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期刊发展史怎么写

中国期刊发展史怎么写

发布时间:

中国期刊发展史怎么写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法律影响 文档仅供参考 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内容却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所办中文期刊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 对我国国民在政治思想,宗教等方面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 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 文档仅供参考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文档仅供参考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文档仅供参考 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 政治因素对报刊发展的影响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时期:鸦片战争前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总结: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总结: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 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总结: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 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 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 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1、康梁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 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总结: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 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 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中国期刊发展史怎么样

long long ago 由国有企业做期一段时间停了下来,这时候,改革开放了,外国的漫画进入了,并冲击了本身脆弱的中国漫画,到近几年,有识之士开始不断努力,吸收各方技术同经验,加上自己的创意,总算再次抬头。

正式作为画种的名称流行于世,始于1925年丰子恺在《文学周报》连载的"子恺漫画"。---顺此去查吧!

期刊的状况是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还不够成熟,同其相联系,期刊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期刊市场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期刊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期刊虽然有八千多种,但是办得好的并不多。许多党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都有自己的期刊,但是办刊专业人员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大,有些期刊仅靠收取作者的版面费生存。 知己之后还要知彼,期刊面对的是读者,自己的杂志办给谁看,什么人喜欢看,这些都需要研究。比如说杂志的封面,不是光放一个漂亮的图在那里就够了,得配合合适的封面故事,醒目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现代人生活节奏那么快,要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这份杂志,封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摸透读者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培养出自己固定的目标读者群,杂志才能够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周教授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期刊比起我们发展的要好,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成熟的期刊出版市场,另外,他们的期刊针对性强,定位准,而且他们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强调服务对象,这些都是中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但是不能盲目照搬,在国外受欢迎的内容不一定在中国也畅销,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市场来办好自己的刊物。我国的期刊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市场很大,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群可供开发。我们对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期刊关注的还不够。其实,我们对期刊的评判标准可以有所改变,不一定要单看发行量,期刊杂志的质量才是更重要的。想办法提高期刊的有效阅读率,比起单纯考虑提高发行量更有意义。

晕,中国漫画正处在发展阶段呢,现在很多国内的漫画家都没有发展的平台,因为国内本土的漫画期刊办不下去,没有多少人支持。本来喜欢漫画的人就不普遍,支持不成熟的国内漫画的人就更少了。像以前我觉得少年漫画还是挺不错的,出了很多漫画新秀,像是丁冰,杨颖红,阿梗,自由鸟,赵佳等等等等,但是少年漫画现在还是改行了,真的很难过呢。现在还在坚持的就只有卡通王——但是听说貌似也快不行了。另外就是可爱100。希望能够多一些人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漫画,多一些期刊给有潜力的人发展的空间。

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怎么写

一、专书:《李贽》(与他人合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年。《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空一等)。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 (主编与撰稿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广东航运史(古代编)》 (主编与撰稿人)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清代全史 (第五卷)》(与韦庆远合同主编并任撰稿人)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得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主编兼撰稿人)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珠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南洋华侨发展史 》(与王赓武、许学强合著,霍英东写前言,作为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指定参考书) 香港:第二次世界华商大会印行,1993年11月。《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 台北:稻禾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近代化》 (主编兼撰稿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二、论文: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徽州文化研究》序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黄山书社出版。《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传》序 黄山市政协文委办编辑出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共推徽学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编:《徽学》2000年创刊号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 刊于《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集,页23--71台北:中研院出版。2000 《徽州学概论》序 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对学术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的儒雅学者梁方仲 张世林《学林往事》下册,页1295----1312,北京:朝阳出版社,2000年3月版。历史的主流:改革、开放 (应广州日报专约) 《广州日报》2000年5月28日我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接受上海:《历史教学问题》特约记者邓京力博士访谈,于该刊2000年第6 期(12月15日)页14—17。 雍正是否夺嫡纂位? 香港:《文学与传记》1999年第 7 期,PP29—36我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三编下册,PP609--626,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1910 (与林 录合作) 香港:张伟保、黎华标主编:《近代中国经济史研讨会1999论文集》页193--215,新亚研究所1999年9月出版。《古代商人》序,PP1--6,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9月出版。海瑞唯求合法,不恤流俗的精神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著名经济史家梁方仲传 香港:韩文甫主编:《文学与传记》第一期82--89页1999年4月15日出版。明代后期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与林 禄合作)台北:《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 PP265--289, 1998年出版。人口与现代化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PP4-7;又山东时代文化发展中心编:《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成都市时代经济研究中心编:《新世纪的思索--中国当代改革发展文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与计划生育》C5 1998年4期;语丝:为学与为人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封2。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现状谈及21世纪历史学的命运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PP8--10。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与出路(增补稿)广州《羊城晚报》1998年3月2日、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连载;《光明日报》社编的《文摘报》1998年3月29日摘要转载。华侨华人文化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 《华侨华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开放时代》增刊)PP246--259, 1998年3月出版。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与林 禄合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儒学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 《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又《98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1--46。珠江三角洲风情纵横谈-----与南方日报记者王进江的对话 《南方日报》1998年1月6日第15版。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与商业化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0周年纪念专号)1997年第6期,PP245--261;又武汉大学《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702-725;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与出路 《岭南文化时报》1997年116期。从族谱看珠江三角洲的宗族伦理与宗族制的特点 广州:《学术研究》1997年12期PP41--46。明末珠江三角洲社会的忠实记录 ---介绍崇祯年间的档案汇编《盟水斋存自牍》一书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PP74-77。 徽州与珠江三角洲宗族制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PP1--9;合肥: 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1-19,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邀游于学海,与东西方汉学家对话 __评介《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评述》一书,广州:《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也谈电脑 广州:《华夏》1996年6期 Notes on the Territorial Conneections of the Dan,in David Faure, HelenFSiu (ed),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83--明清时期的徽刻与版画 (与居蜜合作) 合肥:《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PP51-59,又收入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PP288--304,合肥:黄山书社 1996年12月出版。王佐与他的鸡肋集(<鸡肋集>校注本前言)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PP6-15。地利、传统市埸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新透视》,PP105 -114,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地权、法权与家族主义(与居蜜合作) 广州:《现代与传统》PP65--71, 1995年(9月)第2期。 A Note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eserved in the Meng Shui Studio(Meng shui chai ts'un-tu) WMote,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VolumeⅥNumber1, 55- Prin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珠江三角洲的社会变迁。 广州:《现代与传统》创刊号,PP10-16, 1993年7月出版。又收入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页242-254,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10月版。市埸大潮推出千年变局------与新华社记者王志纲的对话录 《南风窗》1993年第1期又见王志纲《行成于思》页325—348,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与张难生合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 1 期,207-223;又:Beij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191-214。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许檀合作)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51-略论海忠介公精神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 第2期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许檀合作)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 1992年第5期从丑小鸭到美天鹅—试论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之源(与许檀合作)广州:《商界》1992年第一期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溯源 羊城晚报 1992年8月26日第3版 《晚晴吟草》序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明清广东蛋民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 期56-62。略论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迁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33-45。余思伟:《中外海上交通与华侨》序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简介 (与刘志伟合作) 北京:《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161-163。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tate of the Field,(与陈春声合作) Late Imperial C VⅡ,N2 (1990)。十九世纪下半叶夏威夷华人首富陈芳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26-30。又,林天蔚:《亚太地方文献研究论文集》PP321--329,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1年。 明清广东航运组织与地缘关系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66-73。 广东古代航运史的几个问题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97-107。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 第1期,155-160。中山县移民夏威夷的历史考察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 第3期。明清珠江三角洲人口问题 北京:《清史研究集》第6集,141-168,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夏威夷游记 《华夏》 1988第6期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 北京:《中国史研究》 1987年 第2期;41-56。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PP298--321, 中华书局 1988年5月出版。清代广东航运与社会经济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 第 4 期,又,收入白寿彝主编:《清代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457-471,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年。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广州:《学术研究》 1987年 第6期。谈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99-102。略论珠江三角洲高利贷资本 (与谭棣华合作) 收入《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176-205,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 评介《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历史研究》 1986年第6期,74-80。论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PP16-29。 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豪族赋税征收问题 (与谭棣华合作)北京:《清史研究问题》1985年第2期, 1-4。徽州学在海外 合肥:《江淮论坛》 1985年 第 2 期。论珠江三角洲的族田 (与谭棣华合作) 收入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22-64,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梁方仲传略 北京:《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家》 257-269,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与谭棣华合作)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 第2期, 73-90;《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PP57--9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83年 第1期;《中国史研究》编缉部编:《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研究》,254-27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出版;《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PP382--40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挡房论史》跋 香港:《抖擞》 1983年 11月号。 明清佃仆的身份地位 福州:《中国古代史论丛》 1982年 第 1 期。释“火佃” 北京:《中国史研究》 1982年 第 3 期。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 合肥:《江淮论坛》 1982年 第3期。《江淮论坛》编辑部:《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封建宗族势力对佛山经济的控制及其影响(与谭棣华合作) 广州:《学术研究》1982年 第6期。 关于徽州佃仆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1981年 第 1 期, 181-196。又见北京: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P90-119。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中国史研究》 第3期,104-118。又见《江淮论坛》编缉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359-381,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明清佃仆制试探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79年 第 2 期, 57-84。本文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也谈<辍耕录>中的扶箕诗 北京:《历史研究》 1978年 第9期 94-96。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 广州:《学术研究》1978年第4期。 略论李贽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74年 第 3 期。 厚今博古的专家秦始皇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复刊号)。《南方日报》1974年3月23日三、教材: 简明中国通史(古代部份) (任主编与撰稿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科打印出版,1977年。四、译作: 居蜜《1600-1800年的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55-宋汉理 《‘新安大族制’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2年 第3期, 55-73; 又1983年 第2期 43-5;又见《江淮论坛》编缉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 273-313。魏安国《清代华南地区‘一田二主’的土地占有制广州:《广州研究》1982年第3期。苏耀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华南丝织业》 陈春声译 叶显恩校并作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

去找下汉斯的(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吧

(1)初期阶段:封建主义制度确立后航海工具逐渐成熟,在此期间开辟了印度洋远洋航海。(2)发展阶段:中国海运事业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原始社会的航海和奴隶制时期的航海。段和繁荣阶段(3)平徊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航海事业发展到了繁荣阶段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4)全胜时期和鼎盛时期:1405~1433年,史称“明初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裕,在宋元时代丰富的航海遗产和历史惯性的推动下,明代统治者出于巩固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满足物质享受的需要,曾集中举国资财,先后派遣宦官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官方远洋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从而,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明代初期,造船业十分发达,而且制造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手工业部门。造船的种类有海上远航用的大型海船,1/4海上或者江河作战用的战船、运粮的浅船、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明初官营造船业规模最大的是南京的龙江船厂,还设有龙江宝船厂,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高级海船。福建的福州船厂是专门生产防倭船只的。广东新会东莞船厂专门制造海上战船。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即派遣郑和等率领船队进行规模浩大的海洋出使,除政治目的外,也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郑和首次出使,率领士卒27800人,修造大船62艘,他既是明朝奉敕的使臣又是船队军兵的统帅。他们经南海入西洋,途经苏门答腊、阿鲁(亚鲁)、旧港(三佛齐国)、满剌加(马六甲)、小葛兰(奎隆),达到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古里国。此后,明成祖在位时期,又先后六次遣郑和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至西域诸国,远至今西亚与东非,史料上记载的所经国家多至30余个。郑和的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同时,也使郑和认识到海洋以及海权的重要。他曾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同时,他还提出:目前,中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郑和的海洋观和海洋思想,即使以现代的政治和历史眼光来看,应当说也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引起明王朝统治者的重视。(5)衰落时期: 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世界历史上是封建主义开始解体,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清王朝反而因循守旧,反对变革,逆时代潮流而动。面对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与在世纪范围内的扩张,中国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顽固维护晚期封建主义统治,拼命压制在中国2/4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极力推行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航海事业也逐渐走向了衰落。中国航海主权的丧失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夺得在中国沿海五口通商特权,但不久发现若不能侵入内河,仍无法占领中国广大内陆市场,达不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目的。故于1854年,首由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旧约,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洋船进入内河,免征内地税等项,法、美、俄随声附合。清政府认为“是直欲于五口之外别生窥伺侵占之意”,严词拒绝。英、法便以“亚罗号船事件”和“马神父教案”为借口,于1856年10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武装占领广州城,又北上攻陷了天津、北京。英国送致各国驻华公使的照会说:这次战争的目的是:“坚持要允许英国臣民自由上溯中国各大江河,到位于它们两岸的各大商业城市去”。法国说:“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显见英、法侵略者是以盘踞广州,攻陷京、津为手段,而目的是以武装夺取中国的内河航行主权。战争中清政府张惶失措,妥协投降,于1858年6月13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英国夺得了在长江一带各口俱可通行的特权。其他三国分别得到可派军舰游弋长江,中外共管航道设施,洋人帮办海关,洋货进入内地税金全免,准许鸦片公开进口等权。至1861年3月25日,清政府委派江西布政使张集謦,与英使参赞巴夏礼,将《天津条约》中准英船通航长江的规定具体落实,便在九江签订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10款,因有未尽事宜,于10月9日又订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行章程》12款。同日,与非交战国也签订了《通商各口通共章程》。1862年11月再订《长江通商统共章3/4 程》。至此,赋与外国领事和洋人有操纵海关,管理长江航运的特权,对洋船内侵大开绿灯,形成各侵略者共管长江的局面,内河航行主权丧失净尽。同时,并通告各口岸“一切办法,南北各海口均照长江一律办理”。把丧权辱国的长江模式,推广到全国江海水域。中国海运业的发展中国的海运业发展经历了由经济建设初期到“大跃进”时期的海运业再到文革时期的海运业和改革开放后的海运业。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中国期刊发展史

1981年创得刊

1981年创刊的。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中国会计发展史文献综述怎么写

古代会计阶段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近 代 会 计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卢卡-帕乔利<-- #EndEditable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折旧的思想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划分资本与收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成本会计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现 代 会 计“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公认会计准则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1)利润必须实现:(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索引序列
  • 中国期刊发展史怎么写
  • 中国期刊发展史怎么样
  • 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怎么写
  • 中国期刊发展史
  • 中国会计发展史文献综述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