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2

我爱吃酸甜苦辣
首页 > 论文问答 > 旅游类的论文用的方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雪野在宁

已采纳
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96 评论

子非鱼1102

不知道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径陆 军(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其他非民族文化旅游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游的基本问题和常规问题外,还涉及到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借助先进完善的科学技术就可解决的,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游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民族文化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径与其他旅游有所不同,故而,我认为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可通过三种基本方法和两个路径进行研究。一、三种基本方法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这三种基本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递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研究到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重点体现和反映了旅游本质的应用性特点以及需要多学科交叉学科介入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一)调查法调查法是绝大多数学科都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入门方法和立足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特点,使其发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关系(社会关系)、人——地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特殊性表现在民族文化越浓郁越有特色的地区,经济就相对欠发达,但社会关系就越相对和谐(体现在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商业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游开发则会对当地社会结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产生一系列的正负面影响,因此,民族文化旅游的特殊性需要多学科介入,对其资源开发、旅游影响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需要运用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可利用问卷、访谈、参与观察、遥感技术等手段,通过长期调查与短期调查相结合、整体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与通讯调查相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以便得出更为可信的、客观的结论,从而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发展、管理、经验、调整各种相关利益者关系和社区居民与自然关系、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等具体实际工作提供丰厚的基础与科学合理依据。(二)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游客以及入境游客因文化差异而显示出消费差异,对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文化是什么,如何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文化背景的游客需求的产品等等文化筛选、文化内涵与本质问题,需借助交叉学科和多学科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有对比才能寻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优势,有比较才能清楚自己的竞争位置、自己的劣势,才能认清态势,得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结论。同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的旅游产品设计、形象设计与传播、客源市场、主客关系、旅游影响等实际问题也都需要进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的产品与方案。辨正观点认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旅游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产业,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图像,也需要借助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成熟理论进行理论的诠释与解读,归结和寻找出相关的规律、定律,揭示现象的本质,以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构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体系,才能指导更为广泛的实践。(三)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正确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属于应用层面的研究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旅游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面的广泛性决定了需要从不同学科理论对其进行多维视角的个案与共性研究,从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优点,形成自身的理论特色,并指导实践。旅游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游除了需要旅游学理论的指导外,还需要根据其独特性结合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环境学等相关成熟理论将实践中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新关系、新变化进行概括、总结,上升为理论层面,然后再回到时间中加以检验,用以指导更广泛的实际工作。此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需要有一个载体作为转换平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中对个案与共性的研究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换平台,充分体现了旅游作为应用性学科特点,避免了理论宽泛或者空洞无物以及实践的盲目性、短视性。 当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切忌纸上谈兵,只重视理论分析,忽视应用性探讨;二是应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实际意义的或者不具有典范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累积。两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辨正方法和发展观点、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行贯通研究。 二、两个基本路径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径,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因此,寻求研究路径也十分重要。(一)一个视角:跳出旅游研究旅游任何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本学科的视野之内,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来反思、审视本学科,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免造成一叶遮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受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研究者往往局限于自身专业的去研究旅游,目前,从事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学者多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专业,视角较为单一,受学科专业研究方法、手段、路径所牵制,当研究达到一定阶段后很难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使研究更进一层,因此,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谈旅游、从另类的视角研究旅游”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旅游的发展涉及众多学科,从相关学科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旅游,也许能够得出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新的结论。然而,并非要说,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完全需要脱离实际和自身专业知识背景,而是说在自身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换另一种思维、视角,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优点,博采众长,融贯中西,汇通古今,为我所用。不仅如此,也要学会借鉴和运用国外已有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成熟的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以实现利用“他者”的视野探讨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之目的。(二)一个平台:实践与交流对话目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人员主要由实践派(从事旅游一线工作的旅游行政部分、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和理论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机构等)构成(包括海归派,海归派也有实践派和理论派之分),对于实践派而言,他们长期从事旅游实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由工作忙、空闲时间少等影响,大多数人没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现象,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更广泛的实际,一般属于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我国旅游研究中理论滞后于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优势是对现实把握很准,能够产生直接的明显的效益,劣势由于理论欠缺,往往对旅游发展态势把握不准,对实践的本质认识不够,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旅游负面影响和不和谐因素。而对于理论派而言,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相当多点,受学术氛围、教育等背景的影响,其知识相当丰富、理论功能深厚、对未来事物发展态势具有很强的敏锐性和可预视性,对事物本质剖析清晰,但由于实践经验少,大多数人对实践认识不够,往往导致理论脱节于实践,或者造成理论过于宽泛、空洞,“理想主义”色彩较浓。针对实践派和理论派的优劣势,民族文化旅游研究者可采取回归实践的做法,建立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实现优劣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是对理论派而言,“实践出真知”,可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条件允许的话单位可鼓励和支持他们到旅游一线挂职工作,挂职期间工作量以及相关报酬可酌情计算,消除挂职人员的后顾之忧。或者与旅游一线企业、景区、旅游实体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研究观察点,跟踪研究;二是建立对话交流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由专业机构、学术界、旅游企业实体、政府部门等联合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旅游学术研讨会、旅游论坛、旅游峰会、旅游交易会等对话交流平台,互通有无;三是凭借现代传媒,广泛涉猎旅游及相关的资讯和学术动态,了解旅游发展态势,提高业务和理论水平。总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需要研究者运用正确的恰当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当然,在民族文化旅游实际研究中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寻找问题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二是着力于分析问题而非做出判断(下死结论)。寻找问题不仅是研究的起点,而且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锻炼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是培养创造性能力最坚实的基础。旅游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产业,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这样还在发展变化中旅游研究,重要的是对发展运动中各种关系及作用与变化的分析,而非轻率地做出判断(下死结论),避免“盲人摸象”现象的产生。

108 评论

穿跑鞋的公主

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45 评论

狮城*青云

小事问百度,大事问谷歌

165 评论

相关问答

  • 旅游类的论文用的方法

    小事问百度,大事问谷歌

    奔兔2008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运用旅游研究方法的论文

    呵呵 ,我是学旅游的,现在是经济社会,如果你有悬赏的话,我可以帮你。。

    HazimiYoYo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旅游论文的研究方法

    同学 你是天府的吧

    爱美柯净水器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运用旅游研究方法的论文题目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6、

    妖精1208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运用旅游研究方法的论文怎么写

    您好,我不知道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建议你根据自己的专业下载相应的论文模板。

    雪中的欢心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