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

发布时间: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 ,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3-10-23在重庆市渝北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冉家坝旗山路252号科研楼。《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00112080180899A,企业法人郭媛媛,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期刊出版(按许可证核定的有效期限范围从事经营)。 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图文设计、制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会议服务;企业营销策划;环保技术咨询;环保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在许可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重庆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56237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88家。通过爱企查查看《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排名

推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下是关于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农业环境科学学报》(ISSN 1672-2043,CN 12-1347/S)是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全国性学术类科技期刊,由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月刊,大16开,20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征订,邮发代号6-64。历史沿革:原名《农业环境保护》,于1981年试刊,1982年正式按季度出版,1983年改为双月刊,2003年更为现刊名,2009年变更为月刊。内容形式: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类型包括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研究快报、学术争鸣等。主要栏目:专论与综述、污染生态、土壤环境、水体环境、畜禽环境、水产环境、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碳氮循环、面源污染、分析方法、环境影响评价。

这个比较杂,看你主要做那种资质的环评了,感觉现在涉及化工方面的最不好做。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于2013年9月创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出版社、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该杂志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指导刊,也是当前我国唯一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期刊,由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担任编委会主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梁鹏总工程师担任总编辑。环境影响评价致力于深入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标准、环评专业技术及学术动态、典型环评案例等环评领域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权威的政策解读和业务讲解,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人员搭建了解国家政策、研讨环评技术、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官网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3-10-23在重庆市渝北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冉家坝旗山路252号科研楼。《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00112080180899A,企业法人郭媛媛,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期刊出版(按许可证核定的有效期限范围从事经营)。 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图文设计、制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会议服务;企业营销策划;环保技术咨询;环保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在许可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重庆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56237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88家。通过爱企查查看《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doi:1016/004 Copyright © 2008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mould on finishes for indoor housing environments: Effects of the 2002/91/EC directive Marco D'Orazioa, , , Marco Palladinia, Lucia Aquilantib and Francesca Clementib a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es - DACS, Università Politecnica delle Marche, Via Brecce Bianche, 60131 Ancona, Italy b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gricultural-Engineering, Physic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Landscape Science - SAIFET, Università Politecnica delle Marche, Via Brecce Bianche, 60131 Ancona, Italy Received 15 May 2008; revised 3 November 2008; accepted 5 November Available online 21 November Abstract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growth rate of three species of mould on plasters, finishes and paints typically used in structures with heavy weight building The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erms of organic fraction of the materials) o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steps: –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 inoculation of mould spores (3 species) on 7 types of material (2 plasters, 3 finishes, 2 paints); – growth in a climatic chamber (23 °C and 90% RH); – analysis of the mould growth rate using various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alysis,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 Results show a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rganic substances contained in paints, plasters and finishes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This study is part of a more general research program which addresses the effects on indoor environment air quality based on the European directive 2002/91/EC This directive specifically indicates that energy consumption in buildings should be limited and sets threshold values for the thermal resistance of the building walls and As a consequence window manufacturers are improving the thermal property of windows by reducing the air permeability, which may increase the indoor and surface relative humidity percentage (RH%) an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uld in the indoor Keywords: Mould; Plaster; Paint; Biocontamination Article Outline Introduction Steps, materials, methods Steps Materials Methods Results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Growth rate of the moul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uld growth area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substances Conclusions References Introduction The tendenc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 in the EC member states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2002/91/EC directive [1] In fact, this directive fixed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which must be respected when building new structures and when renovating existing buildings so as to have a more effective reduc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he air-conditioning of indoor This strategy has, however, led to some undesired Windows manufacturers are currently producing systems with low permeability (class A4 UNI EN 12207, 2000)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thermal A reduction in permeability, in buildings which are already characterized by a limited amount of air exchange, can increase the indoor and surface RH% in winter [16] Consequently there may be an increased growth of mould species on some parts of the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s that favour the growth and the subsequent sporulation of fungi Rousseau [2] and Hud [3], indicate the following factors: oxygen availability; a suitable temperature range; a substrate of deposit that acts as nourishment;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humidity [4], [34] and [36] Krus et [5] have studied these conditions, together with a series of other specific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fungi: pH value and the roughness of the substrate on which the mould grows, the light, the biotic interaction and the exposure Baughman and Arens [6] have underlined that, although moulds can grow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0 °C and 40 °C, a range going from 22 °C to 35 °C can be considered optimal for the species that are most frequently found inside On the contrary, the level of airborne spores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conditions able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moulds, is dependent on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7] Adan [7] has verified that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buildings that offer favourable temperature conditions for the germination and the growth of mould on construction material and indoor environment Sedlbauer [8], [9], [10] and [11] has recently completed an importa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udy of models which are able to estimate mould growth inside buildings, classifying the various These different authors appear to be in agreement, however, in indicating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fungi require minimum levels of humidity in the support surface material in order to proliferate and these values vary for different species [6], [12] and [35] Ayerst [12] has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ideal conditions and the minimum values of humidity required in the substrate for mildew These experiments indicate a range between 71% and 94%, according to the fungi Moulds (typically present o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can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on the basis of their water activity (aw) [13]: primer colonizer or storage moulds, capable of growing at aw < 8; secondary colonizer or phyllophane fungi, requiring a minimum aw between 8 and 9; and tertiary colonizer or water-damage moulds, needing aw > The last class includes the most toxic mould species for human Although each species has a preferential humidity for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33] indicates an average RH% of 80% as the critical threshold for mould A reduction in moisture content in building materials to below 80% RH% is, therefore, the way to reduce mould Only a limi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inish materials on the g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percentage, of 可以的话留下你的联系e-MAIL 这种文章太多了 就随便搞了一篇的一部分让你看看·· 明天帮你找找!至于翻译的话比较困难··看情况,找到的话给你翻译个abstract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 ,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级别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 ,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于2013年9月创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出版社、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该杂志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指导刊,也是当前我国唯一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期刊,由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担任编委会主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梁鹏总工程师担任总编辑。环境影响评价致力于深入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标准、环评专业技术及学术动态、典型环评案例等环评领域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权威的政策解读和业务讲解,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人员搭建了解国家政策、研讨环评技术、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提供具体资料 我给你写 QQ345044394

奉上一篇: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摘要 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具体分析了当前公众参与所面临的问题:信息公  开不充分、公众参与形式单一、进入渠道和公众参与保障措施缺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问题与对策��  1 前言�  公众参与这个概念被引入我国,最早是在1991年实施的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  评价培训项目中提出的。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公众参与机制逐渐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但是就整体而言,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还很不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设计未能摆脱行政管制的框架约束,  仅在名义上扩大了运行中的社会卷入程度,增强了政治合法性,但也吞噬了公众参与的活力  ��〔1〕而且公众参与制度缺乏法律程序保障,这导致普通公众无法抗衡强势利益集团,公众参与流  于形式。一个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应该做到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并成为现行  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内容�  2.1 公众参与的内涵�  公众参与的内在性质是以社会公众的身份保护公共利益。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维护者是国家而不  是社会成员。然而,由于公共利益的相对独立和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强制性中介,可排斥公  众参与发挥作用��〔1〕�。公众参与就是公众要以制度主体身份参与到公共权力运作中,实现各方  代表能够在阳光底下,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形成利益博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公众参与的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由于技术要求含量高和存在着高度的利益冲突性,决定了环评工作带有很强的专业性质,  同时又必须注重多方利益的均衡。因此如何进行公众参与的方法创新,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将变得越发重  要。当前常用的公众参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社会调查,主要是通过访谈、信息、问卷或电话等方式收集  信息,常分为定式调查和半定式调查两种形式。  �〔2〕�。二、会议讨论,主要有专家咨询或审查和公众听证会等形式。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人由  于不满自己权益受侵犯而采取的信访、上访乃至直接对抗等方式。�  2.3 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  在近十年通过的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文件中,基本都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要求。但这些法律在公众  参与的可操作性方面有明显缺陷。即使是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存在诸多问题:公众参与地位不明确,公众参与无法达到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公众利益主体缺乏明确定义,参与过程缺乏利益刺激,利益损失无法得到赔偿;公众参与成本过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不充分�  公众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3〕一般公众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量。信息不公开,公众参与将是一句空话。目前国内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事实上对公共信息进行了垄断,并依靠它对决策权实现了垄断,从而许多公共事务的处理变成了在政府内部寻求处理。  �〔4〕在环评过程中,工程项目建设前一般不向公众发布,环评报告书亦不公开,只在开展环评工作时发放问卷或个别走访收集公众意见,有时甚至以专家意见代替公众意见。即使是当前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也存在着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环境信息的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随意性很大,可读性不强。还有一些部门打着维护国家机密的幌子,拒绝向外公布环境信息。造成许多网络系统成了摆设,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3.2 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公众参与度不足�  当前的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公众只有很小的协商参与权,仅限于接受调查,或参加相关的听证会或论证会。即使是参加听证会或论证会,与会人员的社会阶层和人数,也是由组织者自行决定,这常常引发对与会代表身份的置疑,削弱了会议的公正性。此外有些相关部门假借对公众专业知识的担忧,堂而皇之的漠视公众意见,公众的监督权受到蔑视。�  公众参与度不足体现在:介入到环评过程的时间较短;多为被动牵涉其中,主动参与的类型较少;各种环保团体和部分公众参与身份没有明确界定,主动参与缺乏进入渠道和信息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环保社团约有1600多个,其中全国性的环保社团有100多个,校园环保社团184个(截至2001年4月)  ��〔5〕�,而这些社团很少能进入环评工作。但在发达国家,环保社团和 NGO组织有明确的进入渠道。如法国,任何团体在内的公众可通过公众听证会等方式直接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其中环保团体除了可以依法提出反对意见和计划外,当行政机关认为业者所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完全或不正确时,往往由环保团体依法介人提供意见。同时环保团体能够在行政机关授权和付费下,拟订环境影响评价书  ��〔6〕在我国,专家评审是当前公众参与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专家的选择只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指定,虽然在新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参加评审的专家将从按国家环保总局规定设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择取,并对环评实施后仍产生显著不良环境影响的,要依据具体原因追究责任。但实际操作却很困难,部分专家在独立审查时会受到所在部门利益的压力,其独立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如何保障专家独立审查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失,以及如何对专家审查进行制度监督,法律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仅仅依靠专家的职业道德来确保审查的有效性,这就制度设计而言存在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  3.3 公众参与缺乏程序保障,公众参与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多限于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做到从法律机制、经费保障和可操作程序上加以细致立法规定。而有些国家和地方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例如美国于1978年颁布的《CEQ条例》对公众参与的程序作了详尽的规定。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定稿前,应征求相关联邦机关的意见、任何申请人的意见、公众意见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在任何情况下,其他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90天内对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主动表示意见。  ��〔7〕如果主事机关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没有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公众参与程序,造成信息损害或程序损害,或被认为有其他违法现象,有关利害关系人均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对环评中各个重要环节的公众参与予以了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规定也较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8〕而我国没有规定被检举方应如何处理公众意见,公众的检举并不能确定监管程序的启动。一般的公众或环保社团受限于力量分散或经济压力,很难抗衡经济强势的利益集团。再者,由于环境利益游离于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以外,政府官员又受到短暂任期政绩考核的压力,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压制公众的正当环境利益诉求,甚至打击报复信访、上访群众,造成公众参与风险过大,成本过高。��  4 公众参与的不足和改进�  公众参与作为独立的制衡机制,可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提高环境评价的有效性。但公众参与也存在各种不足:部分公众偏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和未来利益,造成社会整体利益损失;公众素质良莠不齐,对环评项目了解不一,易造成信息偏失,有效性降低;公众参与耗费时间多,费用较大,增加了社会成本。�  虽然公众参与的历史不长,其操作过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决不能成为对它敷衍了 事的借口。它代表着民主自治的方向,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1 转换观念,明确公众参与的地位�  当前公众参与机制所面临的困境,关键不在于其技术上的成熟与否,而在于政府是否愿意转换观念,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更多的让公众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力。环境利益的衡量如仅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决策,会受到信息不畅和决策者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产生决策的偏颇甚至故意的偏袒。而公众参与对决策程序的介入,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也增加了公众的认同,扩大了政府的代表性。�  2 广开渠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落实,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宣传环保知识,公布环保信息。当前要特别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将除国家机密以外的所有文件公开到政府网站,并要充分利用信息的便捷,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管,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3 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能起的作用也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是民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所需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民间组织的生活空间狭小。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政策,鼓励环保社团的发展,同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对决策的异议权。�  4 细化实施细则,用法律程序保障公众参与�  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细则,用法律条文明确政府、项目方、普通公众在环境评价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引人环境诉讼,或建立独立于政府的超然的环境仲裁机构,对环境纠纷进行仲裁。建立被告方举证责任制,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  参 考 文 献��  1.丁晓阳试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机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  2.陆雍森环境评价(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84~�  3.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2):83~�  4.吴敬琏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财经,2003,86(12):21~�  5.汪亦红试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保护,2002,7,30~�  6.王明远环境法论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环境报2001,3,�  7.张学超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比较,中国环境报2002,5,�  8.刘春华内地与香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环境保护,2001,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方案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影响项目建设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需要采取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及相关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经济分析。本讲重点介绍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 环境价值评价的主要方法 环境价值就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货币量化的价值,一般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环境价值进行量化。 (一)直接市场法 1.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 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能导致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的变动。2.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 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而给生产直接造成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测算),而且还表现为因环境质量恶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为人们过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损失等等。3.防护费用法 当某种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利用采取这些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费用法。4.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假如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那么就不得不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原有的环境质量得以保持。将受到损害的环境质量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5.影子项目法 影子项目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某一项目的建设会使环境质量遭到破坏,而且在技术上无法恢复或恢复费用太高时,人们可以同时设计另一个作为原有环境质量替代晶的补充项目,以便使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保持不变。(二)替代市场法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商品和劳务,它们是可以观察和度量的,也是可以用货币价格加以测算的,但是它们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价值变动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变动的方法,就是替代市场法,又称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力图寻找到那些能间接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并用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由于这种方法涉及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而且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往往十分困难,使得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可信度较低。(三)意愿调查评价法 如果找不到环境质量变动导致的可以观察和度量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能够直接定价,还是需要间接定价),或者评估者希望了解被评估者对环境质量变动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对被评估者的直接调查,来评估他们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这就是意愿调查评价法,主要包括: 1.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具体做法包括:(1)叫价博弈法。通过模仿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进行调查。调查者首先向被调查者说明环境质量变动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办法,然后询问被调查者,为了改善环境,是否愿意付出一定数额的货币(或者是否愿意在接受一定数额的补偿的前提下,接受环境质量的某种程度的恶化),如果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就再提高(在涉及补偿的情况下是降低)金额,直到被调查者作出否定的回答为止。然后调查者再变动金额,以便找出被调查者愿意付出的精确金额。(2)权衡博弈法。通过被调查者对两组方案的选择,来调查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调查者首先要向被调查者说明环境质量变动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办法,然后提出两组方案。其中,第一组只包括一定的环境质量,第二组除了——定的环境质量之外,还需要被调查者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或者给被调查者一定数量金额的补偿),调查者要求被调查者在环境质量与货币支出的不同组合中做出选择。如果被调查者选择了第一组,那就降低要求被调查者支付的金额(或提高给被调查者的补偿金额),如果被调查者选择了第二组,那就提高要求被调查者支付的金额(或降低给被调查者的补偿金额),直到被调查者感到无论选择哪一组方案都一样时为止。此时,调查者将所有的被调查者在第二组方案中愿意付出或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就可以得出上述环境质量差异的货币价值。 2.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些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中推断出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主要包括:(1)无费用选择法。要求被调查者在若干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但无论哪一组方案都不要求被调查者付款,而只要求被调查者选择由一定的环境质量和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或劳务(也可以包括货币)组成的组合。这样,被调查者对环境质量差异的受偿意愿,就可以通过他们对其它商品或劳务的选择表现出来。(2)优先评价法。首先告诉被调查者不同的环境质量(例如不同水质的自来水)的价格,然后给被调查者一个预算额,要求被调查者用这些钱(必须用尽)去购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一组商品。这样,被调查者对环境质量变动的支付意愿,就可以通过他们购买的商品组合表现出来。(3)德尔菲法。通过专家调查来获取环境质量评价的信息。 意愿调查评价法直接评价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理论上讲,所得结果应该最接近.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但是,必须承认,在确定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的过程中,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的,被调查者比调查者更清楚自己的意愿。加上意愿调查评价法所评估的是调查对象本人宣称的意愿,而非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意愿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因而调查结果存在着产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当调查对象相信他们的回答能影响决策;从而使他们实际支付的私人成本低于正常条件下的预期值时,调查结果可能产生策略性偏倚;当调查者对各种备选方案介绍得不完全或使人误解时,调查结果可能产生资料偏倚;问卷假设的收款或付款的方式不当,调查结果可能产生手段偏倚;调查对象长期免费享受环境和生态资源而形成的“免费搭车”心理,会导致调查对象将这种享受看作是天赋权利而反对为此付款,从而使调查结果出现假想偏倚。由此可见,如果不进行细致的准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出现重大偏差。所以在估算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直接市场法;如果采用直接市场法的条件不具备,则采用替代市场法。只有在上述两类方法都无法应用时,才不得不采用意愿调查评价法。

  • 索引序列
  •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
  •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排名
  •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官网
  • 环境影响评价期刊级别
  •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