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

发布时间: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

1、供求对价格的作用:供求决定价格,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 3、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称为内生价格,非市场因素形成的价格称为外生价格,如政府管制价格、情感因素下的价格。内生价格求效率和激励,外生价格求公平和稳定。扩展资料:价格理论是在长期价格实践中逐渐孕育出的理论,已经形成和发展为系统的价格理论体系。起初,人们对价格的认识还是很肤浅、零碎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对价格的认识逐渐深化并系统化,价格理论也逐步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欧洲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马克思主义价格理论三个大的阶段。现价格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可把价格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争议阶段、初步统一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1、启蒙阶段启蒙阶段为16世纪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格努斯、阿奎那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提出各种解释价格的初步思想。2、争议阶段争议阶段为17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配第、李嘉图、穆勒、马克思等劳动价值论者,以及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争议: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劳动,生产成本等),而效用价值论者则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3、初步统一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代表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4、完善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为20世纪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Schefold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对原有价格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并进行了反思。例如,Stigler(1946)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而Peter(1960)、Schefold(1985)则对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反思。

(一)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理论,其简要表述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供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从而影响供求,进而影响价格,然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根据新的价格做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最终可以形成某一价格,在这一价格下生产者要想生产的数量刚好等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称这一价格为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解释了均衡价格的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价格,却往往不等于均衡价格,甚至可以说极少有可能现实价格正好等于均衡价格。对此,现代经济学给出了另外一个理论,来解释具体价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边际效用理论。首先,价格并不是某种商品的货币衡量,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实际上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在交易中的形成。为了简便起见,先研究两人两物的交换情况,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一是假定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共有10袋粮食和6件衣服,其中张三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一种可能情况是张三由于占有较多的粮食和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观评价中,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即减少一袋粮食的边际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边际收益)很低;李四则相反,由于它拥有较多的衣服和较少的粮食,所以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假定张三那里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也就是说它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李四对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为3,愿意用3件衣服换1袋粮食。上面两人两物的世界中,由于张三对衣服的相对评价较高,李四对粮食的评价较高,于是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这时,张三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的衣服换的一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都会得到增加的收益。比如说以1袋粮食交换1件衣服即1:1比价成交,张三和李四都会感到利益增加。因为,张三得到了他评价更高的衣服,李四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如果张三和李四衣服和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他们还将继续交易直到相等为止,如果相等,衣服对粮食的比价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两个交易者边际替代率不同就会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交易才结束。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情况与两人两物的交易模型本质上是相同的。现代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具体价格的形成,而具体价格又始终围绕着均衡价格并趋于均衡价格。[1]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效用”。经济学把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水平称作效用。效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消费所带来的收益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一种主观意识。而价格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例,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即主观意识决定了客观存在,这明显与我们初中就学过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矛盾。因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首先,在现代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固然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生产者进行生产也是因为他预计产品卖出去后得到的货币可以消费其他的商品和劳务得到满足,所以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只不过生产者多了一个货币媒介而已。由于均衡价格只不过是大量交易者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用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供求关系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决定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长期自然价格理论  既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供求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隐藏在供求关系之后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是这个形状、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别的形状、在别的位置?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在这个点相交?作为一个信奉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人,要解释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效用这种主观评价的东西上着手,必须找到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价格的决定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交易都是自愿的,每个人都想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强迫其他人进行交易,无论交易的双方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愿意吃亏。换句话说,交易双方都只能进行等价交易,即交易双方都存在着某种相等的客观要素。那么这一客观要素是什么呢?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价格决定理论,叫做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它是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长期中企业能够自由的进出市场来讨论价格的决定情况的。我们假设每一企业都得到了生产一种商品的同样技术,并进入了购买生产投入的同一市场。因此,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潜在企业都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它们所确定的产量都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以求得最大利润。进入与退出这种类型的市场的决定取决于现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可以开办新企业的企业家所面临的激励。如果有新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这种进入将扩大企业的数量,那么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并使价格下降,利润减少;相反,如果市场上的企业出现亏损,那么一些原有的企业就会退出市场,他们的退出将减少企业的数量,减少商品的供给量,并使价格上升利润增加。这种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的最终结果,将会使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必定得到零经济利润(但是要注意,零经济利润不是零会计利润)。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利润写为:利润=(价格-平均总成本)×产量,这一公式表明,当且仅当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那种商品的平均总成本,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才有零利润。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正的,就会鼓励新企业的进入;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负的,这就会鼓励原有的企业退出,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进入与退出的过程才结束,这就是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又叫做生产成本理论。它表明,在长期的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应该是与其生产成本一致的。[2]  (三)如何解释生产成本与价格的偏离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偏离其生产成本。例如,整个80年代,在美国《商业周刊》的售价却始终没有改变,而生产成本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并不是每天都在改变他们的产品价格,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保持不变。一项研究发现,典型的美国企业一般一年改变一次自己的产品价格,当然《商业周刊》改变价格的周期更长。科斯认为商品在市场交易中会发生成本,曼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是有菜单成本的,菜单成本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价格表和目录送给中间商的成本、为新价格作成本的广告、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甚至包括处理顾客对价格怨言的成本等。正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使得价格偏离其生产成本。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都是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决定价格的就是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就是隐藏于供求关系中背后的决定价格的客观要素,也是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双方要求商品等价的原因。

供求规律和价格理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此要全面地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以及弹性理论简单地说1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 需求函数2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 供给函数3市场均衡理论 也就是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力量变化对比中,市场最终走向暂时的均衡状态 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市场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新价格理论研究了供求与价格的因果作用关系,否定了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可以决定供求的观点,认为供求决定了价格,供求与价格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因此,价格对供求的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而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确定的(需求定律)。新价格理论的核心观点:(1)供求对价格的作用:供求决定价格,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1(3)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称为内生价格,非市场因素形成的价格称为外生价格,如政府管制价格、情感因素下的价格。内生价格求效率和激励,外生价格求公平和稳定。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主要是指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并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论以价格为中心,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研究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如何达到静态均衡,在均衡点的状态决定商品的价格,属于局部均衡分析。他把均衡价格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暂时的市场价格,由需求起主要决定作用;第二类是短期的次正常价格,需求和供给起对等作用;第三类是长期的正常价格,由供给起主要作用。三种状态中,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不同,但皆可达到均衡。马歇尔认为,一般来说,短期内,效用对商品价值决定起主要作用,而长期,生产成本对商品价值的决定起主要作用。

供求规律和价格理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此要全面地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以及弹性理论简单地说1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 需求函数2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 供给函数3市场均衡理论 也就是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力量变化对比中,市场最终走向暂时的均衡状态 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市场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有

1、供求对价格的作用:供求决定价格,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 3、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称为内生价格,非市场因素形成的价格称为外生价格,如政府管制价格、情感因素下的价格。内生价格求效率和激励,外生价格求公平和稳定。扩展资料:价格理论是在长期价格实践中逐渐孕育出的理论,已经形成和发展为系统的价格理论体系。起初,人们对价格的认识还是很肤浅、零碎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对价格的认识逐渐深化并系统化,价格理论也逐步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欧洲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马克思主义价格理论三个大的阶段。现价格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可把价格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争议阶段、初步统一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1、启蒙阶段启蒙阶段为16世纪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格努斯、阿奎那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提出各种解释价格的初步思想。2、争议阶段争议阶段为17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配第、李嘉图、穆勒、马克思等劳动价值论者,以及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争议: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劳动,生产成本等),而效用价值论者则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3、初步统一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代表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4、完善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为20世纪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Schefold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对原有价格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并进行了反思。例如,Stigler(1946)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而Peter(1960)、Schefold(1985)则对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反思。

供求规律和价格理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此要全面地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以及弹性理论简单地说1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 需求函数2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 供给函数3市场均衡理论 也就是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力量变化对比中,市场最终走向暂时的均衡状态 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市场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

新价格理论研究了供求与价格的因果作用关系,否定了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可以决定供求的观点,认为供求决定了价格,供求与价格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因此,价格对供求的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而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确定的(需求定律)。新价格理论的核心观点:(1)供求对价格的作用:供求决定价格,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1(3)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称为内生价格,非市场因素形成的价格称为外生价格,如政府管制价格、情感因素下的价格。内生价格求效率和激励,外生价格求公平和稳定。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

新价格理论研究了供求与价格的因果作用关系,否定了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可以决定供求的观点,认为供求决定了价格,供求与价格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因此,价格对供求的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而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确定的(需求定律)。新价格理论的核心观点:(1)供求对价格的作用:供求决定价格,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1(3)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称为内生价格,非市场因素形成的价格称为外生价格,如政府管制价格、情感因素下的价格。内生价格求效率和激励,外生价格求公平和稳定。

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倡导,并在20世纪初期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去的出售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所愿出的购买价格)相等之点,即所谓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这一理论把市场价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把“生产费论”、“边际效用论”和“供求论”混为一体,集庸俗价值论的大成。

价格理论是系统地研究价格的形成和作用的经济学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新价格理论是在《交易理论》(何全胜,2010)一书中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如下:1、供求决定价格,供求是因,价格是果;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3、价格的形成机制: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内生价格是经过市场自由交易形成的,因此供求决定价格;外生价格是市场以外的外生因素形成的价格,如管制价格、强买强卖等;4、外生价格的作用以内生价格为基础;5、内生价格求效率,外生价格求公平;6、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相互协调作用,才能保持经济的平稳、可持续的发展。 价格对供求的反馈作用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如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一些需求者由于价格超出了自己的支出预算(收入效应),或者寻找到其他替代品(替代效应),会减少需求,促使价格降低,这是价格对需求的负反馈作用;同时,还有一些需求者如果预期价格还会上涨,就会增加需求,反而引起价格继续上涨,这种作用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同样,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一些供给者看到价格上涨,利润增加,就会增加供给,从而使价格降低,这种作用称为负反馈作用;另一些供给者如果预期价格还会上涨,就会出现惜售现象,囤货居奇,从而减少供给,促使价格继续上涨,这种作用称为正反馈作用。价格的负反馈作用和正反馈作用对供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反的作用。负反馈作用会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原因所发生的变化,它的作用是能够使供求系统保持相对稳态。正反馈的作用正好与负反馈的作用相反,即供求系统中某一原因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反过来会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往往是使供求系统远离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正反馈例子是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由此可见,价格对供求的反馈作用,是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预期效应而产生的,是通过收入、替代品、预期而产生的间接作用,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其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 新价格理论认为供求决定价格:(1)供给量不变,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2)需求量不变,供给量增加,价格降低。如右图所示,新价格理论的需求曲线DD向右上倾斜,供给曲线SS向右下倾斜。新价格理论的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与传统价格理论的是完全颠倒的,原因在于新价格理论认为“供求决定价格”,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决定供求”,因果关系是不同的。 新价格理论根据价格的不同形成方式,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与外生价格。从交易的角度来说,由供求双方经过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称为市场价格,这种价格实质上是一种内生价格,是由交易双方在在一个市场内部经过自由竞争后而形成的。外生价格不是由市场竞争而形成的,是由交易双方以外的因素所形成的价格。如:管制价格。外生价格以内生价格为基础。当外生价格高于内生价格时,为了维持较高的外生价格,外生因素要对供给方进行管制,限制供给数量,或者直接参与购买,如政府为了稳定较高的粮价,在粮食市场上的收储。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外生因素就需要对供给者予以补贴,如:公共交通。 外生价格不是交易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违背了自由市场的交易原则,对需求者和供给者都有影响,因此,外生价格对需求者有“需求效应”,对供给者有“供给效应”。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需求者收入和替代品的价格不变,会提高需求而降低其他替代物品的需求,反之亦然,这种情况称为外生价格的“需求效应”。需要注意“需求效应”与需求定律的区别。因为,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即使提高外生价格,如果提高后的外生价格依然低于内生价格,需求依然不会降低,如:自来水的价格。因此,价格上涨,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需求减少,显然不能很好的解释自来水的价格。外生价格同样会对供给者产生影响,如果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供给者的成本不变,同样的销售量会降低利润,因此,供给者会减少供给,这称为外生价格的“供给效应”。同样,“供给效应”与传统价格理论中的供给定律也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供给会增加。但是,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如果外生价格提高后仍然低于内生价格,供给者在这个价格下可能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只是比提高价格前亏的少些而已,因此不会增加供给量。这同样也可以解释自来水价格。当外生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同时产生作用,那么,人们的实际交易量会增加还是降低就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外生价格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供求规律和价格理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此要全面地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以及弹性理论简单地说1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需求函数2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供给函数3市场均衡理论也就是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力量变化对比中,市场最终走向暂时的均衡状态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市场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

价格理论是系统地研究价格的形成和作用的经济学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新价格理论是在《交易理论》(何全胜,2010)一书中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如下:1、供求决定价格,供求是因,价格是果;2、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反馈作用,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3、价格的形成机制: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内生价格是经过市场自由交易形成的,因此供求决定价格;外生价格是市场以外的外生因素形成的价格,如管制价格、强买强卖等;4、外生价格的作用以内生价格为基础;5、内生价格求效率,外生价格求公平;6、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相互协调作用,才能保持经济的平稳、可持续的发展。 价格对供求的反馈作用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如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一些需求者由于价格超出了自己的支出预算(收入效应),或者寻找到其他替代品(替代效应),会减少需求,促使价格降低,这是价格对需求的负反馈作用;同时,还有一些需求者如果预期价格还会上涨,就会增加需求,反而引起价格继续上涨,这种作用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同样,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一些供给者看到价格上涨,利润增加,就会增加供给,从而使价格降低,这种作用称为负反馈作用;另一些供给者如果预期价格还会上涨,就会出现惜售现象,囤货居奇,从而减少供给,促使价格继续上涨,这种作用称为正反馈作用。价格的负反馈作用和正反馈作用对供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反的作用。负反馈作用会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原因所发生的变化,它的作用是能够使供求系统保持相对稳态。正反馈的作用正好与负反馈的作用相反,即供求系统中某一原因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反过来会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往往是使供求系统远离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正反馈例子是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由此可见,价格对供求的反馈作用,是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预期效应而产生的,是通过收入、替代品、预期而产生的间接作用,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其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 新价格理论认为供求决定价格:(1)供给量不变,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2)需求量不变,供给量增加,价格降低。如右图所示,新价格理论的需求曲线DD向右上倾斜,供给曲线SS向右下倾斜。新价格理论的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与传统价格理论的是完全颠倒的,原因在于新价格理论认为“供求决定价格”,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决定供求”,因果关系是不同的。 新价格理论根据价格的不同形成方式,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与外生价格。从交易的角度来说,由供求双方经过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称为市场价格,这种价格实质上是一种内生价格,是由交易双方在在一个市场内部经过自由竞争后而形成的。外生价格不是由市场竞争而形成的,是由交易双方以外的因素所形成的价格。如:管制价格。外生价格以内生价格为基础。当外生价格高于内生价格时,为了维持较高的外生价格,外生因素要对供给方进行管制,限制供给数量,或者直接参与购买,如政府为了稳定较高的粮价,在粮食市场上的收储。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外生因素就需要对供给者予以补贴,如:公共交通。 外生价格不是交易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违背了自由市场的交易原则,对需求者和供给者都有影响,因此,外生价格对需求者有“需求效应”,对供给者有“供给效应”。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需求者收入和替代品的价格不变,会提高需求而降低其他替代物品的需求,反之亦然,这种情况称为外生价格的“需求效应”。需要注意“需求效应”与需求定律的区别。因为,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即使提高外生价格,如果提高后的外生价格依然低于内生价格,需求依然不会降低,如:自来水的价格。因此,价格上涨,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需求减少,显然不能很好的解释自来水的价格。外生价格同样会对供给者产生影响,如果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供给者的成本不变,同样的销售量会降低利润,因此,供给者会减少供给,这称为外生价格的“供给效应”。同样,“供给效应”与传统价格理论中的供给定律也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供给会增加。但是,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如果外生价格提高后仍然低于内生价格,供给者在这个价格下可能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只是比提高价格前亏的少些而已,因此不会增加供给量。这同样也可以解释自来水价格。当外生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同时产生作用,那么,人们的实际交易量会增加还是降低就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外生价格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一)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理论,其简要表述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供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从而影响供求,进而影响价格,然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根据新的价格做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最终可以形成某一价格,在这一价格下生产者要想生产的数量刚好等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称这一价格为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解释了均衡价格的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价格,却往往不等于均衡价格,甚至可以说极少有可能现实价格正好等于均衡价格。对此,现代经济学给出了另外一个理论,来解释具体价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边际效用理论。首先,价格并不是某种商品的货币衡量,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实际上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在交易中的形成。为了简便起见,先研究两人两物的交换情况,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一是假定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共有10袋粮食和6件衣服,其中张三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一种可能情况是张三由于占有较多的粮食和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观评价中,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即减少一袋粮食的边际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边际收益)很低;李四则相反,由于它拥有较多的衣服和较少的粮食,所以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假定张三那里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也就是说它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李四对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为3,愿意用3件衣服换1袋粮食。上面两人两物的世界中,由于张三对衣服的相对评价较高,李四对粮食的评价较高,于是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这时,张三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的衣服换的一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都会得到增加的收益。比如说以1袋粮食交换1件衣服即1:1比价成交,张三和李四都会感到利益增加。因为,张三得到了他评价更高的衣服,李四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如果张三和李四衣服和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他们还将继续交易直到相等为止,如果相等,衣服对粮食的比价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两个交易者边际替代率不同就会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交易才结束。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情况与两人两物的交易模型本质上是相同的。现代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具体价格的形成,而具体价格又始终围绕着均衡价格并趋于均衡价格。[1]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效用”。经济学把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水平称作效用。效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消费所带来的收益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一种主观意识。而价格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例,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即主观意识决定了客观存在,这明显与我们初中就学过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矛盾。因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首先,在现代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固然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生产者进行生产也是因为他预计产品卖出去后得到的货币可以消费其他的商品和劳务得到满足,所以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只不过生产者多了一个货币媒介而已。由于均衡价格只不过是大量交易者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用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供求关系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决定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长期自然价格理论  既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供求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隐藏在供求关系之后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是这个形状、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别的形状、在别的位置?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在这个点相交?作为一个信奉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人,要解释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效用这种主观评价的东西上着手,必须找到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价格的决定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交易都是自愿的,每个人都想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强迫其他人进行交易,无论交易的双方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愿意吃亏。换句话说,交易双方都只能进行等价交易,即交易双方都存在着某种相等的客观要素。那么这一客观要素是什么呢?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价格决定理论,叫做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它是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长期中企业能够自由的进出市场来讨论价格的决定情况的。我们假设每一企业都得到了生产一种商品的同样技术,并进入了购买生产投入的同一市场。因此,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潜在企业都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它们所确定的产量都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以求得最大利润。进入与退出这种类型的市场的决定取决于现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可以开办新企业的企业家所面临的激励。如果有新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这种进入将扩大企业的数量,那么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并使价格下降,利润减少;相反,如果市场上的企业出现亏损,那么一些原有的企业就会退出市场,他们的退出将减少企业的数量,减少商品的供给量,并使价格上升利润增加。这种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的最终结果,将会使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必定得到零经济利润(但是要注意,零经济利润不是零会计利润)。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利润写为:利润=(价格-平均总成本)×产量,这一公式表明,当且仅当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那种商品的平均总成本,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才有零利润。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正的,就会鼓励新企业的进入;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负的,这就会鼓励原有的企业退出,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进入与退出的过程才结束,这就是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又叫做生产成本理论。它表明,在长期的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应该是与其生产成本一致的。[2]  (三)如何解释生产成本与价格的偏离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偏离其生产成本。例如,整个80年代,在美国《商业周刊》的售价却始终没有改变,而生产成本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并不是每天都在改变他们的产品价格,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保持不变。一项研究发现,典型的美国企业一般一年改变一次自己的产品价格,当然《商业周刊》改变价格的周期更长。科斯认为商品在市场交易中会发生成本,曼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是有菜单成本的,菜单成本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价格表和目录送给中间商的成本、为新价格作成本的广告、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甚至包括处理顾客对价格怨言的成本等。正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使得价格偏离其生产成本。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都是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决定价格的就是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就是隐藏于供求关系中背后的决定价格的客观要素,也是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双方要求商品等价的原因。

  • 索引序列
  •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
  •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有
  •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
  • 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