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7

注册不太麻烦
首页 > 论文问答 > 宁波经济杂志总编王小剑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自由的红枫叶

已采纳
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 吴天(正方一辩):首先,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科技的好处不用我多费唇舌,待会儿对方辩友一定洋洋洒洒,然而常常被我们认为的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的却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同于其他事物,科技的反面锋如刃,利如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刃剑。然而假如您以为人类已经清醒意识到双刃剑的存在,那您就有些过分天真了,当人类一次次自豪地表示,新科技正以最快速度加以应用,而表现出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高效率时,您可曾想过,这同时也意味着对科技负面效应的来不及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正是灾难的发端,科技的毁灭性正体现这种趋势的无以逆转。 第二,现代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变成了达摩克里斯之剑。人类对科技的使用早已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经年累月的堆积,使得科技的负作用正随时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这是科技毁灭性趋势的更深层次危机。 第三,对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达摩克里斯之剑蠢蠢欲动。人类对科技高度信任而产生的主观依赖更使利剑能够任意施威,一触即发,这第三种趋势直接导致了科技是有毁灭人类的力量,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请不要忘记,科技也同样可以给邪恶的心灵以魔鬼般的力量。 郑蔚(反方一辩):首先我方要指出科技的负面效用不能归罪于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 第二,对方辩友高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却低估了人类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科技难题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解决。我方认为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70年代,科学家曾经预言,由于科技产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到21世纪初人类将面临一个能源危机,而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微太阳能源开发,使这种恐慌荡然无存。 第三,科技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可以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 简安均(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人类有道德法律,但是道德法律管得住科技吗?科学家到公海复制人,道德法律可是管也管不住啊。我方认为,人类将毁于科技,还基于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全方位扭曲,这集中表现在社会关系、精神领域和伦理道德三个层面。首先,科技的发展趋势是有毁灭人类社会生活的潜在威力。其次,科技的毁灭性威力,还表现在它对人类生活的不断冲击与毁灭,这集中表现在人类的两个科技新宠,互联网和基因技术。互联网的勇士们早就宣布,要将网络变成一种生活,可是,当虚拟替代了真实,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看基因技术,生命科技治疗疾病,但另一方面却是在干预自然,制造更完美的人类,但是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高科技产品呢?今天基因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的改变更直接冲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伦理道德,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正毁灭着我们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世界。 张文博(反方二辩):刚才对方辩友大大地夸张了科技所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虽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高科技会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但是任何科技成果都可能有利有弊,影响并不等于毁灭。 首先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其次,如果没有科技,人类早就灭亡。科技是保护人类最坚固的盾牌,我们相信,科技的不断完善,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更加美好和神秘的境界,所以我方认为,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 付欣(正方三辩):刚才对方辩友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对方辩友果然洋洋洒洒大谈科技的好处,可是科技的好处我方也并不否认啊,只是对方辩友你真的认为,水能载舟,水就一定不能覆舟吗?第二,对方辩友说,人类是有理性的,但是有理性不代表不灭亡,下面我将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出发,论证我方命题。 第一,科技发展正从个人趋势走向国家趋势和社会趋势。个人对科技生活的追求与依赖并非什么大问题,问题是这种追求与依赖正在以一种独特的价值观的形式变成国家趋势和社会趋势,科技已经变成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方向,一切与之违背的思想都要为之让路。 第二,科技的毁灭性趋势突出表现在科技被神化,而大自然却被工具化,正是科技,让人类不再觉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正是科技,让人类觉得手中握有新的上帝,而不断地把大自然工具化。然而,当自然秩序被打破,请问人类将立于何处? 吉星(反方三辩):刚刚对方辩友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科技,是片面的,是没有真正理解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科技不是水,人类是可以控制科技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消极的一面。 下面我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我方的观点。第一,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中新网消息,机器人首次在中国协助进行微创外科手术;《自然》杂志报道,细胞大小的一只纳米牛终于诞生了。以上这种种由科技带给我们的成果,把人类推向一个更加繁荣的起点。 第二,以目前的高科技来解决我们现有的问题,毋庸置疑的,许多问题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迎刃而解,小到垃圾已不再污染环境,大到能源危机已不再令人担忧。 第三,人类在若干年后的科技发展水平,相信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想象不到的,就像石器时代正在钻木取火的人类一样,他们不可能想象得到,现在我们的世界已经有了煤气和电嘛。人类不会毁于科技,反之科学只会使人类越来越进步。 交锋 ■正方:看看今天的基因技术,已经在冲击伦理道德这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您怎么办? ■反方:人类可以控制科技,人类不会毁于科技 陈晓欢:请问对方辩友,今天谈“将”是不是谈趋势? 王青梅:我们当然是在谈趋势,而我们所说的趋势是基于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找到我们的依据来谈的将来。 简安均:谢谢对方同意我方观点,谈将来当然要看趋势,以现实做基础,以趋势做判断,科技的毁灭性趋势,对方辩友怎么看不到。 吉星:可对方辩友就是忽略了历史,我们要从历史的方面来证明科技不会毁灭人类。 付欣:对方辩友那个叫趋势吗?对方辩友那个叫做看着历史对未来的幻想。 郑蔚:对方辩友,我方至少还把我方的推断基于历史,而对方辩友却做出凭空猜测,难怪对方辩友会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得出这个不科学的结论。 吴天:我方明明是立足现实看趋势,对方辩友为什么看不到呢?请问今天的科技都独立发展了,这还不是毁灭趋势吗? 王青梅: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股市的评估,难道你可以不看过去的历史数据吗? 陈晓欢:对方辩友,今天不断告诉我们,科技有多好,可是好坏并存难道不可能吗?好坏并存难道不能毁灭吗? 郑蔚:我方并不否认好坏并存,但是我方认为的是人类可以控制科技,人类不会毁于科技。 简安均:对方辩友如果真的认为人类可以控制科技,请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控制。 王青梅:对方辩友一直在罗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而且一直还在诉说基因技术的危险,完全忽略了基因技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如果说基因技术一无是处,那为什么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还要花十年的时间,用转基因技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朵能发光的“胡奇花”?请你做出解释。 陈晓欢:我们并没有否认科技带来的好处啊,可是我抱你的同时,我就不能刺你一刀吗?我抱你一下,跟我刺你一刀有矛盾吗? 郑蔚:对方辩友至今为止,一直在回避我方提出的问题,如果人类将会毁于科技,那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新加坡政府所实施的科学技术五年计划是在加速这种毁灭? 简安均:实施科学计划跟人类将毁于科技并没有矛盾啊,我们今天站在这边,我们就是要了解这个趋势,对方辩友还没有看到这个趋势,为什么要侃谈趋势以后的问题呢? 王青梅:那对方辩友的意见就是说,科技既然一无是处,那咱们是不是应该停止发展科技呢? 付欣:对方辩友的逻辑真奇怪,一方面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又在问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不会走就想要跑,真是奇怪啊。 郑蔚:我方觉得对方辩友更是奇怪,一方面,一边说人类将会毁于科技,一方面又不放弃科技,要继续发展科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吴天:不是我们自相矛盾,是因为人在趋势下,不得不低头啊,看看今天的基因技术,已经在冲击伦理道德这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您怎么办? 王青梅:我想请问对方,具有科学素养的四位辩手,既然科技将毁灭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刻苦地学习科技知识呢? 总结 ■正方:科技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反方:我们要追求真理,但是绝不能以个别现象为普遍,也不可能从针眼里看世界 王青梅(反方四辩):在此我要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三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以点概面。片面强调和无限夸大了科技的负面效应。 第二,断章取义,因为科技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断言科技将毁灭人类,完全忽略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对科技起到的约束和导向作用。 第三,对方是在以停滞的眼光看事物,只指出了科技现在存在的问题,而我方则是以发展的观点指出了科技具有创新性的本质,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更新更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将就我方观点进行总结:第一,人类是有理性的,否则就不会有科技的诞生,我们要追求真理,但是绝不能以个别现象为普遍,也不可能从针眼里看世界。 第二,科技是可控的,在这一点上,我方已经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在此要强调的是,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人类的自律和科技的发展,是完全可以变成可控的,在人类理性和科技发展的双重保险下,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 陈晓欢(正方四辩):首先对方告诉我们,未来的科技有多好,可是今天辩题中的这个“将”字,就是告诉我们,站在今天看明天,而不是站在明天看明天。 然后对方又从历史的角度告诉我们,科技有多少多少好处,我方也不否认啊,可是科技有再多的好处也不能掩盖它带来的坏处,今天这场辩论的焦点问题在于科技带来的坏处是,会还是不会毁了人类,对方辩友却一再王顾左右而言他,立论偏题是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二大错误。 接着对方又天真地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是可以受到人类控制的,可是我们看到的是科技正在决定政治、经济乃至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它早已凌驾于一切道德法律理性良知之上,还有什么能控制它呢? 总结我方的观点,首先科技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埋下了毁灭的种子,现在什么人都敢讲科技以人为本,难道为人服务就叫做以人为本吗?其次,科技被神化,人却被工具化,一切以科技优先,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周围世界比比皆是啊,科技本来只是一种工具,然而当它被神化,人却被工具化时,这样的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毁灭。第三,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科技发展的独立性早已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而反过来主导着人类,科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只有敢于承认这个毁灭性的趋势存在之后,我们才能再对大家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9 评论

言小旭他妈

1 丁杨民 男 9 宁波电视台新闻中心 主 任 2 王小曾 女 11 宁波中汇纺织有限公司 挡车工 3 丰 华 男 2 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4 王红光 男 12 宁波市红光家私有限公司 董事长 5 江满海 男 11 宁波鼎泰楼宇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6 叶 斌 男 5 宁波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海曙大队 民 警 7 张江波 男 11 宁波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 总 裁 8 张 良 男 11 奉化市实验小学 校 长 9 岑 其 男 10 大德岑其书画艺术馆 馆 长 10 汪剑英 女 2 宁波市坤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董事长 11 张富强 男 12 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 研究员 12 林伟平 男 9 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13 陈军浩 男 10 新碶街道家政服务中心 总经理 14 陆鑫杰 男 1 中国金轮集团 副总裁 15 赵宏明 男 2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 总 裁 16 徐万钧 男 5 浙江富林律师事务所 首席合伙人 17 奚李峰 男 4 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院 长 18 班 艳 女 10 中化宁波(集团)有限公司事业部 副总经理 19 曹 剑 男 1 宁波市文化市场稽查队稽查科 科 长 20 鲍冯军 男 11 宁波大港引航有限公司 一级引航员

172 评论

小老头and小胖子

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7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25亿元,新增利税约3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过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来看,科学技术可以使劳动工具得到不断改善和更新,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使劳动对象得到充分利用。总之,科技发展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甚至产生新的产业部门和导致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摆脱粗放型的老路,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切实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有利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

345 评论

威斯东wisdom

中国宁波网讯 名震全国的红帮裁缝 采访陈万丰,最好的地方就选在宁波服装博物馆。走进月湖之畔的这座清代宅院,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红帮文化裹挟而来的历史氛围。漫步馆内,穿行在放着各个年代服装展品的特定场景之中,身为宁波人再一次被宁波服装业上所凝聚的人们的智慧和勤劳所感动,衣料店、裁缝铺、修鞋摊以及养蚕房这些已被时代定格的场景,记录着几百年来宁波人对于中国服装业的创造与奉献,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宁波服装人的艰辛和收获。 陈万丰对于宁波红帮裁缝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1997年,筹建中国首家服装博物馆时,陈万丰奉命担起了这一重任,面对当时一没有任何实物资料,二没有专业人才的尴尬局面,陈万丰做起了拼命三郎,他怀揣一张介绍信,手拎一只提包,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大城市追寻红帮裁缝的足迹。一份难得的陈年服装档案或是一件实物资料,都让陈万丰欣喜万分。 作为宁波红帮裁缝发祥地的上海,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博物馆留存的很多资料和实物都忠实地记录着当年宁波红帮裁缝的辉煌历史。陈万丰就一次次地带着面包在这两个馆内查找资料,并用笔摘抄下来。“当时查找工作十分艰辛,很多资料还需要一笔一画地抄下来,实物资料更是难找。但是随着查找工作的深入,这些资料逐渐将当年宁波红帮裁缝的辉煌业绩勾勒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工作劲头就更足了。当我们在上海博物馆得到宁波红帮裁缝使用过的第一台胜家牌缝纫机时,这件宁波服装博物馆的首件实物资料让我们兴奋不已。聊到这些时,陈万丰已完全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 在宁波服装博物馆里,有一张地图上标示着宁波红帮裁缝当年遍布的20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陈万丰也基本上都去过。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在的宁波服装博物馆已拥有丰富的实物和资料。在这些资料里,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出宁波红帮裁缝的五个“第一”:即宁波人开设第一家西服店和第一家西服工艺职业学校,缝制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和第一套西装,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西服理论著作。红帮裁缝北上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大连,南下厦门、香港,西进重庆、青海、西藏,甚至漂洋过海创业国外。同时,资料也证实了红帮裁缝不但是中国近现代服装史重大变革的引领者,而且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很多城市里,在当地的服装业中,红帮裁缝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当年的上海西服商业同业公会的登记资料显示,上海西服店多时共有700多家,但宁波人开设的就有420多家,占了总数的六成。 勇于纳新的红帮裁缝 起源于奉化江两岸的宁波红帮裁缝,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服装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陈万丰把其归结为“创新”。 陈万丰说,在旧中国,经济落后,外货充斥,一群有骨气、有才华的中国人发愤图强、兴办实业,寻求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而当时的红帮裁缝作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敢于破除人们传统的着装观念,主动吸纳西式服装的长处,率先将中外服饰的精华进行融会贯通,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海派西服,揭开了中国服装史上崭新的一页。红帮裁缝抛开世俗的眼光,接受简洁明快的现代服装理念,独创了中国的海派服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帮裁缝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的发起者,他揭开了中国服装史上崭新的一页。在完成这一重大改革的征程中,宁波的红帮也成了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一个服装流派。” 陈万丰认为宁波红帮裁缝的创新体现是全方位的,即开放性地吸纳西方的服饰文化,制造出中国的第一件西服,又“洋为中用”,结合中国人的体型特点,开创出肩薄、腰宽、轻松、挺拔,个性强烈、款式独特的中国海派西服。同时根据西方的立体裁剪等理念,结合中国的特色,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出了中山装这一“国服”,可以说,中山装的创制、完善和普及,是中国服装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女装也不例外,红帮裁缝在做女式西服、女式大衣、连衣裙、婚礼服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改良旗袍。从宁波服装博物馆里陈列的各式旗袍可以看出,旗袍在红帮裁缝的手下,在领口、袖子、衣长及腰身等部位,都是一变再变。 同时,红帮裁缝从开设作坊到开店号,再从开店号到连锁,不断推动了中国服装缝制技艺上的设备更新、工具更新、面料更新、店堂更新、产品更新、顾客更新和经营模式更新。 现代宁波装,宁波的响亮名片 “宁波现代服装业的发展,离不开脚下这块土地,也离不开红帮裁缝。”这是一位宁波服装企业界知名人士讲述宁波现代服装业发展时对陈万丰说的话。确实,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代宁波服装产业,都是上一代红帮裁缝手把手教出来的,当时,有一两百名来自上海的红帮裁缝传人在宁波刚刚兴起的服装厂里担任师傅,他们不但带来了红帮裁缝的工艺,而且带来了红帮裁缝踏实细致、创新进取精神。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已崛起了一大批著名的服装企业和品牌,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衬衫类中国名牌产品4个。已涌现出杉杉、雅戈尔、罗蒙、一休、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一大批享誉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服装品牌,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产品群星辉映的局面。全市近2000家服装生产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达10多亿件,占全国生产总能力的12%强。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产业综合实力绝对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在宁波现代服装业的发展上,创新精神仍是贯穿着整个发展史,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服装企业积极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电脑排料、自动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生产线,使我市的现代服装生产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宁波的服装产业还从以男装为主,逐渐向女装、时装、休闲装全方位发展,面料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像纳米技术等新的生产工艺也不断出现。在宁波服装博物馆的现代陈列馆,陈万丰指着一块资料宣传板说,这是宁波目前服装企业主要数据,每年都要更新一次。记者在2004年底的统计资料上看到,在该年的服装工业产值统计数据上,新产品的产值超过了1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1%。 让红帮的创新精神继续传承 创新精神贯穿于宁波服装业的起源、兴起和发展,但是陈万丰认为,宁波现代服装业如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创新。这几年,宁波的服装业虽然创新不断,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服装名城和温州等后起之秀,宁波服装业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 宁波以男装闻名,相对来说,女装、时装的设计制作还相当薄弱,而且大多处于中低档次这一层面,这离一个真正的服装名都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同时,宁波的红帮裁缝曾以精湛的工艺、最新潮的设计在当年的中国引领服装新风,成为中国服装界的代表,但是,宁波现有的服装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级的服装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使宁波的服装业、特别是时装业的发展有后继乏力之感。另外,宁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真正的时尚街,没有专门的服饰类报刊杂志,这些都需要宁波红帮裁缝的后人继续做出努力。 ■受访人 陈万丰,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1962年从事文化工作,1986年后任鄞县(现鄞州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1997年冬开始筹建中国首家服装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倾力研究中国服装史和红帮服装史,撰写了20多篇论文,合编有《宁波服装》、《红帮服装史》等著作。 ■采访动机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其实,人类从穿上衣服逐步走向文明以来,“穿”这个问题就已经披上了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从最早的、最质朴的兽皮麻衣到现在的各式时装,无不体现着各地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 宁波的服装文化,作为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无疑是中国璀璨服饰文化中独特的一支。她的兴起和发展,无不体现了宁波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现在的宁波服装业,已成为带动宁波经济腾飞的一个有力的助推剂,也是宁波走向全国、奔向世界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而陈万丰,这位前半生一直从事文化展览事业的专家,自从1997年因工作需要接触宁波的服装文化以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筹建宁波服装博物馆开始,一直醉心于宁波服装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我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自从他进入这一领域以后,他的工作生活都同宁波的服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陈万丰,可以让我们更深地了解宁波地域文化中独特的红帮服装文化。

248 评论

jennyzhao701

你是说省内的经济排名还是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排名?在省内是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是一流城市。浙江省的城镇人均收入蝉联30年冠军,仅次于上海北京。比第二梯队的江苏和广东人均多5000元左右。农民收入全国省份里面第一,其中农民收入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第一,杭州第二。据上海研究报告显示,杭州经济圈和宁波经济圈在全国分别是第四大和第六大经济圈,都处在长三角经济群内。长三角经济群是中国第一大经济群。杭州本土经济较强,民营500强数量56家,三大电商城市之一,拥有阿里巴巴和盛大等知名企业。是六大古都之一。宁波是东部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港口城市,人均收入全省第一,全国前5。温州的境外输出资本全国第一。绍兴的纺织品贸易额全国第一,轻纺城是全国第一大纺织城。义务的小商品城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海宁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另外浙江人在省外实力很强,网易老总,宝马华晨,上海复兴,香港港口老大包玉刚,慈善家邵逸夫,华为老总,均瑶集团老总等等籍贯都是浙江。民国时期,浙江混乱,资金逃到上海,上海滩十大亨籍贯虞洽卿浙江宁波镇海黄金荣浙江宁波余姚闻兰亭江苏常州武进生于泰州靖江黄楚九浙江宁波余姚傅筱庵浙江宁波镇海张啸林浙江宁波慈溪袁履登浙江绍兴诸暨生于宁波鄞县王晓籁浙江绍兴嵊县杜月笙浙江嘉兴海宁生于上海浦东万墨林上海浦东近代中国浙江为科技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籍贯科学院院士数量190位,全国第一,工程院院士全国第二。出过钱学森、苏步青等顶尖科学家。改革开放后,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重新崛起,浙江省民企500强上榜数量148家,位于全国第一。和江苏加起来就占了全国500强的半数以上。总体来说,全国浙江经济实力全国前三,仅次于北京上海。生活品质,环境,宜居,幸福指数、发达指数、富裕程度、科技、文化、历史底蕴等细节品质都是全国屈指可数的。(PS:有些人可能觉得浙江gdp不高,清朝末年我国的gdp世界第一,天津gdp都快超越香港了,所以gdp到了一定程度,和富裕指数,发达程度不完全成正比)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32 评论

相关问答

  • 宁波经济杂志总编王小剑

    你是说省内的经济排名还是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排名?在省内是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是一流城市。浙江省的城镇人均收入蝉联30年冠军,仅次于上海北京。比第二梯队的江苏和广东人

    Lucky小钰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宁波经济杂志王小剑

    老板如果还有资产,法院看你拍卖其资产支付工人薪酬。没有资产,工人只有凉拌了。讨薪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讨薪最怕的是老板太穷了,无薪可讨,要命一条,要钱

    甜菜阿姨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王波明财经杂志总编辑

    去年以来A股的惊天变幻曾被认为是去杠杆所致,所谓“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在博鳌论坛“‘闯祸’的杠杆”分论坛上,围绕A股“股灾”,杠杆迷局,中国的顶尖智囊提出了一

    谷穗的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

    你说的财经杂志吗?财经杂志的执行主编是何刚,管内容的;幕后老板是总编王波明,他同时也是《财经》隶属的联办传媒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苦瓜老太婆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宁波经济杂志

    它们分别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英文中国日报;解放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 农民日报;在地方性报纸中,只有广州日报和南方日

    Aimy'ssmile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