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5

静静仰望静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医药历史文化基础论文格式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千寻小尼玛

已采纳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  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  2.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  2.2汇通中西  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2.3旁搜博览  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  2.4慎思明辨  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  实施成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  [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  [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  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285 评论

小尾巴摇阿摇

秦汉时期是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二二O年,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盛,相继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又进一步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及度量衡,但由于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劳役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使得秦王朝在农民的起义冲击下瓦解了,经过楚汉战争,西汉王朝建立,中国又重归统一,西汉王朝(公元前二O六年至公元八年)沿袭秦制,但在统治方面则崇尚黄老之学,采用「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让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进而出现财富累积、人口大增的局面。此时期,北方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黄河流域是当时全国经济的中心,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先后成为当时经济文化交流与政治中心,丝绸之路的开凿与东南海运的发展,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内外交流。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史记‧天官书》详细记录了周天的星座及星体运行情况,西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和天文学家洛下闳等人制作「太初历」,代替了秦代沿用下来的「颛顼历」,后来,刘歆又作「三统历」,到了东汉,天文学家已经知道日蚀的原因,刘洪还撰写「干象历」,编绘了一幅月亮运行速度表,此后历法便以这些作品为基础加以发展,由于气象知识的累积、监测仪器的研制使用及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使运气学说、病因学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数学、物理学、炼丹化学及农学中反映的作物栽培与温泉温室的利用,也在不同程度上为医药学提供理论知识和素材;此时期的宗教思想,神仙方士因鼓吹神仙的存在,可使人长生,并利用一些方术或养生保健及治病的方法得到帝王的青睐,秦始皇派韩终去寻求不死之药,派徐市入东海求神仙,无功而返,汉武帝求仙五十多年,重用李少君等方士,甚至把女儿嫁给方士,但长生仙药始终没有得到,这些失败的例子并没有导致神仙思想消灭,反而以变态形式逐渐演化,形成「蓬莱」和「昆仑」两大派系,在当时社会上继续流传;汉代官方也重视典籍的整理、注释,因此形成一股「经学」之风,其治学方法及思想观点对医药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经学内部却分为「今文经」与「古文经」两派,彼此展开激烈的斗争,自从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建立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之后,使儒家学说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并向西汉武帝提出「罢绌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利用儒家学说来巩固封建秩序,此后儒家取得文化正统的地位,影响整个社会至东汉;战国末期的「谶纬之说」(利用封建迷信观点,以宗教预言来解释儒家经典),到了东汉更为兴盛,儒生与方士合流,把谶语和纬书结合在一起,以制造谶纬之书的方法,来宣扬符命之说,章帝时,进一步把谶纬之说和儒家经典结合起来,大会诸儒于白虎观,着《白虎通义》,使谶纬之说发展到顶峰,宗教神学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当儒家思想渐渐走向神秘化、宗教化的同时,司马迁、扬雄、王符、荀悦等人,与神学迷信展开论战,并引述医药史料来阐发哲理,这些思想观点对医药学发展产生有力的导向作用,两汉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以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对医事制度、医学人物、临床医学、诊断与治疗、药物、卫生习俗、少数民族医事等都有不少记载,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收载了一些反映当时医药卫生的珍贵史料。 秦汉时期由于医事制度日益完善、医史文献的积极整理研究及国内外医药交流频繁,为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以伤寒、内科杂病和外科最为突出的临床医学,更带领我们进入中国医药学史上的第一高峰;西汉名医淳于意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在《诊籍》中,详细记载内科杂病患者之各种诊疗资料,反映出早期医案淳朴可鉴的学术风格,也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树立了榜样;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在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等方面,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形成一套理、法、方药齐备,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体系,建立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确立四诊、八纲、八法等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为内科学的发展格局构成了相对固定的理论框架;除此之外,被尊奉为「外科鼻祖」的华陀更创用「麻沸散」以施行外科手术,深深启发后世的外科医家的学术思想;而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也在此时期出现,它阐述许多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总结东汉以前药物学家和民间用药经验,记载三百六十五种药物,提出药物的「三品分类法」,除了为药物方剂学体系奠定初步基础,更对历代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42 评论

草泥马叔叔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中医论文的格式供大家参考:  (一)标题  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论文摘要字数要恰当,中文摘要普通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普通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但"关键词"三个字  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  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普通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运用的英文应该精确、通畅"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三)正文  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次第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次第:1、1、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局部完毕后另起一页开端下一局部正文内小标题力图简短、明白,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  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恰当,分明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普通居中位于图的下方  文中如有表格,应构造简约,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假如表格援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  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四)注释  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援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一切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  (五)参考文献  按正文参考文献呈现的先后次第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假如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罗列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他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六)页眉  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标题,宋体小五号字,居中  (七)附录  (必要时可加,不用要时,无需附录)  关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能够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依照文中呈现的次第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药历史文化基础论文格式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中医论文的格式供大家参考:  (一)标题  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

    苏州耕牛装修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中医药历史文化基础论文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冷夜寒池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中医药历史文化基础论文题目

    知网上看看

    落跑蚂蚁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中医药文化基础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

    静静的娇儿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中医药历史文化论文

    近几十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用传统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研究手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中医理论的

    chihuoshiwo8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