统一,历史也不是历史;而发展的内在性则表明我们不能从历史之外寻找历史的发展。 在历史与哲学(或思想)相分离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承认历史的动因只能从事实本身去寻找,先搜集历史,然后再从事实中寻找原因。这看上去很公正可靠,但这种被克罗奇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做法却直接把各种庸俗的、陈旧的观念放逐于批判领域之外,他们“求助于求学时的记忆,求助于当时流行的哲学口号,求助于当时人们对于政治、艺术、道德的日常情操” ,并让这些观念毫无顾忌的引导历史学家编造一个关于历史原因的平庸传说。这看似尊重历史,实质上各种偏见、误解的大杂烩。 而那种以非历史的哲学思想与历史结合时,情况更为糟糕。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比如某种客观规律,他们博学而又自信的认为,历史有一个最高的终极原因,而且存在一个终极的目的,这种目的是外在于历史,比如天堂,比如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对历史进行人为的切割以至歪曲,然后采用这些所谓的历史事实比附他们的观念。这种做法与证明世上存在上帝的那些常用手法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他们既玷污了哲学的名誉,又使历史只能充当类似注脚的角色,甚至“把单纯的叙述性的历史当作身外的废物,而单纯叙述性的历史则应当作为道德家和政治家说教和教训的原料或脚本”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历史就可以完全取消,而单纯的奇思妙想就可以代替历史叙述了。这样思考出来的终极原因决不是历史的动因,同样,所谓的历史必然趋势也不是历史所渴求的天堂。 从上面可以看出,克罗齐既否认单纯从事实本身寻找历史发展原因的方法,也反对以观念的逻辑代替、说明历史的逻辑。如此,克罗奇所认为的历史动因又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克罗齐所定义的“哲学”一词谈起。克罗齐认为,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史学的方法论阶段,即,关于构成历史判断的范畴的阐述或关于指导历史解释的概念的阐述” 。没有任何哲学能够离开历史的基础,“一般研究历史事项的人都应当成为自觉的和有训练的哲学家,因而一般的哲学家,即纯哲学家在知识的专业化中应当是无立足之地的”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哲学给予历史以叙述的意义,没有哲学,历史就不成为历史了;二是历史给予哲学实在的存在理由,如果离开了历史,哲学就不能叫哲学。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历史发展的动因问题——如果对于克罗齐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合法提问的话——不能从历史之外的纯哲学当中寻找,当然也不能单纯中历史事实中寻找,而应当克罗奇的历史化哲学和哲学化历史、亦即思想中去寻求。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说的,“思想从内部重整历史,它就是它自己的证据,它不承认不可思议的东西,因为那是不能想象的” 。 5、 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恰当的表明了克罗齐的史学思想,但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内涵及其背后的观念预设,更不能把这一命题口号化。许多错误的理解都是从一知半解中产生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克罗奇的整体思想本身去理解这一命题,那当代史这一命题就无任何价值了,更谈不上后人还能从中获得什么新的启发,思想的进步也会由此停止,正如克罗齐所说,“当人们认为已经不能再学习时,当人们被教育成再没有接受更好教育的可能性时,生命就停止,再不能说还活着而应说已死亡” 。

[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50] 第一类(50-41)(40-31)三(30-21)四(20-0)满足的意义线与线中的问题与题意,偏离基本明确的中心中心突出的问题明确的中心未知的真实感受,或立意不当翔实的中心意思的意义的问题感觉真实的感受基本结构的真实感受的虚假严格的结构混乱语言结构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的,以丰富的内容,薄没有内容流畅性语言流利的语言流利的语言问题,更字体字迹工整的的清晰字迹潦草难辨大致符合文体的要求大致相符的文体要求符合文体的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BR /> [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0分] 深沉而丰富的文学人才创新通过深度的现象的发展水平基本上是4,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句子灵活的10个新的见解,新的材料,构思精巧 2揭示问题的问题5,形象丰满8,善于运用修辞手段,11,推理想象独特的视角刺激,意境深远,文字寓意12个人格特质 [帮助]得分的意义的问题,内容,语言,风格重点,全面衡量的基础水平。符合文体要求,意味着自己的选择候选人的文体要求,根据题意和内容。 2。 12个评分点的基础上,发展水平得分,并非旨在全面,收视率和其他小突出,直到出。缺少主语扣2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包括扣除5分,远低于数(长度超过2/3)的话,至少50个字扣1分。 4。在此基础上,只要有亮点,你应该得分去条的基本中肯的前提下,实现“三个基本要求(基本明确的中心,一个完整的基本流畅的语言的基本结构),切成52。了。 高考作文评分规则:议论文章] 1。符合题意,推理表达的基本技巧,突出基本观点的基础材料,履行议论文章48-52分等级赋分。 2。一个方面的“三个基本”,实现了较好的水平,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依此类推。 3。散文杂文风格,随机的想法,甚至争论的文章表达的思想阐发声称反复重新读谨慎的福分。那些能够做深层次的思考,议论风演习,特别是好文章,敢于打高分,等到出来的杂文形式或作文,议论平淡苍白的思想,缺乏层次的文章,不能误判了很高的分数,只能进行一般的议论文章的标准,如实浮粉。 4。考虑到概念的议论文章,多,可以采取新颖的“材料”的角度解释“提示”(材料)的文??章,解释的意义和精神的“提示”,将被视为有亮点,提高两个档次给分。 5。大多数争论的文章有些简单的例子,更多的用例,因此,下列情况可视为一大亮点,上涨62点,句子:选择新颖,生动,个性化的材料参数,而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通常的例子;案例材料示范水平,而不是平的,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可以显示在每一种情况下是一个小论点或层层递进。 高考作文评分规则:叙事的文章] 1。符合题意,叙事表达的基本技巧,基本主题突出,情节基本完整的叙述文章的48-52分等级赋分。 2。一个表达式或主题或故事,以达到较好的水平,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依此类推。凡达到出色的水平在一个构思精巧,形象丰满,意境,还是一个伟大的人格,或语言很见功力升63点浮粉,最好能达到70分。 3。文章中的“??基本”水平下降的基础上他们表达的主题,情节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水平差,其次是下浮。在一个贫穷的水平应该是42分上下浮动。的语言,叙事能力在婴儿级职位,最高的福分不能超过35点。 4。在整个叙事的人员或编译上面的故事,认为不相关的旁边点文章处理,浮粉,24点或以下,如果你不能确定,可以提交到团队领导者或专家小组处理。 5。叙述文章的故事情节,最简单的缺乏内涵进行调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机智的思想,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思想的“回味”。这个优秀的文章,从63点到子。高考作文评分规则: [注意] 1。整体逐项评价给分的总成绩。在得分浮粉,从概念,内容,语言,风格或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击穿充分考虑,但最后提交的整体得分。 2。要注意的文体意识。议论的文章,??议论文必须有超过2/3,叙事的文章,叙述文字必须超过2/3。否则,它被认为是,一个文体不明的适当下浮子。 3。在哪里,只要它不是诗写在其他的样式,正常得分。相反的命题要求写的诗,上限不得超过5人。 4。完成论文的话,而正常得分的话,再扣点。每次至少50个字扣1分,扣3分。显然未完成的文章不超过最高的35分。未完成的文章不再扣的话分钟。 5。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除5分至今。 6。浮粉提到的档次,通常为3分。 7。确认抄袭,超过2/3的验证文本发表的作品相同,最多不超过5个点。 8。婴幼儿语言,语言太寒酸了,失踪年级语文应切分或更少。语言生动,充满魅力,很有文化底蕴的文章赋分应该去。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得分 >评分标准“的含义一致的问题要求被划分为四个梯度:(1)满足题意;②在配合的问题的含义;③基本上符合题意;④偏离题意。考生练习和测试题的规定性和开放性亲密的梯度定义为“符合题意是指分配准确理解的作文题具有开放性的规定,”符合的含义,问题是一般条款的理解问题和开放性(略有偏差,局部问题)。通常坐在训练,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努力写“适合的含义的问题,“的杰作。”规定“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规定,如要求的内容,风格,字; 2。隐藏条款,如写作主题的理解(或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有限的,问题是提供的材料寓言的解释,开放性,可以做点其他方面的作文题,演员和受体的关键词,写多元化的解??释。 (一)得分的评分规则的基本原则 1。来判断水平的文章,是的评级分类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问题的意义,内容,结构,语言,风格,全面的措施;考虑,而不是只抓住一点没有休息。 2。每一篇论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之间的基本水平”分“和”表达“之间通常是一致的。但不能仅仅是机械硬盘同行可靠的。凡“内容”和“表达点而不是在同一水平上,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应不超过两个级别(如为第一类的内容,不应该是表达低于第三等;相反,反之亦然)。 3。实施的“双评级制度”,一篇由两个独立的评分,评分在同一篇文章中,两人差距过大,难以统一的得分领队或评估质量控制组。(B)的含义内的任何主题为“亲近的感情和认知的东西,或谈论情绪和认知(理解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 1。亲密感影响的东西),或谈论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问题,感情亲近的影响,这种关系可以是正或反,甚至是不一致的供应寓言意义,只要概念是正确的,合理的,可被视为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 “相遇”与“符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话语。理解的“感情”不必局限于传说中的“家庭”的那种。 2。只要某一方面的“感情”或“认知”都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可以视为“符合题意。 3,寓言集主题并没有独立的主题,作为一个“偏离了题意。 4。题意是没有确定的基本评价的唯一标准。在符合题作文的意义,不一定是一类的文字内容,应该考虑的中心是否突出,无论是真挚的感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C)的表达把握 1。文体不限,但风格上的选择,应根据候选人的文体特征,判断的侧重点不同,文章用一个特殊的文体(如诗歌,戏剧等),分次应谨慎。 2。表达式,如果它有可取之处,即使偏离题作文的意义,这是不鲁莽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D)对“发展”的评估 12个评分点,不求面面俱到,按要求作文“亮点”,“妙”的地方是,根据大小的“亮点“精彩程度,确实反映了扎实的基本功写作,你可以得分,直到出来。 2。每一个抄袭的地方(尚待确认),基础级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子结构的发展。 3。为写作的内容和表达分别被判处4等基本技能确实很差,不子的发展。 (E)标志注 1。缺乏主题,扣2分。 3错别字扣1分,不包括重复。 3。字数不少于800字,50字少扣1分,扣5分为止;不少于400字的字结构严重削弱,被判处其他四个时间标记的卷的话会被扣除。 1几个技术问题(VI)。 “分治”,“表达点”,“发展点”标记“(视情况而定)和”分数“好几种,如”20(内容)+20(表达)进球后+8(发展)-2(标题)-1(错字)= 45“。 2。首先,第一个进球后的文本,标志着第二次在它下面,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得分的第二个评卷人的平均得分评卷人在被填充到评分表和卷首相应的分数列。 3。填写评分表标记条扣得分,“ - ”是不打,直到点的系统。 4的第一篇论文。在评分表中两个全名,我签姓可以,签名不能太潦草。的浮粉解释(一)基本等级40 内容项(20分) BR />解释第一类(20 ---- 16分): 在哪里“被认为是符合题意的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内; 乙紧紧围绕的中心主题的想法吗?写为“中心突出; C材料丰富,充分表现的主题,被视为”信息“; D任何积极的想法,可视为思想健康; é读合情合理的,视为一个“真挚的感情。 “第二类(15 ----- 11点):线具有相同的含义的问题; B可以围绕的主题思想明确的措词”; C选择的基本材料,能表达主题,视为“内容比较丰富”,e任何积极的想法,可视为思想健康,简单,自然,不做作?思想健康的相同的,视为“真正的感情。第三(10 ------ 6分): 掌握的材料仍然能够阅读一些免费的,视为”行 B仍然中心个人自由中心的“基本明确的中心; c虽然材料,但还不够瘦”的内容为主题; D基本道德与题意;被视为“思想的基本卫生保健”; ?造作的痕迹,整体仍是自然的,“基本真实的感受”。 第四类(5 -------- 0分): 视为偏离题意的未成年人有目的的措辞,只要抓住材料; 乙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远离的意义的组成材料被认为是“中心不明确; C性能主题选择的材料不能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与现有的法律和道德; BR /> D点来看,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思想”; é文字做作,被视为“感情假。 操作①内容部分的得分为A(题意),B(中心),C(内容)的综合措施的重点放在集成到相同数量的点。在此基础上,参考到D(思想),E(情绪)在两个及其他浮动。 ②4卷,(ABCDE)满足这些要求的话,至少800字子在3-5分钟。不是一个空白卷,不给0分。 醋酸表达(20分)解释①第一类(20-16) A,明鲜的文体特征,可以被视为一种“满足风格的要求“。 B,首尾呼应顺利的情况下,适当的段落划分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可以被视为一个“结构化”。 C,正确的字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自然,句子正确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一个“言语流畅性”。 D,字体书写工整,规范,方正,卷面清洁,可视为“字迹工整。②第二类(15-11)文体特征,可能是被视为符合文体的要求。 B,头部和尾部段合理的,可以被视为“结构完整性”。 C,批准的自然和流畅性,在语言问题1-2,但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可以被视为“语言流利。 D,字体规范可以被视为“字体工整。③第三类(10-6) A,文体杂糅的痕迹,但仍然可以分辨的风格类型,可以被视为为“基本符合文体的要求。 B,头部和尾部,段落划分不够合理,可以被视为基本结构完整的。 C,3-4的语言问题,不会有很大的影响语义的表达,可以被视为基本流畅的语言。 D,写的是达不到标准,但仍然可以辨认出来,可以被视为一个基本的字迹清晰。 ④4(5-0) A,不区分样式可以被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B,严重缺乏的段落划分,杂乱无章,可以被视为“非结构化”。 C,语言问题是超过5元,语义表达的影响,可以视为“语言不流利的语言问题。 D,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的组成评论者,可以被视为“字迹潦草难以区分。 2,操作①发表一些评级A(风格),C(语言)等待波动。为重点,全面衡量集成到相同数量的点,在此基础上,参考到B(结构)(字体),②其他卷上,(ABCD)满足这些要求,在3-5分钟内子的话至少800字。不是空白卷,不给0分。(二)等级20点解释 BR />①第一类(20-16)内容“深刻的”,体现在三个方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C的角度启发作用。性能“富”,体现在四个方面:材料参数足够的B,C形象丰满,D的深刻情绪。语言文学人才“,体现在四个方面:适当术语,B句灵活; ?善于使用修辞手法,D文字表达的。 写作思维“创意”,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A新颖的见解,B料新鲜,C构思新的和聪明的e推理想象有独特的,E的人格特质。 ②第二(15-11)更多的文学天赋:A字适当的B句型发生了变化,C的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更多的创意: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正确的B材料的选择;想象合理?; D更多的个性。 ③第三类(10-6)轻微的文学天赋会更合适:一个字,B是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 稍??微创意:有一定的想象空间,B具有一定的个性。 ④4(5-0)个别语句有深意,更好的令人兴奋,创新个别地方的个别情况个别语句比。 2,操作的①发展水平得分,分解成4个16个评分点,不求全面,根据评价得分的几个要点。 ②发展水平,根据“得分”和“帮助”的要求,评分,参照“基本水平”,加上或减去评级。 ③基本水平“内容”和“表达”两个得分在第四等,“发展水平”点只有四个,等给分。 要求主题问题:自主确定,题目是“缺少标题扣2分。 2,不少于800字的词:问题的规定”。不到的字的数量,每一个中的至少50个字扣。诗行。 3,错别字:3个错别字扣不重复,但上不封顶。 4,标点符号错误,酌情决定扣1-2。 5,没有完成的文章①主体有,只是没有写在文章的结尾,根据基本水平的评分标准,不影响内发展的收视率。没有写②身体,或不超过300字)作文300字或以下(不包括点,低于10分(10分),直接记入“内容”一栏,其他三个列指标间作得0。 6,套种和剽窃的文章(1)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概念,只重复或模仿更换原料被认为是属于间作文章,基础水平和在哪里在第三(含第三级)的发展水平,适当的额定值。②可疑的论文是剽窃,抄袭的文章或不准确的线索。确认后,这样的文字基础水平在4等子水平的发展给分。③任何文章没有任何接触,有问题的材料可被视为“无关紧要”。在“内容,这样的作文给分。在10分(含10人)直接计入的的严重问题“一栏,其他三列标记为0。 7,写作①严重的政治倾向错误;②受访者相同; ③周围的笔迹不一致的;④特殊标记:写你的名字,绘制图形。受访者提交的标题得分学科领导小组的领导者进行审查和处理。 50岁及以上文章的特点:议论:明显的文体特征,深化灾难价值思维的材料和提示自己深刻的理解阐述观点的深度,思维的措辞例如,不拘泥于给定的材料的例子可以结合类似联想的材料,该材料是丰富的,多角度的论证。结构回荡的背景下,自然过渡,思维清晰,准确的措辞,段长度适中,归因文字清晰可辨。其他类型的入口点小聪明,叙事,如“多难兴邦”。 ,非常聪明的想法。例如,通过各种不同的颜色显示的积极表现,面对灾难,灾难降临社会,展现人间大爱的主题(或照顾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办法详尽的,是空的,泛泛而谈,如颜色的爱“写的很聪明,虽然本文的例子,人民在地震发生后的表现,但所描述的事件是不是肤浅的,扩大的书面材料,但开始从颜色围绕着爱情展开,是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爱的奉献,体现了灾难之后,一个灾难来袭,帮助主题,结构,问题清晰的背景下三次在整个扩展内容和升华地震杜澄清,因此,对应于爱情的颜色,抽象成混凝土。措词没有断开的问题的含义,和实施例,所使用的材料(或3,只有一个与从材料相同的材料,促使另外两个),但叙事角度的一些变化,结构层次语句出现在第一部分,描述的事件,以避免平铺直叙,一些精彩的扩展文本,内容是明确的,真挚的感情漂亮的手写体,一般在43 ---- 46;不断开的题意列出的例子仅仅停留在灾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表现,没有深层次的挖掘,但叙述语言简练,支付注意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清晰的,结构是可以接受的,有一些奇妙的语言,一般在37 ---- 42分;意义的问题是,60%以上的例子中使用的材料泛泛而谈,写的是有点乱,一般为30 --- 36分从题意,各方面都写最好不要超过30点。

到中国知网去注册搜索啊!哪里啥论文都有,取之不尽。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

被遗忘的英雄——读鲁迅《奔月》有感 无论传说或是历史,一经人写出来便有了属于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即使是记录史实的史官也不例外。因为史官也要以它所效忠的政治利益团体为中心,所以他的记录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取舍。因而在很多时候,传说和历史都是一种工具,是作者为吸引读者或便于抒情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但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后羿是自豪的。他常常会想起那满山遍野的飞禽走兽,常常会想起他那箭法带给他的荣誉和那无穷尽的食物。多么辉煌的过去啊!“当我射封豕长蛇的时候,野兽是那么多。”“丈母娘门前就常有黑熊走过”“熊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臣们。后来大动物射晚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 可是正是这些辉煌的历史,使他现在的生活笑得更加凄凉,每日为讨好嫦娥而烦恼,曾进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但主角却变成了背叛的逢蒙,为打猎要从早出发寻找好几里地却有可能只打到乌鸦。我们看到我们的英雄正被生活所折磨着,人们忘记了英雄的名字,英雄的贡献。后羿家中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统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3,人大复印资料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3]2001(6篇)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1)“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5)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人大复印资料1)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5)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4)《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1,人大复印资料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5,人大复印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6,复印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2007年(11篇)“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4)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0)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3)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4)“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4,复印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4)(新华文摘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5)“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7)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4)2009年(9篇)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1)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1)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3)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3)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11)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6,复印3)“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1)“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3)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6)《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1)“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3)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3)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3,暨南大学出版社)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3)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4)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4)2012年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1)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二、避讳。《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三、对仗。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⑴工对。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植物、宫室等),自是工对。有些特殊的小类如颜色词、数目字、专名词等相对,尤见工整。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有些特殊语音的词语(如叠音词、连绵词)相对属于工对。如《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已矣”与“丘墟”之间,表面上看不是对偶,其实它们之间是双声相对。“已矣”是双声,“丘墟”在古代汉语中均为“溪”母,也是双声,所以成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对了。⑵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⑶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也叫假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对“蓝”。⑷流水对,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或仅是一单句。这叫流水对。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此为一单句。(5)扇面对。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简称扇对,也叫隔句对。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里不常见,但在词里面,尤其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就是著名的扇对(6)当句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7)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8)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四、割裂。所谓割裂,是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分割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实际上割裂也是一种借代,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借代。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为政》里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遂以“而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知命”表示五十岁,“耳顺”表示六十岁。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本意和人之岁数无关。《修辞学发凡》称之为“藏词”,举的例子有:《尚书》中有“惟孝友于兄弟”的句子,于是用“友于”代“兄弟”。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友于”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之兄刘演。由于任意分割,随意组合,东拼西凑,断章取义,这就严重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完整。因此,割裂不能算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今天是不足为训的。但我们了解这种修辞方式,对于阅读古籍,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五、节缩。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辟“节缩”一节,定义曰:“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并指出节缩有凑就对偶音节或者形成错综的效果。陈先生所说的节缩是广义的节缩,包括语音上的“合音字”,如“不可”缩为“叵”,“何不”缩为“盍”,“之于”缩为“诸”。这一类缩合现象,今天通常看作是词汇现象,称之为“兼词”。作为古汉语特殊修辞的节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名的节缩。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二是成语的节缩。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转侧”乃“辗转反侧”的节缩。“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抢呼”乃“呼天抢地”的节缩。“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向隅”为“向隅而泣”的省写。课文注释:“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因此,“夫妻向隅”云者,不在于说他们向着墙壁,而在于说他们哭泣。节缩的主要特点是音形长度减少了而意思并没有减少,其修辞作用主要是为了节奏的匀饬、对偶的整齐。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节缩,不包括音节上的合音词,也不包括一般的简称(不具有作家个性色彩和特殊的修辞效果)。现代汉语也保留了成语节缩的现象,中学教材中有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冠冕”(“冠冕堂皇”的节缩)、朱自清《威尼斯》中的“斩截”(“斩钉截铁”的节缩)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沧桑”即“沧海桑田”的节缩,“金汤”即“金城汤池”的节缩,“瓜李”即“瓜田李下”的节缩,“泰斗”即“泰山北斗”的节缩。成语节缩的效果是使语言更精炼;其次,这些成语节缩后,可以与其他词语重新组合成新的四字成语或短语,以适应新的思想内容的需要,或使语言富于变化。如“沧桑巨变”“固若金汤”“瓜李之嫌”“学界泰斗”等。六、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国的魏颗依照父亲魏武子清醒时的嘱咐,在父亲死后,把父亲的宠妾嫁了人,没有殉葬。宠妾的亡父为报答魏颗,在魏颗与秦国打仗时,结草把秦将杜回绊倒,使秦军大败。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成语“结草衔环”(“衔环”是另一个典故)常用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恩戴德。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苇”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谁说黄河水宽阔?一支芦苇可渡过。)成语有“一苇可航”,意为两地相距不远。徐迟《黄山记》:“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正用指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反用则是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即反其意而用之;借用是借典故的字面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如《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明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暗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是正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用,“接孟氏之芳邻”是借用(它不是说“择邻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在毛泽东笔下,不是指男女艳情,而是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就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七、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才能现出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互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教参书上译作:“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实际上应为“从早到晚,吹弹歌唱”。《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难以区分雄雌。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若然,“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是泾渭分明,而不是错综复杂了。此外,中学教材古诗文用了“互文”的例子还有: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八、避复。“避复”是近代学人杨树达提出的,他在《中国修辞学》设“变化”一章,“避复”一节,实际上“变化”也是讲避复。举古书上的例子,说明“避复”乃有意而为,避复本身就是语言的一种追求。《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称”“道”“述”如果分开解释,或许有区别,但在文中意思都是表示“提到”“称道”等意思,实质上没有区别。《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敬”就是“慎”。这里有认真严肃、全神贯注地对待的意思;今天还有“敬业”的说法。这里不说“慎始而慎终”,显然是为了避复。又:“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尽”“竭”,其义一也。“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以怒”就是“因怒”。上下文分用“因”“以”,则是虚词的避复。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避复的修辞较多地用在上下文结构对应的位置上,由此产生了“上下对文而见义”之说。所谓“对文见义”是指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时,一些近义词、类义词临时取得了同义词的作用。对待“对文见义”的词义,读者在阅读时,不必计较它们的“异”,只需认识它们的“同”。如果说,互文见义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对文见义”的特点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鲜”本是“少”的意思,但受到上文“无”的影响,临时取得了“无”的意思。《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文中“收藏”“经营”“精英”本来并非同义词,也不是近义词,但受到上下文的影响,按照对文见义的原则,它们取得了相同的含义。所以注解中说:“(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九、连及。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常见的是专名连及。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举《左传昭公三年》例:“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薨),士吊,大夫送葬。”(“聘”,古代诸侯之间通问修好。“不协”,不团结,有矛盾。)树达引孔疏:“襄是文公子,能继父业,故连言之。其命朝聘之数,吊葬之使,皆文公令之,非襄公也。”原文“文”指晋文公,“襄”指晋襄公。称霸的实际上只是晋文公。《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汝、汉、淮、泗四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连类而及其余三水。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许行》一课对“决汝、汉”一句的注解是:“开凿汝水、汉水。汝水在今河南省,汉水发源于今陕西宁强县,在湖北注入长江。”对“排淮、泗”一句的注解是:“排泄淮水、泗水。淮水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经安徽入江苏。泗水发源于山东,在江苏注入淮河。”注释对汝水是否注入长江交代不清,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行文。十、合叙。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本来可以说成“(夏)桀暴乱而(商)汤征伐,(商)纣暴乱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两件事,作者合起来说。两件事前后对应,分别相联。《水经注江水》(课文题《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实际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课文又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均译作:“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采用的是直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原句运用了“合叙”法,原文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变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一般的合叙,前面两件事在前的,也承接后面两件事在前的。可以写成简单公式:ABAB。但是有的作者处理合叙时,前后结构作了变通处理,出现了错综变化,呈现出这样的模式: ABBA。如:《孟子公孙丑下》(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兵”与“利”发生关系,“革”与“坚”发生关系,实际意思是说:“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作者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理解上要分开来,次序上又有错综变化,无疑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再如《五人墓碑记》中“赠谥美显”也是“合叙”,分开来说,就是“赠显谥美”。“赠”是对死者追封爵位,自然非常显赫;谥号是对死者追封的称号,自然非常美好。崇祯曾经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号为“忠介”。课文上对“赠谥美显”的注释是:“指崇祯皇帝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美显,美好而光荣。”教参书的译文是:“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由于没有把握其合叙的句子结构,教参的翻译与课文的注释发生了矛盾,教参没有把“赠”的含义加以落实,把本来的两件事当成了一件事。十一、列锦。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jr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有哪些

挺多的,不过大部分都是老话题可以选一些比较新的进行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一股火热的英语演讲比赛的浪潮,其中“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堪称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比赛之一。谈及这项比赛的举办,叫好的声音居多。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英语赛事,它还起着为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导航的作用,承担着为中国培养雄辩的英语公共演讲人才的重任。因此,这项赛事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值。出于央视国际频道和外研社的权威和地位,很少有批评家对此次大赛的优点和缺陷提出探讨,更不消说会有人采用全新和独特的视野对大赛的构思和组织方式进行分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试图引入西方修辞学——一个曾被忽视的理论框架。借助西方修辞理论,我们发现西方修辞实践的特性,诸如寻求说服,获得权利等,这些都可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应用西方修辞的批判性思维对“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进行综合地剖析,深层解读本演讲大赛的长处和不足,并给出若干建议措施,以期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中能普及西方修辞的意识。通过本研究,一方面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另一方面,借此唤起国人对西方修辞的重视和学习,特别是以此培养出优秀的修辞演讲人才。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例:南京中考题《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不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标题运用的比喻的手法,把小困难比作“一粒沙”。《那扇门》,标题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指生活中的“门”,又指孩子的“心门”。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例: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例: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4、交代写作顺序。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例: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标题交代文章表达的情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7、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范文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怎样写教育随笔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 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  二,写教育随笔有什么好处  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  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  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每个老师肯定会把新课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发表,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回顾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的心得和方法,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功赫赫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然昨日难以再现,徒留一缕憾意  诚然,如今的教师负担很重有来自业务上的,更多的或许还是来自心理方面无形的压力面对高职低聘,转岗,待岗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们对分数不得不计较一贯被称之为"良心活儿"的隐性工作,教师自己对"良心"两字欲说还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数是硬道理"的论调就不难理解也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奉行"一心只教手中书,莫管教改与科研"这种现状,结果使得教师自己只拥有一桶"死水",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无益的适时撰写论文是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其操作性强,收效也显著  教师的论文,大致可分为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涉及具体问题的教学小论文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更赞同广大中小学教师侧重写一些教学小论文通过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只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勤于笔耕教学小论文,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尤其是此类小论文被报刊录用或获奖时,更能促成该教师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  现代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有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教师"必须会进行学术研究,教学小论文为载体的教研是铺就学术研究大道的"基石"作为教师,不进行教研,而直接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立身之本的,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教研就没有科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踩着一个个的脚印,随时记录着这一轨迹,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教而时研之,不亦乐乎  三,教育随笔写什么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如读书笔记,如教育案例,如教学反思,如学生档案记录,如心灵感悟…… 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文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  (一)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比如说,有位老师在教学"吃"字时,考虑到学生先学"气"字,后学"吃"字,容易把"吃"写成"气",因而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吃"的右半部分千万不能写成"气"字谁料,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有很多学生错了手把手地好不容易教会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错了,怎么帮助学生正确记住这个字呢 她想了一个办法一次讲评时,她对同学们讲,"今天中午,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大饿了,竟然把筷子都吃下去了"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纷纷说"不可能!""谁会把筷子吃下去呢 "见大家都在参与议论这事,她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让他写一句话"我吃了一碗饭"不出所料,学生把"吃"写成了"气",有同学马上站起来更正,"错了!错了!吃的中间没有一横!"她笑笑,指着这位同学写的"气"说:"你们看,他的筷子是不是给卡在喉咙里了"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你们能帮他把筷子夹出来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打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出错,看来"筷子卡在喉咙里"给大家的印象还是相当深的  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主要收获在哪里 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 主要症结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弥补 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好题材又诞生了  (二)录教学机智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有位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本来先想表扬部分写得好的,再批评那些写得差的,看到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望的眼神时,他临时改变主意,选择学生作文的精彩地方一一作了表扬,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们都认真地对作文作了精心的修改第二天,许多传神的字词,优美的句子和巧妙的构思,已悄然出现在不同的本子上还有家长高兴地打来电话,说她的孩子回来之后,高兴得不得了没用家里人催着做作业,自己认真地将作文改了又改,再认真地誉写好而这个孩子原本就是老师准备批评的对象之—表扬的力量可见一斑  (三)写教育偶得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有所思,必有所得如果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位老师看到他校一位老师在评判学生分数时,把作业的最低线定为甲下好一点的就毫不犹豫地给甲,再好一些的甲上写得整洁美观的,再加上一个苹果;写得特别用心或者解题有新意的,加上两个苹果当然,所谓的"苹果",只不过是一个刻成苹果状的小印戳而已但这种看似"画饼充饥"式的评分方法,使原本丙丁的学生带回去的作业簿中也有了甲的佳绩,这样一来,孩子欢天喜地,家长也开心得不得了所有的孩子的脸上都堆满了开朗的笑容,孩子们常挤在一起翻开作业本在比谁得的苹果多,并为了能得更多的苹果而在暗地里较劲反观自己身边的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很多,而对学生的评价却很低,使得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而常常训斥孩子,而学生老是看到自己本上是鲜红的"╳",自我感觉也越来越差,对学习日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的,自然少了那份应有的天真,由此感到我们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要少一些"正经",多一点欢颜;少一点"刻薄",多一些变通与关爱,这样才会取得如同这给"苹果"一样的效果  (四)记学习所悟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记得有位老师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了老师的"金饭碗"光芒不再,感到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源的日渐减少,"末位下岗"已是不争的事实惟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使"奶酪"永远属于自己,由此写了篇文章《谁动了老师的奶酪》,发表在《教师之友》2002年的7—8合期上,还有位老师看了《美国教师教"蚯蚓"》后在自己的自然教学中也作了类似的尝试,写了篇题为《"动"起来教(捉蚂蚁)》的文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课前她安排学生捉蚂蚁,并让学生把蚂蚁装在能透气的小瓶子里,这样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课上她安排学生画蚂蚁,驱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观察小蚂蚁,然后让学生说蚂蚁的身体构造,这样一来,课本上那些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具体了,生动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是那种灌输式教学所难以比肩的我由此感悟到,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毫无拘束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要远比那种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人为地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做法高明得多因为师生关系的不民主,最终导致的是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会因"厌恶和尚"而"恨及袈裟",因"恶其师"而"厌其教""轻其理"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在写教育随笔时,我们可以结合案例,作这两方面的思考:  1,由点及面作发散性思考李镇西老师由学校强迫女儿剪去秀发,想到学校的专制,进而联想到教育上的种种不民主现象,并就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2, 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挖掘比如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学生为什么会顶撞教师 导致这一现象的病源在哪 我们又如何去疗救 对这类情况是冷处理还是热处理 处理的结果如何 通过这件事的处理你得到什么启发 如果我们真正思考了,并付诸于行动了,肯定会有收获的  四,教育随笔怎样写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  随手: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 :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 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积极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 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可以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  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  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可以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可以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 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可以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 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五,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  3,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愿大家从现在起,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凝聚成文字,"我手写我心",每天,每周挤时间写一点,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将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什么是随笔?  犹言随手下笔。 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 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心情来写  什么是心情随笔?  属于随笔的一种,专用于表现个人心情的变化,文字无语法限制,可以自由发挥,随意性较大,和日记有异曲同工之效,区别于日记的是,心情随笔不按照时间记录,关键以个人心情为主,可以一天写多篇,可以多天写一篇。

第一节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 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 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 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 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 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 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 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 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 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 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 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 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 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 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 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 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 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 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 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 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第二节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 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 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 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 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 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 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 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 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 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 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 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 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 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 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 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 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 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 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 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 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 “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 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 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 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 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 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 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 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 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 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 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 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 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 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 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 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 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 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 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 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 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 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 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 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 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 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 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 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 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逐题详解  语文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答案】C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和正确书写汉字。  【解析】将字音字形结合起来考查,不但可以减少题量,还符合生活语文的规律,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命题思路。A项:其-奇,据词义可以推测出来;荟,音“huì”。B项:“莅”音“lì”。D项 “圉”音“yǔ”  【思路分析】对于北京考生而言,读音错误的相对较少。同音字造成的错别字可以通过义辨法区别。   【答案】B  【考点】考查词语(实词)的选用  【解析】近义实词可以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感情色彩、词义轻重、搭配习惯诸方面辨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排除C、D。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 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思路分析】考生不必逐空选择,只需要选出自己最拿手的两空即可。选择时,组词造句法最为适用,也最为实用。如: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选用  【解析】D项望文生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思路分析】对于成语,要用文言文的知识来识记和理解,其中的典故成语如“世外桃源”、“目无全牛”、“五风十雨”等需要整体把握,切不可肢解、曲解。  4. 【答案】A  【考点】考查辨析病句。  【解析】B项有歧义:“利息”的含义不明确,可改为“贷款利息”;“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与后文重复,可去掉。C项后一分句暗换主语或谓语中心语残缺。可在“耗时”前加“需要”,并去掉“不可或缺”。D项表意不明:“这”指代的内容不明确,如果指“不能发生矛盾”尚可,指“发生矛盾后就各执己见”就不妥了。  【思路分析】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是考生的一块鸡肋。除了平时的专项集训外,考生尚需要运用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压缩主干法和从语法、修辞、逻辑和语意上综合分析。  5. 【答案】D  【考点】考查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  【解析】这种形式的考查比较新颖,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学习和记忆。D项左拉的代表作是,《卢贡—马卡尔家族》《娜拉》《四福音书》等,《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  【思路分析】该考点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  二、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答案】(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答案】(10分)  ①(2分)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考点】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答案】(7分)  ①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②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③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④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  14. 【答案】(3分)B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析】A项信息源在第三段:“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原文没有“诲淫诲盗”的字样,.无中生有。C项是对第四段开头几句的概括,原文是“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这里丝毫看不出有“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的目的,也是无中生有。D项:据末段“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不能推出“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的原因,故为强化因果。  【思路分析】对文意德概括,不能简单的比对了事,要根据全文作细致比对,看看选项概括了文中哪些相关内容,概括的是否准确。  15. 【答案】 (3分)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析】D项的有效信息在文末一句:“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此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死守祖传表演而不知道所以然才跟木偶差不多。  【思路分析】此题难度略小于上一题。笔者以为,两个小题均考查了同一考点,似有重复之嫌。  16. 【答案】(4分)  长处:①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②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思路分析】“局限”难度不大,信息源在文末;“长处”“长处”的有效信息主要在第(3)、(4)两段;第二点也好概括,关键是第一点其唱词(脚本)的特点是否是其优点,唱词的特点也需要概括。  五、   【答案】(4分) B E  【考点】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对写作思路和作品风格的评价。  【解析】A项有效信息在第(2)段:“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据此,该项强加因果。C项据第(5)段“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可知,作者倒认为司马迁长眠于此乃“最佳”,故而此项无中生有。D项:本文是按行踪来写的,谈不上“扑朔迷离”。  【思路分析】考生可先通读全文,把明显的错误划去,再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比对。   【答案】(2分)  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分析。  【思路分析】此题难度不大。某一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这是一个明显的过渡句。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内容上,考生要注意“仰望”一词,仰望谁?为什么要“仰望”?这样思考。   【答案】(6分)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考点】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文章结构。  【思路分析】首先分析作者写到了司马祠的哪些内容(对象),这些对象各自的象征意义或寓意应该在其后面,要圈点、勾画,然后进行整合。第一问:据题干“司马祠”可大致判断出信息源所在,再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第二问:有效信息在第(4)、(5)段。或许第一点不难概括;其余几个要点可能遗漏。司马祠内外的物件、结构就是“有形的”,其后的评说便是“无形的”。   【答案】(6分)  ①(3分)  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②(3分)(略)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感悟。  【思路分析】考生不妨这样思考:“读”的几个对象都与司马祠有关,而司马迁彪炳史册的不正是他伟大的人格和作品吗?第一问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问要求考生扣紧原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答,可结合考生积累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知识来回答。  六, 【答案】(4分)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考点】考查句式的选用和变换  【思路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短句→长句,看似简单,实则要注意三个短句除用作母版的那个,其余两个都得调正语序。   【答案】(6分)(略)  【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语言的简明、得体。  【思路分析】考生只需要任选一个即可,按照要求,可适当使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生动。  七、  作文(60分)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十个外,题材不限。  名家点评北京高考作文:越有想象力越易拿高分  ●“50后”名家  郑渊洁  1955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作家。1985年创刊至今的《童话大王》半月刊是全部刊登郑渊洁一人作品的杂志,创刊24年总印数逾亿册,其作品字数超过两千万字。  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楷模奖”获得者。一个人写一本月刊24年世界纪录保持者。  与想象力直接挂钩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与想象力直接挂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给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很大。  前两天有一个记者问我,你一个人写《童话大王》坚持了24年,到底是从哪儿去找的灵感,我的回答就刚好与这个题目很相似:“因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果让我写这个题目,我估计8000字都打不住,我会用散文体,把自己这几十年的经历和感受都写出来。  总之,今年的这个题目,越有想象力的考生,就越容易拿高分。  ●“50后”名家  王海鸰  1953年12月出生于山东。著名作家,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剧,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长篇小说《爱你没商量》(与王朔合作)、《牵手》、《大校的女儿》、《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话剧《洗礼》、《送你一枝玫瑰花》、《我想跟你说句话》等。  题目太主旋律有利也有弊  这个题目很主旋律,因为我的孩子已经毕业,所以今年我对高考作文并没有预期,我认为作文最难出的是不能将背诵课文移植过来。有理想、有希望、有追求这样主旋律的题目将导致学生作文可能会出现一大批相似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想出类拔萃很难,这里特指作文从思想上出类拔萃,但从另一方面讲,这样的题目也是有利有弊,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导方向是希望青年能够追逐理想,考生通过另辟蹊径来获得高分我觉得不太容易。  文字功底好的考生一定占优势。  ●“60后”名家  邱华栋  男,当代实力派作家。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20年来,写作有长篇小说《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花》、《猎户星》、《单筒望远镜》等7部。  展开想象力容易得高分  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错,“隐形的翅膀、飞向远方”这些词句很容易激发考生的想象力。  我一直在关注高考的作文题目,现在的作文题很难出,难就难在能否判出高下。这个题目对考生的想象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每个考生会对题目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作文也容易分出高下。  因此,比起往年其他的作文题,这个题目,有想象力的考生如果写好了很容易得高分,但是想象力展不开,也容易写歪了,甚至得低分。  ●“70后”名家  丁力  1971年出生。  现居北京。自1993年起在各类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作品,作品多次获奖,是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  自2000年以后,开创新类型“恶魔主义”小说方式,以更具人性深度的视角,展示时尚另类都市生活的银幕反面。  生活有感触学生有话说  给考生自我抒发的空间很大,这是一首励志歌曲,地铁、公交的电视上经常播,我都会唱,相信很多考生也都耳熟能详,它不像前几年的高考作文,给考生的亲身感触不是很深。  如果我来写这个作文,我偏向于把它写成抒情散文。我想这样一个题目,出题人应该是倾向于让考生抒发自己的理想,给考生自我抒发的空间很大。总之它的难易度适中,比较容易产生好文章;尤其是那些对生活有感触的学生,很可能会拿到高分。  ●“80后”名家  安意如  1984年6月出生于安徽,诗人、作家。小时候安意如跟着外公长大,外公是旧式文人,她跟随外公读过很多唐诗宋词。曾创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去年推出了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2007年6月出版言情小说《惜春纪》。  考生应该联系当下社会  我觉得这个题目挺好,当时在四川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唱这首歌,在各种晚会上这首歌的出现频率也很高。  我想这首歌如此契合灾难下人们的心理,创作这首歌的人当时也没想到。考生在写作时,我认为应该联系到当下的社会,当然从小的方面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  比如高中生在KTV唱歌,认为这首歌仅仅是好听,但之后呢?很多人发现这首歌在灾难中还可以鼓励我们,打动我们自己的内心,具有心理疗伤的功能。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C B D A D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C A C B D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10分)  ①(2分)D  ②(3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7分)  ①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②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③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④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3分)B   (3分)D  (4分)  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页)  (4分) B E  (2分)  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6分)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定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6分)  ①(3分)  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②(3分)(略)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4分)(略)  (6分)(略)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60分)(略)

随笔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怎样写教育随笔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 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 二,写教育随笔有什么好处 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 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 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每个老师肯定会把新课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发表,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回顾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的心得和方法,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功赫赫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然昨日难以再现,徒留一缕憾意 诚然,如今的教师负担很重有来自业务上的,更多的或许还是来自心理方面无形的压力面对高职低聘,转岗,待岗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们对分数不得不计较一贯被称之为"良心活儿"的隐性工作,教师自己对"良心"两字欲说还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数是硬道理"的论调就不难理解也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奉行"一心只教手中书,莫管教改与科研"这种现状,结果使得教师自己只拥有一桶"死水",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无益的适时撰写论文是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其操作性强,收效也显著 教师的论文,大致可分为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涉及具体问题的教学小论文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更赞同广大中小学教师侧重写一些教学小论文通过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只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勤于笔耕教学小论文,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尤其是此类小论文被报刊录用或获奖时,更能促成该教师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 现代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有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教师"必须会进行学术研究,教学小论文为载体的教研是铺就学术研究大道的"基石"作为教师,不进行教研,而直接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立身之本的,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教研就没有科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踩着一个个的脚印,随时记录着这一轨迹,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教而时研之,不亦乐乎

  • 索引序列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怎么写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大全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题目有哪些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文章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