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

更新时间:2016-07-05

1 乡村文化的价值传承和重建

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载体。虽然其中的非物质文化体系,由于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而解体消散,特别是隐性的精神文化体系,包括传统的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系统等主要内容所剩无几,但相对城市而言,广大的乡村环境的物质景观及其要素体系,在当下逆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它所能发挥的文化教化作用与精神疗愈作用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5]341基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哈萨克小说的创作,尤其是人文教育理念的凸显值得我们去思考并践行。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城市化和骤变的生活状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与环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乡村文化的价值。这是乡村文化复兴意识的觉醒,是社会潮流的一个新阶段。这种觉醒和潮流正好与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方向相吻合,因此各级政府、各方力量、大量社会资源都积极介入参与。由于这些深层次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使得乡村题材景观项目的建设与规划设计,变得不那么简单。当涉及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这几个方面时,规划设计者需要在保护传统村落空间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乡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乡村乡土风貌的塑造和乡土环境资源的转化利用等问题。规划设计内涵要体现出人们对田园山水的向往,对乡村传统文化乃至乡村文明回归的需求。

a0+a1Inovation-Policyi+a2Largesti,t+a3Balancei,t+a4Manager_ownshipi,t+a5Dulityi,t+a6Boardi,t+a7Indei,t+a8Manageri,t+a9Sizei,t+a10Agei,t+a11CFi,t+a12LEVi,t+a13Liquidityi,t+Year+Industry+ε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重建的艰巨任务。这项文化重建的任务,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的重新认识,也有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化的问题[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发展新的形而下的体系和范式,这是国家和民族谋求未来文化重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反本开新”则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2]

如何把握设计的深度,其问题主要不在于形态层面,而是在于形式所承载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1]。在着手处理乡村建设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乡村文化乃至乡村文明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有一个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提炼其核心内容与基本精神,以此作为进一步运用策略和采取措施的依据。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需要从文化大传统的层面去透彻认识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应该真正理解什么样的世界观才会生发出这样的传统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有着怎样内在的价值逻辑。在深入理解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生命活力源泉的基础之上,从世界观到价值观再到方法论,规划设计才能充分阐发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以“乡愁”为魂,将乡村景观分类施策

“乡土”这个概念可以被用来定义为——以特定手法演绎和诠释地域性传统场所的特质和各类现代建设的场所环境。归纳不同的乡土环境,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原生风貌完整的乡土环境(富于历史积淀的古村落及其环境);第二类是融入了现代元素的乡土环境;第三类是演绎传统的新乡村及其环境。前两类村落乡土环境既有原住民安居其中的,

2.1 乡土景观的定义

在以乡村和田园为题材的建设活动中,乡土景观作为乡村非物质文化体系主要的显性载体而被大家关注和重视。一般来说,乡土景观可以理解为体现所在地域传统材料运用、建造工艺乃至承载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特征及风俗与审美传统的环境或场所。通常也会是由某些环境要素为主体或由其主导形成的、带有标识性且具有画面感的场景,它往往富于地域特征并蕴含相关人文内涵[4]。更重要的是,它是由各种环境要素组织构成的空间场域,传达出“乡土”这个特定概念的场所感或者说场所精神。

2.2 乡土环境的分类

乡土景观之所以成为一个专业的概念、一个被重视和热议的话题,因为它是表达“乡愁”的载体,承载着某种精神寄托,它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被视为灵魂的归宿[3]。这种价值取向表面看来是由社会消费倾向决定的,而更深层次来看,是传统乡村文化的某部分价值能够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由此也体现了时代呈现的文化回归的潮流。

以义乌义亭镇缸窑村的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可以大致地看出乡土景观和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其内在而基本的价值逻辑。缸窑村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内有义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龙窑两座。改造方案在现有村落总体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注重对“陶乡”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使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形成鲜明的“陶乡”建筑特色。同时通过对与村落传统风貌不协调的、近年来新建的农居的改造设计,使之符合村落固有的传统产业带来的风貌气质,并与散落混杂其间的传统农居形成协调的整体和新的完整的村落文化生态。以此为资源基础,谋求缸窑村传统风貌的修复和产业的转型,以及村落生产生活的振兴(图1~2)。

也有不少是空心村,通常被用于文旅产业开发。这两类乡土环境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塑造,是以文化价值结合经济价值为其侧重或着眼点。而第三类则以农居安置点为主要的实践对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在保证居住条件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建筑群体风貌的写意和建筑单体造型对地方传统的演绎,来实现对地方传统乡土风貌的协调和文脉的传承。

2.3 乡村建设中的矛盾

由乡村建设风潮引发的各类传统村落改造或建设,在实际情况中存在几种普遍问题。1)将传统木结构建筑拆除,替代以设计粗陋的3~4层框架结构现代建筑,使得传统乡村风貌荡然无存;2)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盖的新居流行仿欧式别墅风格,破坏了乡村整体的景观风貌品质;3)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以功能为主导而忽视了乡土景观美学,加上村民私宅改造以及房前屋后肆意地场地硬化,通常也将乡土景观摧残得面目全非。如此的乡村现代化画面,无论从产业发展、经济效益,还是从乡村文化形象振兴的角度来看,都是失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将原住民生活条件提升与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结合,不能简单地用拆老房盖趣味低俗的现代民居的方式,而应引导村民在保留建筑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设法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营造符合现代生活品质标准的建筑和室内环境。这样既可满足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又可使建筑外型与传统风貌取得协调一致,有效地保护并获得产业转型所需要的价值资源。

2.4 乡土景观的营造策略

在城市以外的环境,以原汁原味的手法修复或新建的乡土景观,总是能够更理想地处理好与周边原生乡土环境的协调关系,在当下的许多文旅综合开发项目中,也能更符合市场的需求。许多乡村的环境整治改造乃至一些农居点新建项目,在原生乡土景观风貌基调的基础上,来做适度的演绎,也不乏优秀的、写意传神的案例。

3 实践和探索,以缸窑村、禹陵村为例

3.1 传统村落改造的策略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原生乡土到原汁原味的新乡土、演绎的现代乡土,有一个较大的跨度。各种建设的结果落在哪条刻度上,看似由设计师画出来,实则由背后的社会发展法则和经济活动规律在主导着。目前的乡村建设实践注重乡村人文价值资源的保护,其着眼点正像传统村落评选标准的要点所强调的,以富于历史积淀的古村落风貌、格局和特色非遗传承为主要内容[5]。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村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则显得缺乏两全之策或难有进一步的政策细化和延伸。而其与以经济利益追求为导向的建设活动的矛盾在于,主观上大多数建设能意识到需要注重将传统村落的风貌、格局、特色非遗以及乡村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经济价值要素予以保护并善加利用,而实际操作上往往因为利益的驱动或本身认识和操作水平的局限,对乡土环境景观的形态及其价值造成结构性破坏。

乡村题材相关的规划与设计,应特别注重满足原住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借助乡村环境的价值资源,用以村落产业转型、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其中包括传统民居相对集中并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一类村落,针对其间风貌不协调的新农居、结合分类梳理的方式,确定相应的改造措施来形成风貌协调的整体感;也包括村落传统的风貌与格局已经支离破碎,为了原住民的产业转型与发展,通过必要的空间格局梳理、传统乡土建筑和环境元素的重新赋形塑造,以整体或成序列的局部进行组织重构,形成特定的整体环境风貌和场所感。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社会的风景名胜建设和乡村理景,在乡土景观营造方面,已经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可参照的成果。全国各地对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主体、人文资源为内涵的各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建设,以及乡村地带的休闲产业开发,往往围绕着乡土题材人文景观的营造加以展开。在以往这些建设中,以资源价值特点为前提,采用地域性乡土语言通常是解决问题的上策,以此让后天的人工环境形态和风貌在新旧建设之间、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积淀之间,呈现协调和整体的状态。新建的设施和景观,以温和渐变并尊重场地环境原有风貌的方式落地,容易获得理想的综合效果。

还好我的个性虽然没有大的优点,但也没明显的缺点,室友们看来也是如此,所以相处还算融洽,几天后就能打成一片。

3.2 缸窑村规划设计实例

第三,大力加强服务水利的基础能力建设。重视水利科技推广工作,加强水利重大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研制和示范。强化水利机械设备质量监督能力建设,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加大水利人才培训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水利部党校等阵地作用,落实全国万名县市水利局长培训计划,统筹推动各类水利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缸窑村景观设计范围内,结合功能与主题划分为主入口区、粗陶烧制区及窑村休闲区(图3)。主入口区位于村落东北区域,紧邻对外交通干道义杭线,主要为停车和游人集散服务。同时以景墙、龙缸和梯田景观作为村落入口景观展示,游客中心后方则以特色林荫阶梯引导游人深入体验。粗陶烧制区以90m长窑为核心,组织生产、古窑参观和粗陶制作体验等功能。改造现状坑地为窑池休闲区,恢复村落外缘原有松林景观,是深度体验陶文化的区域(图4~5)。窑村休闲区以45m龙窑为核心,集古窑参观、村落游赏、特色购物和戏剧表演等功能于一体。同时,通过水系、铺装和绿化等改造,营造花满村巷、流水潺潺、优美灵动、古朴而又富有地域文化的村落巷弄景观。力求将缸窑村的价值资源和文化精华呈现出来,满足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利用和游客体验的需求,推动村落的建设与发展。

1 整体界面改造方法 Overall facade reconstruction method

2 新农居建筑改造效果 New rural buildings renovation plan

3 一期启动区景观总平面图 The landscape site plan of first-stage starting area

4 粗陶烧制区窑池景观平面图 The pond landscape plan of crude pottery firing area

5 粗陶烧制区整治后场景 Post-renovation scene of crude pottery firing area

3.3 景区及文旅开发建设的策略

在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设施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更诗意的乡土景观塑造方式。这一类方式主要运用在风景名胜区的设施建设或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中,往往不受原住民生活于其中的种种牵制,即使原有传统村落风貌格局被农村的飞速发展破坏殆尽,也可通过挖掘原有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积淀,以写意的手法来演绎传统村落的特定风貌。通常以景区和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为导向,结合场地资源条件,采用相对理想的风貌和格局,诗意地形成传达“乡愁”意趣的画面感及其体验。

在这一类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中,有以原有环境品质较差的村落或已拆迁设施的建设用地为基础、新建不同规模的新设施的情况;也有选择一片生地作为建设用地,新建较大规模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由于通常不受特别确定的前置性实用功能的约束,所以项目主要从演绎主题入手,无论是整体风貌的把握塑造,还是空间格局的规划组织,都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其中整体风貌的把握塑造,建立在空间格局的组织建构方式以及各类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和各自形式风格的选择之上。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人文主题,于乡土景观必然呈现富于各自特色的整体风貌。而空间格局的组织建构,除了照顾到相对集中的建筑群体的组织手法特征外,乡土景观的一大特点,体现在建筑群体与环境的整体交融上,具体体现在与包括地形、水体、植物等景观环境要素的相对关系的处理方面。

3.4 禹陵村规划设计实例

改造前的禹陵村格局凌乱且日渐凋零衰败,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改造时落实到具体的设计思路上,新禹陵村的布局构想将整个村落原住民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外来游客的游赏区)作必要的分区布置(图8~9)。在原有村落南北走向的主通道两侧,沿路串联结合牌轩楼、官河沿码头、上台门、下台门、金家台门等富于历史人文气息的场所和建筑,形成新禹陵村的特色体验性区域(图10~11)。在该区北侧考虑设大禹后代86姓宗祠一座,宗祠外设广场和戏台(图12)。结合村落东面临河的条件,在村中引水形成环状水系,将村民的生活区布置在新开河道西段的两侧。村民的新居为仿绍兴传统村落格局、风貌与尺度的框架结构建筑,与生产区(游赏区)迁建的木构老民居,以及村落原有保留修缮的木构建筑,整体形成符合绍兴乡村原生态面貌的村落场景(图13~15)。

6 朝晖中的禹陵村(绿化经酒店进一步改造) Yuling Village covered with morning sunlight (the greening is further transformed by the hotel)

7 村落与远山上的大禹塑像遥相呼应 Village chimes in with the Dayu statue on the distant moutain

8 禹陵村原建筑环境 Original building environment of Yuling Village

9 禹陵村总平面 Yuling Village site plan

10 南北向主通道(两侧为木构建筑) North-south main entrance (both sides are wooden structures)

11 生动自然的村落布局 Vivid and natural village layout

以浙江绍兴禹陵村改造为例,村中世代居住着大禹后人“姒”姓人家,他们世代为大禹守陵,至今已传至148世,被称为“中国第一村”,是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设计着重解决两方面问题,包括如何把握和恢复禹陵村的历史人文传统、村落风貌及空间环境的特色;如何通过村落合理的布局和空间环境组织,使村落原住民的正常生活与度假区的旅游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对禹陵村的整治、修复和改造,在营造与禹陵村相匹配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考虑延续了数千年的“姒”姓守陵村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强化“姒”血缘村落的文化价值;通过旅游业的植入,将禹陵村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激发出来;同时将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产业与村落原住民的生活融为一体。虽然因种种原因禹陵村最终没能将原住民留下来,但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将新的禹陵村略加整理,以精品度假酒店(大禹开元)的方式,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种深度体验绍兴大禹文化的形式和条件,也算是传统村落通过乡土景观设计手法的处理之后,一种退而求其次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图6~7)。

12 禹陵村戏台广场Yuling Village stage square square

13 生活区建筑沿河两翼布局(框架结构建筑) The living area architecture is built along both wings of the river (frame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14 新辟河道两侧布局的空间层次The layout spatial level on the both side of the new river channel

15 田园主题的村落生活场景 Village life scene of idyllic theme

4 结语

这些年来,通过村落保护以及与乡村题材有关的各类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建设呈现的效果,由项目的题材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由建设主体的认识水平、目标追求、经济条件和管理能力决定了它的质量高低。从更深层次上说,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认识和一致是最重要的。特定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对最终成果质量的目标追求,不能只是把空间形态和物质要素作为乡村文化价值主体的立足点,而需要从体相用三位一体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文化大传统的基本特征,需要从根本上企及乡村传统文化的世界观,进而在统一价值观方面下功夫,形成真正有说服力的价值立场,并进一步将价值立场贯穿到乡村题材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价值资源分析、解决不同层面与角度的问题,乃至对其最终结果的评判的全过程当中去。

在国家层面的文化新统建设任务未收事功之前,乡村建设乃至乡土景观与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工作确实面临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但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巨大的发展能量的广袤乡村地带,它那显性的平面肌理、立面层次以及四季变换的色调与质感,作为任何一项以它为背景的建设项目的底色,深深地牵动着我们潜意识中的“乡愁”。由此从落实到随意赋形的具体实践操作来看,对于大环境项目中的传统人文价值要素仍然能在公众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作用,或小环境资源品质优良的情况,以较为传统的手法并运用传统的形式语言来演绎与展现传统价值资源,相对容易满足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而对于没有大环境传统历史人文积淀作为前提、小环境资源条件也缺乏特色的建设项目,则可以立足东方的美学立场,对乡土景观和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以演绎新乡土为追求的创新探索。这或许就是在当下面对的文化新统未立的困境中,我们在认清角色使命的前提下,在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中所能采取的相对积极稳妥的策略。

由图13和图14可得:公差越小,成本越大,即公差成本较质量损失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更大;工序2的公差变化对成本影响最小,其次是工序1,最后是工序3;工序3对成本的影响大于工序1和工序2共同作用时对成本的影响;3个工序对成本的影响在各自取值范围内都是公差越小,相同公差变化对成本变化影响越大,随着公差的增大,相同公差变化对成本变化的影响越来越不显著。

注释:

图1~2引自《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一期改造提升工程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方案》;图3~4引自《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启动区)方案设计》;图5、7、8、12、14为郑捷拍摄;图6、10、11、13、15为施峥拍摄;图9引自《绍兴禹陵村改造修建设计方案》。

第一阶段为自然本能阶段,企业尚未形成安全规范制度及纪律约束,安全多源于人的自律与本能,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

参考文献(Reference):

[1]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30-435.

YU Yingshi. The literary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M].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4:430-435.

[2]汤一介.我们要有文化上“反本开新”的自觉[N].北京日报,2014-5-12(20).

TANG Yijie. We need to have self-consciousness of ‘tac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and innovation’ in culture[N]. Beijing Daily, 2014-5-12(20).

[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3-12-15 (001).

Central authorities urbanization conference hold in Beijing[N]. People’s Daily, 2013-12-15 (001).

[4]聂兰生.乡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再生[M]//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3-125.

NIE Lansheng. The continuation and rebirth of rural architectural culture[M]//PENG Yigang.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ettlement landscape. 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 1992: 123-1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Z].2012-8-22.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rial)[Z]. 2012-8-22.

郑捷,陈梦菲
《风景园林》 2018年第05期
《风景园林》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