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1

龙龙1004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美国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0.0哆啦A梦0.0

已采纳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叶 君 田淑慧(吉林大学, 长春 130012)摘 要 自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 美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可以说, 美国的减税政策史是一部沉痛与光辉并行、曲折与浩荡兼具的发展史。本文重点研究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轨迹,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 减税政策 税收负担 演变 启示 美国中图分类号 F81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0 ! 06 ! 22 作者简介: 叶君,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英美历史文化、跨文化交际。田淑慧,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政策。它是指通过降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取消或停征某些税种等手段来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 进而降低企业或居民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政策,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它通过发挥税收的乘数效应, 对经济增长、供求关系、财政收支、价格机制、就业水平等产生影响。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 被公认为是在减税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它的税收政策是其宏观经济政策及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消费及社会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国的减税政策取向对世界各国的税制变革及经济增长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1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始于 20 世纪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标志性的著作是凯恩斯于1936 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减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美国的GDP 不同程度的增长, 增加了私人储蓄和投资, ∃ 唤醒% 了美国经济。美国减税政策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5 个时期。11 正统凯恩斯主义: 20 世纪40~ 70 年代的美国减税政策 在20 世纪 30 年代初,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失业率居高不下, 银行机构大量倒闭, 通货膨胀加剧。这些严重动摇了西方世界对自由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心。自此, 提倡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主张实施减税在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 它成为二战后直至整个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灵魂。就在20 世纪40 年代, 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哈维&汉森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观点。他主张政府应逆经济风向行事, 交替使用扩张与紧缩两种办法: 在经济萧条期间, 采用赤字预算的膨胀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 减低税率, 提高社会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期间, 采用盈余财政的紧缩政策, 缩减政府开支, 提高税率, 降低社会总需求[ 1]。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美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到了 20 世纪50年代, 补偿性财政政策出现了各种失误, 导致经济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的 ∃ 艾森豪威尔停滞% 局面。1961 年, 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 为了使国内! 150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经济迅速走出 ∃ 艾森豪威尔停滞% 的泥潭, 他接受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海勒等凯恩斯主义者的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 并于 1962 年开始全面推行减税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使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0% ~ 91%的范围降到14% ~ 70% , 公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 48% [ 2]。它扩大了社会总需求, 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此次减税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成功的应用之一。随后的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减税政策。一方面, 他于1964 年2 月推动国会批准了肯尼迪生前留下的 ∀减税法案#, 使公司税削减255 亿美元, 个人所得税削减110 亿美元; 另一方面, 又提出 ∃ 向贫穷开战%、建立 ∃ 伟大社会%等执政口号, 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美国的实际GDP 以令人瞩目的 55%的平均速度增长。但是到70 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的局面, 凯恩斯主义宣告失灵。美国终结了长期单一使用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历史。12 里根革命: 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 供给性减税%政策 1981 年里根上台, 为克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滞胀问题, 他转而采纳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以全面减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里根政府共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减税方案: ( 1) 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1981 年经济复兴法案#。此法案主要包括将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至11%和50% ; 颁布了加速折旧条例 (ACRS) , 允许企业以 ∃ 重置成本% 来计提折旧; 减少政府对个人、企业和州政府工作的不必要干预; 支持稳妥可靠的货币政策; 增加国防开支, 提高军事预算等内容; ( 2) 1986 年通过的税制改革法案。在继续进行大规模减税的同时,进行税制改革, 通过扩大税基, 降低税率, 加强公平, 简化管理等方式来解决税制繁杂的弊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表 1 详细列出了 1981~ 1986年间里根政府的减税额度。表 1 里根政府的 ∀经济复兴法案# 对联邦政府税收的影响[ 3 ]项 目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个人税和非税收入 48 412 871 1175 1414 1721公司利润税收入 57 112 208 277 398 537企业间接税和非税收入 5 2 6 5社会保险税收入 5 5 6 6 6总 额 105 524 1076 1448 1821 2256(注: 减少额, 亿美元)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涉及的税种多、减税数额庞大, 在世界减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有资料表明, 里根1981~ 1986 年的减税使得美国国内的GDP 迅速增长, 1983 年、1984 年和1985 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36%、68% 和 34%; 失业率从1982 年的97%下降到1985 年的72%。里根政府的 ∃ 供给性减税% 扭转了 20 世纪70 年代末高失业率、高通胀率的经济 ∃ 滞胀% 局面, 为企业积累了资金, 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刺激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13 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 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减税政策 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加强,税基复杂多变, 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日趋激烈, 再加上战争因素, 美国财政于 1991 年出现了高达2687 亿美元的巨额赤字。高赤字伴随着高利率、高负债、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 这 ∃ 五高% 问题! 151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使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为了摆脱这种局面, 1993 年克林顿上台, 扭转了∃ 里根经济学% 片面强调供给的财政政策, 推行∃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以振兴美国经济。克林顿的 ∃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是一种增税与减支并重的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政策。它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内容主要是: ∃ 把财政赤字从1993年的3167 亿美元减至1997 年的1810 亿美元。办法是: 5年内增税 3200 亿美元, 把个人所得税率由31%提高到36%, 最高达39% , 公司所得税税率由34% 提高到36% ; 削减预算支出5000 多亿美元, 其中削减国防预算880 亿美元, 削减医疗保健支出和裁减10 万名政府机构人员的支出。 [ 4]%1997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了 ∀财政平衡预算法案# 和 ∀减税法案#, 对税收进行可增可减的调整。包括降低长期资本利得税的最高税率, 增加儿童扣税额, 提高遗产税与赠予税的免征额, 提高对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克林顿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 使美国的GDP增长率高于世界同期经济年增长率的25%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削减了财政赤字, 美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14 最富争议的联邦减税: 21 世纪初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 2001年3 月美国经济重现低迷, 结束了长达120 个月的经济增长。美国税制不公平、偷税漏税严重的弊端暴露无疑。小布什上台以后, 效仿里根的减税增支政策, 企图再次利用减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在一片反对声中, 美国议会终于在2001年通过 10 年减税135 万亿美元的 ∀经济增长与减税一致法案#。主要是削减个人所得税, 计划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 396% 降至33% , 并简化税率级次; 增加了儿童税收抵免限额, 由500 美元增加到1000 美元; 提高遗产税的免征额, 并计划于2010 年取消遗产税等。这些减税措施使小布什政府见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布什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减税的步伐, 于 2002 年通过∀创造就业与工人受助法案#, 2003 年通过 ∀就业和经济增长减税协调法案#, 又提出 10 年减税3500 亿的计划。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减税政策遭到了经济学界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布什减税的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呢? 美国商务部在 2003 年 7 月的报告显示, 2003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 24% , 已经超过了 18% 的预期, 经济开始复苏, 消费、投资、就业、库存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均有所好转。但也有批评显示, 布什的减税更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积累财富, 因为它将 60%的好处给了那些年收入超过10 万美元的人, 使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现象加剧。15 金融之战: 迎接世界性金融危机挑战的奥巴马新政 始于2007 年8 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金融市场出现恐慌, 国际投资银行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把美国带入二战后经济最漫长衰退的寒冬。为拯救美国经济, 奥巴马提出了刺激就业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奥巴马计划的关键词就是 ∃ 减税%。他提议国会通过减税法案来鼓励小型企业投资并且雇用更多工人, 新投资的资本收益税在1 年时间内将降为零, 而对投资支出的减税有效期将延长至2010 年底。奥巴马的减税法案的出台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2008年2 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减税规模为1680 亿美元的 ∀2008 经济刺激法案#。同年 8月, 金融危机形势日趋恶化, 奥巴马政府又迅速通过了 ∀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和 ∀2008 年延长税收 (优惠) 和最低选择税减免法案#, 提出减税约1100 亿美元的计划。其中包括对可再生能源、交通和能源安全等4 个方面的税收优惠, 延长灾害减免期限, 提高子女抵免限额等。进入2009 年以后, 美国议会又通过了 ∃ 刺激经济法案%, 规定的减税规模约为2810 亿美元, 创造350万个就业机会。为了进一步控制财政赤字, 奥巴马陆续向国会递交了2010 年度预算案和 2011 年! 152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联邦政府预算案, 均涉及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计划。从美国减税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 有一个事实十分明显: 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减税和相关的税制改革备受青睐。总体来讲, 美国的减税实践没有阻碍自由市场的发育, 而且它已逐渐成长为一种长期的财政战略选择。始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 从其实践的效果来看, 适度、公平的减税政策能够 ∃ 唤醒%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又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2 美国减税政策演变的启示着眼于美国的减税政策, 无论是肯尼迪! 约翰逊时期的需求性减税、里根的供给性减税, 抑或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揽子计划等, 减税政策已经成为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 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趋势。它带来了诸如GDP 的增长、储蓄和投资增加、暂时缓解通货膨胀等功效。从整个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中, 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21 减税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其作用不可替代 减税政策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决策而间接实现的。对企业而言, 税收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重要成本。采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减税政策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引导资源由非生产性投资转向生产性使用,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对个人而言,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投资活动中, 抑制闲暇消费, 有利于劳动供给的增加。因此, 减税政策是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劳动以及就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比增加政府支出更有效应。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减税在财政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提升减税政策的重要性, 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22 减税政策应该供求并重, 并适时作出调整美国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减税实践表明,减税具有 ∃ 需求% 与 ∃ 供给% 双重效应, 单一地使用需求或者供给手段都行不通。供求 ∃ 天枰%的失衡, 必然限制减税政策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需求决定供给, 而供给又反过来对需求起到引导作用。如果只重视总需求, 实施片面的需求管理政策, 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调, 出现经济 ∃ 滞涨%; 如果只重视总供给, 则容易引发经济衰退或下降。因此, 减税政策的设计者应该以美为鉴,努力寻求各种财政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避免出现供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并在供求失衡之时进行适当的微调, 做到供需并重。23 对减税风险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谨慎选择减税策略 从美国减税的历史实践上看, 减税对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但减税风险是减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1)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就短期来看,减税直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进而会造成政府可利用支出的减少, 并可能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和∃ 债台高筑% 现象; ( 2) 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减税的出发点是税收政策延伸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 实际上是向公众让渡部分利益, 引发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如果减税措施使用不当, 将造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 ( 3)影响税制的严肃性和固定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是对税收政策的局部调整或否定, 因此必然对既定税制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如果不同时期和不同目标的减税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就更会加剧税制的复杂化; ( 4) 减税政策本身具有时滞性。减税的政策效果不如增加财政支出那样明显和直接,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它对经济的激励效果往往在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完全凸显出来, 尤其是在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购买力方面。减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它给减税政策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借鉴美国减税的经验的基础上, 必须对减税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充足, 则可考虑实施! 153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全面的大规模减税, 否则应采取相对谨慎的减税策略, 力争把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内。24 减税应与发展民生相结合, 努力寻求社会公平从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去考察减税政策的动机及效果并不难, 难的是减税如何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平。从实际情况看, 美国的减税法案受到抨击和质疑最多的也正是关于减税的公平性问题。很多学者认为, 美国减税拉大了贫富差距, 不符合低收入者福利的增加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它更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财富的积累, 使得纵向公平难以实现。因此, 在设计减税政策时要有意识的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倾斜, 着重减轻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并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民众基本公共物品的供应, 并且通过各种∃ 民生% 支出, 加大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出和补助的力度, 做到公平和效率兼顾, 使减税政策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25 减税要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共同发挥作用相对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如今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谓时过境迁。但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经验表明, 美国政府在实施减税政策的同时,还配合着财政、货币、汇率、价格杠杆等措施,使他们共同发挥作用。比如,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用发行货币的手段来配合减税政策; 当减税造成收不抵支时, 可以利用发行国债的手段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为了平衡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减少, 可以采用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 在某些不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部门适当的增税等。总之, 为了应对刚性的财政支出, 使减税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避免单兵冒进,有关减税的安排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参 考 文 献 何盛明: 财经大辞典 ( 下卷) [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1990: Anthony S Campagna: US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1917~ 1985, New York: Praeger, 章嘉琳 变化中的美国经济 [M] 学林出版社, 丁冰, 张连城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97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US Tax Reduction PolicyYe Jun Tian Shuhui( Jilin Universi 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1930s, large- scale tax reduction polic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ve times in the US In anotherword, the US hi story of tax red uction has bitter experience parallels with glory and both t wists and The paper is mainly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tax reduction, and thus further analyzes i ts enlightenment and the use for Key words tax reduction policy; tax burden; development; enligh tenment; The United States! 154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
119 评论

优氧V美

2012年2月画册 《 中国美术经典书系·雷晓辉卷 》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 作品《正月·腊月》收入《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作品《凝》收入《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作品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作品 《塬》收入《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作品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作品《关中忆事·二舅》收入倡导绿色生活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集》 陕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论文《山水情怀》发表于《中国画经典》 河北美术出版社《太行山写生》等10幅山水作品发表《中国画经典》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 论文《小议工笔画的线》,作品《凝》、《关中忆事》《班长留下》发表于《中国画 收藏》(二)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 论文《中国画之“写意精神”》发表于《艺术评论》第三期论文《沿承历史探讨国画的发展》发表于《陕西教育·高教版》8期论文《素描的表现语言》都市家教》第二期(上)作品《自乐》之一《2011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展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云海图》等6幅作品发表于《艺术评论》第一期2012年 《我们小区》等4幅作品发表于《陕西教育·高教版》第一期 论文《关于工笔画的绘画性之坚守》发表于《艺术评论》第五期

116 评论

雾霭流年

体验民间性的美国文化历史论文论文 礼让文化 美国是个竞争激烈的国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电 影和新闻中的美国经常与暴力事件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这是个不安全的国家。然而到 了最能代表美国人典型生存状态的中小城市,我却发现自己置身于分外安宁的世界,人 对人的友好让我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构成美国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实际上不是争斗和 暴力,而是礼让。 我用礼让这个词表达双重的意思:礼貌和避让。美国人的礼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在小区里见面,不管认识与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电话 和见面时总是甜蜜地寒暄(他们习惯于甜言蜜语),在公共活动中相遇至少要点头致意, 与他人说话时要尽可能专注地注视对方,等等。而且这种礼貌一般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 来,仅仅通过微笑来示意是不行的。刚到美国时,我不习惯于与陌生人打招呼,总是以 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发现美国人对我的微笑没有反应,只好开口说话,逐渐适应了这 种时时需要以语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 与礼貌对应的是美国人相互礼让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超市里人们总是自觉地不挡住别 人的路,如果有人要从你身边走过的话,他几乎必定要说“Excuse me”(对不起)。不 说任何话而硬从他人身边走过会被视为极不文明的举动。礼让文化最多地体现在路上: 行人与机动车互不相让在发展中国家(自然包括咱中国)是普遍现象,但在美国我却从未 看到。美国人开车时总是左右张望,到了路口都要停下来,确定没有行人和其它车辆后 才缓缓驶过。要是恰好有行人走过路口,司机都会耐心等待,等行人走过后,才继续前 行。行人有时也有让汽车先走的意思,但开车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挥手示意行人先走。 有一次我走过某个没红灯的路口,看见有汽车正要驶过,便示意汽车先走,司机看见我 在等待,连忙将车倒回数米,挥手让我先行。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小城市,通常开车的 人会在离行人十几米远甚至二十几米远处就停车了。汽车让行人是美国的规矩,据说是 写在交通法规中的,违反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美国的开车人不仅避让行人,而且要相 互避让。两辆车相遇时,司机通常要相互挥手,示意对方先走。这种路上的礼让文明令 不少来访的中国人惊叹不已。中国虽然有儒家的礼让文化,但这礼让必须服从等级秩序 ,所以,总是等级低的人礼让等级高的人。开轿车的人在中国不是属于有权阶层,就是 先富起来者,避让行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符合登记秩序的。有的地方还制定了所谓“撞 死了白撞”的法律,以为此乃现代化的标志。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可能没有想到在最为现 代化的美国,礼让第一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也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应该认真地学习美国的礼让文化。 礼让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也是自己已经成长为个体的标志— —它意味着你已经有对他人负责的能力。个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礼让文化的基础 ,也是美国人现代意识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 这种礼让精神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所不具有的,所以,在足够深的层次上理解美国的礼 让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必有裨益。 助人文化 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但非常有礼貌,而且十分乐于助人。到美国第二天,我 去超市购物,但不知道超市的确切地址,正在附近寻觅时,一位美国小伙子走了过来, 很有礼貌地问:“你好像在寻找什么?”我问:“超市在哪里?”小伙子满脸笑容地指点 到:“就在那儿!”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能帮助一个异乡人而感到非常高兴 。 我在美国曾有几次迷路的经历,在问路的过程中更真切地体验到了美国的助人文化。 当我向一个女公交汽车司机问路时,她甚至停下了本职工作,专注地为我查地图,用几 分钟的时间为我找应该走的道路。我下车走向正确方向的过程中,她在车上不断挥手向 我指点方向,直到确信我走对了路,才开车离去。美国大多数城市的大街上都行人稀少 ,有时候整条道路上都没有行人,问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遇到了其他人,他们 必然认真地为你指路,其热情和真诚常常令人感动。 美国的助人文化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助人者通常不会妨碍被帮助者的自由,并且尽 可能地不涉及金钱。我的房东莎丽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人很善良,她见我没有汽车 ,几次带我外出办事。每次她决定让我搭车时,总会礼貌地问:“王博士,我不知道你 有没有空?如果有空,可以搭我的车出去,反正我要去办事。”实际上到了目的地后, 我发现她并没有自己的事要做,她这样说是为了让我这个被帮助者没有心理负担。她让 我搭她的车,本是为了我的方便,但她却认为帮人做事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这正是美 国精神的体现,助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美国的助人文化是以个 人主义为基础的,所提倡的是一个独立个体对另一个独立个体的帮助,助人者的自由和 被帮助者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获得尊重。这与东方群体主义的助人文化有根本的 不同。 对财产权的尊重使得美国的助人文化有着鲜明的资本主义品格:帮助人通常以不涉及 金钱为原则,在涉及金钱时一定要订立合约,被帮助者或者要以某种方式偿付所涉及的 金钱,或者要有明确的感谢方式。但是一些在美国的华人则超越了这个原则,为美国的 助人文化增添了东方风格。洛杉矶有个在华人圈中影响很大的企业家曾庆华,便以无私 助人而著称。只要中国的来访者到了那里,不管多晚,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他总会去接 送。在华人知识分子聚会时,他常常担当司机的角色,接送年长者和来访者。他的资产 并不十分雄厚,但却常常向华人文化基金会和华人学者捐赠,并且不求回报。我与他有 过几次深谈,知道他的助人主义除了受基督教影响外,更源于儒家文化对仁、义、忠、 诚的提倡。由于他早已加入美国籍,所以,我把他的助人行动也当作美国助人文化的一 部分。虽然这种超越金钱原则的助人文化在美国还不是主流,但我从中看到了令人振奋 的东西。这是华人对美国助人文化的独特贡献。 感恩文化 在许多中国人的想象中存在着一个声色犬马的美国,不少人甚至是带着对艳遇和狂欢 的期待到美国的,但是到了美国以后他们会失望地发现美国人大多十分严肃和保守。嬉 皮士、崩克、垮掉分子已经集体退向历史深处,代替他们的是中规中矩的当代美国人。 这与基督教文化在美国的主流地位有因果关系。美国人大多数都是基督徒,对于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情怀支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基督教强调人的幸福源于神的恩典,所以,人应该对神和神所创造的世界怀有感恩之 心。这种思想对美国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人的集体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基本都有 短暂的感恩仪式。主持者是牧师、召集人、与会者中最有声望的人。感恩辞有一定的模 式,但具体内容由主持人现场创造,参会者则与主持人一起朗诵或默念感恩辞。大体内 容是感谢神赐予我们丰饶的食物、相遇的机缘、幸福的生活,愿神的恩典永远与我们同 在。我在美国参加的大部分活动都有一种感恩的氛围,美国人对此是非常认真和虔诚的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造就出原子般孤独的个人,因为对神、世界 、他人的感恩意识使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蕴涵着一种以神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每个人都 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对象,是与神圣存在和他人联结着的个体,所以,感恩文化实际上是 以个人为基本单位和现世目的的群体文化。 感恩文化体现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神的感恩意味着对他人的感恩,因为在他 人身上体现着神的爱。“Thank you”(谢谢您)是美国人最常说的话之一,而被感谢者 总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不用谢”多,包含着对感谢者的肯定)。甚至许 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说“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这在中国人看来 既没必要(夫妻间何必如此客气),又过于程式化(干吗总用一种方式表达谢意),但由此 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国是多么深入人心。在美国,你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须说出来 的,这是一种诉诸语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为上帝是通过话语创造世界的,西方人总 是努力把一切都变成话语),不将自己的感恩之情化为语言会显得很没有礼貌,在公共 场所中更是如此。顾客在美国不会被当作上帝(将人比作上帝是对神的不敬),但却会实 实在在地是感恩的对象。你购买了商家的货品,既为商家带来了利润,也为政府纳了税 (在美国买东西均要上税),自然是感恩的对象,所以,商店的雇员一定会说“感谢你” 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类的感恩之语(中国的商家也开始引入感恩文化)。我这次在美 国演讲完后,大多数前来听讲的人(其中不少是大名鼎鼎的学者)都与我握手致谢。我知 道他们不一定从我尚显笨拙的英语中获得多少享受,但他们认为我既然付出了劳动与诚 意,就应该感谢我。这种感谢看似程式化,但却是完全真诚的。 美国的感恩文化将基督教思想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结合起来。它将神圣存在、他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联结为整体,乃是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的统一。美国的现代化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感恩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要实现现 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也应该建立和弘扬自己的感恩文化,以让个体主义有更深厚的根基 。 我在这里所说的是占主流地位的美国日常文化。它在居民文化水准和生活水准比较高 的中小城市表现得比较纯粹。在穷人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上述四种日常文化虽然 仍存在,但却被复杂的语境所弱化了。通常我们所说的美国病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主要存在于这些大城市中。由于美国人的生活重心已经完成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位 移,所以,本文所说的四种日常文化乃是美国民间文化的主流。理解这一点对理解美国 文化非常重要。

138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美国的论文

    体验民间性的美国文化历史论文论文 礼让文化 美国是个竞争激烈的国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电 影和新闻中的美国经常与暴力事件联系

    maggie13050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关于美国论文

    用武力实现扩张并攫取经济利益。把美国崛起的原因写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美国也不例外。以美国一贯的经济创新能力,维持现有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商

    Q蛋蛋果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关于美国文学史的论文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

    iamjiayi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关于中国美术史的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叶子晓桐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关于美术的论文

    其它主要参考书目: 1、《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自我的迷宫》顾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奥

    新民娜姐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