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汽车类论文发表流程

汽车类论文发表流程

发布时间:

汽车类论文发表流程

《专用汽车》常见论文发表范例:后装压缩式垃圾车锁紧机构的发展 --- 曾婷 杨世文 李晓静探讨“自卸车联动式大开度后栏板启闭机构” --- 贺继红罐车侧倾稳定性要求等六项国标、行标即将出台 --- 张筱梅冷藏保温车的历史和现状 --- 宁文祥营销礼品 商用车企业的亲善使者 --- 薛裕龙国外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 --- 宁文祥新能源专用汽车 离我们有多远 --- 张筱梅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黄铁底盘厂和专用车厂管理模式三问 --- 宁文祥推进产品标准化应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叶俊工程类专用车发展趋势及09年预测 --- 李红艳运输类专用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 吴越俊底盘企业的市场战略思考 --- 张兵欧洲汽车行业在经济危机中如何应对挑战 --- Dominik Declercq政府需要再加一把力 --- 张筱梅 左五洲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红火背后含隐忧 --- 李子渝专用汽车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 左五洲 张筱梅微型产品促销车的开发 --- 冯光权起重机底盘车架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 --- 郭双宇 温立刚一种新型联合清污车泥水分离系统 --- 吴保玉 过学迅 杨涛 田豪 高岗SX2180扩展厢式车厢体模态分析 --- 李慧梅 蒋美华高空作业半挂车车架高强度钢板强度等代设计 --- 佘高翔 马力 严永攀我与专用汽车-浅谈编译文章的体会 --- 倪元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股份公司挂牌 ---激情创新和本地化战略使威伯科实现持续增长 --- 李子渝欧美车辆运输车结构及技术特点 --- 倪元2009国内专用车市场冷暖互现 --- 张筱梅就公告管理流程问题 专家答企业问 --- 张筱梅《公告》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 --- 姚勇欧洲专用汽车准入的解读 --- 冯峰欧洲专用汽车型式批准 --- 朱毅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李伟利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分析和发展趋势 --- 支陆逊专用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战略思考 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专用车企业 --- 杨振声中国汽车产业战胜金融危机的六大信心 --- 李万里危机下的聚会-2009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侧记 --- 柯雯

寄送稿件,审稿,通多之后就是编辑排版和校对,最后交完版面费就是出版,在壹品优刊发表可以在网上投稿系统在线寄送稿件

链接:-T4CH-RTcy76wfhLgdHfA 提取码:d901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课程目录: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尔雅老师快速批量修改不同学科论文的教学示范尔雅老师团队如何在30分钟找到论文选题并写出论文对一篇弹幕英语教学论文的修改建议对一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修改建议解构描摹一篇好论文的实用技巧如何通过知网迅速找到200篇优质文献如何利用知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做文献综述如何批量下载200篇文献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发表一般流程主要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投稿  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  第二步:审核即审稿  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阅读《是什么影响论文发表时间长短》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  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  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阅读《什么时候论文需要三审》,了解一些审稿知识  第四部: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  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  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汽车类论文发表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汽车系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  范文题目《浅谈混合动力汽车的检测与维修》  摘要:目前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主要是内燃机与蓄电池混合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它被称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首先,随着汽车电控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未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汽车的主要故障将出现在电路方面,面对复杂、纷乱的汽车电路时,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知识后才有可能将它们理清楚、弄明白,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形成正确的诊断思路,找到正确的维修方法。我们知道不同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不同的混合动力汽车其检测与维修的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检测,维修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英文是“Hybrid Electric Vehicle”,简称“HEV”。根据国际机电委员会下属的电力机动车技术委员会的建议,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储能器、能源或转换器作驱动能源,至少有一种能提供电能的车辆称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目前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主要是内燃机与蓄电池混合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它被称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本论文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只局限于这类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所谓油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下简称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电池) 做为动力源,通过使用热能和电力两套系统驱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的内燃机既可是汽油机也可以是柴油机,而使用的电动系统包括高效强化的电动机、发电机和蓄电池。两套系统的联合使用使得内燃机、电动机都可在高效区经济内运行,输出功率相对稳定。燃油提供了车辆运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来源,而辅助动力单元即动力电池通过电机使车辆具有更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一、混合动力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概述  汽车维修工作主要分为保养、机械维修、电器及电控系统维修、钣金和喷漆这几个部分。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来说,它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的主要差别在于增加了一套电驱动系统,这套系统的增加使得原本就复杂的电控系统变得更加复杂,电器及电控系统的维修难度之大不言而喻。由于增加了一套电驱动系统并对原有内燃机汽车的结构作了相应的改造,这决定了混合动力汽车必将产生出新的特有的故障类型,原本适用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一些维修经验、诊断思路和检测方法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可能将不再适用,所以,作为一名维修人员如果墨守成规、依赖经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诊断思维的培养,将很快被淘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呢?  首先,随着汽车电控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未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汽车的主要故障将出现在电路方面,面对复杂、纷乱的汽车电路时,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知识后才有可能将它们理清楚、弄明白,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形成正确的诊断思路,找到正确的维修方法。  其次,多观察、多比较。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回到实践当中来,多观察、多比较。仔细观察汽车的结构,认真的比较它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的异同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连接起来。  再次,勤总结。混合动力汽车必然会出现不同于现有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特有的故障类型,应该在维修实践中将其详细的记录下来并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日积月累便能形成一套适合于混合动力汽车的行之有效的维修方法。  二、混合动力汽车的检测与维修  我们知道不同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不同的混合动力汽车其检测与维修的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为例简单的介绍一下与混合动力汽车的检测与维修相关的问题。  1、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检测与维修注意事项  普锐斯采用的是高压电路,动力电池组的额定电压为6V,发电机和电动机发出(或使用)的电压为500V。在普锐斯的电路系统中,高压电路的线束和连接器都为橙色,而且蓄电池等高压零件都贴有“高压”的警示标志,注意!不要触碰这些配线。论文格式。在检修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操作。在检修过程中(如安装或拆卸零部件、对车辆进行检查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高压系统进行操作时首先应将车辆电源开关关闭;  (2)穿好绝缘手套(戴绝缘手套前一定要先检查手套,不能有破损,哪怕针眼大的也不行,不能有裂纹,不能有老化的迹象,也不能是湿的);  (3)将辅助蓄电池的负极电缆断开(在此之前应先查看故障码,有必要的化将故障码保存或记录下来,因为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一样,断开蓄电池负极电缆故障码将被清除);  (4)拆下检修塞,并将检修塞放在衣袋里妥善保管,这样可以避免其他人员误将检修塞装回原处,造成意外;  (5)拆下检修塞后不要操作电源开关,否则可能损坏混合动力ECU;  (6)拆下检修塞后至少将车辆放置5分钟后再进行其他操作,因为至少需要5分钟的时间对变频器内的高压电容器进行放电;  (7)在进行高压系统的作业时,应在醒目的地方摆放警告标志,以提醒他人注意安全;  (8)不要随身携带任何金属物体或其他导电体,以免不小心掉落引起线路短路;  (9)拆下任何高压配线后应立刻用绝缘交代将其包好,保证其完全绝缘;  (10)一定要按规定扭矩将高压螺钉端子拧紧。扭矩过大或过小都有可能导致故障;  (11)完成对高压系统的操作后,在重新安装检修赛前,应再次确认在工作平台周围没有遗留任何零件或工具,并确认高压端子已拧紧,连接器已插好。论文格式。  2、普锐斯的基本检修程序  (1)车辆进入车间。  (2)分析各户所述的故障。  (3)将智能诊断仪II连接到车辆的诊断插座上。  (4)读取故障码和定格数据,并将其记录下来。如果出现与CAN通信系统有关的故障码则应首先检查并修复CAN通信。  (5)清除故障码。  (6)故障症状确认。若故障未出现则进行故障症状模拟;若故障出现则查看故障码及相关数据流以获取相关信息。  (7)进行基本检查,查阅相关资料。  (8)根据故障现象、故障码、相关数据流并结合其他的检测手段进行故障诊断,找出故障原因。  (9)排除故障。  (10)确认故障排除。  3、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  (1)对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进行操作前必须弄清楚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结合电路图和相关的维修资料严格按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  (2)普锐斯混合动力系统的相关检查  ①检查变频器  查看故障码;清除故障码;戴上绝缘手套;关闭电源开关;拆下检修塞;拆下变频器盖,断开端子A和B。  将电源开关拨到IG位置,此时会产生互锁开关系统的故障码;在线束侧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用欧姆表测电阻。  ②检查转换器(戴上绝缘手套操作)  若混合动力系统警告灯、主警告灯和充电警告灯同时点亮,则检查故障码并进行相应的故障排除。  ③检查速度传感器  用欧姆表测量端子间的电阻,其值应符合标准值,否则更换变速驱动桥总成。  ④检查温度传感器  用欧姆表测量端子间的电阻,应符合标准值,否则更换变速驱动桥总成。  ⑤检查加速踏板位置信号  将电源开关拨到IG位置;用电压表测量混合动力车辆控制ECU连接器B中相应端子的电压,应符合标准值,否则更换加速踏板连杆总成。  4、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系统的检测与维修  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动力电池组、12V辅助电池、电池ECU、冷却系统、电流传感器、检修塞系统主继电器等组成。  动力电池组:普锐斯采用的是镍-氢动力电池组,它具有高功率密度和常使用寿命的特点。该电池组由28个电池模块串联而成,每个模块由6个1V或2V的单节电池串联而成。所以整个电池组共168个单节电池,可以得到6V的高电压。论文格式。  电池ECU:电池ECU的功能是用来检测电池组的充电状态(SOC)、温度、电压、电流以及是否漏电,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HV ECU(混合动力ECU)。电池ECU还负责控制冷却风扇的工作,确保电池组处于正常的温度范围内。  电池组冷却系统:电池组冷却系统由冷却风扇,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和3个位于电池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通风管路组成。3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随时检测蓄电池及进气口的进气温度,若温度升高到一定值,电池ECU将启动冷却风扇,直到温度下降到规定值,从而使电池组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检修塞:检修塞位于电池组第19模块和第20模块中间,在检查或维修前拆下检修塞便可以切断电池组中部的高压电路,可以保证维修期间的人员安全。  系统主继电器(SMR):系统主继电器的作用是按照HV ECU的指令连接和断开到高压电路的动力。系统主继电器共由3个继电器组成,两个位于正极分别为SMR1、SMR2,一个位于负极SMR3。电路接通时,SMR1和SMR3工作,而后SMR2工作而SMR1关闭。  辅助蓄电池:普锐斯采用的是12V的免维护电池,它与传统的汽车用蓄电池类似,负极也是通过车身接地的。该电池对高压很敏感,对其充电时应将它从车上拆下,用丰田专用的充电机充电,普通充电器没有专用的电压控制功能,有可能毁坏电池。  参考文献  [1] 陈清泉,孙逢春 编译 混合电动车辆基础[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张金柱 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与维修[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耿新 混合动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J] 汽车维修与保养,  [4] Jon M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可靠锂离子电池监视系统[J] CompoTechChina,2008(10)  [5] 陈宗璋,吴振军 电动汽车动力源类型[J] 大众英雄,2008,(3)

《汽车技术》发表难度一般吧,要看文章质量了。之前也是质量不过关,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修改的,很快就录用了

你是学生还是公司职员?要看你发飙的是那些内容了,是好是坏拿出来遛遛就知道了讠仑 文必须发飙在建筑类相关的学术期刊杂志上,在期刊乱七八糟的杂志上发飙是不行的,你是工程类的职称最好发表在工科学术论文上。如在评定职称条件中明确论文发表等级,按要求发表就行。如果没有,国家级期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打开你鸡手也就是手鸡打开网页输入【壹品】看看有没,如没有的话在后面加上 【优刊】就有了 ,发飙讠仑 文就属ta莫属

你是评职的还是发表的?评职就到期刊发表,

汽车类论文发表时间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样的杂志了,不同杂志的发表周期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是2-6个月(特别快的1个月左右,一部分可以办理加急版面)。杂志都有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版面特别紧张,所以,如果用,要提早半年,不宜临时抱佛脚。每年三月份、九月份,是各地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社稿件大量积压,版面十分紧张,因此,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我当时是在百姓论文网发表的,省级的大概在2个月左右拿到手的,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07届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计划与任务书 发表日期:2007年1月4日 【编辑录入:admin】 汽车学院07届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计划与任务书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对毕业设计(论文)和答辩提出以下要求: 一、 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的时间 班级 04汽车运用(1) 04汽车运用(2) 04汽车运用(3) 05汽车运用(3) 时间 07年3月8日~4月13日 07年3月8日~4月13日 07年3月8日~4月13日 07年3月19日~4月27日 选题时间 3月8日~15日 3月8日~15日 3月8日~15日 3月19日~26日 提交提纲时间 3月16日~18日 3月16日~18日 3月16日~18日 3月27日~30日 提交初稿时间 3月19日~25日 3月19日~25日 3月19日~25日 3月31日~4月6日 提交修改稿时间 3月26日~30日 3月26日~30日 3月26日~30日 4月7日~11日 提交最后稿时间 4月4日 4月4日 4月4日 4月18日 答辩时间 4月9日 (学号前一半) 4月10日 (学号后一半) 4月11日 (学号前一半) 4月12日 (学号后一半) 07年4月13日 07年4月23日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任务书 (一)选题 汽车技术性论文、故障诊断、维修工艺说明书、汽车维修经验及其他形式论文。确定题目时要与指导教师商讨,并征得指导教师的认同。 1.汽车技术性论文(首选) 以汽车的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新技能方面为主。论文要突出应用技术,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汽车故障诊断论文 结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故障案例,撰写汽车故障检测、诊断和排除方面的论文。 3.维修工艺说明书 为了丰富学院汽车运用专业教学内容,让教师学习各大汽车厂的特色,学生可撰写《维修工艺说明书》,但只能选择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并且要求尽可能使用图形、数据来说明问题,力求工艺内容完整。文章若评优,论述和说明的文字内容一定要上升到一定理论水平。 4.维修经验和其他形式的论文 学生可撰写汽车维修经验方面的总结,但要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于其他形式的论文,除格式上要与汽车技术论文要求相同外,还要求内容一定要与汽车有关联,不能写与汽车毫不沾边的论文,具体要求请与指导教师联系协商。 (二)论文格式 论文要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等。 1.标题:标题要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 2.摘要:又称提要,比较简短,它是全文的高度“浓缩”,内容包括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对象、方法、结论和应用范围等。一般在100字左右。 3.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或标题词,它是从论文中选出最能代表论文中心内容特征的词或词组,是论文最高度的概括,一般选出3~5个关键词。 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正文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运用素材,论证观点的部分。 5.结束语:结束语一般包括结论和建议部分。结论是全文的总结,是论文的精髓,写作要十分严谨,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果,存在什么问题,应是非分明地讲清楚。 (三)规范要求 1.文章要求3500字左右; 2.使用A4纸打印出来,装订好后交指导老师; 3.自己设计封面(内容应包括学院名称、系别、专业、论文题目、姓名、班别、学号和指导老师)。 (四)成绩评定要求 1、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要求,并与指导老师商讨后选定; 毕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必须按规定时间向指导老师提交提纲、初稿、修改稿和最后定稿。否则不准参加答辩。 论文成绩的评定包含平时成绩和最后论文质量成绩。 (五)其他 1、无实习单位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一定要返校,由汽车学院实验实训部安排实习并进行论文写作; 2、答辩时间,一定要按时返回学校参加毕业答辩,否则不给成绩。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医学类论文,难度会更高,时间也更长。如果自己选择期刊投稿的话,审核时间不稳定或无限延长,加上中间修改时间,成功发表的周期更长。

中国汽车工程年会论文发表

可以的,只要是知网收录的都可以知网检测,就是用一定的算法将你的论文和知网数据库中已收录的论文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你论文中哪些部分涉嫌抄袭。目前的对比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英文数据库(涵盖期刊、博硕、会议的英文数据以及德国Springer、英国Taylor&Francis 期刊数据库等)港澳台学术文献库优先出版文献库互联网文档资源关于学校查重率、相似率、抄袭率:CNKI是连续的字数相同不能超过13个字,万方是连续的字数相同不能超过15个字。否则就会标注出来,算进重复率。我们学校规定是CNKI检测重复率不能超过30%两种数据库检测重复率会有结果上的误差,一般CNKI会更严格一点,先在用万方检测一下,然后对照重复段落,句子反复修改一下,最后用CNKI检测一下,就放心了。

你好,我看论文天堂网上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可以用来评中级职称的,请放心。

101格栅对发动机冷却模块性能影响的模拟与试验分析102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轨压波动特性实验研究103油轨压力对高压共轨喷油特性影响研究104组合式电控单体泵结构与性能分析105商用车推力杆优化设计分析106直喷发动机进气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107基于某型柴油机喷油器喷油特性实验的仿真模拟108亥姆霍兹消声器在某车进气系统中的应用109某欧Ⅳ柴油发动机阀积炭问题试验研究110动力学仿真在汽车发动机轮系设计中的应用111轿车热平衡能力分析与试验研究112基于耦合仿真技术的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研究113喷油正时对直喷汽油机燃烧排放的影响研究114高压共轨喷油器结构参数对喷油规律的影响115高压共轨喷油器电磁系统对喷油规律的影响116某汽油机机体温度场计算与分析117发动机油底壳分析与优化118燃烧离子电流特性试验研究119发动机气门旋转运动的研究120某四缸汽油机的性能提升研究121动力总成引起的轿车转向盘异常振动问题的研究122汽油发动机试验台架及其控制系统开发123高压共轨系统高速电磁阀测试系统开发124柴油机喷油系统喷油量自动测量试验研究125汽油机正时轮系噪声机理研究与改进126&发动机润滑系统优化127基于博世共轨系统的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分析128410汽油机机体的温度场分析129可变喷嘴环涡轮增压器涡轮级流场模拟130变速器的标定及测试131考虑密封阻尼的球轴承增压器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132内外部对柴油燃烧控制的仿真研究133121发动机开发1344系列电控多点喷射汽油机的开发135一汽集团乘用车动力总成低碳技术策略136电控柴油机控制策略对整车性能及油耗影响研究137中重型柴油发动机制动开发138稀燃天然气发动机基础控制参数标定方法研究139对富氧下增压中冷发动机性能的影响140生物柴油对发动机的腐蚀磨损机理分析141乙醇汽油对燃油管路的影响142/甲醇混合燃料燃烧的非常规排放特性试验143两用燃料发动机气门和阀座磨损研究144内燃机代用燃料的性能与前景分析145汽油及3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的数值分析146可再生燃料汽车技术研究及前景展望147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甲醛和未燃甲醇排放测试方法研究1486多点电喷燃气发动机在解放客车上的应用149高压绝缘电阻监测应用技术分析150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特性试验研究151串并联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电位均衡测试152混合动力重型商用汽车驱动系统设计153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参数匹配与仿真154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参数匹配155电动客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仿真分析156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燃料电池神经网络模型157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策略的研究158薄膜电容在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中的应用研究159电动轮驱动电动车直线行驶转矩协调试验研究160纯电动汽车空调制热方案探讨161强混合动力液压系统设计与优化162基于燃料经济性试验的混合动力客车控制策略分析163电动汽车制动系统真空助力特性研究164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流场优化研究165基于平台的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研究166基于的转矩修正的控制策略167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混合动力客车模糊控制策略研究168四驱混合动力方案设计169电驱动车辆回馈制动与摩擦制动耦合控制试验研究170混合动力汽车用复合电源性能研究171再生制动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172纯电动汽车前向仿真模型的研究173纯电动客车底盘结构参数匹配方法研究174基于观测器的可变转向特性新型底盘控制算法研究175电动汽车高压直流电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研制176一汽强混合动力系统平台开发177一种汽车能量再生减振器的特性研究178串联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开发与实车测试179并联混合动力客车控制参数标定系统开发180混合动力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设计分析181电动机减速器/变速器系统扭转振动控制研究182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仿真183基于神经网络的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多步预测控制研究184客车节能减排技术185对天然气双燃料柴油机排放性能影响的研究186新型零排放燃油蒸发控制系统187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188曲轴箱污染物排放及规避对策研究189测定汽车室内空气中醛酮化合物的方法研究190欧Ⅳ客车底盘后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91商用车系统无空气助喷喷嘴的喷雾特性研究192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颗粒物成分的影响研究193柴油机系统中尿素分解和沉积研究194热电发电机在汽车尾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进展195柴油机尿素系统实验研究196车辆尾气余热发电模拟试验研究197国产大尺寸车载金属载体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198基于部分流采样的稀释比对排放的影响分析199国Ⅳ柴油机2及3排放特性试验研究200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排放和能耗评价方法研究201重型国4柴油机系统再生策略及对试验循环排放的影响研究202满足低排放法规的轿车柴油机技术综述203国Ⅳ阶段蒸发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204轻型汽车排放结果测量精度分析205车用柴油机瞬态工况的颗粒数量排放206燃料特性对于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207燃气发动机油在重型燃气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208柴油清净剂清净性初步研究209车用齿轮油热氧化特性试验研究2010101基于知识工程优化的车身轻量化设计2010101虚拟汽车环境下的汽车电子电器系统集成测试2010102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测试方法研究2010102覆层技术在车身纵梁成形模上的应用2010102基于有限元的客车车身骨架模态分析2010103变速器齿轮齿厚监控方法及实践2010103基于有限元法的轿车白车身模态分析研究2010103基于总线的双离合器式轿车综合控制2010104车身钢板激光双光束焊接技术研究2010104车载控制器信号与电源完整性分析设计2010104技术在53发动机钢机罩自主设计中的应用2010105变速器副箱支板离子氮化变形控制2010105基于555的整车控制器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2010105基于声固耦合的汽车驾驶室声学设计2010106过冷式冷凝器在商用车上的应用2010106基于车身虚拟振动台的汽车橡胶衬套特性分析2010106碳化硼涂层活塞环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2010107某自卸车车架前部开裂原因分析2010107汽车空调系统异响的研究与解决2010107浅谈白车身生产试制过程中的焊装精度控制方法2010108“数字化工厂”软件在一汽轿车的应用2010108乘用车车身疲劳仿真分析方法研究2010108液体加热器在货车上的应用2010109乘用车白车身整体刚度性能指标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2010109齿轮型刀具加工齿轮弯曲应力的计算分析2010109主动悬架Q控制加权系数模拟退火遗传优化2010110基于汽车防盗方案中解调技术的分析2010110汽车造型设计的中国元素美学思维探索2010110柔性制造技术应用实例——重型货车转向节自动加工线的开发2010111基于蓝牙的泊车控制系统2010111轿车车身骨架精度调试方法研究2010111物流仿真在焊装工艺规划中的应用2010112半挂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研究2010112功能尺寸在车身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2010112中频逆变技术及功能在白车身焊接中的应用2010113基于32443的驱动系统设计2010113技术在某发动机下护板国产化中的应用2010113针对车身防腐性的涂装同步工程分析方法研究2010114车身闭合力质量改进与试验设计的应用2010114热冲压成形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2010114整车控制器实时系统任务机制的研究2010115顶盖模具新工艺应用2010115基于的车身激光在线检测系统特性分析2010115总线通信技术在车型上的应用2010116车载供电系统的中国测试工况开发2010116发动机连杆涨断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10116基于车身结构拓扑优化的车身轻量化研究2010117车身附件动态特性的试验及结果评价方法2010117商用车用比例继动阀控制方法的研究2010117纵梁零件冲压工艺设计中的关键点2010118车门限位器布置与设计初探2010118路面附着系数跃变识别与控制研究2010118重型桥壳轻量化制造工艺2010119基于的焊装夹具模块化设计研究2010119汽车设计开发中驾驶员视野设计及校核2010119优化设计在框架车身开发中的应用2010120道路交通事故起因鉴定新方法的应用2010120基于订单生产的车身高架仓库建模研究2010120汽车车窗智能控制的研究2010121基于和联合仿真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研究2010121基于缩减模型与混合变量结构优化的客车骨架轻量化研究2010122车辆正碰加速度波形()特征参数与乘员伤害研究2010122某款车型侧面车身结构碰撞安全性能开发设计2010122涂装同步工程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2010123车辆安全文化评价方法研究2010123双前桥车型侧滑调整工艺研究2010123阻尼和加强减振材料在车身上的应用2010124两种汽车稳定性控制策略的分析与比较2010124浅谈商用车驾驶室分装方案2010124行李箱过冲击计算方法及性能优化研究2010125基于局部均值分解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2010125某车型白车身动刚度计算方法与性能优化研究2010125总装配厂防磕碰改善探讨2010126防错技术在轿车白车身制造工厂中的应用2010126军用运输车安全乘坐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2010126商用车驾驶室卧铺骨架的轻量化设计2010127车身模态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2010127汽车制动盘热翘曲与影响因素仿真分析2010127双转向桥车辆侧滑原因及其检测方法2010128基于变压边力控制的高强度钢板车顶横梁成形及回弹分析2010128基于二次开发的轮胎胎面自激振动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2010128拓扑优化在白车身概念设计中的应用2010129基于遗传算法的导流罩外形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2010129盘式制动器连续制动温升计算模型2010129汽车轮毂轴承预紧力影响因素分析2010130江淮重型汽车系统故障诊断方法2010130汽车白车身精度控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2010130商用车车轿表面防护技术研究201013180镁合金动态再结晶软化行为的唯象本构描述2010131汽车轻量化技术2010131汽车制动力分配比设计与仿真计算2010132从被动安全角度看国内长头重型载货汽车的发展2010132轿车车内噪声控制研究中的车身表面空气动力学仿真2010132裂解连杆的加工工艺及材料2010133半挂液罐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的研究现状2010133基于高速拉伸实验的车身用钢板材料应变速率敏感特性研究2010133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轻量化结构优化研究2010134宝钢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产品开发2010134车辆随机路面激励时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2010134钢铝混合车身结构自冲铆的模具几何对连接性能的影响2010135侧面碰撞模拟台车试验研究2010135连退过时效温度对铝系双相钢成形性能的影响研究2010135设计阶段车身模态分析及结构改进2010136Ⅱ侧碰假人伤害特性研究2010136连续变截面辊轧板在车身柱中的应用及参数优化2010136汽车用超低碳加磷高强钢210冷轧生产工艺探讨2010137国产车如何应对欧洲偏置正面碰撞2010137烘烤硬化钢140组织和性能的研究2010137轻量化车身结构抗撞性多目标及可靠性综合优化2010138高填充高熔指改性材料的应用实践2010138基于侧撞性能的门内饰板结构优化设计2010138某尾门下垂原因分析及其改进2010139车用涡轮增压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研究2010139基于有限元法的客车骨架结构分析及改进设计2010139某轿车正面安全气囊性能仿真研究2010140410汽油机曲轴疲劳寿命分析2010140基于材料试验的发动机橡胶悬置有限元分析2010140基于双核的车载视觉平台设计2010141合理评价汽车用螺栓的方法2010141尼龙管特点以及在汽车燃油管路上的应用2010141汽车恒速制动过程制动安全性检测研究2010142科技皮纹的开发与应用2010142离心铸造电子封装用/109复合材料组织分析及热膨胀性能研究2010142汽车自适应巡航系统的模糊自校正控制算法2010143国内车型头部碰撞保护现状分析2010143基于稳定性的车门抗凹陷性能分析及优化2010143仪表板造型面工程可行性的研究2010144甲醇汽油对橡胶材料的溶胀性研究2010144汽车偏置碰撞中的前横梁改进2010144液力缓速器气液控制系统研究2010145基于q的扭力梁强度分析及优化2010145汽车橡塑件老化试验研究2010145软件在汽车安全碰撞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2010146车用磁流变阻尼器迟滞特性分析及试验建模2010146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2010146某轻型货车制动系统改进设计与制动性能分析2010147汽车排气系统悬挂点优化研究2010147行人保护试验冲击点精度研究2010148汽车风窗除霜性能分析2010148行人保护头型试验曲线研究2010149车辆点优化设计研究2010149轿车侧安全气囊在内饰侧面约束系统中的匹配与优化2010150轿车减振器立柱总成的匹配探讨2010150有利于行人腿部保护的车身前端设计和优化2010151积水路面轮胎纵滑特性分析2010151汽车消声器设计2010152乘用车风窗玻璃在整车开发初期的研究2010152载货车水泥护栏碰撞研究2010153侧面碰撞假人12伤害机理及约束系统优化2010153基于的某重型8×4自卸车整车性能分析2010154定位系统在仪表板总成设计中的应用2010154某车型侧面碰撞假人胸部伤害值的优化分析2010155轿车用燃油泵油量指示错误问题分析2010155正面碰撞过程中胸部伤害关键影响因素分析2010156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系统的设计方法2010156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碰撞事故识别算法研究2010157基于神经网络的半挂液罐汽车动力学仿真分析2010157汽车电子式组合仪表设计2010158侧面碰撞乘员下肢伤害研究2010158刮水器电动机对刮水器动力总成噪声影响试验研究2010159基于/的钢板弹簧建模及仿真应用研究2010159某车型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安全性能优化2010160某车型的前端保护系统优化2010160某款轻型货车保险杠骨架开裂的分析与改进2010161多目标形貌优化方法研究2010161某车型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和总布置优化2010162基于?的汽车模态相关性分析与优化2010162燃料电池轿车后碰撞仿真与试验分析2010163基于方法的侧面车体结构优化分析2010163橡胶衬套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2010164汽车除霜分析2010164声发射信号在碰摩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010165车轮轮辋内部流场特性分析2010165基于的整车平顺性仿真研究2010166安全拉手回弹结构原理分析2010166阶跃输入下非满载液罐车的动力学建模及响应分析2010167基于和unk制动力分配系统的联合仿真2010167轿车底盘结构件疲劳分析与模拟计算方法研究2010168基于虚拟迭代技术的汽车轮心激励求解2010168正面碰撞车身材料和结构改进方法研究2010169进气系统优化分析2010169某量产安全气囊结构改进研究2010170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2010170基于有限元法的汽车与行人腿部碰撞仿真研究2010171分析在车内结构噪声问题整改中的应用2010171汽车油箱吊挂支架的强度分析及优化2010172侧风对高速行驶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研究2010172用语言清晰度分析动力总成传动系统敲击噪声2010173开发初期变速器箱体辐射噪声研究2010173汽车整车定位策略设计开发的探讨2010174两厢轿车搁物架内饰板总成异响优化设计2010174三维虚拟路面重构及其验证2010175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试验平台研究2010175声学包装零件在提高两厢车整车性能中的应用2010176一种汽车速度和前轮转向偏角测量方法2010176应变能在模态优化中的应用2010177基于的发动机失火诊断数据采集系统2010177汽车内部凸出物法规符合性设计的研究2010178车辆动力学开发方法综述2010178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的车架虚拟疲劳试验2010179局部均值分解在齿轮故障诊断中的应用2010179汽车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对比2010180横向间距对超车气动特性影响的动态模拟2010180基于车内振动控制的副车架分析与优化2010181车用燃油泵噪声的分析和优化2010181基于插值响应面的优化设计方法在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2010182基于联合仿真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2010182基于小波包神经网络的连杆轴承故障诊断2010183多轴越野车辆悬架性能分析2010183牵引车冷却液温度偏高故障分析及优化设计2010184某款微车底盘动态性能的实车调校2010184轻型越野车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下横臂结构优化设计2010185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中乙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2010185悬架阻尼特性的研究2010186基于振动理论的悬架系统优化匹配研究2010186太阳辐射下客车车厢内热环境状况的分析研究2010187七自由度模型下主动空气悬架最优控制研究2010188汽车前照灯分析及结构优化2010188悬架减振器与车身之间间隙检测方法研究2010189基于道路试验的重型车辆滑行阻力分析2010189直线导引型前独立悬架及转向杆系的设计与动力学仿真2010190汽车悬架设计及流程分析2010190系统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2010191虚拟试车场技术预报轿车悬架系统耐久性研究2010191重型混合动力车辆能耗和排放测试标准研究2010192轿车麦弗逊悬架前支柱总成优化设计2010192汽车仪表板异响分析研究2010193半主动悬架操纵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2010193重型车排放测试方法的研究2010194浅析商用车挠性软管质量现状、试验探测和实验室测试方法2010194中间位置转向试验评价方法分析研究2010195混合动力车用电机系统的台架试验研究2010195整车热管理分析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2010196汽车开关门声品质的评价与改善措施的研究2010196铸造桥壳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2010197基于滤波算法的车辆侧向和纵向速度的估算2010197式举升机构的快速设计计算2010198电控共轨柴油机高原性能台架模拟标定方法2010198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传动系统的分析与动力匹配2010199动力总成引起的轿车转向盘异常振动问题的研究2010199考虑车轮滑移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优化2010200半轴杆径与传动系冲击载荷关系的研究2010200基于的高速公路超车行为辨识与分析2010201浅谈中国智能交通2010201驱动桥支撑刚性对齿轮啮合特性的影响分析2010202载货车系统中膜片弹簧离合器的选型2010203冰雪天气下的城市交通控制研究2010203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仿真与实验研究2010204后悬架限位行程设计研究2010204基于/的辅助泊车仿真系统2010205高效率手动变速器开发2010205基于多维高斯的驾驶员转向意图辨识2010206车辆跟驰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2010206基于动力学仿真的悬架系统优化设计2010207基于颜色空间的交通标志的定位与分类方法研究2010207限滑差速器结构原理及应用简介2010208变速器齿轮载荷测试与编谱2010209基于滑转率监测的夹紧力控制研究2010210汽车底盘试验操纵台架改进设计2010211一种自卸车举升机构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2010212变速器齿轮传递误差分析与优化2010213单体泵柴油机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2010214基于1939协议的重型车辆坡道识别实时算法2010215换挡系统的仿真技术2010216差速锁齿套强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2010217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开发研究2010218壳体油道流场分析和优化2010219重型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匹配2010220换挡品质评价在轿车开发中的应用2010221齿轮齿条动力转向系统动态试验研究2010222基于改进的智能车辆机械转向装置改造方案设计201022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相位补偿2010224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研究2010225汽车主动转向与主动横摆力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2010226高速转弯操纵性能的评价方法研究2010227转向盘力矩特性舒适性损失评价2010228基于分数阶控制的主动前轮转向转角跟踪控制2010229差动助力转向系统转矩协调控制仿真2010230大型车辆电动助力转向器设计研究2010231一种汽车电控液压助力转向器电控装置2010232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研究2010233用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2010234当代先进汽车冲压线输送系统2010235汽车工厂信息系统设计分析2010236涂装车间机械化输送系统运行模拟仿真20102375节能灯在汽车总装工位照明上的应用2010238浅谈凸轮轴机加工生产线工艺设计与设备验收2010239代工、追赶与中国汽车企业的转型2010240中国由汽车大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有关问题2010241浅谈汽车设计中的降成本201024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思考和建议2010243质量与顾客满意管理2010244汽车企业节能管理2010245浅论“5”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2010246浅谈在生产设备中的应用2010247东风商用车公司精益生产物流研究2010248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0249浅谈重型货车零部件第三方物流的库房布局规划2010250浅谈汽车物流配送中心内部的平面布置2010251浅谈目视化管理在物流企业现场改善中的应用2010252浅析运输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中的作用2010253汽车产品研发中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2010254浅谈汽车工厂如何做好基层质量管理2010255基于故障树的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2010256基于资产评估原理的二手车评估方法比较研究2010257浅谈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2010258大型特种车驾驶模拟器自动评分模块的设计2010259汽车油泥模型师培养及能力评定方法的探讨2010260汽车可回收设计研究2010261设计符号学在汽车定制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汽车论文发表

汽车ABS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每一瞬时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其运动状态相应地调节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以避免出现车轮的抱死现象,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 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最有成就的应用项目之一,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一、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制动时由于车轮速度与汽车速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会导致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滑移,当车轮以纯滚动方式与路面接触时,其滑移率为零;当车轮抱死时其滑移率为100%。当滑移率在8%~35%之间时,能传递最大的制动力。制动防抱死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通过控制调节制动力,使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取得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系统硬件构成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以滑移率为目标的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这一数据传送至电子控制装置上,控制装置是一个微处理器,它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车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转速可与控制装置中预先编制的理想减速度的特性曲线相比较。如果控制装置判断出车轮减速度太快和车轮即将抱死时,它就发出信号给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对制动器的卡钳或轮泵的油压进行控制(作用、保持、释放、重新作用)。这一动作,每秒钟能出现10次以上。 二、AB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基于制动防抱理论的制动系统首先是应用于火车和飞机上。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BOSCH)申请一项电液控制的ABS装置专利,促进了ABS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上开始使用ABS始于195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公司,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这种ABS装置控制部分采用机械式,结构复杂,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在特定车辆和工况下防抱死才有效,因此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机械结构复杂使ABS装置的可靠性差、控制精度低、价格偏高。ABS技术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举步艰难。直到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为ABS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ABS控制部分采用了电子控制,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制动效果也明显改善,同时其体积逐步变小,质量逐步减轻,控制与诊断功能不断增强,价格也逐渐降低。这段时期许多家公司都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装置。 进入90年代后,ABS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控制精度、控制功能不断完善。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ABS技术,ABS装置已成为汽车的必要装备。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ABS装置制造商主要有:德国博世公司(BOSCH),欧、美、日、韩国车采用最多;美国德科公司(DELCO),美国通用及韩国大宇汽车采用;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采用;还有德国戴维斯公司(TEVES)、德国瓦布科(WABCO)、美国凯尔西海斯公(KELSEYHAYES)等,这些公司的ABS产品都在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换代。 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ABS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开发装置和匹配方法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采用的耗散功率理论,避免了传统的逻辑门限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研发ABS成功且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其试样在南京IVECO轻型客车上匹配使用全面达到了国家标准GB12676-1999和欧洲法规EECR13的要求。这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零部件业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汽车液压ABS国产化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合肥工业大学也研制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制动电子防抱系统,率先在HF6700轻型汽车上匹配使用获得成功。国内液压ABS技术含量与国外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配合下,相信国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ABS技术某些领域赶超国际水平

ABS与汽车制动系统 汽车的制动性也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自从汽车诞生之日起,汽车的制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汽车行驶车速的提高,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明显。制动性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重大交通事故往往与制动距离太长、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等情况有关。所以,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行驶的重要保障。   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   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并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以及汽车在一定坡道上能长时间停车不动的驻车制动器性能称为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的制动性主要由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方面来评价。一、提高汽车安全性的制动控制系统  有汽车参与的交通事故中,事故的预防、事故的回避、乘客保护等安全领域与汽车的运动性能有密切的关系。事故预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驾驶员,事故发生瞬间对乘客保护主要是汽车的被动安全设备起作用,而事故的回避则与汽车的制动控制系统有紧密的关系。在事故预防环节中人和环境的作用是主要的,在事故回避环节中车的作用是主要的。在汽车中,提高安全性的制动控制系统除了ABS、TCS、ESP(VSC、VDS)等,另外还有BAS(BrakeAssistSystem,制动器辅助系统)。  制动辅助系统BAS是当紧急刹车时,根据踩的速度、力度,制动系统自动感知而输出更强的制动力。它的工作原理是,令刹车泵里的真空量增加,使你一脚踩下去,制动力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即使车子已经熄火了,它还会使刹车制动能力保持一段时间。它的功能是在紧急制动时,提供一个附加的制动力来帮助没能及时形成较大制动力的驾驶员,制动助力加快制动踏板的移动;当司机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制动力不太大时,增加制动力,使车辆的紧急制动性能最佳。有关调查显示,约有90%的汽车驾驶员紧急情况刹车时缺乏果断,而BAS则能从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的速度,探测车辆行驶情况。紧急情况下,当驾驶员迅速踩下制动踏板力度不足时,BAS便会启动,并在不足1秒的时间内把制动力增至最大,从而缩短紧急制动刹车距离。ABS虽然能够缩短刹车距离,但如果驾驶员采用点刹时,车轮往往不会抱死,ABS没有机会发挥作用。而制动辅助BAS,则让现有的ABS具有一定的智能。当驾驶者迅速用力踩下刹车踏板时,BAS就会判断车辆正在紧急刹车,从而启动ABS,迅速增大制动力。二、ABS系统的保养与正确使用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作为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在现代汽车上运用已经很广泛了。由于其在制动过程中的控制方式及工作过程与以往普通的制动系统有所区别,因此在使用保养方面也与传统的制动系统有所不同,否则会引发ABS系统故障。  总结多年的维修经验,笔者认为车主在使用装有ABS系统的汽车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四要 (1)要始终将脚踩住制动踏板不放松。这样才能保证足够和连续的制动力,使ABS有效地发挥作用。(2)要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当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至少要保证离前面的车辆有3s的制动时间;在不好的路面上行驶,要留给制动更长一些的时间。 (3)要事先练习使用ABS,这样才能使自己对ABS工作时的制动踏板振颤有准备和适应能力。 (4)要事先阅读汽车驾驶员手册。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各种操作。  四不要(1)不要在驾驶装有ABS的汽车时比没有装ABS的汽车更随意。有些车主认为汽车装有ABS后,安全性加大,因此在驾驶中思想就会放松,为事故埋下隐患。(2)不要反复踩制动踏板。在驾驶有ABS的车时,反复踩制动踏板会使ABS的工作时断时续,导致制动效能降低和制动距离增加。实际上,ABS本身会以更高速率自动增减制动力,并提供有效的方向控制能力。(3)不要忘记控制转向盘。在制动时,ABS系统为驾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方向控制能力,但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完成汽车的转向操作。在出现意外状况时,还得需要人来完成转向控制。(4)不要在制动过程中,被ABS的正常液压工作噪声和制动踏板振颤吓住。这种声音和振颤都是正常的,且可让驾驶者由此而感知ABS在工作。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汽车制动系统的形式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但是随着电子(特别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汽车制动系统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BBW(全电路制动,Break-By-Wire)系统的出现,将会彻底颠覆使用液压油或空气作为传力介质的传统制动系统。全电制动不同于传统的制动系统,因为其传递的是电,而不是液压油或压缩空气,可以省略许多管路和传感器,缩短制动反应时间。  与传统的制动系统相比,BBW具有很多优点:结构简单,省去了传统制动系统中的制动油箱、制动主缸、助力装置、液压阀、复杂的管路系统等部件,使整车质量降低;制动时间短,提高制动性能;无制动液,维护简单;系统总成制造、装配、测试简单快捷,制动分总成为模块化结构;采用电线连接,系统耐久性能良好;易于改进,稍加改进就可以增加各种电控制功能。  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动系统,BBW给制动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将来的车辆智能控制提供条件。但是,要想全面推广,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当前汽车的电力系统不能满足制动能量要求、控制系统失效时的处理和如何清除其它干扰信号对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等。目前BBW系统主要是应用在混合动力制动控制系统汽车上,采用液压制动和电制动两种制动系统;但是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BBW全电路制动系统取代传统制动系统将成为现实。

有汽车连杆的设计,还有汽车发动机连杆大小头孔中心线平行度自动检测装置设计,选个合适的课题吧!

汽车毕业论文,一定是不能抄袭,抄了,过不了,要原创的,我发现很多同学想抄袭,但最后很惨过不了,还给老师骂!难受啊。

  • 索引序列
  • 汽车类论文发表流程
  • 汽车类论文发表
  • 汽车类论文发表时间
  • 中国汽车工程年会论文发表
  • 现代汽车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