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5

天才和笨蛋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全文阅读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mi若闻

已采纳
以报纸部分文献资料为例,其中《顺天时报》、《京话日报》、《大公报》、《新闻报》、《游戏报》和《民立画报》、《图画日报》、台湾《日日新报》等二十多种报刊中的京剧资料,此前很少被研究者引用,更从未有过全面辑录整理。能用、好用是本书第三大特色。《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套装共10卷)》为套装书,分别包括:《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清宫文献》、《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申报》、《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日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笔记及其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下)》。
220 评论

yangwenmoney

123 评论

秋意凉漠

近几年最有名的: 由戏曲理论家傅谨教授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涵盖了较为全面完整反映清代京剧孕育、生长、发展、繁荣相关的历史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京剧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35 评论

小七的妈妈

这部1400多万字的文化典籍收录京剧传统剧本499部,是迄今为止收录京剧剧本最多的剧本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京剧艺术的历史原貌30卷本《京剧传统剧本汇编》是109集《京剧汇编》的再版,这是京剧艺术精品的浓缩,也是千百年文化传承的汇聚。这部1400多万字的文化典籍由北京艺术研究所编纂,北京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全书收录京剧传统剧本499部,是迄今为止收录京剧剧本最多的剧本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京剧艺术的历史原貌。中国戏曲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优秀代表,在文学、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名学者许嘉璐先生在为《京剧传统剧本汇编》所写的序言中说:“被称为我们的‘国粹’的京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缩影,举凡艺术的一般性问题和中国艺术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从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与生活、文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艺术的特色、艺术家的创造与艺术创新,直到俗文化与雅文化的源流关系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活生生的经验和实例,的确值得好好品味、研究。”从五 汇编的编纂过程极为坎坷,还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新中国诞生后,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曲迎来了一个阔步向前的历史阶段。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 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戏曲界反响强烈。文化部为繁荣戏曲剧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进行各剧种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必须尊重优秀传统和依靠艺人。会议结束后,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掀起了挖掘、搜集、整理传统戏曲剧本的热潮。各剧种由各地分别搜集、整理。而京剧剧本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由北京市承担。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再版项目负责人薛晓金介绍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前身——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从1956年下半年起,就积极投入到挖掘整理京剧传统剧目的工作中。一方面发动京剧老艺人献出家藏秘本剧目,同时向收藏家、剧团、戏校和图书馆借阅、誊抄戏曲剧本。”薛晓金说,搜集剧本很不容易,旧时代的京剧艺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以口口传唱学艺,对有文化的演员,班主也只给“单头本”,即这一个角色的唱词和对白,而出于演出竞争的需要,全剧的“总讲本”班主是秘不示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戏曲艺术的尊重和对戏曲艺人的关怀,激发了京剧艺术家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热忱,在搜集过程中,马连良、李万春、王连平、刘砚芳等艺术家和各界人士积极贡献了他们珍藏的清代以来的京剧秘本。据当时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戏曲编导委员会就搜集到京剧剧本1093部,剧目829出。截至1964年,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共搜集剧本1800余部,其中绝大部分是京剧剧本。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保存、传播、继承和发展优秀京剧传统剧目的工作,要求戏曲编导委员会着手整理、校勘这批剧本,并在1957年至1964年期间,陆续编成106集书稿,定名为《京剧汇编》,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中断了。1983年至1985年,北京市戏曲研究所(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前身)又陆续编成3集《京剧汇编》,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后,由于经费及人员等因素,这项工作未再继续。这套受到读者好评的32开本的109集《京剧汇编》,此后未能得以重印。许多公共图书馆、剧团和戏曲教育研究机构,都没有整套的《京剧汇编》,再版这套书的工作势在必行。原汁 2007年,在京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名单之际,北京市文化局批准再版这套书。于是,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北京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出版事业部密切合作,共同议定了再版这套书的详细方案;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书的内容,再版的《京剧汇编》更名为《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经过重新整理、校订、编排,几十位专家花费了两年多的心血。本套书的出版策划者之一、北京出版社编审杨钢说,我社领导非常重视这套书的出版,从整理、编辑到装帧、印刷,从始至终关注每一个环节。虽然有原版书为基础,重新编辑出版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杨钢介绍说,这次出版,首先遇到的就是剧目排序问题。他说:“以前出版的剧本,是整理好一本出一本,没有固定的排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经过专家多次研究,按作品写作年代、作者出生年代或剧目演出年代排序都有缺陷,最后决定499部剧本全部依照各自所反映的剧情朝代由远及近排序,形成了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1个篇章,剧情朝代不详的剧本集中列入第12篇章。”许嘉璐认为:“依剧情内容所属的朝代排序,这既是便于研究者和读者检索的聪明办法,也是京剧作为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剧种,借‘史’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最直观的展现。”薛晓金说,在上述篇章的划分中,“周秦”合一的原因是:本套书中的剧情朝代属秦代的剧本较少,而剧情朝代属于汉代的剧本数量颇丰,故将周秦合一。此外,“两晋南北朝”合一、“隋唐”合一的共同原因是:这两个篇章中的许多剧本的剧情,发生在朝代更替时期,不易划分清楚,故将它们分别合而为一。本套书中某些剧本的剧情取材于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则按“从众原则”确定其剧情朝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纂本套书的过程中,对搜集来的同一剧目的几种不同版本进行了校勘,或请在京的老艺术家、老艺人帮助订正,然后慎选其一;对于年久失传、暂时无法考证的孤本,仍照原本刊出。杨钢说:“本套书此次再版时,我们依然尽可能地保留其本来面貌,除了按照国家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要求修改剧本中的病句、错字错符外,不做其他删改,以使‘原汁原味儿’成为这套书的鲜明特点。”无可 《京剧传统剧本汇编》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彰显了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给京剧艺术的发展以多方面的帮助。书中所收剧本的形成时期,大致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这正是京剧流派众多、演出活动频繁的成熟辉煌期。这些剧本绝大部分是当时常演剧目的舞台演出本,不仅全面收入了剧中人物的唱词、念白,而且生动地记录了表演、唱腔、音乐、锣鼓等方面的内容。20世纪的战乱和政治运动,使很多资料流失,所有这些在今天格外珍贵。本套书作为重要的京剧艺术文献,既为京剧的创作者和演出者提供了丰富的剧目文本和不可或缺的经验启示,也为京剧的研究者继承历史遗产、了解京剧沿革史、探索振兴京剧之路储备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许嘉璐先生说:“为了京剧的振兴,近几十年来不知道引得多少人殚精竭虑,但是似乎效果和预期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许多人在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么办?我认为,如果打开这套‘汇编’,或许能找到一点答案。从宏观上看,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面对当下的时代,从题材、台词到形式不断改革,是京剧从安徽之一隅到与湖北地方戏结合,从野台子走向剧场、走上京师戏台、走进紫禁城,然后又走向民间的根本经验。这几乎完全符合世界上所有著名艺术品种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共同规律,例如芭蕾舞、交响乐、意大利歌剧,莫不彼此相近。特别是在一种艺术盛极而衰时,如果打算复兴,更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创新,需要占有众多的受众,要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这也是任何艺术绕不开的道路。”许嘉璐先生还说,“应该重视传统艺术在当代如何前进,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问题。《京剧传统剧本汇编》传承着京剧艺术的传统,也将为传统艺术今天的前进发挥作用。

244 评论

可可奈美

第一卷目录剧情朝代:商朝歌恨 又名:囚羑里 萧连芳藏本陈塘关 王连平藏本大回朝 李万春藏本渭水河 陈少武、苏连汉口述摘星楼 北京图书馆藏本剧情朝代:周秦八义图 又名:搜孤救孤,诛屠兴赵 邢威明藏本长亭会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打城隍 赵德普藏本登台笑客 又名:喜崇台 王连平藏本焚棉山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父子圆 尚维贞藏本功臣泪 北京图书馆藏本管仲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海潮珠 于连泉藏本好鹤失政 李万春藏本河伯娶妇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浣纱记 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火牛阵 虞仲衡藏本介子推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第二卷目录(剧情朝代:周秦)哭秦庭 安舒元藏本李广催贡 马连良藏本连环阵 刘砚芳藏本芦花记 邢威名藏本马鞍山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马陵道 孙盛文藏本孟尝君 马连良藏本孟母断机 李卿云藏本孟母三迁 孙甫亭藏本米注山 又名:付剑印 马连良藏本墨子 马连良藏本闹朝扑犬 又名:前部八义图 李万春藏本平陆浑 刘砚芳藏本窃兵符(一至四本)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第三卷目录(剧情朝代:周秦)窃兵符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清河桥 刘砚芳藏本庆阳图 马连良藏本驱车战将 李万春藏本桑园会 臧岚光藏本双尽忠 又名:收李刚 李万春藏本文昭关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卧虎山 马连良藏本五雷阵 马连良藏本武昭关 赵桐珊藏本湘江会 阎岚秋藏本孝感天 又名:掘地见母 王介林藏本兴秦图 马连良藏本荥阳关 刘砚芳藏本羊角哀 马连良藏本要离刺庆忌 马连良藏本鱼肠剑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豫让桥 雷喜福藏本赠绨袍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第四卷目录(剧情朝代:周秦)摘缨会 刘砚芳藏本斩伍奢 马连良藏本战樊城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战郢城 孙盛武藏本钟子期听琴 张笑侠藏本剧情朝代:汉白蟒台 马连良藏本白云山 马连良藏本草桥关 郝寿臣藏本查关 又名:尤家关 臧岚光藏本飞叉阵 苏连汉藏本飞将军 何时希藏本汉明妃 毛世来藏本黄金印 马连良藏本黄一刀 郝寿臣藏本棘阳关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纪母骂刘邦 马连良藏本陵母伏剑 赵鸿林藏本漂母饭信 孙甫亭藏本秦罗敷 北京图书馆藏本秋生造律 李万春藏本取洛阳 侯喜瑞藏本取荥阳 马连良藏本上天台 北京图书馆藏本舌辩封侯 又名:扑油鼎、蒯彻装疯 马连良藏本第五卷目录(剧情朝代:汉)十老安刘 马连良藏本收邳彤 马连良藏本输财救国 北京图书馆藏本苏武牧羊 马连良藏本缇萦救父 程玉菁藏本投笔封侯 刘砚芳藏本新莽闱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血战辽西郡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圯桥三进履 潘侠风藏本鱼藻宫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玉虎坠 严月秋藏本玉门关 故宫藏本遇龙镇 马连良藏本赵五娘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卓文君 潘侠风藏本第六卷目录剧情朝代:三国安居平五路 马连良藏本灞桥挑袍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白马坡 又名:斩颜良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白门楼 萧连芳藏本百寿图 马连良藏本鞭打督邮别宫、祭江 臧岚光藏本柴桑口 余胜荪藏本长坂坡 马连良藏本打曹豹 潘侠风藏本单刀会 李万春藏本典韦耀武 北京图书馆藏本定军山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渡阴平 刘砚芳藏本夺古城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夺小沛 赵桐珊藏本伐东吴 马连良藏本反难杨修 李万春藏本反西凉 李万春藏本凤凰台 马连良藏本凤鸣关 北京图书馆藏本凤仪亭 赵桐珊藏本甘宁百骑劫魏营 刘砚芳藏本割麦装神 孙盛文藏本古城会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滚鼓山 卞坤荣藏本过巴州 白玉春、钱鸣业口述过五关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汉津口 马连良藏本第七卷目录(剧情朝代:三国)汉阳院 马连良藏本华容道 李万春藏本黄鹤楼 萧连芳藏本回荆州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葭萌关 王连平藏本假投降 刘砚芳藏本借赵云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绝粮返境 北京图书馆藏本哭祖庙 李万春藏本耒阳县 李万春藏本连营寨 孟小如藏本临江会 马连良藏本龙凤呈祥 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路谋劫杀 北京图书馆藏本马跳潭溪 马连良藏本骂王朗 马连良藏本芒砀山 潘侠风藏本闹长亭 刘砚芳藏本磐河战 王连平藏本扑油鼎 李万春藏本七步吟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乔府求计 马连良藏本取樊城 马连良藏本取桂阳 刘砚芳藏本取江油 刘砚芳藏本取雒城 王连平藏本取南郡 马连良藏本第八卷目录(剧情朝代:三国)三顾茅庐 马连良藏本三气周瑜 李万春藏本三求计 马连良藏本三让徐州 马连良藏本舌战群儒 马连良藏本神亭岭 潘侠风藏本收姚斌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水镜庄 马连良藏本水淹七军 马连良藏本司马师逼宫 王介林藏本坛山谷 刘砚芳藏本桃园三结义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讨荆州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天水关 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藏本投刘表 马连良藏本屯土山 潘侠风藏本瓦口关 孙威武藏本五截山 王连平藏本献西川 李万春藏本襄阳宴 马连良藏本逍遥津 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藏本徐母骂曹 又名:击曹砚 马连良藏本徐庶劝友 马连良藏本许田射鹿 马连良藏本胭粉计 刘砚芳藏本阳平关 马连良藏本第九卷目录(剧情朝代:三国)一请诸葛 马连良藏本鹦鹉洲 北京图书馆藏本雍凉关 马连良藏本月下斩貂蝉 潘侠风藏本造白袍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赠袍赐 马潘侠风藏本斩车胄 潘侠风藏本斩丁原 潘侠风藏本斩华雄 潘侠风藏本斩于吉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战北原 安舒元藏本战长沙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战官渡 王连平藏本战合肥 王连平藏本战冀州 苏连汉口述战绵竹 刘砚芳藏本战濮阳 刘砚芳藏本战潼关 王连平藏本战宛城 潘侠风藏本战渭南 王连平藏本周瑜 萧连芳藏本诛文丑 又名:战延津、破汝南赚历城 王连平藏本走马荐诸葛 马连良藏本走麦城 李洪春藏本第十卷目录剧情朝代:两晋南北朝春秋笔 马连良藏本合欢图 又名:应天球 王连平藏本晋阳城 李万春藏本绿珠坠楼 毕谷云藏本木兰从军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桑园寄子 又名:黑水国 陈少武口述荀灌娘 严月秋藏本剧情朝代:隋唐白良关 郝寿臣藏本车轮战 刘砚芳藏本打登州 又名秦琼发配 李万春藏本当锏卖马 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盗红绡 赵桐珊藏本盗魂铃 王连平藏本东岭关 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董家山 又名:闯山臧 岚光藏本独木关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第十一卷目录(剧情朝代:隋唐)二度梅 何时希藏本樊江关 萧连芳藏本汾河湾 张春彦藏本粉妆楼 尚小云、萧连芳藏本第十二卷目录(剧情朝代:隋唐)风尘三侠 李万春藏本虹霓关 马连良藏本红线盗盒 李万春藏本浣花溪 赵绮霞藏本黄风岭 又名:定风岭 王连平藏本火云洞 王连平藏本贾家楼 王连平藏本界牌关 苏连汉藏本金马门 李万春藏本金钱豹 王连平藏本金水桥 孙盛武藏本九焰山 潘侠风藏本莲花洞 王连平藏本临潼山 马连良藏本流沙河 王连平藏本芦花河 又名:金光阵、女斩子程玉菁藏本骂杨广 刘砚芳藏本满床笏 邢威明藏本第十三卷目录(剧情朝代:隋唐)摩天岭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闹花灯 刘文魁藏本琵琶洞 王连平藏本棋盘山 赵桐珊藏本千秋岭 苏连汉藏本擒乌龙 又名:闯唐营 赵德钰藏本青石山 李万春藏本请三贤 刘砚芳藏本取帅印 赵荣鹏藏本三江越虎城 刘砚芳藏本沙叱利 赵桐珊藏本狮驼岭 王连平藏本十道本 又名:宫门带 马连良藏本叔宝表功 马连良藏本双带箭 又名:断密涧 马连良藏本四平山 刘砚芳藏本锁五龙 又名:斩雄信 潘侠风藏本锁阳关 王介林藏本太白醉写 李万春藏本铁丘坟 王介林藏本第十四卷目录(剧情朝代:隋唐)王宝钏 又名:红鬃烈马 潘侠风藏本望儿楼、背楼 孙甫亭口述、刘砚芳藏本无底洞 李万春藏本无底洞 苏连汉藏本小显 何时希藏本选元戎 邢威明藏本薛仁贵救驾 刘砚芳藏本胭脂虎 萧连芳藏本燕子笺 北京图书馆藏本淤泥河 王连平藏本御果园 何时希藏本枣阳山 萧连芳藏本战洛阳 又名:收黑白二夫人 刘砚芳藏本战山 何时希藏本置田装疯 故宫博物院藏本第十五卷目录剧情朝代:五代锤换带 萧连芳藏本打刀 萧连芳藏本打窦瑶 又名:斩红袍 苏连汉藏本打瓜园 阎庆林藏本打龙棚 马连良藏本打樱桃 赵桐珊藏本董家岭 马连良藏本窦老送子 故宫博物院藏本反五侯 马连良藏本飞虎山 何时希藏本封丘大战 李万春藏本风云会 北京图书馆藏本高平关 马连良藏本古押衙 赵桐珊藏本花亭射妖 故宫博物院藏本困曹府 马连良藏本龙凤缘 马连良藏本南界关 萧连芳藏本洒金桥 马连良藏本三字经 马连良藏本沙陀国 郝寿臣藏本四红图 北大图书馆藏本送京娘 赵桐珊藏本五龙斗 又名:双观墨、勾家滩 苏连汉藏本战寿州 刘砚芳藏本第十六卷目录剧情朝代:宋白绫记 又名:碧阳湖 郝寿臣藏本白龙关 李万春藏本百花庄 王介林藏本棒打薄情郎 郝效莲藏本蔡家庄 王连平、阎庆林藏本柴家庄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持轮战 李万春藏本翠黛山 又名:骅骝思乡 李万春藏本打龙袍 孙甫亭藏本打銮驾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打潘豹 王连平藏本大名府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第十七卷目录(剧情朝代:宋)钓金龟 李万春藏本丁甲山 苏连汉藏本独占花魁 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二龙山 王介林藏本法华寺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反延安 毛世来藏本风流双枪将 王连平藏本风雪夺昆仑 李万春藏本疯僧扫秦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佛手橘 又名:盗银壶 赵德普藏本高家庄 王介林藏本告御状 马连良藏本昊天关 王连平藏本贺后骂殿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黑风帕 又名:牧虎关黑狼山 李万春藏本第十八卷目录(剧情朝代:宋)红岐山 又名:黑松林 安舒元藏本红桃山 王介林藏本洪洋洞 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藏本扈家庄 阎庆林藏本金猛关 赵桐珊藏本荆钗记 李丹林藏本梁红玉 赵桐珊藏本潞安州 苏连汉藏本龙虎斗 马连良藏本罗家洼 王介林藏本梅绛雪 赵燕侠、杨少谱藏本闹东京 北京图书馆藏本闹渭州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牛皋招亲 又名:藉塘关 孙毓坤藏本七星庙 卞坤荣藏本栖梧山 又名: 三收何元庆 李万春藏本秦淮河 又名:贪欢报 李燕生、王介林藏本青峰岭 阎岚秋藏本清风寨 刘砚芳藏本清官册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请关胜 王连平藏本请宋灵 孙盛文藏本第十九卷目录(剧情朝代:宋)赛太岁 郝寿臣藏本神虎报 北京图书馆藏本神州擂 王连平藏本十字坡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时迁偷鸡又名: 巧连环 王连平藏本双包案 赵德普藏本双挂印 北大图书馆藏本双龙会 马连良藏本双卖艺 马连良藏本太湖山 王连平藏本太君辞朝 孙甫亭藏本汤怀自刎 郭凤池口述挑滑车 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通海沟 孙威文藏本托兆碰碑 赵德普藏本乌盆记 余胜荪藏本下河东 苏连汉藏本小鳌山 马连良藏本第二十卷目录(剧情朝代:宋)小孤山 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小商河 王连平藏本小尧天 马连良藏本雪夜访普 马连良藏本浔阳楼 马连良藏本雁翎甲 王连平藏本雁门关 赵桐珊藏本杨志卖刀 北京图书馆藏本摇钱树 阁庆林藏本野猪林 苏连汉藏本夜审潘洪 李燕生藏本永平安 北京图书馆藏本游湖阴配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第二十一卷目录(剧情朝代:宋)遇皇后 孙甫亭藏本玉麟图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岳侯班师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铡包勉 北京图书馆藏本铡判官 又名:普天乐 刘盛通藏本斩黄袍 陈少武藏本战洪州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赵琼瑶 赵燕侠藏本珍珠烈火旗 又名:双阳公主 程玉菁藏本朱砂痣 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藏本第二十二卷目录剧情朝代:元采石矶 王连平藏本得意缘 赵桐珊 严月秋藏本夺太仓 阎庆林藏本梵王宫 李燕生藏本反徐州 马连良藏本广泰庄 王连平藏本火烧百凉楼 又名:乱石山 王介林藏本宁国府 又名:收朱亮祖 尚维贞藏本取金陵 又名:凤吉公主 阎庆林藏本扫地挂画 商四亮口述探滁州 马连良藏本铁岭关 李万春藏本一两漆 又名:龙凤配、一两七 赵桐珊藏本战太平 苏连汉藏本智取北湖州 刘砚芳藏本紫金锁 故宫博物院藏本第二十三卷目录剧情朝代:明碧玉簪 潘侠风藏本朝金顶 北京图书馆藏本陈圆圆 赵绮霞藏本春秋配 郝效莲藏本打严嵩 王连平藏本大红袍(上) 马连良藏本(前6本)第二十四卷目录(剧情朝代:明)大红袍(下) 马连良藏本(后4本)对金瓶 赵燕侠藏本法门寺 潘侠风藏本凤阳花鼓 李万春藏本傅氏发配 孙甫亭藏本庚娘 赵绮霞藏本姑苏台 李万春藏本官庄堡 又名:天启传 马连良藏本祭雪艳 李万春藏本酒丐 王连平藏本救雪艳 李万春藏本第二十五卷目录(剧情朝代:明)梨花簪 李丹林藏本刘瑾逛花园 侯喜瑞口述梅花簪 金世禾藏本梅玉配 程玉菁藏本美龙镇 刘砚芳藏本明末孤忠 李万春藏本明末遗恨 潘侠风藏本南天门又名:走雪山 陈少霖藏本乾坤福寿镜 赵桐珊藏本秦良玉 赵桐珊藏本青风亭 马连良藏本第二十六卷目录(剧情朝代:明)全部三娘教 又名:王春娥、双官浩 程玉菁藏本审头刺汤 潘侠风藏本失印救火 李万春藏本十五贯 程玉菁藏本史可法 李万春藏本收雪艳 李丹林藏本双合印 萧连芳藏本双玉镯 又名:双姣奇缘 萧连芳藏本双鸳梦 金世禾藏本第二十七卷目录(剧情朝代:明)四进士 马连良藏本搜山打车 余胜荪藏本滕大尹 雷喜福藏本天雷报 马连良藏本五人义 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下河南 臧岚光藏本辛安驿 赵德普藏本雪杯园 孟小如藏本胭脂宝褶 马连良藏本一棒雪 赵德普藏本意中缘 于连泉藏本英杰烈 李万春藏本玉人来 李万春藏本第二十八卷目录(剧情朝代:明)御碑亭 刘砚芳藏本鸳鸯冢 赵燕侠藏本元宵谜 马连良藏本忠保国 安舒元藏本剧情朝代:清大观园 李万春藏本黛玉焚稿 北京图书馆藏本黛玉伤春 北京图书馆藏本黛玉葬花 赵桐珊藏本儿女英雄传 又名:十三妹 赵桐珊藏本红楼二尤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宦海潮 刘盛通藏本第二十九卷目录(剧情朝代 清)九龙杯 赵德普藏本梅花络 郝效莲藏本千金一笑 又名:晴雯撕扇 赵桐珊藏本晴雯补裘 赵桐珊藏本潇湘探病 郝效莲藏本胭脂判 于连泉藏本张文祥刺马 刘文魁藏本涿州判 王连平藏本剧情朝代: 不详打面缸 赵德普藏本打沙锅 赵德普藏本打灶王 赵德普藏本顶花砖 赵德普藏本定计化缘 赵德普藏本瞎子逛灯 赵德普藏本荷珠配 臧岚光藏本借女冲喜 苏连汉藏本借靴 赵德普藏本金瓶女 李丹林藏本冷香 李丹林藏本第三十卷目录(剧情朝代:不详)马房释放 故宫博物院藏本埋香幻 李万春藏本迷信误 雷春福藏本入侯府 赵德普藏本十八扯 王介林藏本双背凳 赵德普藏本双摇会 赵德普藏本送灯 马连良藏本锁云囊 赵桐珊藏本田七郎 李万春藏本小过年 赵德普藏本小上坟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一匹布 于连泉、马富禄口述虞小翠 毛世来藏本鸳鸯谱 虞仲衡藏本云娘 李万春藏本

261 评论

枫中落叶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205 评论

相关问答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全文阅读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

    天地为凭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全文

    睡会觉紧急集合哥哥很健康舅舅家女兵

    liyaze0102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版在线阅读

    以报纸部分文献资料为例,其中《顺天时报》、《京话日报》、《大公报》、《新闻报》、《游戏报》和《民立画报》、《图画日报》、台湾《日日新报》等二十多种报刊中的京剧资

    maggielj52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

    奕彩彩绘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全文下载

    睡会觉紧急集合哥哥很健康舅舅家女兵

    健康是福83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