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疾病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换以及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医乃仁术”、“济世救人”的传统医学价值观受到了“经济主义”价值观的猛烈冲击,所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1.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1]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中先进的理念,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对我国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价值观的多元化如果演变成一种混乱的状态,就会导致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错乱,将来就业后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水平。在医学院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医学生选择学医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能赚钱”或者是“父母的意愿”等,只有少数学生是为了治病救人而学医。这就导致部分医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归属感的迷茫,很多医学生对于人生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追求人生价值产生了困惑。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引入,其所倡导的效率、效益、竞争等观念也渗入到了医疗领域,医药勾结、大处方、欺瞒患者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很多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只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患者和社会的利益。这就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社会医疗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医疗卫生领域也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动,功利主义渗透到整个医疗领域,出现了红包、回扣、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为患者深恶痛绝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我国的医患关系长期以来处于不太和谐的状态,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生对自己的执业环境不满意,严重影响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患者的情感付出,对在校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心生恐惧,个别医学生甚至有了转行的想法,严重影响了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医学生把医患关系仅仅看作是消费关系,把患者仅仅看作是消费关系中的需求方,医德意识淡漠,弱化了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理想淡化。社会医疗大环境对医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正在从理论概念阶段逐步向生产实际的阶段过渡,智能制造如何落地、如何根据制造企业的不同进行实践,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AI《汽车制造业》的桥梁作用和平台作用也愈发凸显,通过技术服务“面对面”活动,行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自身及整个行业提供实践经验。

2.加强医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医生职业的高劳动强度和高风险性决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培养敬业精神,必须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明确的认识,要让医学生认识到医学事业是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是人道主义事业。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有着对本职工作的高度热爱。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医学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只有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不断去钻研医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学技术水平,使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也只有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去,在医学科研中能够耐得住寂寞,在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和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对患者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抛开对理论的评价、对未来的预测,直接透视时下知名的“新零售”项目,其实,衡量零售模式先进与否的标准很简单,无非就是成本、效率和体验。

4.加强医学生友善道德品质的培养。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重需要的人,而且身患疾病,身心都非常痛苦,是人生中脆弱的时期,需要医生格外的去呵护。所以,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更要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去对待,不仅要关注患者疾病的生物致病因素,而且要关注与疾病相关的患者的心理、生活方式、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等。医生不仅要全身心地去治疗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要在心理上给患者以安慰,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导致医患关系异化,医生只见病不见人;市场经济使医患关系商业化,医患关系甚至被看成单纯的消费关系,这些新的变化使当今的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化。当前一些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医生只关注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没有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医生和蔼可亲的态度可以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拉近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所以,从医学生开始就要加强友善精神的培养,做到与人为善。

3.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影响。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的学制长,专业课程多,学业负担重,而且由于医学极强的实践性质,除了理论课,还有实验课和临床见习、实习。医学教育的特点导致医学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把重心放在医学专业课程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重医学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比较大的差距;医学考试重专业技术考核轻人文素质的考核。医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了将来考研和就业,只注重医学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更不用说课余阅读人文类书籍了。这就导致一些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致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其中公民层面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理应成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生的各门课程中去。由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医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业繁重,医学人文类课程相对欠缺。一般来讲,除了医学专业课程,医学院校大多开设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真正接触患者的时候,几乎不再开设医学人文类课程,而且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师队伍大多缺乏医学背景,教学方式也多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5]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医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在医学院校增加医学人文类课程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把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专业课和其他各门课程,除了改革上述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另外还需在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1.强化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医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大的方向。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学科学技术,而且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医学事业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所以不能仅仅把“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让医学生着眼于祖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放到国家昌盛和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树立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公众的健康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和信念,深刻认识个人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兴衰的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3.强化医学生诚信品格的培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做是立身之本,更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遵循的道德原则。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医疗信息严重不对称,更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坚守诚信的道德品质,不能因此对患者敷衍马虎,甚至欺瞒患者。患者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生,愿意把自己不希望别人知道的隐私告诉医生,正是出于对医生的信任。[4]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医疗卫生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现象,如医院和医生为了增加经济收益和加强自我保护对患者实施过度医疗和防御性医疗等,导致患者对医院和医生失去信任,医患关系紧张。因此应加强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对患者、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只有这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平等地对待患者,才能赢得患者和社会的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生的必修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医学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典型案例和我们医学大家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比较困惑的问题相结合,融入到医德教育中,这样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应树立先进典型,这些先进人物的塑造应有血有肉,避免说教式的灌输,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医学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经常要面临生与死,所以在解剖学的学习中,可以融入生命和死亡教育的内容,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树立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以及敬畏感,以后在治病救人的实践中就会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急患者之所急。在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各类疾病的基本特征,而且要关注各类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利于将来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在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病例讨论的,除了让学生关注病例本身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某个病例可能引发的职业道德问题,[6]这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医学生产生的影响将是长远的。

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语文知识之后,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查。老师可以采用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个检测过程中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实施分层检测。如可以分为A、B两种检测试卷,对班级中的优秀生和中等生采用A试卷进行检测,对班级中的学困生采用B试卷进行检测,将B试卷的检测内容单独设置为考核文章中的基础性知识[5]。

2.在医学生的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对医德的认知内化为医德情感和信念,并体现在医德实践中。我国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力行”的美德,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力行近乎仁”的说法,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把实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7]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融入到实践中去。

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假期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义诊、送医下乡、对社会大众进行医学科普等提高医学素养的实践活动,让医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一方面让医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被人们需要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医学生奉献爱心的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友善等情感,提升了医德认知水平,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为准则。

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方面,我们坚持以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为导向,稳步开发水电资源,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工业节能降耗,加大清洁能源应用、余热余压发电等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引进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应用太阳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全市电力总装机922.4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4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1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吨,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5%,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由于角色的变化,医学生更能体会到医生的责任,所以这一阶段是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8]临床带教老师在向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见习、实习阶段,医学生通过和患者的零距离接触,学会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把医德知识付诸医德实践,激发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会受到医疗领域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难免会感觉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在这个关键时期,临床教师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期医疗行业内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违背行业道德的现象会受到公众的谴责,通过国家、政府和个人的努力,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解决。还要教会医学生正确认知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树立职业信心。只有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才能使医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黄善夫本《史记》的《索隐》实作“年二十八”,并无“年三十八”其文。上杉氏所藏的黄本自不例外。作“三十八”者,乃上杉氏藏本(即水泽利忠所称的“南化本”)标注于书眉的批注,但并无任何版本的依据。这种来源不明的标注,情况及其复杂,自然算不得什么“铁证”。⑧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是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去,需要结合医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医学生的共鸣。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彰显医学院校的特色,让医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首先,医学院校要把自己学校的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如滨州医学院的“仁心妙术”、天津医科大学的“德高医粹,知行合一”和广州医科大学的“厚德修身,博学致远”等,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医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需具备哪些品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9]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其次,将医德教育融入到校园景观中,例如学校的宣传栏、校史馆、校园里中外历代名医的雕塑,教学楼里墙上的古今中外名医的画像以及对他们先进事迹的介绍,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开辟的本草园,体现了中医文化特色,集教学和观赏于一体,让医学生在学习和观赏中传承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再次,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名家论坛、学术沙龙等,在寓教于乐中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蒋丽,郑小梅等.教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27-28.

[2]刘竞,隗铁夫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4):545-547.

[3]吴秋爽,万霞.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3):101-103.

[4]王德国,王立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464-466.

[5]胡凤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40-41.

[6]陈晓光,任伯绪等.在卓越医生培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5):746-747转778.

[7]刘国庚,马献艺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医学生思想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64-67.

[8]杜楚源,王小林.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12):93-95.

[9]刘奇.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85-87.

 
梅春英,李晓军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