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2

Shenyangman。
首页 > 论文问答 >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超级无敌暴暴

已采纳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中文名:侗族外文名:Gaeml总人口数:296万分布地区:中国 老挝 越南语言:侗语宗教信仰:多神教兄弟:壮、水、布依、仫佬、毛南分享民族概况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侗族文化形象大使-双子组合(三湘四湘)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贵州从江县龙图侗族春节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民族历史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族,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是起源于侗族母女油画“骆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魏晋以后,这些部族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宗教信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文化艺术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
262 评论

为萍伤心航

《西方学者藏人音乐研究举要》,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12年第1期。《历史证据、历史建构与历时变迁:仪式音乐研究三视界》,发表于《中国音乐学》(CSSCI),2011年第3期。《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上),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11年第1期。《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下),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11年第2期。《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述论》,发表于《世界宗教文化》(CSSCI),2011年第5期。《社会结构变迁与侗族大歌保护的多重两难》,载于《中华文化论坛》(CSSCI扩展),2011年第3期。《『局内-局外』观与仪式音乐形态研究:以九篇英文文献为例》,发表于《歌海》,2011年第3期。《圣俗之间声谱之中:再论南侗祭萨仪式中的『哆耶』展演》,发表于《民族学刊》,2011年第4期。《南侗正月萨玛祭祀仪式音声声谱与社群结构研究》,载于曹本冶 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北、西南、华东增补合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评杨民康专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载于王铭铭 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0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7月。《仪式音乐英语文献》,载于曹本冶 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仪式中音声:音声声谱、天人关系与社群结构:以南侗『正月祭萨仪式』为例的理论实践》,载于曹本冶 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南侗“祭萨”:音声声谱、天人观念与社群结构》,载于曹本冶 主编:《大音》第二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词的多重内涵》,载于《中国音乐学》(CSSCI),2008年第2期。《『果卜冈』仪式:嘎老传统与侗人时空观的养成》,载于曹本冶 主编:《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小黄侗寨『嘎老』传承的考察与研究》,载于管建华 主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南侗『歌师』述论》(该文已被CSSCI收录),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3年第1期。该文同时被收录至张中笑 杨方刚 主编《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跨文化理解: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三个视界》,载于《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3年第4期。《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文化意义》,载于《贵州民族研究》(CSSCI)2003年第4期。《多元文化、世界音乐与母语传承》,载于《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0年第4期。《乡间与校园:侗歌传承的两种形态》,载于《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0年第4期。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4):萧梅教授访谈录》,载于《音乐艺术》(CSSCI),2008年第4期。《冯光钰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访谈录》,发表于《音乐探索》(CSSCI),2011年第1期。《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回眸——杨民康研究员学术访谈》载于《音乐探索》(CSSCI),2012年第1期。《巴蜀古琴四人谈:曾成伟琴学访谈》载于《音乐探索》(CSSCI),2012年第3期。编译:吴犇 原文:《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载于《音乐探索》(CSSCI),2012年第1期。

166 评论

小墩子921

站在侗乡的山头歌唱——热爱家乡、护我家园尊敬的各位领导、参赛选手,亲爱的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XX,来自花桥密布、鼓楼林立、山清水秀的美丽侗乡——黎平。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我的人生能像我的名字一样是一段欢快的舞,我梦想我的追求是一曲欢乐的歌,我梦想我的未来是一首欢畅的诗。于是,我以美丽的家乡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为最温馨的舞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舞蹈,并乘着歌声的翅膀,努力飞向那如诗如画的神秘的艺术殿堂。  记得有一首歌词这样写道:“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奉献给你,我的爹娘------”。是的,作为黎平县文工团的一员,我时刻在想:面对伟大的祖国,面对可爱的家乡,我该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我的家乡!也许在奔腾的浪花里,我不是最美的那一朵,但我愿为浪花的美丽添彩;也许在浩渺的星空里,我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我愿为群星的璀璨增辉;也许在人生的画卷里,我不是最美的风景,但我愿为风景的美丽着色!其实,作为一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常常认为:家乡的那座山,才是我最好的依靠;家乡的那江水,才是我最好的营养;家乡的那棵树,才是我最好的拐杖;家乡的那条路,才是我最好的旅途!  我永远不会忘记人们高度歆羡的从天边飘来的音乐——侗族大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很小的时候,我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就听说1986年家乡的文化艺人漂洋过海,将这优美的天籁之音奉献给蓝眼睛黄头发的法国朋友,据说,其轰动效应不亚于一场惊天动地的海啸。从此,我被故乡的音乐陶醉!从此,一颗强烈的责任心驱使我,学会去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与艺术的责任;后来我非常荣幸地走进了黎平文工团。几年来,我们的足迹踏遍了侗乡山寨的每一座大山、每一个角落,用我们的真诚与执着去感受大山的心跳,用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我们的双脚与双手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找感觉、抠细节,练声房不知洒下我们多少心血与汗水,排练厅不知留下我们多少辛酸与感动。那是2008年10月,我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带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侗族大歌,登上了国家大剧院“2008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那绚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丽的演出舞台,演出过程中,我们的音乐几乎被感动的掌声湮没,演出结束时,我们全团的兄弟姐妹抱成一团哭成一片,那是成功的泪水!那是幸福的泪水!那是为推介家乡的民族文化而自豪不已、激动不已的泪水啊!曾记得我国着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去年夏天来到我县侗族大寨——肇兴,当他听到我们演唱的侗族大歌,他深情地评价说:“如果古代的顶级大师老子、庄子、陶渊明听到这样的音乐,也会留连忘返!”是啊,几年来,我与全体团员一道就是带着家乡的音乐走向珠海,走向中山,走向福州,走向北京,走向春晚,走向新加坡,走向世界。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我和我们艺术团的杨国祥副团长以及24位农民演员登上广州和武汉那最高领奖台的情形。当主持人站在武汉的金色大厅宣布:“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最高奖的节目是由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选送的——《摔》”的时候,当主持人站在广州的金色大厅宣布:“获得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的节目是由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选送的——《摔》”的时候,我们泪流满面、欣喜若狂!因为我和我的副团长杨国祥老师是这个节目的编导,排练中的艰辛与艰难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为了传承和发扬这项即将失传的侗族摔跤活动,我们组织的演员全部来自双江乡四寨村的侗族农民兄弟,排练场地是在四寨小学的水泥地篮球场上。炎热的夏天,滚烫的水泥地面,常常烫得赤脚排练的演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员们脚上起了水泡。虽说是排练,但来的可都是真格的,摔跤的动作,我们每天不知道要练习多少回。被摔的人,常常会被“毫不留情”地摔倒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受伤、流泪、流血那是家常便饭。我们的杨国祥老师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声音哽咽地说:“我们每个演员的身上和腿上都有无数伤口!”是啊,这就够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足以道出了我们全体演员的心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一切浪漫的话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此,让我借这个讲台再深情地道一声:“谢谢您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我们的杨老师;谢谢你们,我最亲爱的24位农民兄弟;谢谢啊,生我养我的那块热呼呼的美丽的侗乡土地!”  记得清代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首我走过的路,我深深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立足我现在的岗位,我深深意识到任重而道远;展望家乡的未来,我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侗乡侗乡我的家,山山水水美如画,巍巍鼓楼耸天外,如虹花桥天边挂”。我要站在侗乡的山头歌唱,因为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家乡!“长路奉献给热爱家乡、护我家园演讲稿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要站在侗乡的山头拿最美的歌声奉献给你,我最可爱的家乡!”谢谢!参考资料:

229 评论

相关问答

  •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站在侗乡的山头歌唱——热爱家乡、护我家园尊敬的各位领导、参赛选手,亲爱的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XX,来自花桥密布、鼓楼林立、山清水秀的美丽侗乡——黎平。从

    我想文文静静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镜SHOW公主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

    易火贝木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范文

    这种文化是在长期交流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而且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相处是非常好的,也经常和其他的民族一起交流。

    长颈鹿之迷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摘要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

    wangmiao1211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