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3

carryme2015
首页 > 论文问答 >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样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北京宇盛

已采纳
在国内,核心期刊已经是高水平的期刊了,但真不敢说是最高水平。像二楼一样分类述说更好一些,期刊分很多专业和种类,没个期刊也只能作为这个领域的高水平啊
111 评论

爷很忙2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 种:英文刊 期:双月刊开 本:16开

270 评论

官官8809

1 低温工程2 复合材料学报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4 摩擦学学报5 计量学报6 传感技术学报7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8 石油学报9 钢铁(中、英文版)1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11 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12 中国机械工程13 仪器仪表学报14 振动工程学报15 兵工学报16 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17 内燃机学报18 动力工程19 内燃机工程20 热力发电21 太阳能学报2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3 电力系统自动化24 电工技术学报 25 电子学报(中、英文版)26 光子学报27 光电工程28 通信学报29 电子科学学刊 (改名为:电子与信息学报)30 电信科学31 微波学报32 电路与系统学报33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34 自动化学报35 软件学报36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37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英 文版)38 控制理论与应用3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4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41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 (英文版)43 化工学报(中、英文版)4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45 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46 燃料化学学报47 纺织学报48 中国食品学报49 建筑结构学报50 建筑学报51 岩土工程学报52 土木工程学报5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4 城市规划55 水利学报56 水力发电学报57 海洋工程58 测绘学报59 汽车工程60 中国公路学报61 中国环境科学62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63 自然灾害学报6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英文版)65 宇航学报6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6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这个是工学的,其中我们学校的公路在全国排名第一。自然科学1 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27 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52 海洋学报 2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学报(材 料 科 学 进 展) 53 海洋与湖沼 3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29 化学物理学报 54 经济地理 4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30 催化学报 55 地理学报 5 数学年刊(A、B辑) 31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56 遥感学报 6 应用数学学报 32 物理化学学报 57 生理学报 7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学 58 遗传学报 8 数学进展 34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59 动物学报 9 系统科学与数学 35 无机化学学报 60 植物学报(中、英文版) 10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6 有机化学 61 生物物理学报 11 数学物理学报 37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2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38 中国稀土学报 63 微生物学报 13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39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64 实验生物学报 14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40 硅酸盐学报 65 细胞生物学杂志 15 空气动力学学报 41 天文学报 66 生态学报 16 航空学报 42 岩石学报 67 古生物学报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43 空间科学学报 68 植物分类学报 18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69 动物学研究 19 光学学报 45 地震学报 70 兽类学报 20 半导体学报 46 气象学报 71 生物工程学报 21 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气科学 72 生物多样性 22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学 学报 7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3 声学学报 49 地质科学 74 遗传 24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 75 中国应用生理学 2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51 矿物学报 76 环境科学 2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这个是自然学科。

167 评论

苏州小迷糊

尹祥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 100036)王裕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北京 100080)摘要 由于损伤过程的不可逆性,当孕震区介质受到损伤后,其对加载的响应将不同于卸载响应。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比Y(称之为加卸载响应比,英文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简称LURR)可以度量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或接近失稳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对数百个地震震例的检验(震级从4级到6级)表明:在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Y值显著大于1。而对于7个稳定区(指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过强震,而小震资料又较丰富的地区),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Y值始终在1附近作轻微的起伏。近年来,利用本方法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几次中强地震及美国北岭地震(17,Mw=7)与日本关东地区地震(11,Ms=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预测。关键词 地震预报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1 引言地震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从力学的观点看,它正是震源区介质(岩体)的损伤与快速破坏(失稳)过程,并伴随应力与应变能的快速释放。让我们研究孕震区(含断层或弱化区的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的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纵坐标为广义载荷P,而横坐标为对于载荷P的响应R。我们首先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响应率X与加卸载响应比Y。响应率X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P表示载荷增量,而△R表示相当于△P的响应增量。加卸载响应比Y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X+、X-分别表示在加载及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率。众所周知,材料若处于弹性阶段(图1中的OA段),加载时(△P>0)的响应率X﹢,将等于卸载时(△P<0)的响应率,即Y=1。但是若应力超过弹性后,X+>X-,因而Y>1。当材料逐步趋向破裂时,Y值也随之逐渐增大。当趋近于图1中的顶点T时,X+趋于无限大;而X-仍保持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将趋于无穷。所以顶点T可以作为预测失稳的前兆点。图1 震源区的本构关系从损伤力学的观点看,地震孕育过程就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过程。因此有希望采用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参数D来定量地刻划地震的孕育进程。损伤D有多种方法定义。最直接的一种是用弹性模量(4阶张量)的变化来定义D。为简单起见,有时只用弹性模量张量的一个分量来定义D。例如Lamaitre[23]定义D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Eo为未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E为已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如果卸载时的模量为Eo,则(3)式可表示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4)意味着D与Y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Y也可以作为孕震区损伤程度的度量。即使损伤D不按式(3)而另行定义,D与Y之间仍然会存在内在关系。这就明参数Y可以定量地刻划地震孕育进程,因而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定量前兆[11~18,24~27]。要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地球进行加载与卸载,以及如何判别加载与卸载。其次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参数作为响应。以下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1)如何对地壳块体进行加卸载?孕震区的线性尺度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千米。对其进行加卸载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应力。潮汐力不断地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它对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进行加载与卸载。(2)用什么准则判定加载与卸载?加载与卸载问题,在塑性力学中有详细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选择不同的准则。对塑性较好的多种金属(如低中碳钢、铝等)Von Mesis准则比较适用;而对地质材料的破坏,则Coulumb准则[22]更适合。我们在文献[12,13,24,26]中对此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请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3)选择什么参数作为计算Y值的响应地壳形变、井水水位、地震活动性及其他震源参数以及许多其他地球物理参数都可以作为响应,用于计算Y值。从“八五”期间起,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均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同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及地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地震能量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参数的加卸载响应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E为地震能量,符号“+”“-”分别表示加载与卸载,N+、N-分别表示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加载地震及卸载地震(在加载时段内及卸载时段内发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时也简称为正地震及负地震)的数目,m为常数,取为0、1/3、1/2、2/3及1。m=1时,Y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与负地震能量之比;m=1/2,Em为贝尼奥夫应变;m=1/3及2/3时,Em分别表示震源的线尺度及面尺度;当m=0时,Y=N﹢/N﹣,即正、负地震数1之比。在本文中恒取m=1/2。取一定的时、空范围(例如2°×2°,几个月至1年),按式(5),计算出一个Y值。利用该区域Y值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预测出该区域内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2 震例检验我们用国内外数百个已发生的地震,对LURR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震例检验,震级范围从Ms=4到Ms=6。检验的结果是满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10个大地震(Ms≥7)的孕震区LURR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3个,其中有3个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错地震)因数据太少无法利用它们计算LURR之外,对其他10个大震全部进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区Y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2,山图可知,10个震例中,有9个震例,在震前Y明显大于1,Y>1的时间大约持续1~3年。除了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的震例(4≤Ms≤6)外,根据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结果[13,18,26]。此外,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的7个区域作对比研究,这7个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强震,但近20多年来,地震活动性较低,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处于低地震活动期。其LURR的变化情况(图3)与图2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所有这7个区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时间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轻微起伏。图2 1970~1992年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大地震前Y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06四川炉霍地震(Ms=6);b—11云南永善地震(Ms=1);c—11新疆乌恰地震(Ms=3);d—04辽宁海城地震(Ms=3);e—29云南龙陵地震(Ms=4);f—28河北唐山地震(Ms=8);g—16四川松潘地震(Ms=2);h—23新疆乌恰地震(Ms=1);i—06云南澜沧地震(Ms=6);j—26青海共和地震(Ms=0)图3 1970~1992年间,7个平静区的Y-t曲线a—郯庐断裂带南段(5°N士1°,118°E±1°);b—陕北(5°N±1°,119°E±1°);c—川东(0°N±1°,118E士1°);d—鲁北(0°N±1°,119°E±1°);e—鲁西(0°N士1°,118°E±1°);f—豫北(0°N±1°,113°E±1°);g—鲁南(0°N士1°,117°E±1°)3 地震预报实践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本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多次成功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预报[5,7,15~18]。此外,还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北岭地震[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叶地震[18]。部分被预测的地震震前的Y-t曲线示于图4。以下对其中几个典型地震的预测情况略作说明。1993年夏初,我们得到由USGS所属NEI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给的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目录,利用此目录研究了该州的加卸载响应比,发现其中有3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长于一年)内Y值显著大于1。经研究后,于1993年10月28日写信给提供我们数据的那位科学家(ISOP项目的负责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区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并且预测:在其中3个区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内(28~28)可能发生中强地震(7>M≥6)。在预测后不到3个月,1994年1月17日发生北岭地震(图4e),发生在预测的一个地区的边缘。再后,1994年9月12日,在另两个地区的中间发生一个Ms=0级地震。图4 用LURR理论成功地预测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线a—26山西大同地震(Ms=1);b—27云南普洱地震(Ms=3);c—26青海共和地震(Ms=0);d—03青海共和地震(Ms=0);e—17美国北岭地震(Mw=7);f—11日本千叶地震(Ms=6)1996年春,应日本气象厅科学家的要求对日本的关东地区,和歌山地区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由对方提供),研究后得到几点结果:①关东地区(按对方提供资料的范围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内发生Ms=6级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区在近期内不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对方原来预计此地区危险性很高);③17神户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很显著。我们于1996年4月1日将有关结果传真给了对方科学家,同时写成论文[18]于1996年5月间投《中国地震》(季刊)。该文于《中国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国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后,在1996年9月11日发出了Ms=6级千叶地震(5°N,9°E)。关于国内的地震预测只讨论一个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广西北部湾地震(Ms=1)。1993年底我们在“1994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研究”的报道中将广西沿海地区列为地震危险区[15]。直至于1994年11月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会商会时,该区未发生过任何中强地震,但当我们研究01~31时段中国大陆LURR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该区域的Y值异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仍可能在年内发生强烈地震,结果在1994年最后一天发生了北部湾Ms=1级地震,并于1995年1月10日再次发生Ms=2级地震。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较高的区域,在预测的时段内并未发生强烈地震。这些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加卸载响应比升高,说明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正在进行,但随后却可能发生了卸载使地震孕育过程推迟甚至中断,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判别是以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4 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间分布图像是很复杂的。当一个地区未来要发生强烈地震前,将出现一系列高Y值区,这些高Y值区往往连成一个环状,形成面包圈图像[7],大部分未来的地震将会在发生面包圈内或其邻域。图5是14云南普洱Ms=0级地震震前一年间该区域内Y值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高Y值区围绕着未来的震中形成一个面积约为5°×5°的面包圈。将LURR的空间分布作成立体图,每一个高Y值区形成一个高峰,很多个高Y值区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震活动性低(指未发生强震)的区域内,Y值在1°上下轻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间分布立体图就像平原地区的地形,我们形象地称这种图像为“一马平川”。图5 14云南普洱Ms=0级地震震前一年时段内,Y=0的等值线图图中符号代表未来的震中对于同一地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时段的LURR空间分布图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空间分布图像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强震前多个高Y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称之为高Y值区的会聚现象[8]。研究了1970年后中国大陆的12个Ms≥0大震[8]。12个震例中,有11个发现了会聚现象,且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内,只有23中缅边界上的Ms=0级地震,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外,距圈的外边界约50km。这可能与该地震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数据不好收集有关。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强震发生前,高Y值区迁移速度在同一地区,近似不变,大致为100km/a的量级。但不同地区的迁移速度有所差异[8]。Scholz曾经撰文说,华北地区的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传播速度约为150km/a,Press和Allen则观测到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形变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为100km/a。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关系的,而且其数值在数量级上也是彼此相符的。5 展望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许多有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下水位、地壳体应变、地倾斜、地磁参数、尾波Q…)均可选择为响应,进行加卸载响应比的研究[1,2,4,10]。图6为取尾波Q值的例数作为响应,计算LURR—YQ的例子。图6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17,Mw=6)前该区YQ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它与图4e作比较后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图6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的YQ变化图对同一时空域用众多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众多的LURR值,然后进行综合预报,必然会提高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的精度。简而言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在国内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应用与改善它[5]。近来通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区的矿震(M>2)前,Y值也有较明显的升高。这说明,除天然地震外,对于诱发地震(矿震、水库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灾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喷发…),也可能用LURR理论进行预测。致谢 谨向傅承义、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陈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陈鑫连、梅世蓉、罗灼礼、张国民、李宣瑚、张伯民教授及EABergman、KHosono、HPOuyang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批准号 19732006)、国家科委及国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地震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LNM开放实验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资助。参考文献[1]陈建民,张昭栋,杨林章,石荣会,张继红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比的地震异常地震,1994,10(1):73~[2]陈学忠,尹祥础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1994,10(4):361~[3]陈学忠,尹祥础,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仓以介质参数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中国地震,1996,12(3):243~[4]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关于1994年我国地震趋势的研究报告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5]李宜瑚“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新进展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洛杉矶地震获得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4,10(4):24~[6]刘桂萍,马丽,尹祥础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地震,1994,(6):34~[7]宋志平,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地震学报,1996,18(2):179~[8]施行觉,许和明,万永中,卢振刚,陈学忠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3~[9]王丹文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26~[10]杨林章,何世海,郗钦文,黎凯武,李松阳用体应变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岩石弹性的变化中国地震,1994(增刊):90~[11]尹祥础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中国地震,1995,3(1):1~[12]尹祥础,尹灿非线性系统的失稳前兆与地震预报中国科学,1991,(5):512~[13]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尹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地球物理学报,37(6):767~[14]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其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刊):[15]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6]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大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7]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王裕仓由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预测中国大陆地震趋势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8]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王裕仓关东地区加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1996,12(3):331~[19]张继红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1~[20]BKAThe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RIn: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EBKAtkinson),Academic Press,London,[21]Ding Zhongyi et 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Tectonophysics,1994,93:319~[22]JCJaeger,NGWCFundamentals of Rock M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6,78~[23]JLHow to Use Damage MNuclear E&Design,1984,80:233~[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XThe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Non-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WINewmana,AMGabrelov and DLTurcote )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TPAGEOPH,1995,145(3/4):701~[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

255 评论

公山虚1

地震学报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的科技工作动态。更多详情请前往杂志网获取海量杂志信息。

3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样写

    地震学报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

    qianshuijun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样写的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

    守望的夜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样

    1 低温工程  2 复合材料学报  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4 摩擦学学报  5 计量学报  6 传感技术学报  7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  8 石油学报 

    robert872750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

    是要发这类的期刊吗?

    meimeimilly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如果是泛指的,应该是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如Web of Science、EI等收录的期刊吧。各类很多的

    暖暖滴嗳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