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4

茉莉芬芳2008
首页 > 论文问答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是个什么期刊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家有一宝C

已采纳
(一)基本条件:(1)思想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遵守校级校规,学制内未受过任何处分。(2)专业基础扎实,学制内没有任何课程考核不及格的记录。(3)在创新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学制内至少修得11个学分,并取得结业证书。(4)服从创新创业学院的工作和学习安排,没有在创新创业人才档案中出现不良记录。(5)创业导师的年终评价为良好及以上。(二)申请奖学金的学生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在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上有一定创新或发展,学制内主持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在学制内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参与发表过至少1篇关键词含“创业”的创新创业类学术论文;研究生在学制内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参与发表过至少2篇关键词含“创业”的创新创业类学术论文。以个人或团队(申请者排名前3)身份参加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或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取得校级二等奖以上奖项。所在团队(申请者排名前3)顺利融资10万以上风投资金,或所在团队(申请者排名前5)顺利融资100万以上风投资金,或所在团队(申请者排名前8)顺利融资1000万以上风投资金。入驻江苏大学创新创业苗圃或创业孵化基地后孵化情况良好,曾被学校评为“十佳创业之星”或“十佳创业团队”(申请者排名前3)。第六条 测评时对符合评选条件的学生,按照创新创业学院课程学习平均成绩(G1,按百分制计算平均分)、创新创业科研创新与实践孵化成效(G2,按加分项细则计算实际得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最终得分=G1*60%+G2*40%,最终按具体得分排序,确定获奖人选及等级。第七条 加分项G2的计分规则主要有(以下计分规则针对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1.以第一作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创新创业类学术论文的,每篇加10分;被EI、SCI、CSSCI等检索收录的每篇另加10分。参与发表以上论文或的,每篇(本)加5分。 参与撰写创新创业类著作,或以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创新创业类学术论文的,每篇加5分。3.获得发明型专利者,每项加10分;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者,每项加20分;获得外观型专利者,每项加3分。4.参加国家、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中,被批准立项的,每项加5分。 参加全国“互联网+”和“挑战杯”创新创业赛事,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的,分别加20、17、14、12分;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的,分别加15、12、10、8分。 参加创新创业学院倡导的,或者科技系统、教育系统、人社系统、团系统、发改委系统等官方组织的其它创新创业类赛事或路演,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的,分别加15、12、10、8分;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的,分别加11、9、7、5分。 参加创新创业学院倡导的创新创业类赛事或路演,获得市、校级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的,分别加6、4、3、2分。成功报名参赛但没能获奖的,每次加5分。 顺利获得风险投资10—50万人民币的,加8分;获得51—120万人民币的,加12分,获得121—1000万人民币的,加18分;获得1001万人民币以上的,加25分。 被评为学制内“十佳创业之星”或“十佳创业团队”的,加5分。第八条 加分项G2的补充说明 金奖及以上奖项均按一等奖计算。2.关于团队项目的成员加分,按照成员在团队中的排序,2、3、4、5、6名分别按照第一负责人得分标准的80%、70%、60%、50%、40%计分。排位在7及以后的成员不得分。 在同一项赛事中,某个学生的加分不可累计,按最高的单次得分加分。 学生获奖等级及在团队中排序认定等存在争议的,由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导师综合各方信息进行具体评定。第九条 如果学校出台当届创新创业学院学员奖学金评审细则,以当届的评审细则为准。
296 评论

菁菁super5man

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要素之一是企业,而我们知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消亡。因此,经济的繁荣是以不断出现新创企业为基本前提的。所以,创业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创业活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消费品和服务,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沃尔玛、麦当劳、微软等创业企业,作为长久以来家喻户晓的成功典范,激励和影响着众多企业与企业家不断进取成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随着社会资本在民间的更多聚集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否创立企业以及创立什么样的企业,正在成为分散的社会决策(而不是政府集中决策)问题。正是受这种宏观形势的推动,中国也逐渐开始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相对活跃的国家,进而使得创业学在中国成为一个有待开展而且意义重大的研究领域。在这种背景下,为及时跟踪学习国外创业研究的新成果,集中探讨转型期中国创业与企业成长管理的新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南开大学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研究创业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de Cantillon将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并说明创业者的本质特征是“承担风险”。1876年,美国学者Francis Walker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创业者的重要著作《工资问题》。1884年,他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关于创业者的模型。1934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指出,创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过程的关键驱动引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从而揭开了现代创业教育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创业特别是科技创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日趋活跃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新一轮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热潮。据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最新报告统计,在美国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有44种相关英文学术期刊、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277个教授席位。目前管理学会创业分部的会员超过1200名,占管理学会会员总数的12%。一流管理学杂志《管理学会杂志》、《管理学会评论》、《管理杂志》等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创业主题专刊。创业在管理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的创业研究与实践大致在三方面展开:经济、管理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对创业现象的研究、创业理论的研究以及创业教育。这三方面的互动发展,使得“创业”的概念不断演化丰富。创业研究正在成为管理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分支。创业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其表现为新组合、新生产方法、新企业、新产业、新市场、新财富的产生等多种形式。创业过程不仅存在于新建企业与组织中,而且存在于个体与团队、现有公司、家族企业、特许经营等多种研究对象中。同时,创业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创业投资、社会网络、资源投入、战略计划、社会发展规划、团队建设、个体创业行为等。创业现象的这种多重性,吸引着多种管理科学领域和非管理社科领域的专家从自身领域出发,对创业现象的某个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目前创业研究主题的多样性。例如,新企业及其创建条件、资源获取与开发、创业定位、创业投资、跨国创业、机会识别,以及特许经营等。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Busenitz等会员,通过对1985—1999年创业研究重要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个体与团队、组织方式、机会和环境四个层面。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理论,其自身必须有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经验现象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其他领域已有的框架来代替。尽管创业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创业理论目前依然处于形成阶段,研究边界尚未明确,缺乏一个得到公认的理论框架。《管理杂志》2003年创业专刊特约编辑David J K J也指出,创业理论目前的研究状况与十余年前战略管理研究类似——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近几年,创业理论的基础研究正在取得进展。2000年,马里兰大学Shane与Venkataraman教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创业研究”的文章,尝试构建统一的创业理论框架。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1)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2)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3)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这篇文章对创业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2000年后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文献。在他们的影响下,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更加关注创业机会,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这方面,Jnkping 国际商学院创业与成长项目(PEG)负责人Davidsson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在“创业研究的范围:几点建议”一文中,分别从科学理论、社会现象、教学科目三个角度创见性地定义了“创业”概念。他指出,作为科学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开发创业机会的行为;区别于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理论出发对创业现象进行研究,创业理论研究应以创业机会为中心,主要研究创业机会的来源和特征、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互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的异质性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创业理论框架,有必要进一步定义创业机会、机会识别、机会开发等关键概念,并揭示这些概念间的互动关系。他同时认为,从成熟的管理或非管理学科汲取有益的理论营养,对构建创业理论及其发展也是必要的研究途径。经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由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南开大学MBA中心主办的“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于2003年9月27日至28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80余位专家教授,围绕创业这一主题,从企业家精神、创业机制、创业融资、创业环境、企业成长、公司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就是这次会议研讨成果的精要。《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涉及的主题比较广泛。这些论文既反映了国际创业研究与实践的最新动态,又体现了立足中国创业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百森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伍健民教授,根据其多年在中国进行创业教育的切身感受,对中国企业家的性格特征及其培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创业基础研究”部分的四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创业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创业理论研究边界、公司创业、创业导向以及社会创业等。“企业家成长”部分的六篇文章,就中国经济转型期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企业集群创业”部分,主要研究集群环境下的创业现象,其中李新春教授对中国高科技园区创业活动做了实证分析。“创业融资”和“创业机制”部分,讨论的也是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家族企业是中国创业研究的重要对象,“家族企业”部分的两篇文章,探讨了家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问题。最后一个主题是“创业教育”。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环境相对较差,提高创业的培训与教育水平是改善环境至关重要的途径,因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适宜中国创业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我们要特别感谢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本次会议的合作单位——天津海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创业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推动,感谢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同时,也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经济管理事业部主任黄娟娟女士和该事业部编辑陆浥晨女士,感谢她们在《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的选题和出版方面给予的支持与建议。中国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刚刚起步,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们相信,日益活跃的中国创业实践,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创业研究与教育的行列中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与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地积极组织和参与创业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继续为国际、国内、校际间专家学者提供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创业研究与教育取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268 评论

Phyllis。

该刊由中南大学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与创业教育学会协办,我校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与创业教育学会理事长高文兵教授任编委会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军教授任主编,编辑部设在校出版社。本刊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刊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旨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

313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