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9

顺宏冷暖-MISS冯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教育和日本教育的对比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nny80231

已采纳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265 评论

劲草黑锅

《日本大学的健康教育及其启示》(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日本福岛县中小学教师进修体系》(独撰),载《中学教师培训》1991年第12期《日本现行职业科教师的在职进修》(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日本学校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编译),载《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日本学校教育的国际化》(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论“和魂洋才”在日本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12期和台湾《台海两岸》1995年秋季号全文转载《论日本教育的等级性与平等性》(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论日本儒教的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观及其影响》(合撰,第一作者),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日本改善教师录用制度的政策和措施》(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日本中小学的供餐指导》(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合撰,第二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日本教育研究的历史性篇章——〈世界教育大系〉之〈日本教育〉卷评介》(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本文被《国内外教育文摘》2002年第1~2期合刊转载《日本小学班级崩溃问题的诱因与解决对策探析》(独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分离式教育与统合式教育——日本特殊教育的两种形态》(独撰),载《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不变”与“变化”的统一——日本80年代后期以来教育改革的指导原理和方法论》(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载《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3期《试论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原文为日文),收入《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第38届年会发言要旨集》,日本福冈:绿色印刷株式会社2002年6月出版《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多样化》(合撰,第三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日本基础教育的危机与新生》(独撰),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日本基于新学力观和生存能力观的教材观》(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日本中小学的欺侮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独撰),载《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论日本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54-59页。《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合撰,第二作者),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增刊(2003年4月30日出版),第154-158页。《国外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研究——兼论对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合撰,第一作者),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科教育改革研究专辑”,2003年7月。《日本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以名古屋大学为例》(独撰)《略论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一个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6页。*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英国学生欺侮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1-15页。《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9-33页。《略论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基本特征》(独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40-44页。《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第18-21页。《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译文,第一译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7页。《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进程》(独撰),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2期,第60-64页。《日本的教育督导制度与学校评价》(独撰),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55-160页。《美国校本管理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素质能力及其培养培训》,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35-41页。*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与教育基本理念的转变》(王晓茜,张德伟),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第6-13页。*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38.《美国农村公立高中学校整合问题探析》(张德伟,王喜娟),载《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第35卷总第217期),第87-92页。39.《日本基于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教育病理学探析》(独撰),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第28卷总第300期),第57-61页。40.《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比较教育研究思维的转变》(李忠双,张德伟),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总第155期),第257-259页。41.《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与长野大学的实施状况》(黑泽惟昭著,张德伟、饶从满译),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第36卷总第224期),第1-5页。

252 评论

最美遇见微风

中国教育更好,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136 评论

淡水氤氲

这个和国家政策和人文环境都有关系,日本的交易实话实说相对严谨,中国比较重视考试学习成绩等等

12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教育和日本教育的对比小论文

    这个和国家政策和人文环境都有关系,日本的交易实话实说相对严谨,中国比较重视考试学习成绩等等

    jennyzhao701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中国教育和日本教育的对比小论文怎么写

    俞敏洪演讲:这就是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聪聪老头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论文

    我国中小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教育,也注重孩子品德。健康方面的培养。而日本的小小朋友的教育,不了解不敢评论。

    小小桐桐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

    不知道,不清楚。

    金色年华119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中日幼儿教育对比本科论文

    1、思想教育区别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

    RRRenee火锅控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