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6

出格范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嘎嘎希尔

已采纳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330 评论

水中央1985

1997年9月,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1月,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2006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与大国崛起、国际战略与安全、东亚合作等。孙学峰师从中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阎学通教授,是中国青年国际政治学者中较为著名与杰出的一位。曾获2012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10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入选2014-2015年富布赖特学者(9-7 MIT)。 为人机智灵活、幽默风趣,深受清华、国关、北大、人大、外交学院等校的学生喜爱。 孙学峰在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Asia Pacific, Pacific Focu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当代亚太》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 20余篇,部分成果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引。孙学峰独著、合著并参与编辑了5部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崛起的困境》(2011);China and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A CJIP Reader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1); Rethinking China's Rise :A CJIP Reader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0);《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2001第一版,2007第二版)和《中国崛起及其战略》(2005。 在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若干篇。学术著作《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合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案例选编》(合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中国崛起困境: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 英文文章 “Why Does China Reassure Southeast Asia?” ,Pacific Focus, V XXIV, N3, December “China’s Major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Darfur Issue,”,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V3, N 3, “Why Does China Assure the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Rise and the East Asia Maritime Security”, Yonsei University, December 中文文章 《等级视角下的美国单极体系走向》,《外交评论》,2015年第2期。 《“清华路径”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国际展望》,2014年06期。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中石油开发建设融入苏丹的条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3期。 《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1期。 《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动因与启示(1997~2012)》,《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东亚准无政府体系与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 《崛起国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3期。 《冷战后中国地区合作政策的战略效应》,《国际观察》,2009年第2期。《试析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方式》,《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大国规避体系制衡之谜》,《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2期。《大视野 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9月。《中国:先改变自己,再影响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10日。《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3期。 《东亚安全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与未来出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韩非子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2期。《大国获取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选择》,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项目。《2008年金融危机的国际政治影响》,研究报告,中联部。《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安理会改革的形势、走向及我应对的策略》,研究报告,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献回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当前台海形势及其未来走向》,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2007年8月。《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5期。 《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大国崛起与体系战争:对两种理论解释的质疑》,《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重视研究设计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1期。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与流派分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年01期。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及其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6期。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88 评论

绿桑坊蚕被店

发给您了。。请查收! 答复时间:2011-10-24 8:46:28

359 评论

南南南南者

建议读一下《大国之路》,《直话直说的政治》《货币战争》等书,包你有收获

202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