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意义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意义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产物,如褶皱、节理、断层、叶理和线理等。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①原生构造是指在沉积作用或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②次生构造是指岩石、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石、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因此,原生构造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板块或古板块、造山带等;小至露头尺度的构造或手标本的组构,更小的构造甚至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和分布规律。(2)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地质构造的变形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

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混凝土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  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度较高的岩浆岩地基上,其余的绝大多数建于片麻岩、石英岩和砂岩上,而建于可溶性碳酸盐岩、强度低易变形的页岩、千枚岩上的极少。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根据不同成因类型岩土的建坝适宜性及其主要问题作简要概述。  【摘要】通过结合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不仅要了解地质也要了解设计,同时应当对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析,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选取合适的坝址。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利工程,坝址选取引言  水工建筑物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水工建筑物的建成,而使广大范围内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引起水库岸坡再造、水库渗漏、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等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否则,后果极其严重。在坝址选择时除了考虑主体建筑物拦水坝的地质条件外,还应研究包括溢洪、引水、电厂、航闸等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为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坝址选取的工程地质勘察  在自然界中,地质条件完美的坝址很少,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枢纽,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更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所谓&最优方案&是比较而言的,最优坝址在地质上也会存在缺陷。所以在坝址选择时,应当考虑不同方案,并采取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措施。因此,地质条件较差,预计处理困难,投资高昂的方案,应首先被否定。坝址选择时,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还要预计到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下面分别论述。1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围绕坝址或要开发的河段,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区域场地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战略任务。特别是地震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坝址和坝型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由地震部门提供,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此,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组织专门力量解决区域稳定性评价。2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条件是确定坝型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工程布置和施工条件有制约作用。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性、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河谷开阔地段,其阶地发育,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往往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古河道往往控制着渗漏途径和渗漏量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3岩土性质  (1)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我国东南沿海、华北和东北有不少大坝坐落在这类岩石上。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例如:桑干河干流上的山西省册田水库大坝坝基为新生代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极发育,坝基及绕坝渗漏严重,影响着水库效益  (3)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也是较理想的坝基。但是在这类岩体中选坝址,必须注意片理面的各向异性及软弱夹层的存在,选坝时,应避开软弱矿物富集的片岩(如云母片岩、石墨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在浅变质岩的板岩、千枚岩区,应特别注意岩石的软化和泥化问题。  (4)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过次生作用易于发生泥化。在坝址比选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此外,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和裂隙的发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渗漏。  另外,在坝址比选中,河床松散覆盖层具有重要意义。修建高混凝土坝,坝体必须座落在基岩之上,若河床覆盖层过厚,就会增加坝基的开挖工程量,使施工条件复杂化。所以当其他条件大致相同时,应将坝址选择在覆盖层较薄的地段。有的河段因覆盖层过厚,只得采用土石坝型。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4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坝址选择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对变形较为敏感的刚性坝来说更为重要。在地震强烈活动或活动性断裂发育的地区,选坝时应尽量避开或远离活断层,而位于区域稳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上。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5水文地质条件  在以渗漏问题为主的岩溶区和深厚河床覆盖层上选坝时,水文地质条件应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从防渗角度出发,岩溶区的坝址应尽量选在有隔水层的横谷、且陡倾岩层倾向上游的河段上。同时还要考虑水库有否严重的渗漏问题,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6物理地质作用  影响地址选择的物理地质作用较多,诸如岩石风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但从一些水库失事实例来看,滑坡对选择坝址的影响较大。在河谷狭窄的河段上建坝可节省工程量和投资,所以选择坝址时总希望找最窄的峡谷段。但是,峡谷地段往往存在岸坡稳定问题,一定要慎重研究。如法国罗曼什河上游一坝址,地形上系狭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岗岩和三叠纪砂岩及石灰岩构成。右岸是里亚斯页岩,表面上看来岩体较完整,后经钻探发现页岩下面为古河床相的砂砾石层,表明了页岩是古滑坡体物质,滑坡作用将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弃该坝址而另选新址。7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也是坝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坝体施工常常需要当地材料,坝址附近是否有质量合乎要求,储量满足建坝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是坝址选择应考虑的。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及运输条件对工程的质量、投资影响很大,在选择坝址时应进行勘察。结语  从实践表明,选择坝址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质条件在选坝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一个地质条件优良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因素、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  参考文献[1]卢元静.水利工程中的地质勘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8~119.  董在付.论述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1~33.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原计划设置10个方面构造地质讨论会,在会议正式召开后,只召开了综合讨论会1个、专题讨论会7个。共提交论文摘要206篇,其中,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方面的综合讨论论文就有60篇。由于会议时间安排的关系,在讨论会上宣讲的论文则少很多;邀请演讲的内容可能主要体现了主办者倡导的主流方向。在地区性(区域性)的学术讨论会上,也有大量有关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方面的论文。如亚洲大陆地壳的增长问题、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带的构造演化问题。从会场出席人员的情况看,对区域性专题讨论感兴趣的学者数量还多于一般泛泛的专题讨论,显示了学者更多关心的是与自己研究区有关的区域构造话题。一、主要研究进展情况在构造地质学综合讨论方面,提交的论文摘要很多,所涉及的讨论会也较多,特别是展板上的论文涉及内容丰富,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四个宏观构造区带:(1)沿特提斯构造带:喜马拉雅山脉(青藏和帕米尔高原)、扎格罗斯山脉、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研究;(2)环太平洋构造带: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国南海、越南和澳大利亚、美国西部(主要是加利福尼亚地区、阿拉斯加)、中美洲海沟和南美西部等地区的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研究;(3)原大西洋、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涉及阿巴拉契亚山脉、纽芬兰、英国加里东山脉、挪威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构造演化研究,以及乌拉尔山脉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等诸多方面;(4)有关壳幔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2D和3D的计算机数字模拟。在论文的论述内容方面,涉及地质学的诸多学科,反映了不同专业学者对区域构造演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其中,在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论述方面,充分利用了地层学、岩石和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数据和构造地质学研究所获得数据资料;综合论述的内容丰富、讨论深刻,资料翔实。在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从地表到深部的构造与结构研究方面,提交的论文摘要较多,但主要讨论的地区则集中于大西洋沿岸地区。内容既包括地壳尺度上的思考和论述,也包括利用深部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对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讨论。在增生造山带的特征与过程研究方面,论文主要集中于中、新生代以来,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地壳增生,以及围绕古老大陆地壳增长的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在深入开展古老造山带逆冲褶皱带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构造岩浆活动在地壳增生方面的作用。在大陆裂解边缘的洋—陆转换研究方面,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岩石圈减薄、被动大陆边缘裂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计算机3D模拟。在海、陆区的褶皱逆冲断裂带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特提斯构造带的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如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地区。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也非常深入,研究内容则着重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地球动力学讨论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和3D模拟研究成果。在俯冲带的三维样式、动力学模型、构造重建的观察研究方面,较多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和岩石流变学知识,同时对俯冲带结构、建模方面进行的计算机3D模拟研究。在变形研究的数字化类比与模拟研究方面,着眼点依然是从宏观构造的地壳尺度进行讨论,以及利用区域岩石学资料和岩石流变学知识进行计算机3D模拟。在有关全球构造的新理念研究方面,讨论内容活跃,包括行星尺度构造类比,全球构造、构造活动与海啸,海平面变化诱发机理等新大地构造理论,以及地球动力学机制和有关构造学的一些新看法和新理念。也有学者探讨深部构造与油气田形成的关系,论文内容涉及面广,学术思想活跃。挪威作为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办国,通过区域性专题讨论的形式,深入、系统地推出了挪威地学界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前寒武纪地质、古生代地质、中、新生代地质和对加里东运动构造演化的系列研究成果。内容既涉及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代地质,也涉及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等诸多方面,资料的翔实程度反映了挪威地调、科研和大学等机构,在区域地层划分、区域地质构造、岩石与矿物学、同位素测年、计算机3D模拟和构造时空演化研究方面的理论水平。有关构造地质学方面展板介绍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内容也集中于全球著名构造带(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带、古亚洲洋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带)、中生代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带(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趋势。同时,还有一些关于构造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关系的研究论文成果。这些成果论文既反映了地质学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差别。展板上较多地反映了地质学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包括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利用和2D或3D模拟研究成果。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展出的成果和提出的发展计划依然代表了地学发展的方向,反映了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反映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应对社会发展的地质调查工作思路。整体上体现在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环境、地质灾害;更加关注矿产资源配置和环境问题治理的全球化。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全球构造理念在不断深化,美国地质调查局关心的事物和问题更多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尺度地质工作战略。在地质工作的理论研究、新方法技术应用和开拓新领域方面,美、英、法等国依然有其先进性。发达国家的地质工作更多与环境灾害联系在一起,更加重视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和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研究工作。先进国家的地质工作视野较发展中国家更宽阔,更注意全球性和综合性研究,更注意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二、主要建议通过参加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各类会议,聆听论文报告,浏览论文摘要和展板论文内容,使我们感到在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方面,国际地学界的研究内容主要反映在理论创新研究、区域性深化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反映其工作的层面更高,自主性更强,计算机技术应用更多,也更关心构造地质与人类生活资源、环境的关系;其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成果的深入程度都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水平也很高,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在反映国家意志的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工作程度较高,系统的地质编图工作成果较突出。本次大会反映的另外一个地质工作特点是国际区域协作更加突出。这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和需求性有关,也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国际地学合作,在国际地学发展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主体。在公益性和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和组织实施中,有关调查与研究结合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下气力处理好地质调查工作中的调查与研究的结合。在强化地质调查工作成果数据质量的同时,应当鼓励和引导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创新;应当注意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紧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注意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性,地质调查研究命题的攻关性和理论方法的应用性。在研究内容和命题方面,我国有自己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与需求,有自己的国家地质工作目标。在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研究方面,建议重视与青藏高原地壳隆升有关的构造演化研究、重视古亚洲洋构造演化与成矿条件的研究、重视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先进的方法技术,注意更多地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模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在公益性和基础性地质工作中重视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为找矿工作服务的同时,也必须前瞻性地注意公益性和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成果数据与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需求关系和资料的积累。(张允平执笔)

构造地质学论文选题

五十年代初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加之苏联大地构造派理论的传入与影响,虽然有其“一边倒”的负面影响,但确实活跃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界的学术气氛,有的中国大地构造学家,把1949—1966年划分为中国大地构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之一,为大发展和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一时期,确实是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形成的前夜,蕴育了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在中央提出科学文化艺术界贯彻“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方针的感召下,中国大地构造学确实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显现在地质科学的学术刊物上最为明显,新中国诞生之前主要两个学术刊物上发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论文零星可数,而解放后,则急剧增多,以《地质论评》在1957年第17卷上就发表有关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论文23篇,随着《中国科学翻了身的中国地质学》在这一领域有明显的反响,其中有:黄汲清的《中国西北部新构造运动几种类型》;陈国达的《论中国东南沿海区大地构造性质》;向鼎璞的《新疆大地构造轮廓》;王曰伦的《燕山运动之意义》;马杏垣的《山西五台山区构造特征及深岩历史》;李春昱的《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王鸿祯的《中国东部元古代褶皱带》;冯景兰的《我国新构造运动在地貌及其有关方面的证据》;金伯良的《甘肃走廓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与意义》;王建章的《河西走廓一带地质力学的探讨》;王钟堂的《山西大同煤田地层及构造》;袁捷的《贺兰山北段地质构造》;谌义睿的《新疆大地构造与矿床关系》等。这些论文基本代表了当时不同论点的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的观点,起到了相互交流,博采众长,有力地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为后来的学派的林立,奠定了基础。从1949—1959年间,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后改名为《地质学报》上发表的有关大地构造论文共30余篇,不包括前述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的专文8篇,诸如沙茨基、杨申、霍姆多夫斯基,其中别洛乌索夫就有5篇专文发表,我国学者的论文题目如下:李春昱的《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的分布》(30卷1,1950年)潘钟祥的《东亚造山运动及花岗岩侵入之规程》(30卷1,1950年)刘之远的《湖北西南部地质构造》(31卷1,1951年)李四光的《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33卷4,1953年)黄汲清的《鄂尔多斯地台西沿的大地构造轮廓和寻找石油的方向》(35卷3,1955年)喻德的《中国大地构造与矿产分布》(34卷3,1954年)翁文波的《介绍苏联从大地构造研究石油资源的理论》(34卷3,1954年)张伯声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基本特征”读后》(34卷3,1954年)李四光的《施卷构造及其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34卷4,1954年)张文堂的《几个“诱导”多字型构造》(35卷2,1955年)王鸿祯的《从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岩层发育论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35卷4,1955年)孙殿卿等的《河北蓟县迁西间山字型构造的商讨》(36卷1,1956年)周圣生的《湖北东南地质及其构造特征》(36卷1,1956年)袁复礼的《新疆天山北部前拗陷带及准噶尔盆地陆台地质研讨报告》(36卷2,1956年)李四光、黄孝葵的《莲花状构造》(37卷4,1957年)陈国达的《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39卷3,1959年)黄汲清的《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及其特点的新认识》(39卷2,1959年)

1955年中国大地构造学家张文佑院士主编和翻译了《地壳发展的规律性与区域大地构造》文集。本书选择了苏联地质学家有关大地构造方面的论文10篇,主要是论述了天体演化学与地球构造问题、地壳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特别是介绍了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的研究,以及中国地台的构造和地盾的历史。这本译文集出版后,多次印刷,广为我国地质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参考与使用。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首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时,构造专业指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笔者也参与了其中“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地质构造”的编辑与翻译。文集中,既有苏联大地构造学家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涉及一些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和轮廓,其中特别是显示出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的观点和认识。论文如下:ОЮ施密特天体演化学及地球构造 ПH克鲁泡特金地壳发展的若干一般性规律 EB巴甫洛夫斯基地球的大地构造纲要图 BB别洛乌索夫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的问题 BB别洛乌索夫大地构造 BE哈茵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 BM西尼村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 BM西尼村论中国地盾的历史 ЮM谢音曼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地质构造 BT莫尔多夫斯基)。10篇译文中,其中ПH克鲁泡特金的《施密特天体演化学及地球构造》一文,是着重论述了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ОЮ施密特关于宇宙成因、天体演化学说及其地质论证。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展了宇宙成因、天体演化以及地球起源的学术论战,施密特的天体演化学是当时论战中具有代表性的宇宙论观点,而像琼斯(Jeans)、杰弗瑞斯(Jeffrey)、以及Bг费森柯夫(Фсенков)等炽热物质团块形成的理论均受到施密斯的否认和批判。施密特在文中,着重论证了“致密地核的形成及地球半径渐次收缩”,以及“矽铝层的花岗岩——沉积岩石圈的不连续分布及大陆合成问题”。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一些天体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对施密特的论点提出质疑,以及尖锐的批评,指出施密特的论点,是反映出当时苏联学派的偏见;关于施密特院士的地球起源论点将在下面的《地球起源学说四讲》中阐述。一篇选自《野外石油地质工作者手册》的、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茵所著《大地构造》一文,主要论及了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类型和特征,运动形式,褶皱构造及其分析和研究方法等,以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图解,深入浅出地阐明大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运动形式,是一篇大地构造学专业以外地质工作者了解和运用大地构造知识难得的篇章。文集选译了别洛乌索夫两篇论文:《地球的大地构造纲要图》,《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问题》。这两篇论文,代表了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偏向于地球物理的别洛乌索夫理论代表作。别氏在文中引述了施密特的地球由微小星际物质形成的假说,也引述了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派的代表人物的HC沙茨基院士有关地壳运动发展的观点,这使中国地质学家了解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不同的论点和假说。文集中,选译三篇有关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发展概况以及中国陆台、中国地盾的发展及其历史的论述,代表了早期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认识和观点:一篇是选自《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认为中国地域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地质结构,包括有中国地台(地壳稳定、不活动部分)及其周围喜马拉雅—昆仑活动带和阿尔泰—天山活动带,年轻的、至今还保持有巨大活动性的台湾岛(阿尔卑斯褶皱带);中国地台及其活动带,又分解出许多结构性质和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带。文中附有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集中反映了一些苏联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认识和观点。一篇是西尼村的《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论述了中国陆台至前寒武纪至中生代和新生代期间的发展、演变;作者根据中国地质历史的基础,还提出了中国陆台及其内部大山脉构造的理论观点。作者从中国地质学家早期论著认识中国四大块地盾构造:山东及其邻区地盾、鄂尔多斯地盾、塔里木地盾及华南地盾论起,一直论及到中国陆台新概念及其最基本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各阶段。最后一篇是选译专门从事于中国地质研究的苏联学者ЮМ谢音曼教授,专门论及到《论中国地盾的历史》。

这方面首推中国地质学创建者之一、翁文灏最为杰出,1921年在《地质汇报》第3号上发表了《甘肃地震考》,他以近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论述了地震现象,特别在第四部分中说:“……此盖地壳构造,新经变动,基础未固,易生摇撼也。由是理论,穷其究竟,大抵甲类地震,原于外力,即所谓动力起于地质构造之外(诸如:壳内火山喷发,岩浆上冲等);而地质构造,特予以易受动力之弱点;乙类地震,则震动之因,在地质构造之中,原动力之力,即自地质变动之日,虽无外力,亦将自动……”。简要分析,表明作者对构造地质起因,并提出地壳内外变动,决定地震的强弱和频率以及性质、烈度震级等。文中还引述了1913年出版的上海黄司铎编的,JTHGauthier校补的,法文《中国地震表》(Catalogue das tremblenents de Terre Signales en Chine Dapres les sourees chinoises)集古今图书之大成,值得参阅。1922年他在出席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13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发表了《中国地质构造对产生地震的影响》,最早向国际上介绍中国地质构造格局及与中国历代地震的影响,受到重视。论文发表在《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1922)。1933年在《会志》上发表《地震对中国某些地质构造的影响》(《会志》2卷3-4),文中附有一张珍贵的中国地震分布图,突出地反映出大地震与大断裂的密切关系,并按其构造特点划分若干地震带,列举出各地震带的历史地震震中表,同时文中还对云南洱海大地震研究成果做了介绍,翁文灏先生作为中国地震构造研究的创建者,是当之无愧的。1938年常隆庆在《地质论评》第3卷3期上发表《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中,论及了地震地质构造的特点。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等,也对荷泽地震做过调查与研究,较早地提出断层错动是发震的主因的科学论断;1940年米尼尔、李亚卫在《地质论评》5卷第5期上发表《地震与地动》,文中高度评价德国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所倡导的活动论和大陆水平运动,同时也评述了美国泰勒和乔利以及奥地利著名学者休斯及其《地球的面貌》对地震构造理论的推动与影响;1947年王竹泉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河北滦县地震》等。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依据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当然是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了 。 首先从理论上结合你要研究的论题,说说你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填补了理论界的什么空白,或者说你的理论有什么创新之处。实际方面说,肯定就是你的研究对于指导实践有多大作用之类的,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具体的都要结合你自己的论文啊 建议去知网上下载一些相近的论题,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写的,借鉴别人的,再加上自己的特色。望采纳!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方向

未来的发展方向:(1)构造地质学研究要尊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规律,注重观测(不是观察,观测强调了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统一。 (2)构造地质学依然要继续坚持为国家服务。 (3)加强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测计划的重要性,扭转我国在海洋权益保护方面的被动困难局面。 (4)强调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从浅部到深部的认识过程,认识浅部和深部的响应。 (5)培养地质学人才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国际化视野、扎实基础以及动手能力。 (6)高度重视野外观测(基础),加强实验和模拟研究(拓展理论),逐渐摆脱长期套用外国理论模式的弊端,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创新的基础是求实。研究内容:地壳或者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构造。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的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望楼主采纳···我们可以互相交流。

是不是类似这些: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及第四系(Q)。将各地层岩性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主要为残坡积土层。岩性为褐黄色粘土及砂质粘土,断续夹分布不均的碎石及块石,结构松散。厚度0~6m,零星分布于洼地及平缓斜坡地带。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2、下三叠统夜郎组(T1y) 出露不全,仅出露本组的沙堡湾段T1y1和玉龙山段T1y2,简述如下: 沙堡湾段(T1y1):厚约3-8m黄灰、灰色钙质泥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与下伏地层(P3c)为整合接触。 玉龙山段(T1y2):灰、浅灰色薄~厚层状石灰岩,隐晶及微细晶结构,局部层间夹暗紫、深灰色泥质条带,顶部夹生物碎屑灰岩,下部灰岩含泥质较重,厚度约240-280m。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晶至中晶石灰岩,灰岩内断续见燧石结核、团块及条带。产较丰富的较大个体海相生物化石,与下伏地层(P3l)为整合接触。厚约38-43m,一般厚约40m。 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灰色、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及石灰岩、菱铁质灰岩等组成,底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该层为本区含煤地层,产丰富的蕨类植物化石及腕足类动物化石。厚度约60-70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浅灰色、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细晶石灰岩,产较丰富的腕足及蜓科动物化石。出露于矿区北西面。厚大于100m。 二、地质构造 位于安底背斜东翼临近北端。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85~100°,倾角9~10°,一般7°。区内断层不发育,据对采煤巷道调查了解,采煤中局部见一些小的断裂,长数米~数十余米不等,断距3~8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 参照矿区外围资料成果,结合矿区情况确定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其与矿床充水的关系 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零星分布于洼地及平缓斜坡地带,主要为残坡积土层。岩性为褐黄色粘土及砂质粘土,断续夹分布不均的碎石及块石,结构松散。厚度0~6m,一般厚约5m。该层为透水性好、含水性差,富水性较弱。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隔水层:出露于矿区外围东部,上部为浅紫、紫红、灰色薄层状泥岩,中上部为灰色灰岩。分布于矿区北东侧,出露不完整,厚大于200m。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及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岩溶裂隙含水层:玉龙山段和长兴组岩性和富水性相近,且二层之间仅有3-8m厚的沙堡湾段(T1y1)隔水层相隔,岩性为浅绿色钙质泥岩。在采空顶板破坏作用下,T1y1易变形破坏,并失去隔水性,所以将玉龙山段和长兴组合并为同一层来研究,把两层统称为“T1y2+P3c”岩溶裂隙含水层。 玉龙山段(T1y2):出露于矿区东部,岩性主要为灰、浅灰色薄~厚层状石灰岩,隐晶及微细晶结构,局部层间夹暗紫、深灰色泥质条带,顶部夹生物碎屑灰岩,厚约240-280m。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晶至中晶石灰岩,灰岩内断续见燧石结核、团块及条带,厚40m。 “T1y2+P3c”层富水性中等~强,平面上分布于矿区东部大部分地区,节理、裂隙较发育,富水性中等,于矿区西部有4个泉水点,即S1、S2、S3、S4,涌水量分别为50、53、85、05l/s。T1y2+P3c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届时“T1y2+P3c”层内地下水将通过导水裂隙带及冒落带进入井巷,对矿床充水产生影响。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裂隙含水层:灰色、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及石灰岩、菱铁质灰岩等组成,厚度约40m。区内无泉点出露。该层总体富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含煤岩系总体构成了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在未来采掘过程中,地下水可直接进入井巷对矿床充水。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为深灰色细晶灰岩,厚度>100m。该层地表岩溶较发育,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强,含水极不均匀,未来采掘过程中地下水突破该隔水层进入矿井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大,故在本矿区中将该层定为矿床下部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 2、构造断裂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界范围内断裂不发育,对矿层充水性影响小。 3、地表水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内无地表水体,季节性溪沟对矿床充水性影响较小。 4、生产巷道及老窑水文地质情况 据收集资料:根据云丰煤矿原生产情况,矿井正常涌水量:QB=0m3/h;最大涌水量:Qmax=0 m3/h。周围开采老硐(LD1、LD2)均为斜井,有一定积水,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涌水量大小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水主要来自煤层顶板渗透水及采空区积水。 根据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过去采煤时形成的大量采空区或老窑,由于含煤岩系隔水性好,储水性也较好,老硐中可能储集大量的老窑水,矿山开采时应注意。 5、充水因素分析 大气降水:区内部分大气降水通过冲沟汇入溪沟,部分补给地下水。雨季时大气降水可能在洼地汇集,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大气降水是矿区内各岩组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当由于采空冒落及由此产生的导水裂隙带发展到地表时,大气降水则可通过此途径间接进入矿坑。 地下水:含煤岩系虽然富水性弱,但其内的地下水将直接进入矿坑。P2c+T1y2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富水性中等~强,地下水可能通过塌陷带、导水裂隙带进入矿坑,对C5、C8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C8煤层距P2m灰岩顶界0~0 m,如底板遭受破坏后地下水可能进入矿坑造成充水。 老窑积水:矿区范围内开采C5、C8煤层留下的老采空区面积较大,老窑积水是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最大的威胁。矿区范围内沿各煤层露头线从南到北民采时间较长,老硐较多,由于停采关闭多年,坑中都有积水,坑中积水部分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来源于岩层地下水渗透长年累月积聚而成,其量难于估算,采矿时存在老硐积水导致突水事故的发生,业主应引起重视。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区内主要为P2c、T1y2岩溶裂隙含水层及老窑水对矿床充水。根据现行规范的划分标准,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定为第三类第一、二亚类第二亚型,即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顶底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 还差个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来源:

我还是觉得01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方向比较好!

  • 索引序列
  •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意义
  •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
  • 构造地质学论文选题
  •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依据
  • 地质构造论文选题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