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怎么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怎么看

发布时间: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怎么看

首先你得扫医院的二维码,然后再找在那科检查的按上面指示的查结果。试一试。

5月15日至5月25日,考生可登录北京市体检中心网站()或关注北京市体检中心微信公众服务号(beijing_tijian)查询本人体检结果。考生完成体检后,由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出具“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体格检查表”(加盖公章)并交报名单位。各报名单位收到“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表”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学生本人或家长。考生本人或家长如对体检结果有异议,应在获悉体检结果一周之内,通过报名单位向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提出复检申请,由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根据情况安排复检。如考生对复检结果仍不认可,可通过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或区考试中心向北京市体检中心提出会诊申请,由北京市体检中心进行会诊鉴定。

回答 型式检验主要适用于对产品综合定型鉴定和评定企业所有产品质量是否全面地达到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判定。 型式检验报告是型式检验机构出具的型式检验结果判定文件。 型式检验是为了证明产品质量符合产品标准的全部要求而对产品进行的抽样检验,它是构成许多种类型认证型式检验报告的基础,是对一个或多个具有生产代表性的产品样品利用检验手段进行合格评价。 希望对您有帮助哦~亲 更多3条 

只要你有医院的病历卡,现在医生都在电脑上开单,检查完了再把结果录入电脑,有的在化验单上有二维码,到自助取化验单机上扫码就取报告单了,手机上暂不支持扫二维码外化验单,希望帮到你谢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

周围神经损伤是西医说法,建议看看中医,试试生经益气汤疗法

黄晓琳,女,教授,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康复主任。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湖北省分会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和《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专家组专家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国康复》杂志编委等。

在国际上首次肖传国提出并证实 “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这一神经科学新概念,并应用这一新概念治疗脊髓损伤以及脊柱裂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失控获得成功。 首创“肖氏反射弧”并用于治疗截瘫或脊髓栓系综合证导致的神经原性膀胱。并为国内外权威教科书采纳:全国统编教材《外科学》,第四、五、六版,《CAMPBELL’S UROLOGY》P999-1000。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3983097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N39925033)、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各一项。2003年973计划项目“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N2003CB515300)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泌尿外科工作近30年,对泌尿外科疾病尤其是泌尿外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神经泌尿外科、腔道泌尿外科、整形泌尿外科、泌尿生殖系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处理泌尿系神经原性疾病、复杂性泌尿系结石、复杂陈旧性尿道狭窄、泌尿生殖系畸形整形、膀胱肿瘤和保留性功能前列腺根治切除术以及腔镜手术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有其独特之处。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实了“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简称人工反射弧)的神经学新概念。因此获得国际神经泌尿 Lapides二等奖(1993),美国泌尿学会Fyser 学者奖(2000),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2000),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和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并为国内外权威教科书采纳:全国统编教材《外科学》, 第四、五、六版(附件4);《CAMPBELL’S UROLOGY》(坎贝尔泌尿外科学),P999-1000, 8th E 2002。 人工反射弧的基本原理是:将一支体神经运动支近心端与控制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的骶神经传出支远心端吻合,若体神经运动纤维能再生并替代节前纤维,即形成一人工‘皮肤-脊髓中枢-膀胱’反射弧。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体神经的确能够再生并替代内脏神经节前纤维而形成人工反射弧,杂交再生的神经纤维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人工反射弧中有正常的神经递质产生和转运;体神经运动神经元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循人工反射弧通路引起膀胱的排尿反射。这项利用异类神经再生以恢复内脏器官功能的原始创新研究先后申请得到美国Paralyzed Veterans of America 基金会、American Paraplegia Society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R01DK44877 1993-1997, R01DK53063 ,皆为PI) (附件4)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等科研基金资助。应用人工反射弧理论和技术从1995年起治疗截瘫患者大小便失控获得成功。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国际神经泌尿 Lapides特等奖(2003)该项目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始于1995年,现已经治疗92例。首期治疗的14例截瘫病人术后经过了3年随访,结果显示:在所有11例膀胱功能恢复者中,其直肠大便排泄功能亦恢复正常,1例失去随访,1例因局部瘢痕过多放弃手术,1例手术失败。6例高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中,有5例恢复了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平均残余尿由317毫升下降到29毫升;另外8例无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中,有5例完全恢复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平均残余尿由288毫升降到32毫升,另有1例部分恢复。1998年,裘法祖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叶鑫生教授率有关专家赴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考查4名截瘫矿工建立人工反射弧手术后的疗效,对效果非常满意。 1999年卫生部组织成果鉴定,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多学科专家一致认为:“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理论融合了泌尿外科、神经科、骨科、显微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成功的建立了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这将有可能解决目前我国众多脊髓损伤病人的大小便失控的问题,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和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工建立的反射弧这一神经学新概念具有突破性创新意识,其科学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已经国内外同行重复效果肯定。国外同行亦纷纷邀请讲学、手术,寻求合作或对“Xiao’s反射弧”进行研究。肖传国教授还申请到美国国立卫生院(NIH)252万美元临床研究基金(PI: Chuanguo Xiao, R01 DK53063-01A2,10/1999-12/2004),在纽约大学医学院(NYU)治疗截瘫病人,亦获成功。2005年2月德国TUBINGEN大学医学院邀请肖传国教授赴德为三位脊髓损伤病人作了人工反射弧手术重建大小便功能。欧洲泌尿杂志(European Urology,2005 July issue)特邀肖传国教授撰写神经性膀胱的Review文章。对于肖传国教授的“肖氏反射弧”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福音,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美国CNN、美国FOX电视台 、美国7 ABC电视台 、CCTV-1、湖北电视台、湖北武汉晚报、湖北咸宁日报、湖北咸宁电视台、湖北经济广播、CCTV-10、长沙电视台等电视媒体的正面报道,以及新华网 、中国广播网 、江淮晨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汉网-武汉晚报等媒体的报道。在肖被捕后不久,网上即留传一份国际医学界31位科学家和医生声援肖传国的公开信 ,其最初是由全球脊椎治疗权威之华裔学人、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神经科学系(Cell Biology & Neuroscience)教授兼系主任杨咏威教授(D Wise Young)在罗格斯大学sci论坛上传 ,后经吴国胜在其科学网博客中声称给费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 Michael R Ruggieri教授打电话并得到了其对此公开信的认可。另刘实新浪博客透露,此公开信得到美国Peters教授的承认,并指出此信是写给中国卫生部部长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而签名的国际医学界同仁则增加到34位 。争议“肖氏反射弧”是肖传国起家的本领。据报道,这一神经科学新概念利用截瘫后废用的体神经,通过手术将其与支配膀胱的内脏自主神经连接,建立一个人工的“皮肤-脊髓中枢-膀胱”排尿反射弧,以恢复脊柱裂等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肖传国在接受采访时,曾引用其老师、已故裘法祖教授的话说,“我们这个工作,快五年,慢十年,应该可以得诺贝尔奖。”上世纪80年代末,肖传国在美国的实验室开展动物实验。1995年,在纽约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的肖传国,将其原理和技术用于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的截瘫矿工。1997年,已转到纽约大学医学院的肖传国,同时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这之后,肖传国在中国申请到数以百万计的政府研究经费,并于2003至2008年间拿到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简称973)的一个大项目,担当首席科学家。尽管肖传国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国内同行私下里对“肖氏反射弧”的争议之声并未停息。与此同时,肖传国这项技术在美国等国家确实也引起了多位同行的兴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泌尿学杂志》发密歇根州William Beaumont医院Kenneth Peters研究小组的论文,报告了在北美首批9位患者身上应用肖传国的反射弧技术的临床试验结果。与肖传国已经施行的收费手术不同,该医院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不能对患者收取费用。Peters在论文中称,一年跟踪研究显示,在给予腹部适当压力的情况下,有7位患者的膀胱压力增加,即有利于排尿;但也有一位患者出现了脚肌无力而容易跌倒(foot drop)。不过,同期杂志配发的两篇评论对此项技术持谨慎态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Eric Kurzrock说,希望该研究可以带来外科手术中对神经性大肠和神经性膀胱的重新关注,但还缺乏对照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John Park则毫不客气地表示,该研究初步揭示的临床疗效与肖传国此前报告的有很大出入,在没有足够多的数据证明其有效性之前,在医疗上迅速应用会有极大风险。Peters已经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数十万美元研究经费,正在开展为期5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肖传国在其博客上说,NIH批准在美国推广肖氏反射弧手术。但有跟帖指出:“老肖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推广研究’呢,不就是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么?”卫生部表示2012年4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深圳卫人委已约见肖传国,告知肖传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肖氏反射弧手术或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卫生部称,这项医疗新技术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还不允许开展临床应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

楼上的搞错了,那些都是编委,不是谢校长出的书。

神经受伤能不能恢复,其实是我们医学界很多年来这样一个难题,其实它的研究,或者临床治疗也是经过很多年的周折的。最近十多年,很多的手术还有基础的研究已经证实,其实在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结构神经损伤之后,是有一定的修复功能的。神经其实可以分成很多束,束之间还有神经外膜,还有神经的束果,我们骨科在这种神经离断了之后,是通过缝合神经外周,神经外面的一层膜之后,能够维持这个神经。神经元自身是有通过一定的再生的能力,所以哪怕可能神经断了,但是经过手术,经过药物,经过康复治疗,神经这个功能在不同的程度,是能够恢复的。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1 NEUROSCIENCE BULLETIN 13 神经解剖学杂志 24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1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5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3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15 心理学报 2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精神医学杂志 16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7 中国卒中杂志 5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7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6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8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9 中华精神科杂志 7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30 中华神经科杂志 8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0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3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11 上海精神医学 23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34 卒中与神经疾病 12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卒中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编号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会过去,不要太过伤痛,雨后总会见彩虹

00:有一部分的脊髓损伤是能够完全恢复的。脊髓损伤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仍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只有在一些损伤程度非常轻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完全的恢复;像一些损伤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脊髓的横断性的损伤,恢复起来则非常的困难。有的时候临床干预的手段只能够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以及脊髓外周的一些软组织的连续了;但是已经断裂的神经结构恢复起来是相当困难的。虽然近些年有报道可以通过相应的支架结构配合干细胞移植来进行脊髓损伤的治疗,但是目前仍然处于临床试验的阶段,而且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说脊髓损伤是非常难治疗的。一旦产生了脊柱相关损伤的话,患者的家属或者是现场人,不要搬动患者。一定要拨打120请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处理,同时全面的评估脊髓损伤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处理

黄晓琳,女,教授,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康复主任。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湖北省分会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和《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专家组专家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国康复》杂志编委等。

或是因为突发的事情,或是因为长期的病痛,可能在一阵昏迷醒来后,你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残缺了。在那一瞬间:你可能以为自己在做梦,恍惚之间无法接受;你可能会质疑成千上万的人,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你可能会担心忧虑,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别人的眼光我该如何承受亲爱的,请别害怕,请你一定要相信,眼前的痛苦与黑暗终将过去。我们将给你带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你度过这段时光。当然除了我们,还有你的家人朋友,你可以依靠他们,向他们诉说你的痛苦。请你一定要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本文共有以下 4 个部分:01 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02 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03 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04 如果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01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能会把我们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需要先明白,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不用苛求自己立即走入正常生活。当经历重大伤残后, 我们的心理可能会逐步经历以下 5 个阶段(毕丽华,1995)第一阶段:休克期 —— 在伤残发生的那一瞬间,一直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我们会有惊恐、呆滞或麻木等反应。第二阶段:否认期 —— 我们会否认意外、伤残的发生,并可能会处于抗拒的状态,不肯配合治疗。第三阶段:抑郁反应期 —— 当冷静下来后,我们开始接受自己失去了某些身体功能的事实,在这个期间,因为自身心理素质、外界的反应等因素,我们可能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甚至变得抑郁。第四阶段: 依赖反应期 —— 我们开始超乎寻常地依赖他人,以消除残疾带来的紧张感。第五阶段:适应期 —— 慢慢地,随着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最后将走出痛苦,走进新的生活。而在这五个阶段中,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些重大的心理反应: “别靠近我,别想伤害我”丨过度警觉,缺乏安全感“你要干什么,为什么触碰我!?”“路上怎么有这么多车,它们会不会再冲向我?”“什么声音!你们是不是在密谋怎么撇下我,想看我一个人出糗!?”高度警觉、强烈恐惧是经历灾难性事件后第一个月内最普遍、最严重的心理体验。在这段时间,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心情容易受到激惹,对相关事件或信息产生过度反应(例如,可能产生过分的惊吓反应)(伍泽莲 ,何媛媛,2009),这时,我们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拒绝他人的靠近(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2012)。这些过度的“警觉性反应” 可能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让我们感到心疲力竭,进而导致健康受损。 “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丨否认事实,难以接受我们会否认自己出现了生理缺陷,不接受眼前的事实 :(马洪路,2002)这种意外怎么可能出现在我身上?我应该像其他同学和朋友一样,自由地行走,去欣赏全世界最美的风景,去正常地工作,享受生活,这才应该是我的人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理性地去看待一些事实和现状。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初期能对我们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我们抵御紧张、焦虑、忧愁、恐惧等情绪,但在后续的治疗和康复阶段,坚持“否认” 可能会影响后续进展。(毕丽华,1995) “怎么办,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完了?”丨焦虑不安,无法自拔在巨大的冲击下,我们可能会陷入持续焦虑中无法自拔:(马洪路,2002)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我还有救嘛?这治得好嘛?我该怎么生活?没有亲人在身边怎么办?以前的朋友会不会因此离开我?一辈子这么长,难道我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只能面对这个无声的世界,只能做个废人?!怎么有那么多事情要考虑,怎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可我能做的,只是躺在病床上焦虑! “不去回忆就不会那么痛”丨选择遗忘“让我逃走吧,离开被痛苦禁锢着的生活,离开社会、离开一切!如果可以,我多么想选择失忆,抛下过去的伤痕。“分离体验是我们在创伤后几乎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简单来说,就是遗忘过去发生的种种,冷漠地回应他人,以此回避创伤。(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2006)在分离体验中,我们试图在认知和情感上远离创伤,这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似乎不去想不去念,就能不痛苦、不在乎,我们把自己从痛苦体验的经历中分离出来,切断生理缺陷与痛苦之间的联系。当这种分离体验更加严重时,我们可能会过激地切断自己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那辆车又朝我开来了!”丨不断闪回的记忆,不断重复的痛苦(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2012)“那辆疾行的卡车就在眼前直直地冲来,那爆炸的巨响又一次冲入脑壳,震得我头皮发麻!不要让我再去回忆那次事故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也不想记得!”对于发生意外的场面,我们可能会在事后难以回忆,遗漏掉重要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完全遗忘。但也可能会时不时出现闪回:当时的经历活生生地闯入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反复地、无法回避地再次体验 。(Parry & O’ Kearney , 2014)这段时间,我们也会常常出现梦魇、惊恐、注意不集中等等症状。 “能不能一直陪着我,不要走”丨很想依赖一些人(毕丽华,1995)“那个人的出现,在我漆黑的生命中照进一束光,他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让我能放下一切的包袱与顾虑,忘却痛苦与悲伤能不能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在我身边,离开他的每一秒都让我如坐针毡。”这是一段依赖反应期,会有一个人或一个事物,TA 的出现与陪伴让我们获得安全感,而这段时期多出现在功能恢复或功能代偿阶段中。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其实是想要取得一种 “ 假托” ——让我们可以将病痛分担到被依赖对象上。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心理可以减轻我们的紧张负荷,但长期的依赖是不利于恢复独立生活和康复的。 “虽然不完美,但我康复了,回归生活”丨接受事实,努力康复(毕丽华,1995)经历了前面很多心理波折后,或许我们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接受自己的缺陷,井然有序地进行康复和治疗,在陪伴和关怀下慢慢变好,并走向新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我们,可以说是完全度过了心理、生理危机,向着更好的明天前进。02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放下自卑,给自己一些信心和改变的动力(刘继茹,1998)“那段时间,我很害怕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看到陌生路人奇怪的眼光。或许,我害怕的是面对自己,害怕这一辈子就这么苟且偷生。”我们可能会有点嫌弃这个糟糕的自己,可又有谁是完美的呢?残疾并不意味成为弱者,一蹶不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到:如果人的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会遇到许多生活困难,这时我们就必须寻求方法来弥补不足,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这种弥补可以有两个基本途径:(1) 攻克功能不足器官的弱势。如通过康复治疗减缓病症,体弱者加紧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等;(2) 发展其他的感觉技能来弥补。例如失明者会更依赖听觉触觉做判断,除了视觉外其他的感觉会更加敏感等。 适应生活,积极用行为去做改变(陈建文,王滔,2003)现在的我们,可能在一些方面与之前有所差距,因此我们处事更应该小心谨慎。这既能保护我们的心理不受打击,更能帮助完成新的适应。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处理问题,克服问题。在这个有点艰难的阶段,我们可以时不时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评估,例如:在行动前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如果失败的话,它所带来的代价我们是否可以接受等等。 寻找合适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确实,身体的缺陷会让我们的学习出现种种障碍,但我们仍然可以期待未来。比如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许会有奇妙的体验和结果。例如,失去双臂但喜欢球类运动的你,可以用双腿体验足球的快乐;双目失明但热爱交流的你,可以试着学习演讲,做一个不平凡的演说家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行动不方便的话可以打打桌球、练练上半身的瑜伽等等。这既能提高免疫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是康复阶段的不二选择。(郭敏刚,吴雪,陈静,2007) 学会倾诉自己的痛苦,会好受一点倾诉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向亲密的人诉说,或是记录在日记本上(于海波,张进辅,2000)。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宣泄渠道有利于舒缓身心,让我们冷静下来,更好地面对生活。 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换,勇敢面对(宓忠祥,2001)残疾的出现可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或许活动无法自理,生活受到限制;或许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远离社会,仅和家人、医护人员打交道;我们的家庭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伤残面临经济问题、家庭关系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着完成角色转换,比如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参与心理剧的表演等,增加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体验,尝试着完成对当前“残疾者” 这一角色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尽早建立正确的预期和认知,积极发现和开发自己其他方面的潜能,使其成为今后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支撑点。03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 呵护 TA 敏感的心由于生理缺陷,TA 将有可能接触更多外界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而面对这些消极的社会反馈信息,他们会变得敏感脆弱,害怕被拒绝。(李文涛,谢文澜, 张林,2012;谢文澜,张林,2013)因而在陪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与TA 关心,尽可能地满足TA 的要求。若敏感的TA 不希望过分的关注,请注意不要进行以下几种关心:(1)频繁地询问TA 好一点没有 ;(2)禁止TA 的一切活动包括那些医生允许尝试的训练,让TA 只能休养在床 ;(3)过度地表扬TA 的进步 。希望你能够再耐心一点,让TA 感受到足够的温暖。 给TA支持,陪TA一起解决问题你可以陪在TA 身边,用这几个方法帮TA 进行适应和恢复:(1)关心TA 现在生活中遇到些什么问题?帮TA 提炼其中的核心问题,例如活动不便、疼痛等,先把问题聚焦,再和TA 商量解决方法(2)建议TA 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找到舒缓心情的方式(3)让TA 想想如果彻底康复后,生活会产生什么变化,现在又能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贾书磊,2017)。 给 TA 足够的家庭支持 ( 成君,1997)家庭的存在,对 TA 的心理健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残疾的TA 可能会产生自卑及抑郁情绪,如果你是TA 的家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TA 足够的尊重和关心。比如空闲时间多陪伴TA,不要给TA 过多生活的压力,可以向TA 描述未来美好的图景等。04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残疾后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伍泽莲 ,何媛媛,李红,2009) 在已经安稳的情况中表现出过度警觉,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是可能的威胁 完全切断与他人的正常联系,封闭自己的内心 注意力不集中,莫名地打人、吵架 重复地感受到当时意外发生的场景,无法平静心情面对现在的生活 出现与原病症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变化,如语言不利索、四肢莫名颤动等 被记忆困住,时而忘记受伤的事件,时而又觉得所有的事情都跟这件事有关系最后我想对每个受伤的你说,或许前面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请不要放弃,请让爱和自我接纳陪伴着你,走遍人世间那些更美好的风景。- The End -参考文献:毕丽华 (1995) 缺陷心理学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 90-伍泽莲, 何媛媛, 李红 (2009) 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7(3), 639-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 (2012) 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9), 18-马洪路 残疾者的心理问题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7): 2508-韩启放 (1994) 心理防御与心理健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 (2006)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6),895-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 (20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杂志, 25(1), 72-Parry, L, & O'Kearney, R (2014) A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intrusive memori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emory, 22(4) , 408-施琪嘉 (2010) 心理创伤记忆的脑机制及其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05(4),242- 刘继茹 (1998)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3), 61-陈建文, 王滔 (2003) 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4), 90-郭敏刚, 吴雪, 陈静 (2007) 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0(2), 189-于海波, 张进辅 (2000) 国外关于倾诉效果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18(3), 67-宓忠祥 (2001) 角色转换 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的意义和运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7(1), 34-李文涛, 谢文澜, 张林 (2012) 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7), 993-谢文澜, 张林 (2013) 残疾群体的污名效应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10),1531-贾书磊 , 冯琼 , 方小群 , 何朝珠 , 何雪莹( 2017) 肢体残疾患者叙事心理康复的应用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2(10),1155-成君, 王革, 郑平, 李庆友 (1997) 家庭支持对肢体残疾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5), 311-出品方 | 壹心理本文编写 | 吕瑞怡专业指导 | 黄喜珊本文编辑 | 触角 张真Derek也许你或者周围的人正在面临分手失恋痛苦、学习工作低迷、职业选择困扰、怀孕焦虑,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以上问题。别担心,我们陪着你。下期预告: 绝症篇上期回顾: 被出轨篇 分手篇 怀孕篇 结婚篇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结果怎么看

  • 索引序列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怎么看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报告编号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查询结果怎么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