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选题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选题

“互联网+”已经热了半年了,各行各业都在这半年中拼命向互联网靠拢,想方设法要把自己跟互联网“加”起来,变成那只在风口下能飞起来的猪(其实,别信什么风口,能让猪飞上天的风是什么风?飓风!飞上天的猪是什么下场?摔死!),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那么,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关系?或者说,这两者到底如何“加”才是合适或理想的状态,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和分析过,那么,我琢磨了一段时间,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种关系。  一、互联网的两大功能  要说清这种关系,得先谈谈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我理解,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无外乎两点:一是分,一是合。  (一)分  “分”指分享,即信息分享,这种功能产生出了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这个“分”也指分析,信息分享带动数据分析从而产生大数据。  (二)合  “合”指整合,即数据整合,也指产业融合,通过数据整合来促进产业融合。各种电商即是这种“合”的产物。  “分”是基础、是平台,“合”是连接、是渠道,正是在这种分分合合的过程中,互联网才能与各种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甚至生儿育女,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衍生新的产业业态、扩张新的产业版图。  二、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三种类型  在数学运算中,两个数字相加,无论谁做加数、谁做被加数,产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我认为两个产业相加,谁在前、谁在后,谁主动、谁被动,产生的结果不一定是一样的。基于此,我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关系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互联网+文化”型  先做互联网、再做文化,即互联网企业主动进军文化产业,但其基因仍然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三巨头BAT近几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扩张、杀伐几近肉搏,文化产业在其各自版图中的面积越来越大、产值也越来越高。BAT属于“互联网+文化”型的代表企业。  1、百度的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百度娱乐、百度影业、百度视频、百度游戏。百度娱乐推出的“明星和粉丝同等待遇”、“娱乐情报员”机制曾经引起了强烈反响,但该项目作为百度进军文化产业较早的项目却失败了,于2011年5月关闭;百度影业于2015年年初由百度收购的糯米团购原班人马为基本班底组建而成,专注于垂直O2O领域的电影在线选座和购票业务,以及参与影视投资,其进军电影产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投资了《重返20岁》;百度视频搜索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视频搜索引擎,拥有最多的中文视频资源;百度游戏号称平台大、玩家多、产品新,独家或代理运营过数百款网页游戏,涵盖角色扮演RPG、战争策略SLG、模拟经营SIM、益智休闲PUZ、冒险题材AVG及运动竞技SPT等各种类型,其中《热血战纪》、《开心西游》、《开心三国》影响较大。百度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还有百度文学、收购爱奇艺和PPS以及推出号称国内首家正版音源榜的KING榜频道。百度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无论是从其战略方向、项目选择还是实际成果来说,在BAT中都是属于较弱的一个,有点“众里寻她千百度,仍然不知在何处”的感觉。  2、阿里的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阿里影业和娱乐宝,其核心是影视产业。阿里影业是阿里集团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而来,运营包括电影及电视剧制作、发行及版权等相关业务,其投资《碟中碟5》被视为阿里影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娱乐宝作为“阿里三宝”之一(其他二宝为支付宝、余额宝),2014年累计投资《小时代4》、《狼图腾》等12部大电影,总投资额达3亿多,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接近中国当年票房的10%。娱乐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C2B电影投资融资平台。阿里其他文化产业项目还有天猫魔盒、网络音乐项目、华数传媒以及入股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说句题外话,阿里的发展路径可以比喻为:农贸市场--超市--城市综合体)  3、腾讯可能不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肯定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娱乐公司,这得益于其宠大的社交平台资源和对内容产业的战略性重视。其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QQ音乐、腾讯视频、腾讯文学、腾讯游戏、企鹅影业。QQ音乐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免费”和“正版”是其亮点;腾讯依靠其移动端优势和持续烧钱,将在与阿里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腾讯视频发展到了全国三甲;腾讯通过收购盛大文学成立了阅文集团,腾讯文学占全国网络文学的半壁以上江山,占网络文学改编市场的90%以上;腾讯游戏2014年收入达56亿,占集团总营收789亿元人民币的57%,是中国最赚钱的游戏公司;腾讯影视产业起步于2014年6月的“为虎添翼”计划,今年9月中旬腾讯先后成立了分别隶属于腾讯视频和腾讯互娱两个事业群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分别利用两个事业群的视频平台和IP资源发展影视产业链,腾讯投资的《捉妖记》获得了全国票房冠军,下步将重点投资《鬼吹灯》、《尸兄》等10多部网络改编剧。  (二)“文化+互联网”型  先做文化、再找互联网,即传统文化企业主动融合互联网,拓展生存或发展新空间,但其基因仍然是文化企业。这类企业以传统媒体和影视企业为多。  1、电视媒体。  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视频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致命冲击,电视开机率急剧下跌,各大卫视争相出招抗跌止损,台网融合进军新媒体成为其主要突围方式,其中,湖南卫视做得比较成功。湖南卫视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芒果TV,将其打造成为旗下唯一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平板、电视机“多屏合一”的互联网视频供应平台。2014年湖南卫视甚至推出了“芒果独播”机制,即湖南卫视的所有原创视频内容,其网络版权不再进行分销,而只在“芒果TV”进行独家播出,此举将进一步优化湖南卫视的媒体生态圈。除了打造网络播出平台之外,依靠互联网进行互动营销也是湖南卫视台网融合的另一成功举措,其品牌节目《我是歌手》依靠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端同步直播,依靠QQ空间、微信、微博进行话题造势极大地提升了收视率,甚至一度成为同时段收视冠军。  2、纸质媒体。  报刊等纸媒的日子比电视媒体还惨,如果说电视媒体像过年的“王小二”,那么纸媒的日子可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杂志停刊、报纸休刊、团体离职,这些有关纸媒的新闻不断强化着其日益没落的趋势,走数字化道路就成为各大纸媒绝地求生的“救命稻草”。比较成功的有《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的“并读新闻”和《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这些移动APP依靠所在纸媒在内容生产、新闻视角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用户生产内容,依靠创新促进转型,有望成为减缓甚至阻止纸媒下滑的新发力点。  3、广播媒体。  面临同样的生存环境,同样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却出现了命运“逆袭”,无论是听众数量还是广告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较低运作成本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收听终端的移动化。这种移动终端包括两类:一是私家车。根据《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统计,2014年广播频道移动传播前20强中有7家是交通频率;二是手机、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后者是传统广播电台进军新媒体的主要形式,也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广播+互联网,即成立本台的网络站点;二是广播+网络电台,即跟独立网络电台合作,为其提供播出内容。  4、影视企业。  根据易观智库薛永峰的分析,六大传统影视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步入了互联网化道路,其中:互联网化程度高低依次为华谊、乐视、光线、华策、万达、博纳;全产业链进入互联网的有华谊、乐视,制作、发行环节进入互联网的有光线和万达,只有发行环节进入互联网的有博纳和华策;通过收购、入股等嫁接方式进入互联网的有华谊、博纳和华策,而通过自身互联网化改造或新设立互联网部门等内生方式进入互联网的有光线、乐视、万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视企业最近喜欢通过o2o进行病毒式推广,部分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推广包括:众筹(去年3月底,通过阿里娱乐宝,包括《小时代4》、《狼图腾》等在内的首期四个投资项目,38万网友认筹了7300万元)、预售(《一步之遥》、《匆匆那年》等多部光棍节档、贺岁档电影,都通过网络提前预售,成绩不俗)、营销(韩寒的《后会无期》成为2014年移动营销典型)。  (三)互联网文化型  边做互联网、边做文化,即企业或项目自初创开始就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思维做文化产业,其基因属于纯正血统的互联网文化企业,也可叫互联网型文化企业。  1、新媒体企业。  特别突出的是移动电台APP,如: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FM、荔枝FM,这四家移动电台每家下载量均超过1亿,最多的蜻蜓超过6亿,四家占市场份额超过60%,部分也获得了天使投资。但是,目前这个行业因同质化和模式单一,仍然处于烧钱和群雄混战阶段,赢利水平较低。  2、数字娱乐(音乐、视频)公司。  中国数字音乐网作为辽宁北方天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狼音乐)旗下音乐门户网站,自2010年开通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数字音乐传播第一平台和数字音乐版权交易第一平台;中国蓝TV是浙江广电集团旗下唯一互联网视频平台,独家提供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所有综艺节目高清视频直播点播,并为用户提供各类热门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节目。中国蓝TV跟芒果TV一样,既是所在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具体项目,又可独立作为互联网文化项目。  3、网游/手游公司。  网络游戏业虽然在我国发展速度整体趋缓,但伴随着手机续航能力提升、4G网速加快以及社交黏性增强,手机端游戏热度持续升温,手游业未来还会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手游娱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MGE中国手游)作为国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手游公司,是国际领先的移动游戏开发商与发行商。盛大游戏是中国领先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发行商,连续多年赢得金翎奖、金凤凰奖等重量级行业奖项。还有BAT中的网游项目也属于此类。  4、互联网影视公司。  乐视影业虽然属于六大传统影视公司,但因其具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以及拥有乐视网、乐影客等互联网影视播放平台和销售平台,可将该公司作为互联网影视公司代表。事实上,该公司也对外宣称为(投黑马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全国首家互联网电影公司”。类似的互联网影视企业还有BAT版图内的影视项目公司。  5、平台服务型公司。  这类公司比较典型的有深圳的雅昌艺术网和重庆的猪八戒网。前者是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中国艺术指数发布平台和艺术资讯首选媒体平台,是艺术家和收藏家进行交流、交易的重要工具;后者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创意和在线服务交易平台,服务交易品类涵盖平面设计、动画视频、网站建设、装修设计、文案策划、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版权保护等数百个文化创意领域。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你可以登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网站学术频道里面有个一观点交流栏目,链接地址是,你可以参考不同学者的观点,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选题,希望对你有帮助了!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题目

“互联网+”已经热了半年了,各行各业都在这半年中拼命向互联网靠拢,想方设法要把自己跟互联网“加”起来,变成那只在风口下能飞起来的猪(其实,别信什么风口,能让猪飞上天的风是什么风?飓风!飞上天的猪是什么下场?摔死!),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那么,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关系?或者说,这两者到底如何“加”才是合适或理想的状态,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和分析过,那么,我琢磨了一段时间,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种关系。  一、互联网的两大功能  要说清这种关系,得先谈谈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我理解,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无外乎两点:一是分,一是合。  (一)分  “分”指分享,即信息分享,这种功能产生出了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这个“分”也指分析,信息分享带动数据分析从而产生大数据。  (二)合  “合”指整合,即数据整合,也指产业融合,通过数据整合来促进产业融合。各种电商即是这种“合”的产物。  “分”是基础、是平台,“合”是连接、是渠道,正是在这种分分合合的过程中,互联网才能与各种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甚至生儿育女,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衍生新的产业业态、扩张新的产业版图。  二、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三种类型  在数学运算中,两个数字相加,无论谁做加数、谁做被加数,产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我认为两个产业相加,谁在前、谁在后,谁主动、谁被动,产生的结果不一定是一样的。基于此,我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关系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互联网+文化”型  先做互联网、再做文化,即互联网企业主动进军文化产业,但其基因仍然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三巨头BAT近几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扩张、杀伐几近肉搏,文化产业在其各自版图中的面积越来越大、产值也越来越高。BAT属于“互联网+文化”型的代表企业。  1、百度的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百度娱乐、百度影业、百度视频、百度游戏。百度娱乐推出的“明星和粉丝同等待遇”、“娱乐情报员”机制曾经引起了强烈反响,但该项目作为百度进军文化产业较早的项目却失败了,于2011年5月关闭;百度影业于2015年年初由百度收购的糯米团购原班人马为基本班底组建而成,专注于垂直O2O领域的电影在线选座和购票业务,以及参与影视投资,其进军电影产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投资了《重返20岁》;百度视频搜索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视频搜索引擎,拥有最多的中文视频资源;百度游戏号称平台大、玩家多、产品新,独家或代理运营过数百款网页游戏,涵盖角色扮演RPG、战争策略SLG、模拟经营SIM、益智休闲PUZ、冒险题材AVG及运动竞技SPT等各种类型,其中《热血战纪》、《开心西游》、《开心三国》影响较大。百度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还有百度文学、收购爱奇艺和PPS以及推出号称国内首家正版音源榜的KING榜频道。百度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无论是从其战略方向、项目选择还是实际成果来说,在BAT中都是属于较弱的一个,有点“众里寻她千百度,仍然不知在何处”的感觉。  2、阿里的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阿里影业和娱乐宝,其核心是影视产业。阿里影业是阿里集团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而来,运营包括电影及电视剧制作、发行及版权等相关业务,其投资《碟中碟5》被视为阿里影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娱乐宝作为“阿里三宝”之一(其他二宝为支付宝、余额宝),2014年累计投资《小时代4》、《狼图腾》等12部大电影,总投资额达3亿多,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接近中国当年票房的10%。娱乐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C2B电影投资融资平台。阿里其他文化产业项目还有天猫魔盒、网络音乐项目、华数传媒以及入股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说句题外话,阿里的发展路径可以比喻为:农贸市场--超市--城市综合体)  3、腾讯可能不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肯定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娱乐公司,这得益于其宠大的社交平台资源和对内容产业的战略性重视。其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QQ音乐、腾讯视频、腾讯文学、腾讯游戏、企鹅影业。QQ音乐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免费”和“正版”是其亮点;腾讯依靠其移动端优势和持续烧钱,将在与阿里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腾讯视频发展到了全国三甲;腾讯通过收购盛大文学成立了阅文集团,腾讯文学占全国网络文学的半壁以上江山,占网络文学改编市场的90%以上;腾讯游戏2014年收入达56亿,占集团总营收789亿元人民币的57%,是中国最赚钱的游戏公司;腾讯影视产业起步于2014年6月的“为虎添翼”计划,今年9月中旬腾讯先后成立了分别隶属于腾讯视频和腾讯互娱两个事业群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分别利用两个事业群的视频平台和IP资源发展影视产业链,腾讯投资的《捉妖记》获得了全国票房冠军,下步将重点投资《鬼吹灯》、《尸兄》等10多部网络改编剧。  (二)“文化+互联网”型  先做文化、再找互联网,即传统文化企业主动融合互联网,拓展生存或发展新空间,但其基因仍然是文化企业。这类企业以传统媒体和影视企业为多。  1、电视媒体。  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视频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致命冲击,电视开机率急剧下跌,各大卫视争相出招抗跌止损,台网融合进军新媒体成为其主要突围方式,其中,湖南卫视做得比较成功。湖南卫视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芒果TV,将其打造成为旗下唯一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平板、电视机“多屏合一”的互联网视频供应平台。2014年湖南卫视甚至推出了“芒果独播”机制,即湖南卫视的所有原创视频内容,其网络版权不再进行分销,而只在“芒果TV”进行独家播出,此举将进一步优化湖南卫视的媒体生态圈。除了打造网络播出平台之外,依靠互联网进行互动营销也是湖南卫视台网融合的另一成功举措,其品牌节目《我是歌手》依靠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端同步直播,依靠QQ空间、微信、微博进行话题造势极大地提升了收视率,甚至一度成为同时段收视冠军。  2、纸质媒体。  报刊等纸媒的日子比电视媒体还惨,如果说电视媒体像过年的“王小二”,那么纸媒的日子可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杂志停刊、报纸休刊、团体离职,这些有关纸媒的新闻不断强化着其日益没落的趋势,走数字化道路就成为各大纸媒绝地求生的“救命稻草”。比较成功的有《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的“并读新闻”和《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这些移动APP依靠所在纸媒在内容生产、新闻视角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用户生产内容,依靠创新促进转型,有望成为减缓甚至阻止纸媒下滑的新发力点。  3、广播媒体。  面临同样的生存环境,同样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却出现了命运“逆袭”,无论是听众数量还是广告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较低运作成本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收听终端的移动化。这种移动终端包括两类:一是私家车。根据《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统计,2014年广播频道移动传播前20强中有7家是交通频率;二是手机、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后者是传统广播电台进军新媒体的主要形式,也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广播+互联网,即成立本台的网络站点;二是广播+网络电台,即跟独立网络电台合作,为其提供播出内容。  4、影视企业。  根据易观智库薛永峰的分析,六大传统影视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步入了互联网化道路,其中:互联网化程度高低依次为华谊、乐视、光线、华策、万达、博纳;全产业链进入互联网的有华谊、乐视,制作、发行环节进入互联网的有光线和万达,只有发行环节进入互联网的有博纳和华策;通过收购、入股等嫁接方式进入互联网的有华谊、博纳和华策,而通过自身互联网化改造或新设立互联网部门等内生方式进入互联网的有光线、乐视、万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视企业最近喜欢通过o2o进行病毒式推广,部分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推广包括:众筹(去年3月底,通过阿里娱乐宝,包括《小时代4》、《狼图腾》等在内的首期四个投资项目,38万网友认筹了7300万元)、预售(《一步之遥》、《匆匆那年》等多部光棍节档、贺岁档电影,都通过网络提前预售,成绩不俗)、营销(韩寒的《后会无期》成为2014年移动营销典型)。  (三)互联网文化型  边做互联网、边做文化,即企业或项目自初创开始就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思维做文化产业,其基因属于纯正血统的互联网文化企业,也可叫互联网型文化企业。  1、新媒体企业。  特别突出的是移动电台APP,如: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FM、荔枝FM,这四家移动电台每家下载量均超过1亿,最多的蜻蜓超过6亿,四家占市场份额超过60%,部分也获得了天使投资。但是,目前这个行业因同质化和模式单一,仍然处于烧钱和群雄混战阶段,赢利水平较低。  2、数字娱乐(音乐、视频)公司。  中国数字音乐网作为辽宁北方天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狼音乐)旗下音乐门户网站,自2010年开通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数字音乐传播第一平台和数字音乐版权交易第一平台;中国蓝TV是浙江广电集团旗下唯一互联网视频平台,独家提供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所有综艺节目高清视频直播点播,并为用户提供各类热门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节目。中国蓝TV跟芒果TV一样,既是所在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具体项目,又可独立作为互联网文化项目。  3、网游/手游公司。  网络游戏业虽然在我国发展速度整体趋缓,但伴随着手机续航能力提升、4G网速加快以及社交黏性增强,手机端游戏热度持续升温,手游业未来还会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手游娱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MGE中国手游)作为国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手游公司,是国际领先的移动游戏开发商与发行商。盛大游戏是中国领先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发行商,连续多年赢得金翎奖、金凤凰奖等重量级行业奖项。还有BAT中的网游项目也属于此类。  4、互联网影视公司。  乐视影业虽然属于六大传统影视公司,但因其具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以及拥有乐视网、乐影客等互联网影视播放平台和销售平台,可将该公司作为互联网影视公司代表。事实上,该公司也对外宣称为(投黑马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全国首家互联网电影公司”。类似的互联网影视企业还有BAT版图内的影视项目公司。  5、平台服务型公司。  这类公司比较典型的有深圳的雅昌艺术网和重庆的猪八戒网。前者是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中国艺术指数发布平台和艺术资讯首选媒体平台,是艺术家和收藏家进行交流、交易的重要工具;后者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创意和在线服务交易平台,服务交易品类涵盖平面设计、动画视频、网站建设、装修设计、文案策划、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版权保护等数百个文化创意领域。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也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调查显示,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由此看来,网络游戏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上网的主要目的。  网络游戏是一种近几年才兴起的娱乐形式,有的人从中获益,有的人因此颓废。我们不能看到有人获益就说它好,也不可以看到有人颓废而说不好。虽然网络游戏是在我们原始游戏基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智慧在一定领域里的升华。网络游戏的利,是在于它能活跃人的思维和使人们紧张的神经能够得到暂时的放松,还有一点就是能够使创造者获得大量的财富。  网络游戏有他的吸引人之处,网络游戏不光是一个游戏,他是一个虚拟社会,这一点谁都知道。但是做游戏的时候谁会真正的象一个社会一样的社定一个游戏呢?虽然是虚拟的,现在的世面上有很多款游戏把游戏经济化了。比如卖装备等。那样虚拟的与结合现实,使人有一定的想法。有使人无穷无尽想法的游戏就是一个好游戏。网络游戏,如象整个社会一样,有家有房。有职业,有探险,有寻宝,有研究魔法剑技,有城与城之间的战争,保家为国的思想,在到后来服务器与服务器对战对攻(一定要对方服务器的装备比自己服务器的安逸,服务器可以在高级装备上有不同的样式,与能力,或者占领别的服务器有奖励,推动游戏积极性,经常战争不断,弱肉强食。现实。激发人最宝贵的品质团结)合理的激发人类的美德的游戏,那个游戏就有精神,有精神的游戏是不可被其他外界因数轻易击跨的。一个百玩不腻的游戏,那才是我们玩家最想得到的游戏。最重要的就是结合现实与虚幻,现实的社定,虚幻的世界。  那么, 网络游戏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一>网络游戏的弊端  首先,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大的,由于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被网络游戏所诱惑,而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即使是已满18岁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也不少,这也是家长反对未成年子女玩网络游戏的最大原因。一旦玩网络游戏,很容易就上瘾,对于有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影响学业;而一些暴力打斗的、不健康网游甚至会使未成年玩家产生暴力倾向,并诱发犯罪。网络游戏大多可以组建帮会门派一类的组织,不少玩家不仅是在游戏中拉帮结派,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玩家同样也结成帮派。未成年玩家很容易就将虚拟世界里的恩怨带到现实社会中,而且目前不少网络游戏都宣扬暴力,因此网络游戏玩家在现实中斗殴的事情屡见不鲜。总体来说,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相当大的,轻则影响学业,重则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其次, 正所谓玩物丧志,它的弊更是让我们不容忽视。网络游戏比较象是一种让人迷醉的毒品,一旦沾上就会让人欲罢不能。CS、传奇、奇迹、大话西游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络游戏,很大程度上都在控制着那些游戏者的生活作息。多少人为了能够在网络游戏上有所“成就”,整日的沉迷其中。甚至已经有了学可以不学,班可以不上,游戏不可以放弃的“名言”。网络游戏的人群多数在30岁以下。这个年龄,是人们精力最旺盛也是最有魄力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关系着人们的命运与前途。多数人的成与败、得与失都是在这个阶段经历和体验的,如果把此精力都荒度于网络游戏中,那么你们觉得到底是前途重要还是娱乐重要呢?  <二>网络游戏的好处  首先,从促进产业发展高度的角度来说,网络游戏是一种新兴的无烟绿色朝阳产业,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会像传统的制造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是破坏生态平衡。目前从事互联网游戏运营的企业有60余家,其中仅在上海正在运营和即将运营的网络游戏就超过30款,注册用户超过2亿,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人。2003年,上海网络游戏销售收入约为13亿元,实现利润6亿元,比2002年约增长200%和250%,同时给电信、IT、媒体及传统出版带来150万元的相关收入。而上海仅仅只占据2003年全国网络游戏市场70%左右的份额。网络游戏市场的庞大规模由此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游戏市场的增长速度是相当惊人的,目前一直维持着20~30%的高增长速度。同时,以网络游戏为中心诞生了一系列相关职业和工作机会,比如新兴的GM、网管等,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网络游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网游构建的虚拟的社会生存环境为普通大众带来全新的娱乐方式,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人们可以体验到另一种角色的别样人生,可谓乐趣无穷。针对个人游戏而言,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也有着温馨的场面,动人的真情,目前盛行的网络游戏情感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对于有节制的游戏玩家来说一款好的网络游戏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目的,尤其是压力较大的上班一族和学业繁重的高中学生,他们在休息时玩玩网络游戏还是相当不错而且经济实惠的娱乐方式。  其次,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这点无可厚非吧,尤其是在当前,为了让学生好好读书而把学生所有休闲娱乐方式封闭掉一大半的年头。二,刺激大脑发育。这点的利处也是坏处,目前的娱乐方式中,电脑是最消耗人能量的,大脑基本每秒都要多非常多的运算,是看书,做作业的几倍。现在双核也出了,为的就是多任务工作。这也可以看出人们在电脑前的习惯,几乎都是开两,三个程序同时进行的。像笔者我在电脑前吧,一个浏览器,两个通讯工具,几个文档,几个资源管理器,几乎每时每刻都要分析很多工作的问题,对于大脑,绝对高负荷的工作量。和读书远不能比,太累了。  <三>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  网游产业作为现代电脑电子技术的产物,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世界的娱乐领域占据主流位置,我们在承认广大休闲娱乐网民的选择空间狭小的同时,也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网络游戏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网络游戏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在让玩家打发时间的同时,可以让人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得到在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东西。而且网游产业促动高科技技术不断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已经成为经济腾飞的“第四产业”。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还是应当慎重思考关于如何看待、如何发展网游产业的系列问题,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游戏的发展。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相信网络游戏必能大大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前进!

“互联网+”已经热了半年了,各行各业都在这半年中拼命向互联网靠拢,想方设法要把自己跟互联网“加”起来,变成那只在风口下能飞起来的猪(其实,别信什么风口,能让猪飞上天的风是什么风?飓风!飞上天的猪是什么下场?摔死!),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那么,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关系?或者说,这两者到底如何“加”才是合适或理想的状态,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和分析过,那么,我琢磨了一段时间,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种关系。  一、互联网的两大功能  要说清这种关系,得先谈谈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我理解,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无外乎两点:一是分,一是合。  (一)分  “分”指分享,即信息分享,这种功能产生出了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这个“分”也指分析,信息分享带动数据分析从而产生大数据。  (二)合  “合”指整合,即数据整合,也指产业融合,通过数据整合来促进产业融合。各种电商即是这种“合”的产物。  “分”是基础、是平台,“合”是连接、是渠道,正是在这种分分合合的过程中,互联网才能与各种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甚至生儿育女,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衍生新的产业业态、扩张新的产业版图。  二、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三种类型  在数学运算中,两个数字相加,无论谁做加数、谁做被加数,产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我认为两个产业相加,谁在前、谁在后,谁主动、谁被动,产生的结果不一定是一样的。基于此,我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关系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互联网+文化”型  先做互联网、再做文化,即互联网企业主动进军文化产业,但其基因仍然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三巨头BAT近几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扩张、杀伐几近肉搏,文化产业在其各自版图中的面积越来越大、产值也越来越高。BAT属于“互联网+文化”型的代表企业。  1、百度的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百度娱乐、百度影业、百度视频、百度游戏。百度娱乐推出的“明星和粉丝同等待遇”、“娱乐情报员”机制曾经引起了强烈反响,但该项目作为百度进军文化产业较早的项目却失败了,于2011年5月关闭;百度影业于2015年年初由百度收购的糯米团购原班人马为基本班底组建而成,专注于垂直O2O领域的电影在线选座和购票业务,以及参与影视投资,其进军电影产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投资了《重返20岁》;百度视频搜索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视频搜索引擎,拥有最多的中文视频资源;百度游戏号称平台大、玩家多、产品新,独家或代理运营过数百款网页游戏,涵盖角色扮演RPG、战争策略SLG、模拟经营SIM、益智休闲PUZ、冒险题材AVG及运动竞技SPT等各种类型,其中《热血战纪》、《开心西游》、《开心三国》影响较大。百度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还有百度文学、收购爱奇艺和PPS以及推出号称国内首家正版音源榜的KING榜频道。百度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无论是从其战略方向、项目选择还是实际成果来说,在BAT中都是属于较弱的一个,有点“众里寻她千百度,仍然不知在何处”的感觉。  2、阿里的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阿里影业和娱乐宝,其核心是影视产业。阿里影业是阿里集团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而来,运营包括电影及电视剧制作、发行及版权等相关业务,其投资《碟中碟5》被视为阿里影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娱乐宝作为“阿里三宝”之一(其他二宝为支付宝、余额宝),2014年累计投资《小时代4》、《狼图腾》等12部大电影,总投资额达3亿多,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接近中国当年票房的10%。娱乐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C2B电影投资融资平台。阿里其他文化产业项目还有天猫魔盒、网络音乐项目、华数传媒以及入股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说句题外话,阿里的发展路径可以比喻为:农贸市场--超市--城市综合体)  3、腾讯可能不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肯定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娱乐公司,这得益于其宠大的社交平台资源和对内容产业的战略性重视。其主要文化产业项目有:QQ音乐、腾讯视频、腾讯文学、腾讯游戏、企鹅影业。QQ音乐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音乐平台,“免费”和“正版”是其亮点;腾讯依靠其移动端优势和持续烧钱,将在与阿里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腾讯视频发展到了全国三甲;腾讯通过收购盛大文学成立了阅文集团,腾讯文学占全国网络文学的半壁以上江山,占网络文学改编市场的90%以上;腾讯游戏2014年收入达56亿,占集团总营收789亿元人民币的57%,是中国最赚钱的游戏公司;腾讯影视产业起步于2014年6月的“为虎添翼”计划,今年9月中旬腾讯先后成立了分别隶属于腾讯视频和腾讯互娱两个事业群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分别利用两个事业群的视频平台和IP资源发展影视产业链,腾讯投资的《捉妖记》获得了全国票房冠军,下步将重点投资《鬼吹灯》、《尸兄》等10多部网络改编剧。  (二)“文化+互联网”型  先做文化、再找互联网,即传统文化企业主动融合互联网,拓展生存或发展新空间,但其基因仍然是文化企业。这类企业以传统媒体和影视企业为多。  1、电视媒体。  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视频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致命冲击,电视开机率急剧下跌,各大卫视争相出招抗跌止损,台网融合进军新媒体成为其主要突围方式,其中,湖南卫视做得比较成功。湖南卫视早在7年前就推出了芒果TV,将其打造成为旗下唯一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平板、电视机“多屏合一”的互联网视频供应平台。2014年湖南卫视甚至推出了“芒果独播”机制,即湖南卫视的所有原创视频内容,其网络版权不再进行分销,而只在“芒果TV”进行独家播出,此举将进一步优化湖南卫视的媒体生态圈。除了打造网络播出平台之外,依靠互联网进行互动营销也是湖南卫视台网融合的另一成功举措,其品牌节目《我是歌手》依靠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端同步直播,依靠QQ空间、微信、微博进行话题造势极大地提升了收视率,甚至一度成为同时段收视冠军。  2、纸质媒体。  报刊等纸媒的日子比电视媒体还惨,如果说电视媒体像过年的“王小二”,那么纸媒的日子可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杂志停刊、报纸休刊、团体离职,这些有关纸媒的新闻不断强化着其日益没落的趋势,走数字化道路就成为各大纸媒绝地求生的“救命稻草”。比较成功的有《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的“并读新闻”和《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这些移动APP依靠所在纸媒在内容生产、新闻视角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用户生产内容,依靠创新促进转型,有望成为减缓甚至阻止纸媒下滑的新发力点。  3、广播媒体。  面临同样的生存环境,同样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却出现了命运“逆袭”,无论是听众数量还是广告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较低运作成本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收听终端的移动化。这种移动终端包括两类:一是私家车。根据《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统计,2014年广播频道移动传播前20强中有7家是交通频率;二是手机、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后者是传统广播电台进军新媒体的主要形式,也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广播+互联网,即成立本台的网络站点;二是广播+网络电台,即跟独立网络电台合作,为其提供播出内容。  4、影视企业。  根据易观智库薛永峰的分析,六大传统影视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步入了互联网化道路,其中:互联网化程度高低依次为华谊、乐视、光线、华策、万达、博纳;全产业链进入互联网的有华谊、乐视,制作、发行环节进入互联网的有光线和万达,只有发行环节进入互联网的有博纳和华策;通过收购、入股等嫁接方式进入互联网的有华谊、博纳和华策,而通过自身互联网化改造或新设立互联网部门等内生方式进入互联网的有光线、乐视、万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视企业最近喜欢通过o2o进行病毒式推广,部分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推广包括:众筹(去年3月底,通过阿里娱乐宝,包括《小时代4》、《狼图腾》等在内的首期四个投资项目,38万网友认筹了7300万元)、预售(《一步之遥》、《匆匆那年》等多部光棍节档、贺岁档电影,都通过网络提前预售,成绩不俗)、营销(韩寒的《后会无期》成为2014年移动营销典型)。  (三)互联网文化型  边做互联网、边做文化,即企业或项目自初创开始就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思维做文化产业,其基因属于纯正血统的互联网文化企业,也可叫互联网型文化企业。  1、新媒体企业。  特别突出的是移动电台APP,如: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FM、荔枝FM,这四家移动电台每家下载量均超过1亿,最多的蜻蜓超过6亿,四家占市场份额超过60%,部分也获得了天使投资。但是,目前这个行业因同质化和模式单一,仍然处于烧钱和群雄混战阶段,赢利水平较低。  2、数字娱乐(音乐、视频)公司。  中国数字音乐网作为辽宁北方天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狼音乐)旗下音乐门户网站,自2010年开通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数字音乐传播第一平台和数字音乐版权交易第一平台;中国蓝TV是浙江广电集团旗下唯一互联网视频平台,独家提供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所有综艺节目高清视频直播点播,并为用户提供各类热门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节目。中国蓝TV跟芒果TV一样,既是所在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具体项目,又可独立作为互联网文化项目。  3、网游/手游公司。  网络游戏业虽然在我国发展速度整体趋缓,但伴随着手机续航能力提升、4G网速加快以及社交黏性增强,手机端游戏热度持续升温,手游业未来还会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手游娱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MGE中国手游)作为国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手游公司,是国际领先的移动游戏开发商与发行商。盛大游戏是中国领先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发行商,连续多年赢得金翎奖、金凤凰奖等重量级行业奖项。还有BAT中的网游项目也属于此类。  4、互联网影视公司。  乐视影业虽然属于六大传统影视公司,但因其具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以及拥有乐视网、乐影客等互联网影视播放平台和销售平台,可将该公司作为互联网影视公司代表。事实上,该公司也对外宣称为(投黑马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全国首家互联网电影公司”。类似的互联网影视企业还有BAT版图内的影视项目公司。  5、平台服务型公司。  这类公司比较典型的有深圳的雅昌艺术网和重庆的猪八戒网。前者是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中国艺术指数发布平台和艺术资讯首选媒体平台,是艺术家和收藏家进行交流、交易的重要工具;后者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创意和在线服务交易平台,服务交易品类涵盖平面设计、动画视频、网站建设、装修设计、文案策划、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版权保护等数百个文化创意领域。

跨文化经营是企业拓展甚至生存所必然的走向。由于跨文化经营至少有二种文化在企业中存在,这样就很有可能因文化的差异引致文化冲突进而引致经营绩效受到影响。事实上,“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DARichs,参见范徵,1993,第269页)。跨文化经营的存在主要有二种形式:其一为跨域或跨国经营,企业作为子公司、分公司或合资(类似的有合营等)公司存在于非母公司所在域的其他区域(他国、他省市等)。就企业外在环境而言,人文环境为企业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由此就存在着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企业外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就企业内在环境而言,人文环境也因所雇佣员工大都为本区域民众,这部分员工不可能不将其自身的人文禀赋一并带进企业,由此就存在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企业内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其二为企业雇佣非本域人文禀赋的员工。显然,在这种情况中,只存在管理方式变革与内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跨文化的第二种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这种存在形式将愈来愈普遍,但时常被研究者及管理者所忽略。我认为,对这种存在性应该给予重视,至少不应该忽视。艾科卡曾写道:“援引一位福特‘家族发言人’的话说,我之所以被解雇,是因为我‘缺乏温文尔雅的风度’,太‘盛气凌人’,而‘那个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出生的意大利移民儿子的品格教养与格罗斯波因特相差甚远’”(李·艾科卡,1984,第121页)。且不管这段话所要揭示的或许是福特家族的偏见及歧视性,但至少可以表明,即使是高层管理者,也有可能发生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文化冲突的问题。 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产生作用,就在于由文化、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经营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对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产生激励约束作用。用制度经济学语言定义就是:人文环境是由许多非正式规则耦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系统,它既内含着一定区域传统观念形态的非正式规则,又反映着现代观念形态非正式规则;它既内含着本区域观念体系的主体作用,又接受着外来观念体系的渗透作用。人文环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体现人之为人意义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又作为一种准外在于人的类自然力量反作用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人本能性质的活动,这种人本能性质的活动现象,是人在组织自我活动和推动社会进步、走向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认识和研究开发的课题。 开放态约束·区域文化作用弱化 开放态约束大致可从二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为体制开放态约束,主要指政治体制的开明度,体现在行政壁垒的构建,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能否自由交流;其二为方式开放态约束,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怎样自由交流,其中又包括实体层面与虚拟层面的开放态约束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指贸易制度的开放度,突出体现在贸易壁垒的构建,决定着物质态商品交流方式,后者主要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方式的完善度,主要体现在传输壁垒的构建,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能否同时性的网络交流。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即为:开放态约束是体制开放态约束与方式开放态约束的函数,方式开放态约束又是实体方式开放态约束与虚拟方式开放态约束的函数,并且均为增函数。可依次用开放度、体制开放度、方式开放度、实体方式开放度、虚拟方式开放度来表示。 方程1:开放态约束=F(体制开放态约束,方式开放态约束) 方程2:方式开放态约束=F(实体方式开放态约束,虚拟方式开放态约束) 方程性质:方程1与方程2均为增函数。 就中国的发展历程看,政治体制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上能够自由实现;贸易制度也随着WTO的加入和运作,平等交流也呈逐渐强化趋势,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公平实现;传输方式已经由于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广泛及高水平的普及,基本上达到与国际同步发展的阶段,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同时实现。如此,就有可能推动着区域文化作用逐渐走向弱化。 1.各种人文环境在总体上并不一定内隐着封闭性。针对中国一度存在的闭关锁国事实,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内蕴着封闭性,进而引致权力中心建立和实施封闭政治体制呢?我不这样认为,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看,其本身并没有内蕴着封闭性。有学者将先秦到汉唐以至明情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详尽罗列,最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理由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赵光贤等,1986)。如果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也不难得出,中国文化一度封闭,不能排除当时权力中心的需要。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与一般平民的效用函数肯定不一样,体制是否开放,对统治者们经济收益层面的引致效用增减并无多大影响,但对他们政治收益层面的引致效用则有可能因开放导致民众观念选择空间增大及由此引发民众思想不统一、政局动荡等风险而递减,这样预期开放的总成本将远大于总收益,因而选择封闭是最为明智的。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区域文化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其他区域文化也同样是多元的,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至于具体体现封闭性还是开放性,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约束机制更多的倾向于封闭态还是开放态。所以说,文化是否存在封闭性,主要不在于文化本身而在于文化之外。 2.开放态约束将逐渐模糊核域环境与外域环境的边界,使文化规则的选择不是局限于本区域而是面向全世界。人文环境可依据对行为主体作用区域的不同分为核域和外域环境,显然,核域环境中的非正式规则对行为人的作用更大。显然,核域环境的扩展将会增大行为主体对非正式规则的选择空间,那么,核域环境的边界与什么有关联呢?其一为人文环境的自控力量。任何区域的人文环境一方面供给着非正式规则,另一方面又衍生着非正式规则的解释系统,双向作用规控着行为人既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又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于是人文环境就会驱使行为人建构对所处人文环境的偏好,甚至达到信仰的程度,由此就从内部构建着外域人文环境的拒斥心理偏好;其二为人文环境的外控力量,主要指压力集团的导向作用。政治团体诞生于一定的人文环境之中,于是就有可能为了某种目的动用硬性的政治力量维护某类非正式规则而贬抑另类非正式规则。开明政治体制,是指政府或其他政治团体对人文环境的相互交流不设置人为壁垒,使非正式规则的流入或输出渠道通畅。这样,由于体制的开放,外域文化环境与核域人文环境相互渗透,逐渐模糊了内外域环境的边界,使得外域人文环境核域化有了可能性。加入WTO及网络化约束持续和强化的作用,为各种文化规则总体上不受时空限制地低成本甚至微成本地进入行为人选择框架提供了畅通通道和技术支撑,在各种层面推动着可能性不断向现实性转化。外域环境核域化无疑拓展了国民的非正式规则的选择空间,而且非正式规则的监控约束机制也不同于封闭政治体制下的情景。封闭体制下的非正式规则的选择和运作,基本上属于一维的和单向的,从而使行为人只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构建自我的行为偏好。 不过,人文环境的核域与外域尽管在开放态约束逐渐走强的作用下模糊,但是必须明晰:(1)模糊不等于完全隔离。隔离意味着没有沟通,核域与外域人文环境规则分别对各自所处的区域发生作用,而对非本区域没有或只有很小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模糊则是指内外域尽管没有完全同化为一个环境,但各人文环境的规则是可以平等交流,或曰各种人文规则有较为平等的机会出现在行为主体的选择框中,行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较为自主的进行选择;(2)模糊不等于完全消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区域文化依然会以各种方式作用着行为主体,特别是在整个社会大区域中,区域文化连同其政府部门运作方式、职员的处事方式等等,一起构建着一个带有区域文化特色影响的经营环境,这个环境就前提性的决定着企业运作的部分游戏规则。 3.开放态约束将逐渐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强制性而强化其诱致性。文化规则的选择可能是被动强制的,也可能是主动自觉的,前者称之为强制性选择,后者称之为诱致性选择。强制性选择主要是指,在封闭态约束下,政府建构一个完善的更多体现约束性质的激励约束机制,导引行为主体只能选择政治收益极大化目标,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行政甚至刑事惩罚。在开放态约束作用下,行为人选择非正式规则,全方位地接受着各方面力量的导引。行为人在选择非正式规则时,就不会象封闭态约束下的除此之外的别无选择,而是根据自我有限的理性,对各种选择加以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和运作在自己的行为之中。同时,行为人还要接受着不同人文环境的解释系统和评价系统,更进一步地确证自我选择的合理性。行为人在开放态约束作用下诱致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由于监控约束机制较为软性,所以就有可能使自主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较强制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变迁要容易些。在封闭态约束作用下,强制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尽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只要约束发生变革,就有可能发生裂变和重组,不过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或长或短的转变历程。 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强制性而强化其诱致性的突出体现是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政治性而强化其效用性。行为人选择每项非正式规则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又要接受着多维度的激励和惩罚。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假定,人都是有理性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文环境约束机制主要体现的是封闭态,企业员工偏好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建构等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仅接收本区域文化的作用,选择的范围也只能限制在本区域文化内,对非本区域文化的了解只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歪曲的(经过政府设立的过滤网滤化),如此就更强化了对本区域文化规则的认同和选择及对他区域文化规则的否定和拒斥;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政治导向,使得行为主体各种选择更多的带有政治性影响,政治目标高于一切,效用函数也更多的取决于政治效用而排斥经济等非政治效用。改革开放之后,人文环境约束尽管还处在由封闭态向开放态过渡的阶段,但相关于文化的人为壁垒基本上被消除,特别是贸易制度的开放性、网络化的普及性等,就使国人对外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等方面都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因此就有可能超越政治效用目标而根据自己或企业的目标函数,重新审视外域文化规则。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国人对文化规则的选择面更宽广了,他们就有可能超越自己本域文化规则之上而将选择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内的众多文化规则、就有可能超越一维的政治尺度而在政治尺度与经济等非政治尺度之间寻找到使自我效用极大化的尺度均衡点,这个均衡尺度就有可能更偏好经济等非政治尺度。 开放态约束决定了企业经营的人文环境有一个开放的制度及技术保证,参与人基本上对所有文化规则具有可接触性和可选择性,即一方面参与人基本上不受约束或曰不受限制地具有接触世界上任一种文化的可能性,并且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距离、成本(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如时间、精力等)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参与人接触某种文化后,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而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必要依据政府给定的目标函数选择某种文化规则作为自己行为指向的原则;特别是开放态约束推动着行为主体的尺度指向由一维向多维转化,即由一维的政治指向转化为以效用为核心的行为指向系统。依据自我效用函数自主建立的行为偏好有可能引致利己偏好,但利己偏好不一定必然蕴含着害人或损人,利己偏好同样有可能派生利他行为,只是这样形式的“利他”较之一般的“利己”能给行为人引致更大的效用。不难理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利己主义横溢,但还是出现了许多利他事实,并且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使利己与利他的演进体现为帕累托改善。 区域文化作用弱化·跨文化管理方式变革趋势 文化冲突就行为者而言,意味着因文化冲突将引致自我效用递减。换言之,文化冲突对行为人不是发挥激励作用而是产生着负面效应,所以,管理方式变革就不能不把跨文化作为一维重要约束。对此,已经有诸多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参见科特等(1992),冯鹤鸣等(1991))。但在跨文化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已经论及,文化作为一类或曰一束影响人行为的非正式规则,其之所以得到人的理解、认同以及在行为中贯注,最主要的在于由此能引致行为人总体效用水平的递增。而开放态约束的形成和强化,引致区域文化作用弱化,就必然直接导致跨文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 1.由“全面适应”原则转型为“部分适应”原则,即“外在适应性,内在选择性”原则。有企业文化研究者认为,企业跨文化经营必须全面适应企业经营环境,“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中不存在抽象的好的企业文化,也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所有企业的‘克敌制胜’的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适应’于企业环境,这种文化才是好的、有效的文化”(科特等,1992,第32页)。应该说,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企业内外部不加区分的论述则存有偏颇,特别是在开往态约束强有力的作用下,就更显其不足。随着开放态约束替代封闭态约束,“全面适应”原则必将逐渐转型为“部分适应”,即“外在适应性、内存选择性原则”。 (1)就企业外部而言,跨文化经营的公司只有适应外在环境,才能融入其中,弱化冲突,并且有可能由此而获取公司所在区域的广泛认同及欢迎。当然,“外在适应性原则”并非要求跨文化公司全方位地适应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对于这一点,在本区域内生长发展起来的公司也同样难于全方位的适应。因为人文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必须通过行为人自身的理解和贯注,而每人及每公司对同一人文环境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是指适应那些被公众所广泛认同并内化为行为惯性和成为引致当地民众效用水平增减的重要变量的规则。跨国公司在适应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对管理方式进行变革,特别是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不仅不会引致冲突,反而有可能求取更佳的社会声誉并由此给企业、各博弈参与人带来总体效用的递增。仅是适应,只能是进入竞争的最基础的约束,而适应中有创新,才有可能使跨国公司具有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个层面上讲,跨国企业如果没有对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就不可能求得生存,但如果没有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是相对于整个公司,也可以是相对于同处一地的其他公司,而且在后一种意义上的创新更为重要),跨国企业就不可能求得发展。 (2)就企业内部而言,相对于企业外在人文环境,企业内在人文环境只能是个微小环境。微小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不同于外在环境开放性的相对封闭性,每个企业都基本上可以完全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管理方式,正是由于内存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就决定了企业可以构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富有自我个性特点的管理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培植和强化得以竞争制胜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各种不同区域的文化规则相互融通。并且,进入跨文化公司中的员工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函数,可以概括地认为员工效用目标是货币收益及非货币收益的函数,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具有替代性,这样,即使公司中运作的管理方式与员工的人文禀赋发生冲突并引致其非货币收益的递减,但只要货币收益能够足够替代非货币收益并驱使总效用水平递增,那么,员工就更有可能选择同化策略而倾向于适应管理方式。所以,在企业管理方式建构过程中,应该区分企业内与企业外,在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建构对跨文化的策略是以企业总体绩效为标准(从另一层面讲,管理方式变革主体的效用是企业绩效的增函数,所以提高企业绩效,必然驱使管理者效用水平递增)。运作管理方式到一定的程度,员工有可能变革自我人文禀赋而转向接受新的管理原则进而对新的规则产生信仰和主动地维护管理方式的运作。不难理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管理方式的建构就贯注了这个原则。如果外资企业刚进入中国时也采用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就必然走向失败。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国有企业中不努力的员工一旦进入外资企业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外资企业管理方式的运作而提高努力程度,在本质上,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有助于员工总体效用水平的递增。当然,我们强调“内在选择性原则”,并不是由此提倡对企业所在区域人文环境的全面拒斥,管理者设计、建构、变革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各员工的人文禀赋并由此加以适当贯注,将对员工产生更为强大的激励,激励着员工更大幅度地提高努力程度从而提高着企业经营绩效。 2.由“区域特色”转型为“企业个性”,即“区域文化特色弱化,企业文化个性强化”。 (1)区域文化特色有可能同时也是其他区域文化的特色更有可能是世界文化的共同特色。许多国外较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或相关企业文化的著作,在论及企业文化构建及强化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提出要构建“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等(1999),科特等(1992)等),相反,由中国学者(赵曙明(1995),冯鹤鸣等(1991),曹元坤(1999)等)所著的企业文化或相关企业文化的著作中则大都提出了“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纵观国人所言的体现“中国特色”的条文,如“以人为本”、“诚信”等,其实在国外著述中同样是企业文化的主旨,只不过没有标明“本国特色”。如此,就在一定程度上导出,世界文化在总体上具有相通性和同向性,不能将在某国或某区域体现较为充分或提倡较为强烈的文化特色就理解是该区域文化的独具特色。当然,由此并不能推出要一概否认区域文化特色的存在,只是要表明一个不可逆转的转化趋势:区域文化中好的内容,或曰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绩效提高的部分,将最终自动地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强势规则而被众多企业在构建跨文化管理方式中汲取;区域文化中不好的内容,或曰无助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绩效提高的部分,将最终自动地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弱势规则而被众多企业放弃。由此不难理解,尽管美国与日本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企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但经过相互的借鉴与交流,两国企业文化在不同层面进行交融,日本企业在汲取美国文化的精华,如“能力主义”;美国企业同样在汲取日本文化的精华,如“团队精神”,经过一定的时期后,两国企业就很有可能在相当的程度上达到无差距。所以,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就不一定要体现所谓的区域特色,更多的是不论在何处都应体现自己独具的企业个性。 (2)企业管理方式必然与区域文化相关,企业管理方式带有区域文化特色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当开放态约束替代封闭态约束而占主导作用时,企业文化建构或重组,就必然超越于传统的狭小的规则选择空间而面对的是无限放大了的规则选择空间。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强化,对构建企业文化的企业而言,本身不是终极目的,也即企业文化的构建原则在开放态约束与封闭态约束作用下都是一样,都是以企业绩效为目的,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实现企业运作目标的手段。从目的手段层面来讲,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就不一定将选择锁定在企业所在地的区域文化,而是根据能否提高企业绩效的预期。 (3)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有可能反作用于区域文化,从而推动着企业文化区域化。企业跨文化经营,必然带有母体企业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影响一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证明是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就有可能积淀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而模式化。随着其他企业及社会对该企业成功的认同,就有可能自主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导致模式化的企业文化有可能由弱文化影响因子逐渐转化为强影响因子,进而由外域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的强势规则而融入该区域文化之中,内化为区域文化规则。不难理解,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多的地区,如沿海发达省市,文化层面的世界性体现得特别充分。说明,企业并不一定是因区域文化而更多是以独具的个性文化竞争制胜的,两方面区域文化影响着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的构建,另一方面企业个性文化规则同样对区域文化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应该说,跨文化对管理方式变革的约束很是复杂,我们在此仅是提供了一种探索性的理论原则,尽管有可能不全面不深入,但对业已存在的跨文化管理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解释功能和对即将发生的跨文化经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企业管理方式变革必须适应人文环境的规控性作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管理方式变革还必须超越于人文环境的规控作用,创造出富有独异特性的新模式,创造性地动推动企业管理方式演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篇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篇三:发挥科技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篇四: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传统文化 又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热闹,反而有点凄凉。革命先烈们,你们牺牲了多少啊! 这几天,我看了电影,他们很勇敢,在无数战争硝烟的洗礼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布满了硝烟的战场上为八路军们通风报信;在充满危

跨文化经营是企业拓展甚至生存所必然的走向。由于跨文化经营至少有二种文化在企业中存在,这样就很有可能因文化的差异引致文化冲突进而引致经营绩效受到影响。事实上,“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DARichs,参见范徵,1993,第269页)。跨文化经营的存在主要有二种形式:其一为跨域或跨国经营,企业作为子公司、分公司或合资(类似的有合营等)公司存在于非母公司所在域的其他区域(他国、他省市等)。就企业外在环境而言,人文环境为企业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由此就存在着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企业外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就企业内在环境而言,人文环境也因所雇佣员工大都为本区域民众,这部分员工不可能不将其自身的人文禀赋一并带进企业,由此就存在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企业内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其二为企业雇佣非本域人文禀赋的员工。显然,在这种情况中,只存在管理方式变革与内在人文环境的关系问题。跨文化的第二种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这种存在形式将愈来愈普遍,但时常被研究者及管理者所忽略。我认为,对这种存在性应该给予重视,至少不应该忽视。艾科卡曾写道:“援引一位福特‘家族发言人’的话说,我之所以被解雇,是因为我‘缺乏温文尔雅的风度’,太‘盛气凌人’,而‘那个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出生的意大利移民儿子的品格教养与格罗斯波因特相差甚远’”(李·艾科卡,1984,第121页)。且不管这段话所要揭示的或许是福特家族的偏见及歧视性,但至少可以表明,即使是高层管理者,也有可能发生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文化冲突的问题。 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产生作用,就在于由文化、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经营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对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产生激励约束作用。用制度经济学语言定义就是:人文环境是由许多非正式规则耦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系统,它既内含着一定区域传统观念形态的非正式规则,又反映着现代观念形态非正式规则;它既内含着本区域观念体系的主体作用,又接受着外来观念体系的渗透作用。人文环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体现人之为人意义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又作为一种准外在于人的类自然力量反作用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人本能性质的活动,这种人本能性质的活动现象,是人在组织自我活动和推动社会进步、走向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认识和研究开发的课题。 开放态约束·区域文化作用弱化 开放态约束大致可从二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为体制开放态约束,主要指政治体制的开明度,体现在行政壁垒的构建,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能否自由交流;其二为方式开放态约束,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怎样自由交流,其中又包括实体层面与虚拟层面的开放态约束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指贸易制度的开放度,突出体现在贸易壁垒的构建,决定着物质态商品交流方式,后者主要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方式的完善度,主要体现在传输壁垒的构建,决定着内外域文化规则能否同时性的网络交流。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即为:开放态约束是体制开放态约束与方式开放态约束的函数,方式开放态约束又是实体方式开放态约束与虚拟方式开放态约束的函数,并且均为增函数。可依次用开放度、体制开放度、方式开放度、实体方式开放度、虚拟方式开放度来表示。 方程1:开放态约束=F(体制开放态约束,方式开放态约束) 方程2:方式开放态约束=F(实体方式开放态约束,虚拟方式开放态约束) 方程性质:方程1与方程2均为增函数。 就中国的发展历程看,政治体制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上能够自由实现;贸易制度也随着WTO的加入和运作,平等交流也呈逐渐强化趋势,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公平实现;传输方式已经由于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广泛及高水平的普及,基本上达到与国际同步发展的阶段,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同时实现。如此,就有可能推动着区域文化作用逐渐走向弱化。 1.各种人文环境在总体上并不一定内隐着封闭性。针对中国一度存在的闭关锁国事实,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内蕴着封闭性,进而引致权力中心建立和实施封闭政治体制呢?我不这样认为,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看,其本身并没有内蕴着封闭性。有学者将先秦到汉唐以至明情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详尽罗列,最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理由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赵光贤等,1986)。如果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也不难得出,中国文化一度封闭,不能排除当时权力中心的需要。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与一般平民的效用函数肯定不一样,体制是否开放,对统治者们经济收益层面的引致效用增减并无多大影响,但对他们政治收益层面的引致效用则有可能因开放导致民众观念选择空间增大及由此引发民众思想不统一、政局动荡等风险而递减,这样预期开放的总成本将远大于总收益,因而选择封闭是最为明智的。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区域文化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其他区域文化也同样是多元的,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至于具体体现封闭性还是开放性,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约束机制更多的倾向于封闭态还是开放态。所以说,文化是否存在封闭性,主要不在于文化本身而在于文化之外。 2.开放态约束将逐渐模糊核域环境与外域环境的边界,使文化规则的选择不是局限于本区域而是面向全世界。人文环境可依据对行为主体作用区域的不同分为核域和外域环境,显然,核域环境中的非正式规则对行为人的作用更大。显然,核域环境的扩展将会增大行为主体对非正式规则的选择空间,那么,核域环境的边界与什么有关联呢?其一为人文环境的自控力量。任何区域的人文环境一方面供给着非正式规则,另一方面又衍生着非正式规则的解释系统,双向作用规控着行为人既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又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于是人文环境就会驱使行为人建构对所处人文环境的偏好,甚至达到信仰的程度,由此就从内部构建着外域人文环境的拒斥心理偏好;其二为人文环境的外控力量,主要指压力集团的导向作用。政治团体诞生于一定的人文环境之中,于是就有可能为了某种目的动用硬性的政治力量维护某类非正式规则而贬抑另类非正式规则。开明政治体制,是指政府或其他政治团体对人文环境的相互交流不设置人为壁垒,使非正式规则的流入或输出渠道通畅。这样,由于体制的开放,外域文化环境与核域人文环境相互渗透,逐渐模糊了内外域环境的边界,使得外域人文环境核域化有了可能性。加入WTO及网络化约束持续和强化的作用,为各种文化规则总体上不受时空限制地低成本甚至微成本地进入行为人选择框架提供了畅通通道和技术支撑,在各种层面推动着可能性不断向现实性转化。外域环境核域化无疑拓展了国民的非正式规则的选择空间,而且非正式规则的监控约束机制也不同于封闭政治体制下的情景。封闭体制下的非正式规则的选择和运作,基本上属于一维的和单向的,从而使行为人只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构建自我的行为偏好。 不过,人文环境的核域与外域尽管在开放态约束逐渐走强的作用下模糊,但是必须明晰:(1)模糊不等于完全隔离。隔离意味着没有沟通,核域与外域人文环境规则分别对各自所处的区域发生作用,而对非本区域没有或只有很小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模糊则是指内外域尽管没有完全同化为一个环境,但各人文环境的规则是可以平等交流,或曰各种人文规则有较为平等的机会出现在行为主体的选择框中,行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较为自主的进行选择;(2)模糊不等于完全消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区域文化依然会以各种方式作用着行为主体,特别是在整个社会大区域中,区域文化连同其政府部门运作方式、职员的处事方式等等,一起构建着一个带有区域文化特色影响的经营环境,这个环境就前提性的决定着企业运作的部分游戏规则。 3.开放态约束将逐渐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强制性而强化其诱致性。文化规则的选择可能是被动强制的,也可能是主动自觉的,前者称之为强制性选择,后者称之为诱致性选择。强制性选择主要是指,在封闭态约束下,政府建构一个完善的更多体现约束性质的激励约束机制,导引行为主体只能选择政治收益极大化目标,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行政甚至刑事惩罚。在开放态约束作用下,行为人选择非正式规则,全方位地接受着各方面力量的导引。行为人在选择非正式规则时,就不会象封闭态约束下的除此之外的别无选择,而是根据自我有限的理性,对各种选择加以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和运作在自己的行为之中。同时,行为人还要接受着不同人文环境的解释系统和评价系统,更进一步地确证自我选择的合理性。行为人在开放态约束作用下诱致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由于监控约束机制较为软性,所以就有可能使自主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较强制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变迁要容易些。在封闭态约束作用下,强制性选择建立的非正式规则系统,尽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只要约束发生变革,就有可能发生裂变和重组,不过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或长或短的转变历程。 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强制性而强化其诱致性的突出体现是弱化文化规则选择的政治性而强化其效用性。行为人选择每项非正式规则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又要接受着多维度的激励和惩罚。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假定,人都是有理性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文环境约束机制主要体现的是封闭态,企业员工偏好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建构等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仅接收本区域文化的作用,选择的范围也只能限制在本区域文化内,对非本区域文化的了解只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歪曲的(经过政府设立的过滤网滤化),如此就更强化了对本区域文化规则的认同和选择及对他区域文化规则的否定和拒斥;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政治导向,使得行为主体各种选择更多的带有政治性影响,政治目标高于一切,效用函数也更多的取决于政治效用而排斥经济等非政治效用。改革开放之后,人文环境约束尽管还处在由封闭态向开放态过渡的阶段,但相关于文化的人为壁垒基本上被消除,特别是贸易制度的开放性、网络化的普及性等,就使国人对外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等方面都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因此就有可能超越政治效用目标而根据自己或企业的目标函数,重新审视外域文化规则。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国人对文化规则的选择面更宽广了,他们就有可能超越自己本域文化规则之上而将选择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内的众多文化规则、就有可能超越一维的政治尺度而在政治尺度与经济等非政治尺度之间寻找到使自我效用极大化的尺度均衡点,这个均衡尺度就有可能更偏好经济等非政治尺度。 开放态约束决定了企业经营的人文环境有一个开放的制度及技术保证,参与人基本上对所有文化规则具有可接触性和可选择性,即一方面参与人基本上不受约束或曰不受限制地具有接触世界上任一种文化的可能性,并且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距离、成本(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如时间、精力等)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参与人接触某种文化后,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而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必要依据政府给定的目标函数选择某种文化规则作为自己行为指向的原则;特别是开放态约束推动着行为主体的尺度指向由一维向多维转化,即由一维的政治指向转化为以效用为核心的行为指向系统。依据自我效用函数自主建立的行为偏好有可能引致利己偏好,但利己偏好不一定必然蕴含着害人或损人,利己偏好同样有可能派生利他行为,只是这样形式的“利他”较之一般的“利己”能给行为人引致更大的效用。不难理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利己主义横溢,但还是出现了许多利他事实,并且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使利己与利他的演进体现为帕累托改善。 区域文化作用弱化·跨文化管理方式变革趋势 文化冲突就行为者而言,意味着因文化冲突将引致自我效用递减。换言之,文化冲突对行为人不是发挥激励作用而是产生着负面效应,所以,管理方式变革就不能不把跨文化作为一维重要约束。对此,已经有诸多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参见科特等(1992),冯鹤鸣等(1991))。但在跨文化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已经论及,文化作为一类或曰一束影响人行为的非正式规则,其之所以得到人的理解、认同以及在行为中贯注,最主要的在于由此能引致行为人总体效用水平的递增。而开放态约束的形成和强化,引致区域文化作用弱化,就必然直接导致跨文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 1.由“全面适应”原则转型为“部分适应”原则,即“外在适应性,内在选择性”原则。有企业文化研究者认为,企业跨文化经营必须全面适应企业经营环境,“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中不存在抽象的好的企业文化,也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所有企业的‘克敌制胜’的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适应’于企业环境,这种文化才是好的、有效的文化”(科特等,1992,第32页)。应该说,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企业内外部不加区分的论述则存有偏颇,特别是在开往态约束强有力的作用下,就更显其不足。随着开放态约束替代封闭态约束,“全面适应”原则必将逐渐转型为“部分适应”,即“外在适应性、内存选择性原则”。 (1)就企业外部而言,跨文化经营的公司只有适应外在环境,才能融入其中,弱化冲突,并且有可能由此而获取公司所在区域的广泛认同及欢迎。当然,“外在适应性原则”并非要求跨文化公司全方位地适应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对于这一点,在本区域内生长发展起来的公司也同样难于全方位的适应。因为人文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必须通过行为人自身的理解和贯注,而每人及每公司对同一人文环境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是指适应那些被公众所广泛认同并内化为行为惯性和成为引致当地民众效用水平增减的重要变量的规则。跨国公司在适应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对管理方式进行变革,特别是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不仅不会引致冲突,反而有可能求取更佳的社会声誉并由此给企业、各博弈参与人带来总体效用的递增。仅是适应,只能是进入竞争的最基础的约束,而适应中有创新,才有可能使跨国公司具有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个层面上讲,跨国企业如果没有对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就不可能求得生存,但如果没有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是相对于整个公司,也可以是相对于同处一地的其他公司,而且在后一种意义上的创新更为重要),跨国企业就不可能求得发展。 (2)就企业内部而言,相对于企业外在人文环境,企业内在人文环境只能是个微小环境。微小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不同于外在环境开放性的相对封闭性,每个企业都基本上可以完全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管理方式,正是由于内存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就决定了企业可以构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富有自我个性特点的管理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培植和强化得以竞争制胜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各种不同区域的文化规则相互融通。并且,进入跨文化公司中的员工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函数,可以概括地认为员工效用目标是货币收益及非货币收益的函数,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具有替代性,这样,即使公司中运作的管理方式与员工的人文禀赋发生冲突并引致其非货币收益的递减,但只要货币收益能够足够替代非货币收益并驱使总效用水平递增,那么,员工就更有可能选择同化策略而倾向于适应管理方式。所以,在企业管理方式建构过程中,应该区分企业内与企业外,在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建构对跨文化的策略是以企业总体绩效为标准(从另一层面讲,管理方式变革主体的效用是企业绩效的增函数,所以提高企业绩效,必然驱使管理者效用水平递增)。运作管理方式到一定的程度,员工有可能变革自我人文禀赋而转向接受新的管理原则进而对新的规则产生信仰和主动地维护管理方式的运作。不难理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管理方式的建构就贯注了这个原则。如果外资企业刚进入中国时也采用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就必然走向失败。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国有企业中不努力的员工一旦进入外资企业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外资企业管理方式的运作而提高努力程度,在本质上,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有助于员工总体效用水平的递增。当然,我们强调“内在选择性原则”,并不是由此提倡对企业所在区域人文环境的全面拒斥,管理者设计、建构、变革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各员工的人文禀赋并由此加以适当贯注,将对员工产生更为强大的激励,激励着员工更大幅度地提高努力程度从而提高着企业经营绩效。 2.由“区域特色”转型为“企业个性”,即“区域文化特色弱化,企业文化个性强化”。 (1)区域文化特色有可能同时也是其他区域文化的特色更有可能是世界文化的共同特色。许多国外较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或相关企业文化的著作,在论及企业文化构建及强化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提出要构建“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等(1999),科特等(1992)等),相反,由中国学者(赵曙明(1995),冯鹤鸣等(1991),曹元坤(1999)等)所著的企业文化或相关企业文化的著作中则大都提出了“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纵观国人所言的体现“中国特色”的条文,如“以人为本”、“诚信”等,其实在国外著述中同样是企业文化的主旨,只不过没有标明“本国特色”。如此,就在一定程度上导出,世界文化在总体上具有相通性和同向性,不能将在某国或某区域体现较为充分或提倡较为强烈的文化特色就理解是该区域文化的独具特色。当然,由此并不能推出要一概否认区域文化特色的存在,只是要表明一个不可逆转的转化趋势:区域文化中好的内容,或曰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绩效提高的部分,将最终自动地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强势规则而被众多企业在构建跨文化管理方式中汲取;区域文化中不好的内容,或曰无助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绩效提高的部分,将最终自动地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弱势规则而被众多企业放弃。由此不难理解,尽管美国与日本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企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但经过相互的借鉴与交流,两国企业文化在不同层面进行交融,日本企业在汲取美国文化的精华,如“能力主义”;美国企业同样在汲取日本文化的精华,如“团队精神”,经过一定的时期后,两国企业就很有可能在相当的程度上达到无差距。所以,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就不一定要体现所谓的区域特色,更多的是不论在何处都应体现自己独具的企业个性。 (2)企业管理方式必然与区域文化相关,企业管理方式带有区域文化特色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当开放态约束替代封闭态约束而占主导作用时,企业文化建构或重组,就必然超越于传统的狭小的规则选择空间而面对的是无限放大了的规则选择空间。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强化,对构建企业文化的企业而言,本身不是终极目的,也即企业文化的构建原则在开放态约束与封闭态约束作用下都是一样,都是以企业绩效为目的,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实现企业运作目标的手段。从目的手段层面来讲,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就不一定将选择锁定在企业所在地的区域文化,而是根据能否提高企业绩效的预期。 (3)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有可能反作用于区域文化,从而推动着企业文化区域化。企业跨文化经营,必然带有母体企业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影响一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证明是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就有可能积淀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而模式化。随着其他企业及社会对该企业成功的认同,就有可能自主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导致模式化的企业文化有可能由弱文化影响因子逐渐转化为强影响因子,进而由外域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的强势规则而融入该区域文化之中,内化为区域文化规则。不难理解,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多的地区,如沿海发达省市,文化层面的世界性体现得特别充分。说明,企业并不一定是因区域文化而更多是以独具的个性文化竞争制胜的,两方面区域文化影响着企业跨文化管理方式的构建,另一方面企业个性文化规则同样对区域文化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应该说,跨文化对管理方式变革的约束很是复杂,我们在此仅是提供了一种探索性的理论原则,尽管有可能不全面不深入,但对业已存在的跨文化管理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解释功能和对即将发生的跨文化经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企业管理方式变革必须适应人文环境的规控性作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管理方式变革还必须超越于人文环境的规控作用,创造出富有独异特性的新模式,创造性地动推动企业管理方式演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bd有论坛,自己看看吧

趋势一,政府推动落实 “互联网加”为全国性,各地政府提出建设主方案,招标或者外包帮助企业做转型服务型企业,在今后长期“互联网加”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角色, 符合政策成绩高的企业立为标杆,挖掘有潜力企业,在将来发展成为“互联网加”型企业。趋势二,互联网加”服务商崛起,出现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传统企业逆袭成为“互联网加”服务商,从服务角度讲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加”服务商也是一种转型。趋势三,“转型红利”期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加”,社会及行业需要会催生大量专业技术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构成会是成熟技术人员及运营人员,更多是通过培训上岗人员

互联网专业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互联网》当今社会,网络是流行的一个话题,人们经常把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你上网了吗?”它可以带给人们很大的方便比如说:网上图书馆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网络上电子图书馆里的各种书籍,或者查找自己所需的专业资料等。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秀才不出门,能只天下事,总之,网络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大有帮助的。而它发展和前进的步伐也是不可阻挡的。      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但是,我们沉浸在网络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幸。随着电脑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从一个仅为军事服务的通信设施转变成为一个供全球人类信息交换、休闲和娱乐的媒介。它可以使人间接地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有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在侵蚀着成千上百万的青少年,青少年学生对于新兴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青少年学生上网,一直是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当今青少年学生,上网已是一种流行和时尚的趋势。在现在的网民中,青少年学生已经占有了很大的比例。许多青少年学生甚至迷陷于互联网,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的特点,进行犯罪,而许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更是迷恋于网上聊天,搞“网恋”,从而荒废了他们的学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到这里为止我想我们已经试着对网络做了一定的分析了。如何对待网络相信大家的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扬长避短,利用网络的特点为生活学习服务,远离网络的一些不良的地方使自己健康的成长就是我们现在该做的事。     我深信只要我们懂得克服自己,懂得分配时间,善用网络,网络将会是我们生活上的好帮手。

选题方面楼主可以研究下跨境电子商务,这个选题现在比较热门,而且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上比较新颖,相对其他选题可能更易发挥。望采纳。

题目要小,好写。如:围绕中国文化名人,或某一时期,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等

这里那里哪有论文哦,老大,去CNKI把,清华搞的,那里面是论文数据库,可以随时下载的。下载不了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他那里能帮人下载到,推荐一下

  • 索引序列
  •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选题
  •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题目
  •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
  •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 互联网专业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