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简述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简述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发布时间:

简述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文献信息资源 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在各种载体上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它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它记录着无数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假说、经验和教训,是人类进行跨时空交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这类信息经过加工、整理,较为系统、准确、可靠,便于保存与利用,但也存在信息相对滞后、部分信息尚待证实的情况。从整体上说,这类信息是当前数量最大、利用率最高的信息资源。按照各种标准,可以划分出文献的各种类型。按加工情况分,可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按载体形式分,可有书写文献、印刷文献、缩微文献、音像文献、机读文献等;按内容的学科范围分,则有社科文献、科技文献等。一种具体的文献可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献类型的特征,如《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既是期刊,又是一次文献,也是印刷文献和社科文献。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简述文献信息的概念与类型特点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引证解释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陆游《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鲁迅《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1]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起源(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2]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2)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楼上答的很全了

简述文献信息的概念与类型及特点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在信息论中,信息可分成:按照性质,信息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按照地位,信息可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研究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便更好利用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信息质的分类。其中最基本和最抽象的是语法信息,考虑的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进一步可分为有限状态和无限状态;其次,可分为状态明晰的语法信息和状态模糊的语法信息。按作用,信息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按应用部门,信息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等。按携带信息的信号的性质,信息还可以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和半连续信息等。按事物的运动方式,还可以把信息分为概率信息、偶发信息、确定信息和模糊信息。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消息、资料和知识。按社会性,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按空间状态,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和微观信息。按信源类型,内源性信息和外源性信息。按价值,有用信息、无害信息和有害信息。按时间性,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预测信息。按载体,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按信息的性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试述电子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据库+关键词+高级搜索

电子文献最大的优点就是查阅方便,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的到,而且现在也有很多免费查阅电子文献的网站,如汉斯出版社,这对做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说确实比较方便

简述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的概念

情报的含义:中国传统上对“情报”的理解是情况或消息的报告,特别是就敌方或他方的情况向本方指挥者或决策者报告,以供指挥或决策之用。情报来于人类发展社会的实践,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情报,交流的活动。人类早期的情报是原始的 ,主要是告之有关吃、住、安全的情况。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情报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阶级 、战争、贸易竟争等的出现,促使了军事情报、经济情报的诞生。从信息知识功能方面来定义情报是目前情报概念的重要特征。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苏联的米哈依洛夫认为 “情报是作为存贮、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我国近几年情讨论也大多趋向于认为“情报是运动着的知识。”或报界的是“传播中的知识”,“是含有最新知识的信息”,等。显然,情报的这种概念已更接近于信息概念。信息的含义:信息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凡是有物质有能量的空间就有信息。事物的状态特征不断变化 ,这就不断产生信息 ,信息普遍存在于 自然界 、人类社会、人们的知识及思维过程中。例如 政治、军事、法律、宗教等社会信息、生产、科学技术 、遗传等物质信息。情报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情报与信息是两个语义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词汇 ,各自有着自己的特定的含义。但是 ,信息涵概了情报 ,情报是信息的一部分而且是信息中与人类现实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正因为如此 ,情报工作在发展中的泛情报化才使得情报范式向信息范式转移 ,人类对信息的广泛利用和为更好的利用而对信息的整序又使信息向情报范式靠近 ,这种趋同的倾向 ,充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信息是指应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在运动中具有的特殊内容的总称。知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

信息:从广义上讲,是事物运动时发出的信号所带来的消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从而构成了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千差万别的反应。信息分为两大类: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知识:人们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处理过的系统化了的信息。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地力量。情报:情报是指传递着的有特定效用的知识。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所需地新地知识信息。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是情报的基本属性。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信息、知识、文献之间的关系是事物发出信息,信息经人脑加工形成知识。只有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信息经过加工,上升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这种再生信息才构成知识。知识信息被记录在载体上,形成文献。

  • 索引序列
  • 简述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 简述文献信息的概念与类型特点
  • 简述文献信息的概念与类型及特点
  • 试述电子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 简述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的概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