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3

童鞋哈哈
首页 > 论文问答 >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官网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恩恩慧慧

已采纳
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当代最负盛名的地方治理研究专家之一,英国布莱尔工党政府地方政策的主要顾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方政府、多元治理、伙伴制、城市治理、公民参与等。他曾担任Strathclyde, Essex, Wayne State (Detroit) and Birmingham 等大学教授。在1992-1997年,他主持了“地方治理研究”项目(ESRC),由此名扬天下。代表性著作有: 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1998)、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1999)、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ment (2000)、British Local Government into the 21st Century(2004)、Public Value Management :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2006)等。他还是新地方政府网络(NLGN)的主席,以及多家国际期刊的通讯编辑。
212 评论

毛毛爱囡囡

可以在官方网站购买。《董事会》杂志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细分类财经杂志。一般可以在官方网站上购买,或者京东淘宝上也是可以买到的。《董事会》杂志是以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财经管理精英期刊。内容定位于公司治理和推进中国董事会制度的健康运作。所研究和报道的是企业领袖们在企业转型、升级、走向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关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便于读者提高治理水平,拓宽国际眼光,增强战略决策。

180 评论

蒋大女儿

[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分析了治理的源起和内涵,指出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发展问题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和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说治理具有更多的工具理性色彩,那么善治的提出,则赋予了治理更多的价值色彩,因而治理理论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最后本文对治理理论作出简要评析,指出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治理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普遍追求和必然选择;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治理需要与各国国情相适应,其实现形式必然具有多样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 治理理论 统治 善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首次提出“国家治理”概念,而且在《决定》共24次提到“治理”一词并且进行多种表述,如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等等。这表明作为学术概念讨论已久的治理理论正式进入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领域。   治理作为政策语言甫一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把治理这一超越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全球化,更加能够决定各国在相互竞争、文明成长当中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东西的全新理念,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略,打破了以往对改革板块式的认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熟的重要标志和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国家治理新时代。    国家治理作为人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因应于历史情境的结构性维度和特点,不同时期的治理有着不同的内涵,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对于治理的价值判断、制度设计等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不同国家的运用还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此,要科学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的内涵,首先需要对西方国家治理理论进行历史地、全面地和客观地理解。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力图对产生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概念图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从而为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一、治理理论的源起   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之意。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专用于与“国家公务”相关的宪法或法律的执行问题,或指管理利害关系不同的多种特定机构或行业。[1]治理这个词从13世纪起就在法国阶段性的流行过。该词曾是表达政府开明与尊重市民社会结合的一个要素。在17世纪和18世纪,治理是关于王权和议会权力平衡的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那个时代,王权在实现过程中开始依靠一些新的原则,而从这些新原则中,诞生了民众权利和市民社会理念。[2]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自此以后,国际多边与双边机构、学术团体及民间志愿组织等都把治理作为惯用的词汇,治理理念遂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治理并非是由某一个人提出的理念,也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理念,而是一种集体产物,或多或少带有协商和混杂的特征……治理成了集体‘时尚’的一部分”。[3]   通过在治理前加上修饰限定性词语而摇身一变的新术语亦应运而生,如“好的治理”、“全球治理”、“社会治理”、“地方治理”、“社区治理”、“多层次治理”、“多中心治理”,乃至新兴的“网络治理”等。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已波及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伴随着诸多与治理关联词汇的诞生,治理一词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意义,而且其含义也逐渐与其本意相差甚远,成为一种被赋予现代化色彩的词汇。   虽然治理最初是出于国际组织改善受援国或投资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努力,援助机构依靠治理指标去甄别和奖励那些治理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治理的重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政府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局限性和在若干领域中的失效。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败。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样,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或)国家协调的失败。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长期变化。“出现了重要的经济及社会新情况和与之相伴随的问题,这些问题再也不能简单的借助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或凭藉市场中介的无为而治方式寻求解决了。这种长期性变化反映了社会复杂性的极度加剧,而社会复杂性又来自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种种机构序列功能的不断分化--这又反过来导致不同系统跨越社会、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而更加相互依存。”[4]“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正是对传统治理机制反思的产物。该理论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的崛起为标志,改革的焦点是关注民间自治与公共参与的力量,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建立政府与市场及公民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其关注的焦点是,根据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建立一个市场自组织、社会自治理、分层级的政府治理以及它们之间彼此有效合作所形成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的公共事务治理体系。   “这一词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它涉及政治秩序(包括效率和合法性)的基本问题,同时又与国家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许多人虽然对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兴趣不大,却发现,在政府或国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而需要联合行动的领域处理问题时,治理这一概念十分有用。在社会的的各个层次,从最基层到跨国范围都可以发现这类领域。对于强化市民文化,促进志愿行动,改善社会的民主基础等,对治理问题的讨论都具有切实的意义。在考虑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建立必要的制度以推进秩序和公正方面,它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5]治理在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领域包括:“从唯经济思维的死胡同撤退的尝试;将权力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减少国家的作用,增加市民社会的尝试;满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共领域进行行政和制度改革的条件而又不致使人认为过分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的必要性;对民主化和人权的新的不懈追求;冲突之后的重建这样的严峻挑战。”同时,由于治理在指称“一个社会被管理的含义”时以一种“无政治含义的”(apolitical)概念出现而容易被人接受。[6]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治理理论迅速流行起来。有学者曾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治理受关注的原因[7]:  (1)随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地,对于许多直接投资者和组合投资者来说,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执行可信度上的差别,尤其是治理系统(包括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的质量差异,极大地影响着投资者对政策可信度的预期,因而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良好的治理水平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  (2)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后,一些国际援助机构改变了致力于杜绝意识形态方面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蔓延的态度,转而调整投资政策,如世界银行于1996年首次调整了其长期坚持的政策,不再无视借款国恶劣的治理水平和体制,从此,援助机构逐渐采用治理指标去甄别和奖励那些治理质量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展政策改革的失败。发展政策改革的失败让多边机构和那些市场化体制的忠实拥护者逐渐认识到:健康的市场需要良好的治理,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失败或许正是由于低劣的治理水平而导致的。  (4)对政治在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有力地证明了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人类福祉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总之,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它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发展问题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   二、治理理论的含义   虽然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成为多学科共同使用的一个流行词语,但治理理论不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反却存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过去15年来,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8]。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曾概括了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9]许多研究者和各类国际与地区组织都曾对治理作出过内涵各异的定义。   1992年世界银行对公共部门治理提出了一个较为狭义的概念:治理是对一个国家用于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实施方式。[10]   欧洲援助(Europe Aid)将治理定义为国家为其公民服务的能力: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利益诉求、资源管理以及权力实施所依赖的规则、过程以及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使用的治理概念是:治理包含一个国家被管理和统治方式的所有方面,包括其经济政策和规则框架。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和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

247 评论

果果麦片

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学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名列大陆高校第一。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榜上,发表论文数连续7年第一,被引用次数连续8年第一;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论文数全国第一。截止2014年10月,南京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为13个,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动植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农业科学。不仅学科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各学科的排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化学学科发表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次数在全球科研机构中的排名分别为17名和32名。 其最活跃的几个学科为: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学、多学科材料学、多学科化学,以及无机化学和原子化学。按论文总数排名计算,南京大学化学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计算,同样是化学排名最高,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学在全球前1%研究机构中,论文总数排名184位,总被引次数排名429。截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2015自然指数在亚太地区(Asia-Pacific)各大科研机构与高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保持第3位,紧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此,南京大学的自然指数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学有37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南京大学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2010-2014年,南京大学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6项,其中,2013年度42项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获5项重大项目立项资助,位居全国第一。 2014年9月9日,南京大学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完成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后、20年来江苏高校首次摘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馆藏资源南京大学有鼓楼、仙林两座图书馆大楼以及各院系专业图书室和各种电子数码信息资源。其中,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藏书500万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30多万册,其中列入全国善本书目的有500多种,1万余册;地方志共藏4000余种,约4万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学术期刊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依托南京大学情报学、图书馆学2个博士点的优势,中心研制开发了CSSCI数据库。 《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npj Quantum Materials》,“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2016年3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约,合作出版开放获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 (《npj-量子材料》)。 《智库理论与实践》(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办) 《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 《无机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数值数学:中国的杂志》(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当代外国文学》(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分析在理论和应用》(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肠外与肠内营养》(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肾脏病透析与肾移植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中华肾脏病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南京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设施、设备,例如,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天文台、南京大学太阳塔、南京大学气象台等。自然科学 南京大学国家级、部级科研机构一览国家实验室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 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计算机类唯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理工农医科类)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合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半导体节能器件及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 蛋白质与多肽新药工程中心 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主要科研机构,如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等详见南大官网。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学国家级人文社会科研机构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文科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文科全国性学术社团 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 中国元史研究会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计算实验中心  省部共建基地 南京大学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江苏社会风险与管理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   戏剧影视研究所、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学研究所等其他机构介参见南大官网。

302 评论

liuyuecao110

一,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政府内部体系的法治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化以及治理客体系统的协调化。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梳理政府权力清单,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构建法治政府。二,构建法治政府,推进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1)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内部体系的法治化。(2)建设法治国家,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规范化。(3)统筹社会发展,推进地方治理客体系统的协调化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官网

    一,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政府内部体系的法治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化以及治理客体系统的协调化。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kiss小妮妮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官网招聘

    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当代最负盛名的地方治理研究专家之一,英国布莱尔工党政府地方政策的主要顾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

    大萌的饰界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官网查询

    社会系统论是西方治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治理研究的社会系统学派关注的是制度、程序和机制。治理理论如复杂丛林,如果说美国偏好理性选择及其衍生的新制度主义,那么基于

    柠檬草星冰le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一) 治理的涵义1、治理的内涵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

    北极豆豆鱼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

    《法治现代化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出版刊物号CN32-1869/D,是国内专注法治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期刊。期刊由南京

    布鲁凡迪克思琪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