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国水文杂志官网

美国水文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美国水文杂志官网

不清楚啊,就知道是核心期刊,我也刚投稿去了呢,还没恢复呢!

在杂志铺上面看见了,应该是《水文》杂志内容是电力/水利工程科技专业资料。但不能确定但是希望能有帮助。。。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和引导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表6-1列出了美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特征和水文地质发展特点。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始终把地下水资源评价作为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早期在一些地区进行的地下水调查工作成为全国地下水调查的起点,例如Darton在中部大平原的地下水调查、Mendenhall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的地下水调查[1]。Meinzer自192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报告,首次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估。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USGS以州为单位先后对各个州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调查,采用均衡法对各个州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初步估算。20世纪70年代USGS对全国21个区域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评价工作,在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和地下水区划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排泄等地下水均衡要素进行了估算,提出了地下水优化管理的对策。1978年USGS启动了“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项目(RASA)”。RASA项目历时近20年,调查和研究了全国28个以流域为单元的含水层系统。该项目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地下水开发前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确定了地下水补给、排泄和均衡要素的变化,使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精度得到显著提升。以RASA项目成果为基础,从1990年到2000年先后编制出版了各个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图集。美国地下水图集采用不同的比例尺(1∶250万~1∶10万)集中展示了地下水调查和研究成果。继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项目(RASA)之后,USGS于1998年启动了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计划(GWRP),调查的范围从过去的以州为单位改变为整个含水层系统、水文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所面对的问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2]。随着人们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水文地质工作开始由过去的以资源为重逐渐转变为资源和环境并重,近年来日益重视地下水的生态作用。1992年,美国颁布了《国家地质填图法》,设立了以美国地质调查局为主导的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将全国的地质填图工作统一起来。水文地质属于地质填图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任务是通过1∶4万比例尺为主的水文地质调查,建立地下水运动的三维地质框架。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2007~2011年)确定,到2010年所建三维地质框架将覆盖美国含水层的12%。英国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水平较高,1∶5万比例尺新一轮工作完成了国土面积的65%以上。在城市填图中根据具体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进行专门填图。法国开展了1∶5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填图,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了全国范围地下水氮化物和亚硝酸盐的调查工作,建立了法国地下水资源水质数据库。印度完成了大部分国土1∶5万或1∶3万比例尺的系统填图,1994年开始进行第二轮地质填图,重点是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方面的调查。日本在完成本土水文地质填图的同时,进行了列岛及其周围海域地质调查。日本特别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每5年开展一次水质调查。表6-1 美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水文地质调查发展特点综合学科本身、实践应用、发展驱动力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国际水文地质调查可能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资源和环境、生态并重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应用研究主题。地下水管理既要保障社会稳定的水供给,又要不影响未来长远的水资源利用,避免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大幅度降低。这项重要的主题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蓄和协调开发;地下水含水层获得补给的途径和机制;近河岸带和生物栖息地地下水水质保护,恢复由于人类影响而退化的地下水含水层;影响地下水资源利用和分配的社会-经济规律和管理模式;地下水疏干区的定量跟踪和调控;岩溶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的保护性开发等。(2)近地表水文地质过程成为水文地质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理论研究主题。近地表地质圈包括土壤、包气带、浅层地下水、生物栖息地、湿地、河溪下层区和农业用地等。包气带是介于潜水面和地表之间的多孔介质,化学风化、有机质分解、氮素固定等其他化学物质循环过程均发生在包气带,也是地下水补给、污染物向地下水运移的必经之路。湿地和河溪下层区是水生生态环境向陆地生态环境的过渡区,是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的交叉领域。农田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物栖息地。以前灌溉工作者所采取的措施集中于局域尺度。因此,灌溉农业管理应从区域水文地质系统的尺度着手,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水文地质学与土壤学、地貌学、农学、生态学进行交叉渗透[3]。(3)利用新技术进行地下水监测、调查和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学技术方法发展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对水文地质系统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和调控,还是及时发现和预测社会经济活动对水文地质系统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都需要对水文地质要素进行长期准确的监测。水文地质要素动态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和自动化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是地下水调查和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同位素技术和遥感技术将继续发展,越来越多地用于地下水调查和研究。基于GIS的模型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水文地质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工具。(4)水文地质系统微生物研究和海洋水文地质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化学风化、土壤形成、石油沉积、物质循环等水文地质过程中,微生物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关于微生物作用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目前,微生物在用于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海洋水文地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多地了解海洋海底岩层中的流体-岩石作用机制,揭示地壳作用机理,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

美国水文杂志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和引导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表6-1列出了美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特征和水文地质发展特点。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始终把地下水资源评价作为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早期在一些地区进行的地下水调查工作成为全国地下水调查的起点,例如Darton在中部大平原的地下水调查、Mendenhall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的地下水调查[1]。Meinzer自192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报告,首次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估。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USGS以州为单位先后对各个州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调查,采用均衡法对各个州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初步估算。20世纪70年代USGS对全国21个区域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评价工作,在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和地下水区划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排泄等地下水均衡要素进行了估算,提出了地下水优化管理的对策。1978年USGS启动了“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项目(RASA)”。RASA项目历时近20年,调查和研究了全国28个以流域为单元的含水层系统。该项目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地下水开发前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确定了地下水补给、排泄和均衡要素的变化,使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精度得到显著提升。以RASA项目成果为基础,从1990年到2000年先后编制出版了各个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图集。美国地下水图集采用不同的比例尺(1∶250万~1∶10万)集中展示了地下水调查和研究成果。继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项目(RASA)之后,USGS于1998年启动了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计划(GWRP),调查的范围从过去的以州为单位改变为整个含水层系统、水文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所面对的问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2]。随着人们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水文地质工作开始由过去的以资源为重逐渐转变为资源和环境并重,近年来日益重视地下水的生态作用。1992年,美国颁布了《国家地质填图法》,设立了以美国地质调查局为主导的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将全国的地质填图工作统一起来。水文地质属于地质填图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任务是通过1∶4万比例尺为主的水文地质调查,建立地下水运动的三维地质框架。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2007~2011年)确定,到2010年所建三维地质框架将覆盖美国含水层的12%。英国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水平较高,1∶5万比例尺新一轮工作完成了国土面积的65%以上。在城市填图中根据具体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进行专门填图。法国开展了1∶5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填图,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了全国范围地下水氮化物和亚硝酸盐的调查工作,建立了法国地下水资源水质数据库。印度完成了大部分国土1∶5万或1∶3万比例尺的系统填图,1994年开始进行第二轮地质填图,重点是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方面的调查。日本在完成本土水文地质填图的同时,进行了列岛及其周围海域地质调查。日本特别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每5年开展一次水质调查。表6-1 美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水文地质调查发展特点综合学科本身、实践应用、发展驱动力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国际水文地质调查可能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资源和环境、生态并重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应用研究主题。地下水管理既要保障社会稳定的水供给,又要不影响未来长远的水资源利用,避免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大幅度降低。这项重要的主题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蓄和协调开发;地下水含水层获得补给的途径和机制;近河岸带和生物栖息地地下水水质保护,恢复由于人类影响而退化的地下水含水层;影响地下水资源利用和分配的社会-经济规律和管理模式;地下水疏干区的定量跟踪和调控;岩溶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的保护性开发等。(2)近地表水文地质过程成为水文地质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理论研究主题。近地表地质圈包括土壤、包气带、浅层地下水、生物栖息地、湿地、河溪下层区和农业用地等。包气带是介于潜水面和地表之间的多孔介质,化学风化、有机质分解、氮素固定等其他化学物质循环过程均发生在包气带,也是地下水补给、污染物向地下水运移的必经之路。湿地和河溪下层区是水生生态环境向陆地生态环境的过渡区,是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的交叉领域。农田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物栖息地。以前灌溉工作者所采取的措施集中于局域尺度。因此,灌溉农业管理应从区域水文地质系统的尺度着手,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水文地质学与土壤学、地貌学、农学、生态学进行交叉渗透[3]。(3)利用新技术进行地下水监测、调查和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学技术方法发展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对水文地质系统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和调控,还是及时发现和预测社会经济活动对水文地质系统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都需要对水文地质要素进行长期准确的监测。水文地质要素动态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和自动化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是地下水调查和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同位素技术和遥感技术将继续发展,越来越多地用于地下水调查和研究。基于GIS的模型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水文地质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工具。(4)水文地质系统微生物研究和海洋水文地质研究成为水文地质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化学风化、土壤形成、石油沉积、物质循环等水文地质过程中,微生物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关于微生物作用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目前,微生物在用于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海洋水文地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多地了解海洋海底岩层中的流体-岩石作用机制,揭示地壳作用机理,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

1991年,美国水文科学国家委员会提出水文科学研究的五大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其他的不太清楚。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现状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水资源现状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美国水科学与工程杂志官网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美国水科学与工程杂志,缩写(AJWSE),如上图。其英文简介:American Journal of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WSE) is a peer-reviewed, 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that publish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as well as review articles dealing with all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ter science and 大意:美国水科学与工程杂志(AJWSE)是一份经过同行评议的国际性的开放获取期刊,它主要刊发原创性的研究文章,并对所有相关水科学和工程研究方面的文章给予回顾与评论。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158-2742] 获取全文,请点击: DOAJ开放获取期刊指南收录起始年 2010获取全文,请点击: 网上免费电子期刊目录收录起始年 2010 卷: 1 期: 1非SCI,尚无影响因子,谢谢

美国水利科学与工程杂志官网

清华北大都是中国顶级大学,清华的工科实力更强,北大的综合性更强。1、教育部第四次评估A+学科排行:北京大学拥有21个A+学科,清华大学拥有21个A+学科,两所大学不相上下。2、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数量排行:北京大学拥有41个双一流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清华大学拥有34个双一流学科,排名全国第二。北京大学占优。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清华大学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2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北京大学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5个。4、在世界学科排行榜上的表现。在软科2017年世界学科排行榜中,北京大学总上榜数42次,清华37次,北京大学拥有前50名的学科15个,清华大学23个,其中清华大学拥有前10名的学科数8个,分别为通信工程(世界第1),机械工程(8),电气电子工程(7),土木工程(6),化学工程(8),纳米科学与技术(6),仪器科学(3)。北京大学的纳米科学与技术位居世界第7位。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中国最高学府。清华是工科第一,理科文科北大第一。北京大学属于综合的类型,强于理科、文科和医科。北大的理科国家重点学科有26个,全国第一;文科重点学科29个,全国第一。医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全国第一。文科和理科(哲学、经济管理、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科学)是全国最好的。清华属于理工的类型。工科(电气、水利工程建筑、土木工程、经济管理、机械、力学、计算机、电子信息、核能等。)那就当属清华。清华是工科大学,强于工科,工科有国家重点学科38个,全国第一。

首先,清华和北大在学科特点上的区别。如果从大学性质上来看,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都属于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北大和清华在学科方面是各有倾向的。北大的主要特点是文科强、理科好、医科优。清华的特点是在工科方面优势明显,同时,清华的法学和经管也非常知名。如果你在高考填志愿时,想读文科或者是经管,毫无疑问,选择北大可能优势更足。如果在高考的时候,想选择数理化,北大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可是,如果你在高考填志愿时,希望填报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或者是学建筑学电气化,清华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你的首选。如果你想学医,毫无疑问能选北大就不选清华,虽然清华同样和协和搭上了关系。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参考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的数量,清华和北大都各有21个A+学科。文科方面,北大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世界史、中国语言文学都是A+学科,文科类A级学科的数量对清华形成了碾压势态。但是,清华在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方面,都是A+学科,在这方面北大同样完全没有招架之功。但是,在医学方面,北大却拿到了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这两个A+学科。其次,从大学国内外排名来看,总体上,清华大学的国内外排名几乎全面高于北大。比如,泰晤士2020年亚洲大学排行榜,清华第1、北大第2。QS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世界第15,北大第二23。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名列第28、北大第51。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名列第29,北大名列第49。再次,从校园环境来看,清华大学的校园比北大要大,北大校园有点小,当然,北大未名湖比清华荷塘大。校园大,对于体育方面的要求也更高,比如,想要从清华顺利毕业,学会游泳是必须的,还要学会长跑。相比之下,北大对体育方面的要求就低得多。最后,从学习氛围方面来看,清华的学习氛围可能会比北大的学习氛围好。当然不管是清华还是北大的学子,学习的发奋程度都很高,但很显然,清华同学更用功。比如,每年的特奖评选,清华的评选堪称神仙打架。在北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同学,辛苦指数也比较高,但总体而言,北大同学的生活仍然比较精彩。相比之下,清华同学为了学习,整体上付出更多。而且,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学习“大牛”随处可见,一不小心就被打击和碾压了。

你是说的 美国化学学会(ACS)出版的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吗,这是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顶尖(抑或是目前最佳)的杂志,无疑是正规杂志。

美国水文杂志排名

US News上有它们的排名,这些排名大体上靠谱,楼上也说了,但是不一定完全科学,因为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各个方面的自然基础学科,那地球的各个方面,其实差别蛮大了,所以它下面的子学科,互相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手段,都不一样,这样综合在一起排名,对一些学校不公平。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子学科之一,它的下面,还有下一级的子学科,相互差别,也是天差地别,比如你让矿物学的教授,去做古气候学的课题,他都不一定会。所以还是要根据你的方向,去分开找学校了。比如地球物理是Berkeley和MIT最好,环境地质是Stanford和Syracuse,海洋学MIT、TAMU和UCSD,古气候是UChi、UMich和Wis-Madison,石油地质有Stanford、PSU和UT Austin,经济地质是UT Austin、UMich和Stanford,古生物是Yale、Cincinnati和UChi,构造学是MIT、UCLA和Berkeley,沉积学UT Austin、CU Boulder和UMich,地史学有Boise State、JHU和Arizona,地球化学是Caltech和Stanford,同位素地质是Arizona、Minnesota和Wis-Madison,火山学有MIT、Hawaii和ASU,矿物学有Columbia、Caltech和Cornell,水文学有PSU、Alabama和UIUC,冰川学是UW和CU Boulder,大气科学是PSU和Wis-Madison,地貌学UMich、Arizona和CU Boulder,岩石学有UT Austin、Harvard和Columbia,自然地理学有PSU、OSU和Wis-Madison,行星科学有Harvard、MIT和Cornell,地信有UCSB、PSU和Wis-Madison,环境生态有UMich和Syracuse,地质工程有UMich、VT和Wis-Madison,遥感学有Maryland、PSU和CU Boulder。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中文核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中文核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很不错的刊物。综合类的水文地质刊物我就知道这一本水文 杂志 中文核心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办地质学报 地质论评

1.水利学报 水科学进展 泥沙研究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长江科学院院报还有很多国家级的,这些都可以在杂志之家查到,也可以发表!须发表找白du:【壹品】后输入【优刊】对了是这

  • 索引序列
  • 美国水文杂志官网
  • 美国水文杂志
  • 美国水科学与工程杂志官网
  • 美国水利科学与工程杂志官网
  • 美国水文杂志排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