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xiaoxiao765
首页 > 论文问答 > 孙子兵法相关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ING纠结

已采纳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为孙子或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学界大多认为与孔子同时而略晚。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 学界大多认为约与商鞅、孟轲同时。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是孙武离开齐国到吴国之初隐居在都城姑苏时写出的。《孙子兵法》亦称《吴孙子》、《孙子》、《孙武子》等,全书十三篇,虽只有5900字左右,却是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杰作。据现存文献资料记载,《孙子》一书最早见于《史记》载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这样写到,吴王阖闾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见《孙子兵法》在孙武觐见吴王阖闾时就是一部独立的军事著作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还写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早在战国中晚期,已广泛流传于天下。然而,古书之流传主要是靠传抄,在传抄的过程中,可能改变古书原有的面貌,尤其若是传抄者本人加入个人的意见,更可能使原书内容遭受改变而失去其完整性。《孙子兵法》存在着甚多作者与内容上的疑问,可能就是因为传抄上的因素所致。  古书传抄错误或书缺简脱在所难免,为求其保存上的完整,历来皆有古籍的整编工作。西汉对于兵法文献的整理,根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的记载,曾经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西汉初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这三十五部也就是当时官方的兵书精华,但不知《孙子兵法》是否被选入其中,不过以韩信用兵常以《孙子兵法》为活用准则,盖可推断当在其中。第二次整理是在汉武帝时候,“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兵书整理为孝成帝时代。当时实施全国性的大规模图书搜集工作,由光禄大夫刘向统领校雠整编。在兵书方面则由步兵校尉任宏负责,整理后之兵书归入于《七略》之中。西汉三次兵书整理后,《孙子兵法》在兵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此次整理,“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兵书被区分为兵权谋、兵形式、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而《孙子兵法》则列权谋类之首。后《七略》失传,一些基本的内容由班固《汉书•艺文志》保存下来。不过《汉书•艺文志》所录《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清朝学者毕以珣在《孙子叙录》中指出了篇章骤增的原因,认为其余六十九篇都是孙武的佚文,是孙武及其弟子在十三篇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所致。  东汉末年,曹操等人开始为《孙子兵法》作注。曹操《孙子注》,其自序中称“略解”,是现存世的《孙子兵法》最早注本,除了首先注释之功,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贡献还有两点,其一是独尊《孙子兵法》,认为此书是所有兵书中写的最好的一部,进一步确立了《孙子兵法》的地位。其二是恢复了十三篇原型,把汉以来很庞大的八十五篇《孙子兵法》作了区分,只为十三篇作注,而将十三篇之外的内容另编为《续孙子兵法》二卷。曹操的注释简明切要,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问世后即备受人们的称誉推崇。曹操之后,注家纷起,各呈异态,一直到宋代,流传下来的著名注者有十家。注本的大量出现促进了《孙子兵法》的广泛传播,在流传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体系。宋代时期《孙子兵法》的主要传本为《武经七书》与《十家注孙子》两大系统。到明代,则以《武经七书》本为主流。到了清代,孙星衍从《道藏》中抄出《十家注》本,并对其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校订考辨,使之名声鹊起,一举打破了自宋以来主要以武经本流传的局面。孙校《孙子十家注》也因此而成为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实用的《孙子兵法》读本。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简本《孙子兵法》,系迄今为止发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手抄本。据专家考证,比《史记》的成书至少要早数十年以上。 它使我们注意到:(1)今本与简本除去个别句子的顺序变易和字词增减外,二者是大体一致的。(2)宋以前的古书引文虽经节引、改易、增删而不尽可据,但仍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古本原貌,要比今本更接近于简本。(3)宋以来的各种版本虽间有差异,但与简本相比,这些差异却显得微不足道,其中不少都是因翻刻、重刻而造成新的讹误。
143 评论

小韵子39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汉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到了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间,由张良、韩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由军政扬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由任宏“论次兵书”,将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孙子兵法》位在“兵权谋”之首。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传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这里的“削”(删除)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甚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隋唐五代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注解《孙子兵法》之书主要有:隋代的《萧吉注孙子》、唐代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佑《通典》中的训解《孙子》、《杜牧注孙子》、《陈暤注孙子》、《孙镐注孙子》、《孙燮集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这一时期的注孙子还具有另辟蹊径、纠谬补缺、义详例丰、整体把握等特点。较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大进步。如李筌已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孙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其注纵谈横论,广征博引,多有新见。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了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传播。(本文源自《孙子兵法研究史》)(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视兵学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同时,重办武学,以“七书”试士。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经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经》本《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两宋期间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书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对孙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梅圣俞注孙子》、《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注遗说》、施子美《七书讲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张预注,集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发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风。另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文《孙子兵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总之,宋代在孙子文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较勘、注解讲义、专题研讨、兵书合刻、集注汇解、分类辑编、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等方面,均有成果传世。特别是《武经》本《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的编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没。但宋人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如果说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开疏解阐发《孙子兵法》之先的话,那么,明清就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刘寅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的《孙子参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朱墉《孙子汇解》、顾福棠《孙子集解》、黄巩《孙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论阐发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注字训词,其讲解多有新见,且更注意了系统性,指导性,体例也更趋完备。李贽主张“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孙子参同序》),王阳明合心学、兵学于一体,戚继光融兵、儒于一炉,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将《孙子兵法》高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顾福棠、黄巩等开始将《孙子兵法》和西方的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明、清两代的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之于海防建设、火器战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另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科应试为目的的武闱孙子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义理阐发,具有积极和消极(充当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的双重作用。与偏重讲解《孙子兵法》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是清代中期有关孙子的考据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珣,章学诚等。他们在关于孙子事迹、《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篇数和内容、文字校订和注释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刊行后,广泛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但他的这一版本因所见资料不全也出现了新的错误。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袭前朝,在内容上创新不足,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西方军事理论已有长足发展,清人却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内容呆滞,表现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终结的征兆。(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风,出现了一批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孙子译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丙安《孙子会笺》、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校释》、李零《〈孙子〉古本研究》等,或译注信达公允,或版本弥足珍贵,或笺注广征精取,或解说深入浅出,或论述多有新义,或校释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献研究上独辟蹊径: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传于世。尤其是汉简本《孙子兵法》版本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两大基本版本系统流传的格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大多不拘成说,不但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注释训解、军事思想阐发、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从决策学着眼,有的从管理学探讨,还有的从经济学、预测学、谈判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13 评论

无敌小猪猪侠

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

198 评论

lilyspirit00

《孙子兵法》全书共分13篇,有6 000余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这部书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组织的,使兵法各篇既能各自独立成章,更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呈现。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实行谋划的问题,以及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做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实行谋划,以便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义、天时、地利、将帅、法制。对这些条件胸有成竹,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研究策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士气低落、补给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物资,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厚赏士兵,优待俘虏,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不损伤自己的兵士将帅,迫使敌人不战而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至于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通过政治攻势和外交手段来征服敌人,其次才是武装力量。孙武在此篇中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还要等待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做到以一当十,所向无敌。造成这种“势”,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熟悉地形,使用向导。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孙武强调,将帅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要立足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还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冷静地考虑问题。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沼泽、平原四种地形,以及各种特殊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只有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获得胜利。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有利之处。孙武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置于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已拼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士兵因为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从而夺得战争胜利。第十一《九地篇》,论述军队在9种不同战略地形下进行突袭作战的指导原则,特别强调要根据官兵在不同作战区域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确保在战略进攻中实施突然袭击以取得成功。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武认为,火攻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其方法必须变化运用,而且应该注意防备。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纵火还要选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实施火攻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第十三《用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军队应当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孙子兵法》是一部理论体系完备、历史影响深远的军事学术名著,是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典兵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这部书以“兵经”、“第一部战略学著作”见称,不仅为中国的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被世界公认为成就最高的古典兵学体系之一。《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战略和战术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而也成为现代管理学者经常阅读的重要文献。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古代中国辩证思维的发展,它所表达的思想理论,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个源头,具有很高的哲学研究价值。

149 评论

相关问答

  • 孙子兵法相关文献

    孙膑

    南瓜囡囡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孙子兵法相关文献资料

    孙子写的,写的是兵法,排兵布镇

    核桃丫头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孙子兵法相关文献综述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

    papapaopao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孙子兵法相关文献有哪些

    兵法指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相关的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韩信兵法》等。尤其《孙子兵法》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

    麦兜的秒杀季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孙子兵法文献网

    《孙子》由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也称为《孙子兵法》。《孙子》不愧为人类的思想瑰宝,不仅影响了历代中国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曹操、杜牧、李筌和

    FACE家具和设计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