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2

樱桃小胖妞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当代文坛杂志主编及编委名册电子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nkeybenben

已采纳
作者是巴金。  代表作:  《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  《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8月版  《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  《爱情三部曲》:《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  《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  《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憩园》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死去的太阳》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  《海底梦》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8月初版  《春天里的秋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沙丁》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月初版  《萌芽》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9月初版  《新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1月版  《利娜》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
225 评论

让我爱你

《诗人世界》、《南国诗报》专栏撰稿人,《鲜红的党旗》大型画册(红旗杂志社)编委,《中外名师录》副主编,主办有《西双版纳农垦医药》任《云垦医疗卫生》杂志主编,《中国临床医药》杂志编委。在西双版纳从医30多年,任院长25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管理经验,对传染病、流行病、地方病及内科疑难病症,肾内科等有较多的研究。发表医学论文110篇,录入《世界学术文库》、《世界名医论坛》、《世界名医文献库》。《ZI世纪东方医学论坛》、《中国当代医学论文选粹》、《当代医学论文选》、《中华医学进展与临床》人现代预防医学》等15部专集。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与政研会15次,均有论文汇编获'98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获优秀论文奖。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25篇获省农垦总局优秀论文奖,3项获科技成果西双版纳分局奖,1986年取得长春电影刊授学院结业证书,1988年取得精短文学函授中心结业证。发表新闻、科普、管理及政论文共120篇,录入《改革、探索、发展》、《中国改革论坛》、《鲜红的党旗》等15部专集。发表诗词220首,诗文论10篇,短篇小说2篇,获'98当代文学创作(济南)二等奖,'98《中国作家》笔会(北京)三等奖,全国大赛特别奖1项,一至三等奖26项,优秀奖40项,6首诗词被武汉、西安陈列馆收藏,诗文录入《中国当代诗词选》、《南吟北唱》、《中华传统诗词对联选》、《跨世纪新诗人力作选珍》(编委)、《中华纯情诗大观凡《中国新世纪诗人诗选》等35部专集。传记录入《世界科技咨询专家》、《中外名人录》、美国《世界名人录》、《中华成功者》、《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文学艺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人才传略》、《当代文学写作辞典》等多部辞书。

293 评论

木洛希雨

《鸟的天堂》、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218 评论

Lucia慢半拍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朱自清简介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刘心武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即萧复兴),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沧县,1947年生于河南信阳,在北京长大,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居北京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又名《中学生梦幻曲---一个女生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 、《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小溪巴赫》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到天堂的距离》较近的作品还有长篇回忆录式的纪实文学《黑白记忆》和散文集《蓝调城南》散文《拥你入睡》被选入北京版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宽容是一种爱》人选200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生命的平衡》入选2007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代表作:  线上作品阅读 报告文学 《啊,老三届》《当金山的母亲》  中短篇小说 《面的司机》《今冬无雪》《远在天边》《影壁》  肖复兴,北京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队务农,大学毕业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新体育》编辑1978开始发表作品《人民文学》副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叫儿子写作文》上有大量的他的作文  还著有《一幅画像》(现被选为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  铁凝简介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陈忠实简介  陈忠实,一个厚积薄发的作者,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自然情况: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陈世旭简介  陈世旭,男,汉族1948年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9月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1970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  1977年12月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1979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1981年调江西省文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及研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87年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1991年转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1993年晋升为文学创作一级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2000年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现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创作作品 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梦洲》、《裸体问题》、《将军镇》、《世纪神话》、《边唱边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等以及《风花雪月》、《都市牧歌》、《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陈世旭卷》等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多部发表有关先秦诸子文论、中国小说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并有多篇被转载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惊涛》获全国第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马车》获全国1987年-1988年优秀小说奖,《镇长之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 》,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37 评论

慧心永梅

巴金! “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在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这棵树的树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榕树竟独木成林。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白鹤、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 鸟的天堂,原名“鸟墩”,位于广东新会市南部七公里的天马村天马河。在天马河的沙洲上,长有一棵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婆娑的榕叶笼罩着20多亩的河面,树高约15米,榕树枝干上长着美髯般的气温根,着地后木质化,抽枝发叶,长成新枝干。新干上又长成新气生根,生生不已,变成一片根枝错综、扑朔迷离的榕树丛。在这树丛上,栖息着十多种小鸟,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即夜鹭,俗称诊游鸟)。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鹤群一出一归,盘旋飞舞,掩映长空,嘎嘎而鸣,蔚为奇观。 巴金同志,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在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1922年冬,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他怀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1933年参与《文学专刊》的工作。1934年至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许多进步作家的创作,为发展进步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其间写下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创作。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同志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同志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等。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经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激励他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寒夜》反映抗战最困难时期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家庭的悲惨命运,为被践踏被蹂躏的小人物申诉,表达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良知。1958年至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巴金文集》,这是他解放前创作成就的结晶。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他与靳以创办、主编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数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90年代后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他以一部部饱含激情的作品和一颗挚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饮誉海内外,他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瑞典、朝鲜和世界语等近30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巴金同志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要领导,重视团结广大作家,关心作家队伍建设,推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巴金同志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全国解放后,他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1950年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1961年4月,出席亚洲作家东京紧急会议,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极大地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1981年春,他率代表团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语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了国际笔会里昂━━巴黎大会。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他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海内外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几十年来,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民主革命时期,他积极参加进步社会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皖南事变后,他参加签名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他积极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晚年虽病魔缠身,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他参与创建中华文学基金会,并一直担任会长。还多次为希望工程、社会慈善事业捐款。因其特殊贡献,199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他连续五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巴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秉性耿直,识大体、顾大局。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巴金同志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268 评论

中基惠通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255 评论

相关问答

  • 当代文坛杂志主编及编委名册电子版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yeye要吃好吃的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当代文坛杂志主编及编委名册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Nuannuan暖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当代文坛杂志主编及编委名册百度云

    朱自清文风属于清雕型的,缜密细腻,有一种委婉的语调与特殊的风彩,犹如月下品箫,幽隽温雅而满蕴诗意,故而有人将他的散文概括为“月下人生”。在语言上他采用提纯过的口

    舜井街的猫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7
  • 当代文坛杂志主编名单电子版

    朱自清文风属于清雕型的,缜密细腻,有一种委婉的语调与特殊的风彩,犹如月下品箫,幽隽温雅而满蕴诗意,故而有人将他的散文概括为“月下人生”。在语言上他采用提纯过的口

    耶丽芙小熊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当代文坛杂志主编名单及简介

    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家。1954年生,上海人。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系。1971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林林场插队务农,后历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上海《

    Xiaonini71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