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马镳研究(一)

更新时间:2016-07-05

马镳是最重要的一种御马器,它往往与马衔配套使用,在人类对马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意义重大,《说文解字》中记载“镳,马衔也 ”。王筠《说文释例》:“案,上文衔,马勒口中也,革部勒,马头络衔也,然则勒以革为之,所以系镳。镳与衔,皆以金为之,镳在口旁,衔在口中,三物一绳,顾通其名,而所在不可不别也”。所以镳是两件一对,置于马脸颊上,以皮条连接衔以及马络头用以御马的一种器物。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马镳遗存,其中很多是科学发掘出土的,这为通过马镳来研究骑马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北方地区马镳的全面分析,梳理各种马镳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方面可以揭示北方地区马镳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以及先秦时期北方人群对骑马术和马的利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马镳之间联系的视角来讨论北方地区与中原、新疆以及境外草原的关系。

一、北方地区马镳的分类与年代

目前共收集北方地区出土的马镳226件,由于马镳的形制和种类都非常多,质地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我们首先根据马镳材质的不同分为甲类(骨、木、角等有机质马镳)和乙类(金属马镳)两大类。

1. 北方地区马镳的分类研究

甲类马镳指由骨、角、木有机质材质制作的马镳,共96件。根据镳身的形制差异分为3型。

A型:扁平状镳身,三个镳孔在一个平面上,镳孔普遍呈方形,共收集6件(图一)。

Bb型 弓形两孔镳,镳身中的两孔处于相平行的位置,两端或均饰兽首或分别饰兽首和兽尾,共出35件(图七,7-16)。

Ba型 三孔镳,镳身两端的孔处于相平行的位置,两孔中间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又有一孔,共34件。根据镳孔形状的差异又可分为2式:

Ⅰ式 三个镳孔均为方形,共出6件(图二,1-3)。

Da型 三孔S形镳,中部一圆环,圆环两侧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各一穿孔,出1件(图九,1)。

Bb型 两孔镳,镳身中的两镳孔处于相平行的位置,镳孔形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共34件(图三)。

Bc型 一孔镳,镳孔形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共出9件(图四)。

图一 甲类A型马镳

1.辽宁建平大拉罕村(M851:10) 2-5. 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92NDXAⅡM11:7、92NDXAⅡM11:5、92NDXAⅡM11:6、92NDXAⅡM11:19)

图二 甲类Ba型马镳

图三 甲类Bb型马镳

1-3.内蒙古林西井沟子(M58:19、M3:24、M58:17) 4.宁夏彭堡于家庄(M1:2) 5、6.河北怀来北辛堡(M1:7、M2:6) 7.宁夏彭堡于家庄(NM3:2-5 ) 8.内蒙古林西井沟子(M3:51) 9. 宁夏彭堡撒门村(M2:4 ) 10.宁夏固原杨郎Ⅰ(M2:36) 11-15.宁夏王大户(PWM1:27、PWM1:65、PWM1:78、PWM4:8、PWM4:23) 16、17.宁夏杨郎大北山征集 18.河北滦平虎什哈M6出土19、20.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出土 21.山西定襄中霍村(M1:2) 22.朝阳袁台子(M122:14)

图四 甲类Bc型马镳

1、2.均出自甘肃马家塬(M1) 3、4.宁夏王大户墓地(PWM6:29、PWM4:53) 5、6.甘肃寺洼(M83:14、M78:28)

C型:镳头或镳尾有装饰物的马镳,共7件。根据镳孔数及分布位置的差异分为3个亚型;

如图2所示,在距离试块一侧开始距离为100mm、200mm、350mm处切取φ30mm×400mm的棒料3根,再从棒料中间锯切成两半共6根φ30mm×200mm的棒料,按照GB/T1348-2009加工成φ14mm的试样,然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金相检验。

Ca型 三孔镳,镳身两端的孔处于相平行的位置,两孔中间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又有一孔,镳孔形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共出3件(图五,1)。

Cb型 两孔镳,镳身中的两镳孔处于相平行的位置,镳孔形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共2件(图五,2)。

Cc型 一孔镳,镳孔形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共出2件(图五,3)。

浮选油的沸点是180~220 ℃,水的露点75 ℃,要冷凝油和水必须控制转鼓表面温度在40 ℃以下,也就是说在转鼓内通入常温冷水或冷空气,将水和油同时冷凝下来,并且同时流入同一个接液桶,油从上面的溢流管流出,水从下面的虹吸管控制液面线的高度虹吸出,这样油和水就分别得以回收,浮选油可以返回使用。

此外还出土了6件特殊形制的马镳,此类马镳形状较为特殊,不具有型式划分的条件,故不单独进行说明。

乙类马镳指由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马镳,共130件。根据镳身差异分为7型:

图五 甲类C型马镳

1.甲类 Ca型(宁夏彭堡于家庄NM2:9:1) 2.甲类Cb型 (宁夏彭堡撒门村M2出土) 3.甲类 Cc型(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出土)

图六 乙类A型马镳

1-5.乙类Aa型(山西石楼曹家垣村征集、山西石楼曹家垣公社外庄村征集、山西吉县上东村、日本馆藏马镳、鄂尔多斯征集)6-10.乙类Ab型(日本馆藏马镳、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M8061:6、8-10为鄂尔多斯征集)

A型:勺形镳,镳头均成勺形或近勺形,共13件。根据镳体的形制和镳孔数的差异分为2个亚型:

Aa型 镳体较宽短,镳孔数为2到4个,镳孔位于镳身两侧,共7件(图六,1-5)。

Ab型 镳体瘦长,镳孔至少4个,多则有8个镳孔,镳孔位于镳身两侧,共6件(图六,6-10)。

B型:弓形镳,共46件。根据镳孔数及分布位置的差异分为2个亚型:

Ba型 弓形三孔镳,中部一大圆环,两端与圆环相垂直的方向各一穿孔,并做兽首状,共出11件(图七,1-6)。

B型:柱状或角形镳身,共77件。根据镳孔数及分布位置的差异分为3个亚型:

Cd型镳于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11件,原报告认为这些青铜短剑墓应属于东胡民族,其年代应在春秋晚期或战国时期[62];乌恩先生认为是春秋中晚期 [63];虽然该墓葬缺乏可断代的器物,但林沄先生将这些三穿马镳与北亚地区的同类器相比较认为其年代在春秋中期较妥[64]。因此,乙类Cd型镳的流行年代为春秋中期。

Ca型 镳身的两个末端各做一穿孔,中部竖一环钮,共出4件(图八,1-3)。

Cb型 镳身的两个末端各做一穿孔,共出3件(图八,4、5)。

Cc型 镳身中有两孔,处在镳身的中轴线位置,共出5件(图八,6-8)。

图七 乙类Ba型、Bb型马镳

1-6.乙类Ba型马镳(河北怀来甘子堡M5:9、滦平虎什哈炮台山M6出土、玉皇庙YYM2:23-6、玉皇庙YYM156:15-1~2、河北怀来北辛堡M1:70、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7-16.乙类Bb型马镳(河北怀来甘子堡M18:5、M1:16、M18:11、M5:8、M1:13、玉皇庙YYM2:23-1、YYM18:25-1、YYM156:15-3、河北涿鹿孙家沟征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出土)

图八 乙类C型马镳

1-3.乙类Ca型(1、2为宁城小城子那耶稣台征集、3为辽宁凌源三官甸出土) 4、5.乙类Cb型(宁夏固原杨郎ⅠM7:26、宁夏隆德吴沟村)6-8.乙类Cc型(宁城小城子那耶稣台征集、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92NDXAⅡM11:25、内蒙古西沟畔M2:25)9、10.Cd型(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第1号和第2号墓出土)

图九 乙类D、E、F型及其它马镳

1.乙类Da型(宁夏彭阳苋麻村XM:09) 2-8.乙类Db型(宁夏彭阳苋麻村XM:08、宁夏西吉陈阳川出土、甘肃张家川马家塬M1:94、宁夏西吉陈阳川出土、6-7、10为陕西绥德征集) 9、10.乙类Dc型(陕西绥德征集) 11.乙类Ea型(甘肃庆阳地方博物馆征集品)12.乙类Eb型(昌平白浮墓M3:14) 13.乙类F型(昌平白浮墓M2:56) 14.其它马镳(宁城小黑石沟征集)

图一○ 乙类G型马镳

1-2.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M8501:172、M8501:173) 3、4、6、7.内蒙古征集(85ZJ:2、85ZJ:6、85ZJ:5、85ZJ:1)5、12.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92NDXAⅡM11:27、92NDXAⅡM11:30 ) 8、10.小黑石沟(M9601:26、M9601:27)9.宁城南山根(M101:80) 11.内蒙古征集(92ZJ:3)

Cd型 在镳身两个近末端处的中轴线位置各一穿孔,两孔中间竖一环钮,共出11件(图八,9、10)。

D型: S形镳,镳身近似S形,共出20件。按镳孔数及分布位置的差异分为3个亚型;

Ⅱ式 三个镳孔为圆形或椭圆形,共28件(图二,4-19)。

2.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标,利用不同的载体与工具,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要积极统一人们的思想与精神,扩大民众自身的作用与影响。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为民服务的原则,围绕人的发展做思想政治工作,对民众的发展负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Db型 两孔S形镳,两孔不衔接,分布于镳身之上,共出17件(图九,2-8)。

4.律师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案件总量少。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律师调解案件申请司法确认的为90件,只占律师调解成功案件数872件的10.32%。

D型镳于内蒙古林西井沟子出土3件,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宁夏彭堡于家庄数量少于5件,年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因此,形制特殊的甲类D型镳的流行年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E型:耳形镳,共6件。据镳孔数及分布位置的差异分为2个亚型;

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展现,就是在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的探究分析之后,会将阅读知识应用到写作练习之中,由此能将文章的整体进行架构,拓展个人的知识学习范围。但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学生获得阅读知识通常会局限在课内知识,很多案例或范文分析都是从课文讲解开始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只在课内知识讲解,课堂上没有机会获得课外知识拓展机会,无论在词汇量还是知识量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Ea型 5个穿孔,上端一半环钮,中间一圆形穿孔,四周又分布三个桥纽,形成三角形,共出3件(图九,11)。

Eb型 3个穿孔。中间一圆形穿孔,与其垂直的方向各有一穿孔,共出8件(图九,12)。

F型:U形镳,共出4件(图九,13)。

G型:此类镳较为特殊,是衔镳一体的马镳,不能归入以上的型式划分中,因此把它们单独归为一型,共出18件(图一○)。

另外,宁城小黑石沟曾征集2件铃首两孔镳 ,其中一件长14厘米,横杆截面径为1厘米,环径为0.4×1厘米(图九,14)。因其数量少加之其它地区也不曾见到,因而将其归入其它类,而不做类型划分。

2. 各类型马镳流行年代

各类型马镳在北方各地出现的年代,我们主要通过其共存的器物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判断。

(1)甲类马镳

甲A型马镳在辽宁建平大拉罕村出土2件,因出土的曲刃短茎式青铜短剑、铜刀和石斧与宁城南山根出土物相似,原报告认为该墓葬的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④;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出土4件,根据发掘报告该墓葬属于该遗址的晚期阶段,年代大体属于春秋早期。因此甲A型马镳的流行时间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

甲B型马镳可分为两式。其中昌平白浮墓出土Ba型Ⅰ式镳4件,其随葬品大多与中原相同,通过对比,原报告认为该墓葬年代为西周早期,但林沄先生根据出土鬲的形制认为其年代应该在西周中期甚至更晚;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出土1件,年代大体属于春秋早期;辽宁建平大拉罕村出土3件,所出短剑、枕形器、铜刀和石斧与宁城南山根等地同类器基本相同,故其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因此甲Ba型Ⅰ式镳的流行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

机械结构主要由传送带、光电传感器和左侧方的漏斗构成。传感器1和2分别在进料区和烹饪区,用于判断电饭煲是否到达指定的区域。传感器3在传送带右侧作为限位开关,限制传送带转动方向,图1所示为电饭煲机械结构图。储料箱和大米清洗管道在墙体,此处不做进一步详述。

Ba型Ⅱ式镳于宁夏彭堡撒门村共出3件,撒门M2的年代下限为春秋晚期;宁夏彭堡于家庄SM4:3出土3件,NM3:2:1与NM3:2:5共出23件,具体数量不详,该墓地I式青铜短剑剑首与毛庆沟墓地IV式短剑剑首相似,I式刀背与柄无明显界线,与桃红巴拉所出相同,于家庄的I式青铜带扣与毛庆沟的I、II式相同,且和桃红巴拉所出也相同,其鸟形饰牌与毛庆沟的也相近,M17出土的青铜戈与北京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宋公差戈相近,因此原报告认为该墓地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林西井沟子墓地共出4件,结合碳十四测定和出土器物风格,将其年代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宁夏王大户墓地共出5件,PWM1出土的铜短剑和铜戈与固原撒门M3铜剑形制基本相同,其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因PWM4所出的三叉护手剑相当于于家庄B组,铁矛、铁马衔相当于马庄B组,故判定其时代下限在战国后期偏早,PWM1为王大户早期战国中期,PWM4为王大户晚期战国晚期;宁夏固原官台村出土3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有铜柄菌首三叉形护手铁刃剑、泡状杆头饰、器身有折棱的车辕饰,杨建华先生将其划归为甘宁地区的中期晚段,时间为战国早期到中期之间,而官台村的铜戈与石喇村的相似,铜矛与撒门M3的相似,石喇村和撒门M3的年代均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因此其年代上限可到春秋晚期,下限应在战国中期之前;宁夏固原杨郎出土7件,以IM2为代表的马庄墓地乙组墓葬出土的铁短剑、铁饰牌、铁马衔等在毛庆沟晚期墓葬、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战国晚期墓葬中都是常见之物,因此将其年代断为战国中晚期;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出土3件,该墓葬所出器物与定襄县中霍村、原平市练家岗、刘庄、原平市王北尧、代县沙洼村、浑源李峪村等的同类器极为相似,故年代在春秋晚期。因此,甲BaⅡ式镳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整个战国时期。

内蒙古林西井沟子出土Bb型马镳4件,结合碳十四测定和出土器物风格,将其年代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宁夏彭堡于家庄标本M1:2和标本NM3:2:5具体数量不详,报告年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河北怀来北辛堡出土2件,杨建华先生将其划为冀北地区的末期,故其年代为战国中期;宁夏彭堡撒门村出土2件,M2的年代下限为春秋晚期;宁夏固原杨郎共出3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宁夏杨郎大北山征集2件,和马镳共出的刀与内蒙古桃红巴拉匈奴墓所出相同,报告认为其年代属春秋晚期;王大户出土5件,PWM1为王大户早期战国中期,PWM4为王大户晚期战国晚期;河北滦平虎什哈M6出土2件,杨建华先生认为它属于冀北地区的末期,故其年代为战国中期。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出土6件,该墓葬所出器物与定襄县中霍村、原平市练家岗、刘庄 、原平市王北尧、代县沙洼、浑源李峪村等的同类器极为相似,故年代在春秋晚期。山西定襄中霍村出土1件,该墓出土的器物与山西浑源李峪村、山西侯马东周墓、刘庄塔岗梁等墓地的同类器相似,因此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辽宁朝阳袁台子5件,报告将其划为甲类墓,认为年代上限在西周早中期。有学者曾对袁台子甲类墓的年代有更细致的研究,认为M122的随葬器物与朝阳十二台营子、崞县窑子墓地、玉皇庙墓地和葫芦沟墓地所出的器物相似,故而推定M122的年代在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这一范围内。结合骨质两孔镳的年代,我们认为M122的年代应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因此,甲Bb型马镳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甘肃马家塬墓地出土4件Bc型镳,从出土遗物来看年代为战国晚期;王大户共出3件,其中PWM6出土的铜短剑常见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墓葬中,鹤嘴斧和连珠纹铜带饰在于家庄和马庄墓地均有出土,其年代为战国中期,PWM4年代为战国晚期;甘肃寺洼出土2件,墓地所出陶簋只见于先周时期,陶罐和陶鬲既见于先周时期也见于西周初期,故而其年代在商末周初;桃红巴拉出土2件,按照乌恩先生的观点,出土器物与毛庆沟墓地第1期同类器相似,其年代应为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杨建华先生认为该墓葬进入了短剑和饰牌阶段,属于内蒙古西区的中期,整个文化带的中期早段,年代为春战之际到战国早期。甘肃寺洼的一孔镳当是马镳萌芽阶段的尝试品,出现偶然,数量也少。报告对桃红巴拉的两件镳孔数无详细说明,我们暂且划为一孔镳。而甘宁地区战国时期的一孔镳则是马镳形制由繁到简的结果,出土数量也多。因此,Bc型镳流行的主要年代是战国中晚期。

Ca型镳于宁夏彭堡于家庄共出3件,年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Cb型镳于宁夏彭堡撒门共出2件,年代下限为春秋晚期

在税率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7年1月1日起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及部分增值税的免征,大力支持了涉农企业的发展,减轻了税负压力,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持续健康发展。

Cc型镳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征集两件,一件已残损,墓地的出土器物以立体动物为主要特征,杨建华先生认为属于内蒙古西区的晚期,整个文化带的晚期早段,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至晚期偏早

Dc型 两孔S形镳,两孔相衔接,镳身中部一穿孔,在其上又有一圆形环钮,共出2件(图九,9、10)。

(2)乙类马镳

对于乙类马镳来说,Aa型镳于山西石楼征集3件,根据伴出的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来看,时代属于商代晚期。山西吉县出土2件,该墓葬出土的铃首剑、銎式斧、勺等极具特色的器物在晋西一代的其他地区也有发现,综合这些发现,其年代也在商代晚期。朱永刚先生根据与管銎斧共出的铃首剑判定这种长銎斧的年代为商晚期,而杨建华先生根据与蛇首镳共存的长管銎斧比柳林高红的管銎斧相比年代较晚,认为其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此外还有一件出自《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骑马民族》一书,整体形态与上东村蛇首勺形马镳相近,故年代也应该相近。另一件出自《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和文化》图录,勺形镳勺变大、体变长,年代或许介于山西吉县与小黑石沟M8061之间。因此,乙类Aa型镳的流行年代应该在晚商到西周中期这一范围内。

Ab型镳于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M8061出土2件,根据它与宁城南山根和小黑石沟石椁墓的相似性,判断其年代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骑马民族》图录所藏铃首镳和鄂尔多斯征集的3件形制与其相仿,年代也应该是如此。因此,乙Ab型镳的流行年代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Ba型镳于河北怀来甘子堡出土3件,根据所出戈的形制与上马的戈较为接近,故其年代大致在春秋中期。滦平炮台山出土2件,杨建华先生认为它属于冀北地区的末期,年代为战国中期。玉皇庙出土3件,据报告所知YYM2:23和YYM156:15年代分别为春秋早期和春秋晚期前段。但滕铭予曾就与M18共出的青铜敦、罍等进行对比,认为其年代在春秋中期晚段,M2共出铜器与M18相近,故年代也相同,我们在此采用此说。河北怀来北辛堡出1件,杨建华先生认为它属于冀北地区的末期,年代为战国中期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2件,根据李夏廷先生对李峪铜器的分析,认为其年代在春秋中期到春秋末期。因此,乙类Ba型镳存在于整个春秋时期,可延续到战国中期。

Bb型镳于河北怀来甘子堡出土16件,年代为春秋中期[51]。玉皇庙出土15件, YYM2:23-1和YYM18:25-1的年代均为春秋中期晚段,YYM156:15-3的年代如报告所说为春秋晚期前段[52]。河北涿鹿孙家沟的马镳形制与甘子堡的如出一辙,出土的其它同类器物也极为相似,因此两墓地年代相当,也应该为春秋中期。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出土2件,年代在春秋晚期[53]。因此,乙类Bb型镳存在于整个春秋时期,春秋早期和中期数量较多,故而春秋早中期时乙类Bb型镳发展最为繁盛。

Ca型镳于宁城小城子那耶稣台征集2件,年代在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54];辽宁凌源三官甸出土2件,原报告根据所出的鼎、戈以及马衔与山彪镇和南洞沟的同类器相似,认为其年代在战国中期不会早于战国早期[55]。林沄先生也根据所出的鼎和戈认为其年代大体可定在战国中期[56]。因此,乙类Ca型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战国中期也有出现。考虑到乙类Ca型镳的形制较为原始,故而其主体流行年代不会晚到战国时期。

(9)由于采用复喷与复挡的湿式除尘设施,所以烟气与锅炉气的外排温度可以尽量降低,不会像布袋除尘那样因操作不当造成温度低而达到水蒸气的露点而使矿粉粘附于布袋使之失效;

Cb型镳于宁夏固原杨郎出土2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57];宁夏隆德出土1件,该墓地出土大量的凸管状马面饰,形制接近卢子沟嘴墓的同类器,杨建华先生把它划为甘宁地区的晚期早段,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到晚期偏早[58]。因此,乙类Cb型镳的流行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Cc型镳于宁城小城子那耶稣台征集1件,年代为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59];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出土2件,年代为春秋早期[60];内蒙古西沟畔出土2件,杨建华先生将其划为内蒙古西区的晚期阶段,根据M2的文字可知该墓地的年代为战国晚期[61]。赤峰地区Cc型两孔镳虽然出现较早,考虑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为马镳发展的初始阶段,形制丰富,出现这种两孔镳也不足为奇,再结合两孔镳的流行年代,我们认为乙类Cc型镳的流行年代在战国晚期。

C型:直棍式镳,共23件。据镳孔数和分布位置的差异分为4个亚型;

Da型镳于宁夏彭阳苋麻村出土1件,杨建华先生将它纳入甘宁地区的中期早段,年代为春战之际到战国早期[65]。因此,乙类Da型镳的流行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Db型,两孔S形镳,两孔不衔接,分布于镳身之中,共17件。宁夏彭阳苋麻村出土4件,年代为春战之际到战国早期[66];宁夏西吉陈阳川采集8件,杨建华先生将其纳入甘宁地区的晚期晚段,年代在战国后期至秦[6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2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来看,该墓地有着浓烈的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和特征。综合看来,这里当是秦人统治下的某一支戎人首领的墓地,年代属战国晚期[68];陕西绥德征集3件,据所出图录其年代为东周到汉代[69]。综上所述,乙类Db型镳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流行的主要年代为战国中后期,有的或许可晚到秦汉时期。

Dc型镳于陕西绥德征集2件,年代在东周到汉代[70]

在HFSS中根据优化好的单腔搭建双腔模型,在本征模式(Eigenmode)下采用双模匹配法来进行级间耦合、交叉耦合与端口耦合仿真,其文献[5]中讲述了耦合系数的提取方法。级间耦合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初始窗口W设为10 mm,设置耦合筋高度为变量h_cou,参考在CoupleFil中得到表2的耦合系数数据,仿真得到相应耦合筋的初始高度。同样在双腔之间采用添加飞杆的方式来实现容性的交叉耦合[6],最终仿真得到飞杆盘R_f的初始值为3.6 mm。

Ea型镳于甘肃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3件,原报告认为是“当卢”,实为半月形镳。其形制与洛阳北窖M148:4-1这件镳基本相同,只是纹饰不同,根据吴晓筠的研究,M148:4-1的年代在西周早期,因此庆阳征集的这几件年代也应是如此[71]

听我这样说,一向沉稳的八叔也生气了:李六如,说假话面不改色心不跳。昏迷了能在合同上摁手印?就是你那个合同,李顺拿着挨家挨户宣传,说,六如叔三十年的合同都改了,你们那二亩地还舍不得。跟你们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二期工程那是乡里的五大工程之一。李顺这么说,又有你那个合同,人们还怎么说,只好也签了字。一亩地赔了一万块钱。原来只说要建渡假区,还要安排工作,后来才知道要开发楼盘,一个平方就卖三四千块,咱这地等于白让那个佟老板给拿走了。

Eb型镳于昌平白浮墓共出8件,年代在西周中期甚至更晚[72]

F型镳于昌平白浮出土4件,年代在西周中期甚至更晚 [73]

在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规划过程中,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选址方面,要求必须综合考虑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分布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地区能源条件良好,但是地质环境恶劣,或者在海上。因此,在新能源发电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选址一般与负荷中心之间为逆向分布的关系。有些新能源发电厂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对于输电通道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由于新能源发电厂的建设周期比较短,在电网的各类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输电线路阻塞,输电线路稳定性比较差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基于新能源的电力规划过程中,必须对输电线路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奠定基础。

二、 北方地区出土马镳的分期和分区研究

上文分析了北方地区马镳的分类与年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进行分期和分区的研究。一方面来讨论北方地区马镳的发展演变情况,归纳各阶段马镳的时代性特征,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域马镳种类和形制差异,揭示各地马镳流行的区域性特征。

去城南的游人比较多,但去城北的比较少。雪萤一贯喜欢人少的地方,一杭便只好同意。两人在终点站下了车,开始步行。那天没有云,也没有风。冬天的成都平原,干冷干冷的。他们像深入一片绿色的森林,毫无目的地往前走。先还远远近近地看到不少农家小院儿,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慢慢地,人烟少了,开阔的平原上,绿绿的油菜苗已经长起来,还有青幽幽的厚皮菜。在一条蚯蚓一样细小的泥路尽头,出现一条逶迤的小河。

1.分期研究

在对马镳进行类型学分析及年代判定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在不同时期形制的变化与发展,可以划分为晚商到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等四个时期。

第一期:晚商到西周早中期(公元前11-10世纪)

这一阶段北方地区的马镳尚处于萌芽阶段,数量不多,共出马镳27件。这一时期除辽西地区(包括赤峰)外,其他地区皆有发现。冀北地区既有甲Ba型Ⅰ式方孔柱状镳,又有乙Eb型耳形镳,以及乙F型U形钉齿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晋陕高原地区在这一阶段只出现了乙Aa型勺形镳,差别在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勺形镳勺部变大,体变长;甘宁地区除了甲Bc型有机质一孔镳外,也出现了镳孔设置复杂且数量较多的乙Ea型耳形镳。晋陕高原区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勺形镳出现时间早,演变序列完整,可以看作是本地的首创,但冀北地区和甘宁地区的耳形镳、钉齿镳只出现在这一阶段,之后便不见踪迹,而且这种铜质耳形镳以及钉齿镳曾大量出现在中原地区,可知当是从中原传入的。在这些马镳中三孔镳共17件,其余单孔、多孔镳共10件。

综上所述,这一阶段马镳镳孔数多寡不一,种类也比较少,个体差别较大,数量也不多,除勺形镳为本土所创外,其余铜镳皆由外地传入,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北方地区马镳发展的萌芽阶段。

第二期: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公元前9-7世纪)

根据马镳的种类及其形制的差异性,可进一步将这一时期划分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期两个阶段。

乙类G形镳在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出土8件,征集8件,原报告将M8501、M11纳入该遗址的晚期,年代在春秋早期,M9601也是该遗址的墓葬,年代范围在不晚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之间。征集的8件,也属于该遗址的范畴,年代范围也是如此[74]。宁城南山根出土1件,该墓地出土的周代青铜器为其提供了断代依据,其共存的中原式鼎、簋、戈等青铜器皆可在中原地区找到同类器物,综合看来该墓地的年代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7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部分乙类G形镳的流行年代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第一阶段,马镳形制非常丰富,其中以辽西地区(包括赤峰)的马镳最为繁盛,既有三个方孔在一个平面的甲A型镳、三个方孔不在一个平面的甲Ba型Ⅰ式镳,以及由勺形镳演化而来的瘦长且多孔的乙Ab型镳,还有直棍式三孔乙Ca型镳、直棍式两孔乙Cc型,此外还有一种衔镳一体的乙G型镳,这类型的镳虽然镳体与衔连铸在一起,但部分马镳用做镳的那部分与普通的三孔镳并无不同,因此这些马镳也可视为三孔镳;冀北地区出现一种新式的整体似弓形并由动物首来装饰的乙Ba型镳和乙Bb型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则延续了上一阶段的勺形镳,镳孔仍居于一侧,不同的是镳体更加瘦长,勺部消失,镳孔数也增多。这一阶段有甲A型、甲Ba型Ⅰ式、乙Ab型、乙Ca型、乙Cc型、乙G型等多种类型的马镳,共37件,其中三孔镳约21件,两孔镳约3件,三孔以上的约5件,余为衔镳一体式镳。可见此阶段以三孔马镳为主,但形制纷繁复杂,反映出这一阶段马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

在与济南市公安机关进行沟通后,5月28日,七兵堂42人的“反恐处突突击队”正式开始在济南火车站执行巡逻任务,这是全国成立的首家民间反恐专门组织。

第二阶段,辽西地区(包括赤峰)出现了乙Cd型直棍式三孔镳,冀北地区新出现乙Ba型、乙Bb型镳。这一阶段只有乙Cd型、乙Ba型、乙Bb型三种形制的马镳,共45件,其中三孔镳15件,两孔镳30件。这一阶段马镳数量虽多,但形制较为单一,侧面反映出马镳形制趋于简化和统一。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金属镳数量最多,形制也最丰富,而有机质马镳或许受材质所限不及金属质地的丰富。除晋陕高原区和甘宁区外,其它地区皆有发现。共出马镳82件,其中三孔镳有36件,两孔镳33件,其余皆为多孔镳或部分不可看作三孔镳的衔镳一体式镳。这一时期的第一段延续了上一阶段的方孔有机质镳,而勺形镳形体更瘦长,勺部消失,镳孔数增多,很明显是由上一阶段演化而来。更重要的是涌现出了很多新式马镳,如直棍式三孔镳和两孔镳、衔镳一体式镳以及弓形镳,其中以辽西地区(包括赤峰)的衔镳一体式马具最具特色,可见这一阶段马镳形制纷繁复杂,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处于对马镳形制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勺形镳被乙Cd型镳替代,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的竖钮三穿镳与之前的乙Ab型、乙Ca型镳相比,除了中间的竖钮,两端的穿孔均居于镳身的中轴线上,形制更加简约规整,与此同时玉皇庙等地也新出现了制作精巧的兽首三孔镳,可见春秋中期已经出现形态非常成熟的三孔镳。整个这一时期,冀北地区从春秋中期开始出现大量兽首弓形三孔镳和两孔镳,以两孔镳居多,但并不见于同时期的其它地区,这应当是一种区域特点。

综上所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阶段曾出现多种类型的马镳,除三孔镳以外,还出现两孔镳以及超出三个镳孔以上的多孔镳,镳孔数也多寡不一,形制纷繁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因此这一阶段可看作对马镳形制的探索阶段。春秋中期出现形制非常成熟的三孔镳,且马镳形制较为单一,趋于固定。

第三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公元前6-5世纪)

三孔向两孔转变时期,共出59件。这一阶段各个地区均有发现。辽西地区(包括赤峰)新出现了甲Ba型Ⅱ式圆三孔镳以及甲Bb型圆两孔镳,以及形制特殊的甲D型镳;冀北地区出土了少量的乙Ba型、乙Bb型兽首弓形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只出土2件甲Bc型木质镳;晋陕高原区新出现了甲Ba型Ⅱ式圆三孔镳、甲Bb型圆两孔镳,以及乙Ba型、乙Bb型兽首弓形镳;甘宁区新出现了甲Ba型Ⅱ式圆三孔镳、甲Bb型圆两孔镳、甲Ca型兽首三孔镳、甲Cb型菌首两孔镳和甲D型镳,以及乙Da型“S”形三孔镳、乙Db型“S”形两孔镳。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不见甲A型马镳和甲Ba型Ⅰ式镳,甲Ba型Ⅰ式镳被圆形穿孔的甲Ba型Ⅱ式三孔镳取代,可见这一时期方孔镳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井沟子地区的马镳既使用圆形穿孔也使用方形穿孔,这应当是一种地域特征。这一阶段的三孔镳以甲Ba型Ⅱ式、甲Ca型、乙Ba型、乙Da型为主,三孔镳延续到这一阶段,在形制上比上一阶段更加简约固定。甲Bb、甲Cb、乙Db型两孔马镳首次出现,这些两孔镳之中内蒙古林西井沟子M58:19、M58:17以及宁夏彭堡于家庄的M1:2两个镳孔的方向相互交叉,井沟子M3:24在其顶端还增加一个镳孔,这种镳孔的设置方式与成熟的两孔镳相比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井沟子M58:17除了两个穿孔方向相交叉的大圆孔之外还有几对小孔,这些特殊的镳孔设置方式都说明此时两孔镳形制不成熟,尚处于对两孔镳镳孔设置方式的实验阶段,这些马镳正是三孔镳向两孔镳过渡时的产物。从数量上来说,其中三孔镳约24件,两孔镳32件。两孔镳与三孔镳大致相当,这也预示了下一阶段两孔镳的繁盛。

综上所述,这一阶段的有机质镳以角形镳为主,金属质镳以兽首弓形镳和体呈“S”形镳为主,可见这一阶段马镳形制固定、简化。同时在镳孔设置上也出现新的变化,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两孔镳,但其形制不成熟,故而这一时期可看作由三孔镳向两孔镳过渡的转变期。

第四期: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3世纪)

两孔镳持续发展且形态固定,共出60件,其中三孔镳17件,两孔镳34件。这一时期四个地区均有发现,辽西地区(包括赤峰)只出现了乙Ca型棍式三孔镳一种镳;冀北地区有甲Bb型两孔镳、乙Ba型三孔兽首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有甲Cc型兽首一孔镳、乙Cc型直棍式两孔镳;晋陕高原区有乙Db型、乙Dc型“S”形两孔镳;甘宁区有甲Ba型Ⅱ式三孔镳、甲Bb型两孔镳、甲Bc型一孔镳、乙Cb型棍式两孔镳、乙Db型“S”形两孔镳。

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除出现了少量的甲Cc型、甲Bc型一孔马镳外,甲Ba型Ⅱ式、乙Ba型、乙Ca型三孔镳在这一时期仍有出现,但数量并不是很多。与此同时的两孔镳主要有甲Bb型、乙Cb型、乙Cc型、乙Db型、乙Dc型这几种类型,其中乙Cb型马镳的两个镳孔分别置于镳身顶端的一侧,乙Dc型的两个镳孔在镳身中央依次叠压在一起,其余两孔镳的镳孔则一律位于镳身中轴线上的中央位置。乙Cb型、乙Dc型马镳或许是因为地域的原因所致。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除少量的角形三孔镳外,也出现一种形制更为简化的角形一孔镳。但整体上以体呈角形、“S”形以及直棍式的两孔镳为主,其镳孔方向一致,形制简单统一,体现出较为成熟的形态。在数量上也远超三孔镳,可知这一时期是两孔镳的时代,马镳形制简化统一,实用性较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北方地区马镳总体的发展演变趋势,晚商到西周中期为马镳的萌芽期,数量少个体差异较大。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开始出现很多新式马镳,以三孔镳为主,但马镳形制纷繁多样,到春秋中期才开始出现形制成熟的三孔镳。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是三孔向两孔的转变期,三孔镳与两孔镳共存。战国中晚期是两孔镳发展的大宗时代,形制简约统一,实用性强,这一时期仍然存在少量的三孔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两孔镳从出现初期到它发展的大宗时期一直与三孔镳共存,可见新形制马镳的出现并未影响对已有马镳的使用,这一现象到更晚的秦汉时期发生改变,这一时期三孔镳不见踪迹是真正纯粹的两孔镳时代。

2. 分区研究

中国北方地区从行政区划上大致涵盖了辽宁西部、内蒙古大部、海河以北的京津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根据地理特征和文化面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以燕山南北为中心的东区、以内蒙古中南部和晋陕高原为主的中区和以甘青地区为中心的西区。通过对马镳的发现和分布的梳理,我们可以将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马镳分布进一步划分为5个小区,分别是以赤峰和朝阳为中心的燕山北麓区、以冀北地区为中心的燕山南麓区、以凉城和和林格尔县为中心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以南流黄河两岸为中心的晋陕高原区、以甘肃东南部和宁夏为中心的甘宁区(图一一),这里将分别论述这五个地区的马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图一一 中国北方地区动物纹装饰分区示意图

I.燕山北麓区(1-6.林西、宁城、朝阳、建平、凌源、喀左) II.燕山南麓区(7-11.滦平、军都山、怀来、涿鹿、昌平)III. 内蒙古中南部区(12-15.凉城、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 IV.晋陕高原区(16-21.浑源、原平、定襄、绥德、石楼、吉县)V.甘宁区(22-28.固原、西吉、彭阳、隆德、庆阳、庄浪、张家川)

(1)燕山北麓区

燕山北麓区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西辽河、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是区域内重要的河流,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山和七老图山等。这个地区是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这一地区共出马镳61件,乙类37件,甲类24件。在晚商到西周早中期整个时间段都没有发现马镳的踪迹。从第二期的第一阶段即西周晚期春秋早期起该地区开始出现数量众多且形制极为丰富的各式马镳,这些马镳中的一少部分属于十二台营子文化,绝大多数出自于夏家店上层文化。该文化的年代范围在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即公元前11-7世纪[76]。可以将其分为形成期、繁荣期和衰落期三个阶段,形成期年代包括西周早期和西周中期,繁荣期年代集中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而春秋中期以后则属于衰落期[77]。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经济形态是一种由半农半牧向早期游牧过渡的类型,它的繁荣期不仅具备“斯基泰三要素”,而且兵器、马具和“野兽纹”艺术的种类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78]。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燕山北麓区出现了甲A型、甲Ba型Ⅰ式、乙Ab型、乙Ca型、乙Cc型、乙G型共6种类型的马镳,其中铜质马镳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铜质马镳较为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该文化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其中乙G型衔镳连铸的形制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它地方基本不见此种类型的马镳。

总体看来,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燕山北麓区的马镳非常繁盛,在整个北方地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得益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迅速崛起,该文化的繁荣对南部的燕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春秋中期以后,燕山北麓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迅速衰落直接影响了该地区马镳的发展。春秋中期,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仅有一山之隔的十二台营子文化依然活跃在燕山北麓区,但该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故马具并不发达,仅见乙Cd型一种马镳。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林西井沟子类型占据该文化的北部地区,此类型文化的骨器较为发达,金属器较少。这一时期该地区的马镳主要有甲BaⅡ式、甲Bb型、甲D型几种有机质镳,形制特殊的两孔镳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正是三孔镳向两孔镳的转变期,马镳的形制趋于简化。战国中后期马镳种类更少,只出现了乙Ca型一种镳。

综上所述,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燕山北麓区的马镳因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崛起而繁盛,与此同时它也成为该时期整个北方地区马镳发展最为发达的区域。随着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落,春秋中期以后该地区的马镳数量与种类大幅度减少,以金属马镳最为明显。从形制上看,金属马镳的镳孔由早期的居于一侧到后来的位于镳身中轴线上,方孔有机质镳发展到后来由圆形或椭圆形孔有机质镳替代,马镳形制也由初期的纷繁复杂到后来的简约实用,发展序列完整。

(2)燕山南麓区

燕山南麓区主要包括现在行政区划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等地,整个地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主要是山地丘陵,桑干河从西向东贯穿整个地区。

燕山南麓区共出马镳63件,乙类53件,甲类10件。该地区最早的马镳出自张家园上层文化的昌平白浮墓地,主要有甲Ba型Ⅰ式方孔镳、乙Eb型耳形镳、乙F型钉齿镳,年代在西周中期。其中耳形镳和钉齿镳曾大量出现于中原地区,在这之后冀北地区也不见其踪迹,考虑到张家园上层文化与西周燕文化的紧密联系,可见这几种马镳无疑是中原地区的产品。其中甲BaⅠ式方孔镳在宁城小黑石沟、建平大拉罕村都有出土,这表明了张家园上层文化与燕山以北青铜文化的交往与联系。

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张家园上层文化已经到晚期阶段,逐渐衰落,这一时期该地区并无马镳发现。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玉皇庙文化逐渐兴起,这一阶段燕山南麓区出土大量的乙Ba型、乙Bb型兽首弓形镳,春秋中期数量最多,共34件。在马镳的两端装饰动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同样也见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如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M8501:172、M8501:173,可见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79]

战国中期以后,玉皇庙文化迅速衰落,林沄先生认为玉皇庙文化的衰落与公元前457年赵襄子灭代有关[80]。这一时期的冀北地区已经由中原统治,燕山南麓区已不见那种制作精巧的马首或虎兽等兽首装饰的马镳,怀来北辛堡和滦平虎什哈炮台山所见的乙Ba型镳也由鸭首或虺首来装饰。新出现的甲Bb型两孔镳,与中原的两孔镳并无二致。

综上所述,燕山南麓区的马镳以金属质地为主,有机质镳并不发达。早期使用外来的传入品,随着玉皇庙文化的兴起出现了本地区所特有的兽首弓形镳,区域特点浓厚。随着该文化的衰落,战国中后期开始使用与中原一致的骨角质两孔镳,部分土著居民可能已经被中原所同化。

(3)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内蒙古中南部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以及岱海周边的凉城地区,岱海地区马镳出土数量较少,所以在这里并没有单独划分为一个区。这一区域共出马镳11件,乙类6件,甲类5件。该地区马镳数量较其它地区相对较少。

晚商到西周中期,该地区并没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且多为征集品,这一阶段该地区只有征集到的乙Aa型兽首勺形镳一种,这种兽首勺形镳与晋陕高原的相似,不同的是勺部变长。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新出现了乙Ab型镳,镳体瘦长,多装饰龙首或羊首,与燕山南麓区小黑石沟M8061:6相似,但与上一阶段的仍有差距,考虑到《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骑马民族》图录中日本馆藏的一件铃首勺形镳,与鄂尔多斯征集的乙Ab型镳相比,体形都较瘦长,不同的是它保留有勺形的部分。因此这一阶段的乙Ab型镳是由上一阶段的乙Aa型镳发展而来,而从形态上看晋陕高原的兽首镳应为最早。我们可以看出北方系青铜器对燕山以北文化的影响,以乙Aa式为代表的保德类青铜器从南流黄河两岸沿长城地带向东,经过鄂尔多斯高原到达燕山以北地区。商周之际北方马镳的演变与分布再一次证实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继承了保德青铜器群的北方青铜文化传统。春秋中期并没有发现。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我们收集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马镳都是科学发掘出土的,但遗憾的是桃红巴拉的木质马镳镳孔不详,小双古城的马镳只残存一孔。战国中后期在玉隆太和西沟畔墓地分别出土了甲Cc型兽首镳和乙Cc型铁质两孔镳,与之前的金属质马镳相比,乙Cc型镳形制简单,更加注重实用性。

综合看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马镳发现的数量较少,这可能与考古发掘的数量和埋葬习俗有关系。晚商到西周早中期的乙Aa型镳发展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由乙Ab型镳所替代,到战国中后期形制简单的直棍式两孔成为主流。

(4)晋陕高原区

本文的晋陕高原区主要指南流黄河两岸晋西山地和陕东北山地,共出马镳24件,乙类14,甲类10件。

晚商到西周早中期晋陕高原区只见乙Aa型勺形镳一种,除吉县上东村的是科学发掘外,其它均是征集品。该地区的兽首勺形镳与鄂尔多斯的相近,不同的是勺部略宽短,可见晋陕地区的勺形镳年代应该要更早一些。

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该地区并无发现。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马镳多出自定襄中霍村、刘庄塔岗梁、浑源李峪村等忻定盆地的戎狄文化中,开始新出现了甲Ba型Ⅱ式、甲Bb型、乙Ba型、乙Bb型镳,其中乙Ba型、乙Bb型兽首镳与燕山南麓区的相近,且仅见于这两个地区。根据《先秦时期北方地区金属马衔研究》可知那种内环呈圆形,外环由两个环组成,且两环相通,有的近似“8”字形的马衔也仅见于这两个地区。这暗示了两地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学者们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认为两地存在着人群的流动,桑干河就是他们联系的通道,而这种马衔和马镳很有可能就是狄人所使用的[81]。这一时期三孔镳与两孔镳共存,主要有弓形兽首镳和角形镳两种,形制简约统一。战国中晚期仅见陕西绥德的几件征集品,主要有乙Db型、乙Dc型“S”形两孔镳。这个阶段的马镳不再有任何装饰,形制简约,更加突出实用性。

综合看来,晋陕地区的马镳数量少,较其它地区并不发达。最早的时候是形制相对繁复的三孔勺形镳,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新出现了弓形兽首镳以及角形镳,晚期的时候开始出现形制简约的两孔“S”形镳。

(5)甘宁区

甘宁区主要包括宁夏和甘肃的东南部地区,主要以宁夏固原和甘肃庆阳、天水为中心,地形虽然以高原、山地为主,但这一地区是东周时期中国北方青铜器分布的中心区之一。共出马镳73件,甲类21件,乙类52件。

晚商到西周早中期只见甘肃寺洼的甲Bc型一孔镳和庆阳地区征集的乙Ea型耳形镳两种,这一期的马镳数量少,形制差别大,其中的耳形镳在之后便不见踪迹,应当和昌平白浮的耳形镳相同,都是由外地传入的。与晋陕高原地区相同,甘宁区在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也并无所出。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一阶段开始,在斯基泰文化的影响下,甘宁地区马镳迅速繁荣起来,其中有机质马镳表现最为明显。主要有甲Ba型Ⅱ式、甲Bb型、甲Bc型、甲Ca型、甲Cb型、甲D型、乙Da型、乙Db型8种类型,以角形三孔镳、角形两孔镳以及金属质“S”形两孔为主,形制简约实用。这一时期三孔镳和两孔镳在数量上也不相上下,这也预示着两孔镳时代的到来。战国中晚期有甲Ba型Ⅱ式、甲Bb型、甲Bc型、乙Cb型、乙Db型镳,其中三孔镳12件,两孔镳21件,一孔镳7件。这一时期三孔镳仍没有绝迹,但从数量上可以看出两孔镳占绝对的优势,当然也出现了少量的一孔镳。

综合看来,甘宁地区金属质马镳并不发达,而有机质马镳使用较多。晚商到西周早中期马镳数量较少,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也没有发现。进入东周时期,中国北方各地先后进入游牧时代,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甘宁地区的马镳开始大量出现,以甲Ba型Ⅱ式三孔镳和甲Bb型、乙Db型两孔镳为主,发展到战国中后期以骨角质的甲Bb型两孔镳和金属质乙Db 型“S”形镳为主。

三、小 结

本文对先秦时期北方地区出土的马镳进行类型学分析,判断了各种马镳的流行年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期和分区研究,揭示北方地区马镳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区域性特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北方地区的马镳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时期和五个分布区。

第一期晚商到西周早中期,这一时期发现的马镳数量有限,主要是燕山南麓区昌平白浮的方孔三孔镳、耳形镳和钉齿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晋陕高原地区的勺形镳,甘宁区庆阳征集的耳形镳和寺洼的一孔骨角质镳,辽西区并无发现。其中昌平白浮和庆阳的耳形镳在中原地区曾广泛存在,反映了北方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晋陕高原地区的勺形镳最具特色,并不见于其它地区。可见这一时期马镳形制的区域差别较大,也反映了萌芽时期的马镳既有对外来器物的借鉴,也有本地区自己的独创。

第二期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可以分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期两个阶段。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阶段,最为发达的是燕山北麓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山北麓区也是这个时期马镳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的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只有几件零星的征集品。这一阶段的马镳有甲A型、甲Ba型Ⅰ式、乙Ab型、乙Ca型、乙Cc型、乙G型等类型,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从侧面也表明了此时马镳形制的不稳定。燕山北麓区形制纷繁复杂的马镳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马镳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马镳的刚刚兴起,形制故而较为繁复,区域特点更浓厚,地域发展也不平衡。

到了春秋中期之后燕山北麓区的马镳种类和数量锐减,这应当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落有关,此时只见辽宁十二台营子的乙Cd型一种三孔镳。但随着玉皇庙文化的兴起,燕山南麓区出土大量造型精巧的乙Ba型、乙Bb型兽首弓形镳。乙Cd型、乙Ba型马镳的出现也表明了这一阶段已经出现形制成熟的三孔马镳。

第三期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北方地区畜牧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地人群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在长城沿线形成了北方文化带。这个时期北方地区的马镳分布更为普遍,各个地区均有发现。这一时期是甘宁地区以马镳为代表的实用性器具的繁荣期。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欧亚草原逐渐进入游牧时代,强大的移动能力使得草原文化出现了高度的趋同现象,从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到伏尔加至乌拉尔地区的萨尔马特文化、哈萨克斯坦的萨卡文化、米努辛斯克的塔加尔文化以及图瓦的乌尤克文化,都呈现出以车马器、工具和武器、动物纹装饰风格三位一体的主要文化面貌,中国北方的胡人遗存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开始,也呈现出相同的文化面貌在这一大背景之下[82]

其中以林西井沟子和固原于家庄为代表的胡人遗存,新出现了以骨角质的角形圆三孔镳、两孔镳为主的马镳,固原地区的马镳形制更加丰富一些,还出现了兽首三孔镳、菌首两孔镳,以及金属质“S”形镳。以玉皇庙文化为代表的燕山南麓区以及以原平、浑源等遗址为代表的晋陕高原区的戎狄遗存,多与中原式铜器共存,与南部中原地区的联系更紧密,这一时期两地区共出有一种兽首弓形镳,地域特点浓厚,且只见于这两个地区,似乎暗示了它们之间存在更加紧密的联系。原平等地也出现有三孔和两孔角镳,但其截面为多边形,与固原等地的明显不同,而与中原地区的角镳相似,进一步反映了原平等戎狄遗存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往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虽有发现,但镳孔数并不明确。总体看来,这一阶段以甲B型、乙B型、乙D型的三孔和两孔镳为主,三孔镳形制趋于稳定,两孔镳尚不发达。这一阶段马镳在整个北方分布更为广泛,马镳形制简化,实用性增强,但代表着不同人群的遗存在马镳形制上还存在着差异,无论如何这一时期都可以看作北方地区马镳发展的大宗时期。

第四期战国中晚期,由于长城的建立,使得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产生了分化,一部分居民融入了中原文化中,另外一部分早先南下的北亚人群退到长城以北[83]。这一时期依然以甘宁地区的马镳最为发达,除了延续上一阶段的角形三孔、两孔镳,以及金属质“S”形两孔马镳外,新出现了甲Bc型一孔镳以及乙Cb型两孔镳;晋陕高原只征集到几件“S”型两孔镳,燕山南麓区以及燕山北麓区数量也不多,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出现了铁质的直棍式两孔镳。总之,这一阶段以甲Bb型、乙Db型镳为主,两孔镳大量流行于这一时期,马镳形制更加统一规整。

注 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12年。

②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

③中国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7年,第302页,图170。

④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2期。

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⑥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4期。

⑦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⑧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⑨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2期。

⑩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⑪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1期。

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西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⑬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文物出版社,2016年。

⑭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⑮罗丰、延世忠:《1988年固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4期。

⑯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⑰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期。

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西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⑲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1期。

⑳㉑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㉒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㉓钟侃、韩孔乐:《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㉔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文物出版社,2016年。

㉕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㉖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期。

㉗李有成:《定襄县中霍村东周墓发掘报告》,《文物》1997年5期。

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袁台子:战国西汉遗址和西周至十六国时期墓葬》,文物出版社,2010年。

㉙潘玲:《朝阳袁台子甲类墓葬的年代和文化因素分析》,《北方文物》2013年1期。

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戎遗珍——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2014年。

㉛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文物出版社,201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

㉝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㉞㊱㊲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1期。

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西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1期。

㊵杨绍舜:《山西石楼新征集到的几件商代青铜器》,《文物》1976年2期;杨绍舜:《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8期。

㊶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9期。

㊷朱永刚:《中国北方管銎斧》,《中原文物》2003年2期。

㊸㊹杨建华:《从晋陕高原“勺形器”的用途看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在御马器方面的联系》,《西域研究》2007年3期。

㊺㊻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㊼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年。

㊽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鍑的再探讨——兼论秦文化中所见铜鍑》,《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㊾[5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㊿李夏廷:《浑源彝器研究》,《文物》1992年10期。

[5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年。

[53]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期。

[54]中国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7年。

[55]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考古》1985年2期。

[56]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57]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58]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59]中国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7年。

[6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6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62]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1期。

[63]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64]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65][66][67]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6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9期。

[69][70]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第四册,巴蜀书社,2009年。

[71]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72][73]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7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75]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76]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77]邵会秋:《从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看草原金属之路》,《考古》2015年10期;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78]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79]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80]林沄:《关于中国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林沄学术文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68-396页。

[81]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

[82]杨建华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83]杨建华等:《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1期。

邵会秋,石嫦静
《草原文物》 2018年第2期
《草原文物》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