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园艺学报编辑部审理时间

园艺学报编辑部审理时间

发布时间:

园艺学报编辑部审理时间

《园艺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权威学术刊物,现有国内部分农业院校和研究院所参与协办的学术期刊,1962年创刊。现任主编是我国著名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院士。

刊名: 园艺学报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主办: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513-353XCN: 11-1924/S邮发代号: 82-47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园艺学报创刊时间:196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北方园艺编辑部上班时间

北方园艺一官网登录不进去,是因为北方园艺的官网系统出现了故障,目前还在修理中。

栀子花大客,几点开放?栀子花汤不像昙花一现,他有可能随时都会开放的,一般来说都是在五月份开放

北方园艺不收取审稿费。一般杂志的拟发表时间都是预计的,根据栏目设置会有延后或提前,但提前的可能性小,

《北方园艺》目前是北大核心期刊网络首发北方园艺Northern Horticulture核心期刊 CA基本信息曾用刊名:黑龙江园艺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园艺学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编辑出版中心出版周期:半月ISSN:1001-0009CN:23-1247/S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14-150创刊时间:1977出版信息专辑名称:农业科技专题名称:园艺出版文献量:27265 篇总下载次数:4098119 次总被引次数:129949 次评价信息(2020)复合影响因子:925(2020)综合影响因子:62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20)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北方园艺编辑部上班时间表

早6:00起床,6:10-6:30跑步或做体操,6:40-6:50吃早饭,如果上班路远,剩下的时间就要开始上班了。中午:半个小时吃饭,半个小时学习,一个小时午睡,晚上8:00-9:00学习。

自己的时间都要别人帮忙安排,似乎排了,你也不一定能做到哦。还是自己努力吧。

时间为一个月至三个月不等。快的话一个月就可以审核完,慢的话得三个月左右。如果等时间太久的话,你可以给编辑部打电话问一下,看看怎么回事。跟他说明情况,如果不行的话抓紧时间投别的期刊。

园艺学报编辑部

(4-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1911年2月生,广东省台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1983年任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所长,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中国农科院顾问,第二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4-1969年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延安时期,积极从事以品种引种为重点的园艺和经济作物的农业科研工作,选育出优良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70多个新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的甘露西瓜由于质量好,周恩来总理将该瓜空运到重庆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连续两年获陕甘宁边区模范妇女的荣誉称号。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解放日报》发表了种菜法、番茄王等文章。1958年参与筹建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后,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无正所长),在研究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蔬菜品种资源搜集、育种、选种、防治病虫害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研究所两次下放北京市,两次回中国农科院的机构变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研究室,配齐相关专业和人才。1962年,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1963-1972年我国蔬菜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在以后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和目标。1962-1963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蔬菜育种研究座谈会和蔬菜品种资源研究座谈会。1965年选育出质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葱品种540号、601号。1978年主持了马铃薯研究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出早熟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京丰1号。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参加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等著作。《中国蔬菜栽培学》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2-4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获苏联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华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后先后任番茄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览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特邀审查员,《园艺学报》主编,《中国蔬菜》主编,日本国科学基金会国际奖国外推荐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农业部、轻工业部罐藏番茄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农业部重点课题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人。截止到1999年,主持、参加番茄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北京10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蔬研11号、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中杂4号等10余个番茄新品种。其中早粉2号是我国最早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种。代替了国外引入的早熟品种,并成为早熟番茄育种的优良亲本,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参与对全国番茄病毒病毒源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任所领导期间,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本所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以来倡导并与其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蔬菜科研协作攻关,全国蔬菜杂种利用科研协作,对推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对改善我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减少农药污染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蔬菜抗病育种工作水平。199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主持或参加撰写的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国蔬菜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设想》、《蔬菜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其建议》等,其中《中国蔬菜栽培学》一书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4-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1938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任所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所党委书记,1988年任所长兼所党委书记,1994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担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长,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至2001年期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点工作,任基点组长,推广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种,为当地工矿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回院后,继续从事番茄杂交育种研究。配置出-批优良杂交组合。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主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番茄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先后育成多个番茄优良品种,其中中蔬4号、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先后成为华北地区中熟番茄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抗病育种研究中参与了为害番茄的病毒种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番茄TMV抗性为显性基因遗传,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各l项。八五期间还主持并完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获资助65万美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近几年来还主持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资助项目不同类型芋头种类资源的RAPD和酶谱分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菜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进展。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发表论文30余篇,任主编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蔬菜花卉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5~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   截止到2004年,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其中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第二名), 1991及1998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一名),获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11-12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博士,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9月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读书,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8月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学习遗传育种,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员,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员,1996年2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长,2000年11月任所长,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已主持筛选出10余份炸片炸条品质优良新品系,参加或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4号4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发展二季作和冬作农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在2n配子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为2-4个的新观点,此结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持人)。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承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被UNDP、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完成得最好的单位之一;1998年参与筹建美国百事集团-中国农科院农业发展中心并开展合作,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在深入贵州贫困县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贵州省推广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国务院贵州扶贫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和专家顾问活动。1997年同团中央青农部、中青农村发展中心一道发起了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活动,社会影响较大。任副所长期间,分管科研、科技成果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本所国际合作项目总金额达100多万美元,为提高该所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知名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到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获奖论文3篇、39篇为第一作者,参加编写著作11本,约100万字 。

杜永臣 博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所长,番茄育种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学术委员,农业部全国番茄区域试验负责人。主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和抗逆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和抗逆材料的鉴定、筛选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现代育种技术筛选和创造抗逆、抗病、优质育种材料;选育保护地和露地番茄优良新品种;研制国家番茄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番茄产品质量标准等。截止到2011年,“九五”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番茄育种专题的“番茄耐低温材料选育研究”、“番茄抗病材料选育研究”、“番茄育种技术研究”、农业部“948”项目、教育部、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11项。 育成的“保护地番茄优良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第3名,两品种已累计推广25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5亿多元。特别是中杂9号成为了北方广大粉果番茄种植地区保护地生产的主栽品种。主持选育出的“中杂12”保护地番茄新品种2000年通过河北省和北京市品种审定。最新成的“中杂11”番茄获国家攻关后补助二等奖,并在2001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截止到2011年,共发表论文30多篇。 孙日飞 博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白菜育种课题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蔬菜学会副秘书长,《园艺学报》编委,《中国蔬菜》编委,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专家,第五届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国家推广计划专家。主要从事大白菜遗传育种研究。截止到2011年,主持“八五”、“九五”国家攻关课题和农业部重点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及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国际合作欧盟项目10余项。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蔬菜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2001AA241121” 课题首席科学家。主持十五攻关重大专项“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主持十五攻关“大白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大白菜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分子鉴别”研究。首次在国内育成了无苗期黄化,有蜜腺,生长和结籽正常,转育容易,育性稳定的新型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建立了理想的培养体系,获得大量小孢子再生植株,这些DH单株正用于新品种培育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两个与抗TuMV-C4基因连锁的标记和5个与抗TuMV-C1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1992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八名;1995年“用组培获得100%不育群体的白菜制种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1996年“组培繁育大白菜亲本制种技术”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位。1999年“大白菜2n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及应用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位。 张宝玺 硕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茄科育种室主任,辣椒育种课题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首批跨世纪科技开发与推广带头人,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园艺学会辣椒分会副会长,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政协海淀区政协委员。主要从事辣椒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对辣椒的主要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抗逆性、细胞生物学、分子辅助选育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创新和选育了大批优异育种材料和新品种,育成甜辣椒新品种14个,甜椒的选育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中椒'系列品种在全国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截止到2011年,参加和主持了国家、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等。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早熟丰产抗病毒病甜椒中椒2号的选育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优质抗病丰产甜椒新品种中椒4、5号的育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第三名);甜辣椒中椒6号和中椒7号的育成,获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发表论文30余篇。 胡鸿,硕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蔬菜贮藏保鲜与采后处理技术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863”、北京市有关蔬菜贮藏研究方面的项目30余项。在主要蔬菜采后生理、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及科研计划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蔬菜流通体系综合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实施”1992年获国内贸易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蔬菜采后处理工艺设计与实施”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结合试验研究的进展,共发表论文40余篇。

北方园艺编辑部上班时间安排

上班人员2个时间8:30~7:00晚上保持2人较好、、

很简单呀。A、B、C三人:A从9:30上班到17:30下班,BC17:30上班到20点下班;第二天B从9:30上班到17:30下班,AC17:30上班到20点下班;第三天C从9:30上班到17:30下班,AB17:30上班到20点下班,以此类推,每周工作不会超过40小时,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要求。

这不是很简单么。。。

那你为什么不试着去观察那些人员的上班习惯呢 ?看看哪些比较习惯上白班 ,哪些比较习惯上夜班 ;然后根据他们的上班习惯分配上班 ,这样又可以高效率的工作 。

  • 索引序列
  • 园艺学报编辑部审理时间
  • 北方园艺编辑部上班时间
  • 北方园艺编辑部上班时间表
  • 园艺学报编辑部
  • 北方园艺编辑部上班时间安排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