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97

丁国栋3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新青年杂志成立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金舟创元

已采纳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扩展资料:《新青年》的重要文章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278 评论

小小乖肉球

2013年12月8日,不成形的透世文学社简单组织建立,规章制度不完善,社员6人。2014年1月,因为社团内部人员没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最终社团解散。2014年2月8日,社长刘圣文重组人员,完善规章制度,正式建立透世文学社。2014年5月,成立透世文学·水墨丹青编辑部,开始培养新手编辑和管理人员。2014年5月28日,同青年文艺杂志社合作出版杂志《青年文艺》并发行。2014年6月2日,协办水墨丹青 文艺、极文学、花开杂志共同举办的大型水墨缘端午诗会。2014年6月20日,开始筹划主办青春系列杂志《透世文学》。2014年7月1日,建立透世文学杂志社,开始大量招募社员,青年写手,读者。2014年7月,协办首届“东义咖啡· 花开杂志”文学之心全国文学大赛。2014年8月2日,首届大型透世缘七夕告白会成功举行,并得到各界人员的好评。2014年08月08日,协办 由《意林》杂志社、红香阁文学网、中国微诗体诗歌协会三方联合主办的首届“七行诗写作大赛”。2014年08月13日,协办由伊人文学社、《伊人 文学·古风》杂志主办的“伊人文学-古风杯“大型征稿活动。2014年08月17日,协办由北京 青少年国学社组织联盟、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青年文星》杂志社三方共同主办的《青年文星》杂志。2014年8月20日,协同多家网络社团成立简文盟,提供更多新生社团发展资源和平台。2014年10月1日,《透世文学·阔别经年的青春话语》正式出版发行。2014年10月20日始,大力发展透世文学社贴吧及微博。2014年11月14日,开设文艺组,在服务与发展文学的同时,兼容多元化的发展方针,注重艺术培养。

199 评论

七月的蟹

著名的《新青年》,其实是瞿秋白创办的?真相不可思议

337 评论

小兔子lucky

是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90 评论

J家馍小T

192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148 评论

就愛翻毛腔

1915年,在上海创办

156 评论

美利达达道路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34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