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0

快乐糖糖K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思想史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货JyHl

已采纳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以有体系的思想为坚定理论基础的儒家学派,乃是到春秋末叶才由孔子创立而成。对此,郭沫若指出:“儒之本意诚然是柔”,但“儒应当本来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们的专号。那在孔子以前已经是有的,但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产物,是西周的奴隶制逐渐崩溃中所产生出来的成果。”而孔子“把从前由贵族所占有的知识普及到民间”,促成了“儒的职业化或行帮化”(4)。侯外庐先生也认为,“‘儒’这种职业并不始于孔子”,但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在‘私学’的中国思想史起点上完成了发端的一环,实无可疑。”(5)由此可见,在考察‘儒’的历史起源时,虽可将视野一直投放到殷商时代,但若论儒家学派或作为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学,则只应从孔子开始,因为正是孔子才真正把儒术变为儒学,并据之创立起儒家学派。 从创生出儒学,并进而为儒家学派奠定下坚实理论基础角度来论究,孔子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提出的“礼”论和“仁”论:前者是对古代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传统礼制的形式而有所休整,更充实以“仁”的精神,遂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普泛意义的政治论理学;后者则是依据着礼乐传统而作的理论创造,是一种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精神、弘扬着人性的新兴哲学。在孔子那里,“礼”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乃是“仁”。“礼”只是一种相应于现实需要而酌予损益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只有透过内蕴着的“仁”的精神,才能获得价值意义,才不致于流为徒具形式的具文,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故其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同上《颜渊》)与“礼”不同,“仁”本身就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以对人性、人的价值之体认为前提的“仁”,其基本含义是“爱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上《述而》),另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雍也》);二者之结合,即为以“爱人”为根本原则的“忠恕之道”。“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并非高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同上《学而》)在具体行为实践上,“仁”又体现并统摄着恭、宽、信、敬、惠、敏、勇诸德,而“孝悌”则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与人的自我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完成的过程相联系着”的“仁”,“主要地不只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概念,而勿宁说它是一个内在精神的原则”,至于“仁”则只是“‘仁’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6)因此,如果说“仁”与“礼”相为表里的结构观念是孔子所创生的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并且这个核心性的结构观念又奠定了整个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基础,那末,在这个结构中,“仁”为体而“礼”为用、“仁”为本而“礼”为末,“仁”体“礼”用或“仁”本“礼”末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特征。 孔子殁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儒门八派皆对孔子思想有传扬之功,而从对后世影响角度来考察,值得注意的则是颜氏之儒、思孟之儒和孙(荀)氏之儒。 “颜氏之儒”指的是颜回。颜回是位英年早逝的卓越儒者。他先孔子而亡,将他列入孔子殁后的儒门八派之中似乎不妥,但他不仅在先秦,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颜回虽无事功见称于世,学理上亦无甚创获,但他好学慕道,一心向上,以全副身心体悟孔子思想,并将之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他对孔子的人格精神和学问、思想充满着由衷的敬仰之情,尝“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他更好学、自省、力行,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从而逐渐达到孔子所提倡的“仁”德之境。在孔门群弟子中,孔子独对颜回赞誉有加,如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上《雍也》)屡赞其“好学”上进,“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子罕》)故不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同上《雍也》)而且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同上《述而》)正因如此,后人遂十分看重颜回。汉高祖十三年(公元前195年)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二年(241年)将此举定为制度,这使颜回由穷居陋巷的一介布衣寒儒跃入庙堂。唐开元二十七年,诏湓孔子为文宣王,而以颜回为亚圣、赠兖国公。金章帝明昌年间,在曲埠诏建兖国公颜子庙。直至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以孟子为“亚圣”而改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颜回的地位才屈居孟子之下。但元及其后历代,孔门其他弟子及历代从祀贤儒的配享座次时有升黜,甚至连孟子也曾一度险些失去配享从祀资格,吃不成孔庙的冷猪肉,而唯有颜回“复圣”地位从未有稍许变易,爵秩特优而不废。其“圣誉”之隆,于此可见一班。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225 评论

米老鼠NANA

《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正补编)》《中国文化史要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孔子思想体系》《蔡元培》《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礼教思想史》《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自传》《论语导读》《墨子思想要论》《蔡尚思选集》《蔡尚思全集》(共8册)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学术月刊》1961年第5期)梁启超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地位——再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四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读陈旭麓同志的“辛亥革命后的梁启超思想”(《学术月刊》1961年第12期)论章炳麟的思想面貌及其变化原因——章炳麟思想研究之二(《学术月刊》1962年第6期)谈谈过去、现在和今后对于孔学问题的争论(《学术月刊》1962年第7期)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学术月刊》1963年第9期)论孔子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论宋恕的思想(蔡尚思、金冲及合撰,《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辞书建设是当务之急(《辞书研究》1979年第1期)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对几种有关孔子思想评价的看法(《历史教学》1979年第2期)论佛教的三纲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我苦学的一些经历(1979年10月)陈垣同志的学术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学术月刊》1981年第3期)顾颉刚创建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文史哲》1981年第6期)论公孙龙的违反辩证法——与冯友兰先生论“白马非马”(《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主要的反孔反封建思想(《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1年》我和词典(《辞书研究》1982年第1期)孔子思想问题的百家争鸣(《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编辑之友》1983年第2期)我的一种治学方法——以《王船山思想体系》为例(《文史哲》1983年第6期)关于文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4年第1期)研究船山思想应当实事求是(《船山学刊》1984年第1期)上海大教联与信史实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傅山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回顾 总结 探索——我对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第2期)嵇文甫同志的治学和为人(《文史哲》1985年第6期)我党系统传播列宁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论蔡和森建党理论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贡献(《湘潮》1985年第6期)孙中山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研究述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孔子思想体系属于哪种类型?(《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化与向西方求真理——谈谈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对孔学的争鸣是发展中国文化的关键——孔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孔子一生都尚礼(《哲学研究》1986年第6期)朱熹的书院教育与礼教思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黄宗羲学术思想的独特地位——纪念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S1期)王国维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探索与争鸣》1986年第6期)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黄宗羲反君权思想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87年第2期)朱熹思想的来源、核心和评价(《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一位被冷落的大思想家——袁枚(《文史哲》1988年第5期)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表面尊孔实则反儒(《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1988年)我对杜国庠同志的回忆与评价——纪念杜老诞辰一百周年(《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孔子的礼学体系——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朱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年)孔子论“仁”的重点和范围——析孔子宗法名分性的仁学(《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墨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文史哲》1991年第5期)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儒墨两大系统(《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天人合一论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中国文化》1993年第1期)中华文化的过去与今后(《哲学研究》1993年第12期)我要为中国大思想家李贽呼冤──李贽的批孔堪称天下第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中国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读三篇有关文化的大文章有同感(《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瞭望》1995年第9期)我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文史哲》1996年第1期)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文史哲》1998年第3期)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我的学术之路(《学术界》2000年第6期)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2003年)儒教是宗教(《文汇报》2001年7月28日)中国礼教思想之我见(《学术界》2008年第4期)

309 评论

围脖猫猫

《中国思想史研究》([日]岛田虔次)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_3d5r9oePDA 提取码: s93v     书名:中国思想史研究作者:[日]岛田虔次译者:邓红豆瓣评分:3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08页数:492内容简介:岛田虔次(1917-2000)是日本著名中国思想史学家、二战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本书是岛田先生毕生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阳明学研究的结晶,全书由四部共二十二篇论文构成。

167 评论

小英子0113

儒家 教育现在给你们讲一讲“调心”。一个人要会调节心理。调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开悟的人, 他要有一个清凉的心, 清凉是脑子很清 醒, 人很冷静, 清凉心就是说这个心永远是很安定的、很平稳的。调心的目的就是要修正我们身上的习性, 习惯性的东西, 因为习惯性的东西并不是件好事情。比如: 你已经生糖尿病了, 还是喜欢吃巧克力,吃甜品, 你们说这个习性好不好? 不好的习惯性的东西一定要改掉。调心就是把心调得平衡一点。修心也叫调心,即修心养性。儒家教育就是修心养性。告诉你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让你们修得更好, 就是共修, 人在一起的时候容易修, 容易进步, 与大家在一起修心念经, 才能让佛印心。什么叫佛印心? 就是与大家在一起修心念经, 大家都是佛, 大家身上都有好的气场, 大家在修心的时候会有一磁场和气场出来, 那时你与大家一起念经, 你会得到信心,得到能量, 会得到佛菩萨的佛心, 印在你的心里。如果一个人修心, 很难让佛在心中留住, 因为一个人修心时, 他的磁场, 佛性不够, 而且私心杂念一起佛菩萨就离开了,一个人修心之后, 不可能马上得到清净心和自在心。以为自己清净了、自在了。那是你自己认为的, 其实你不了解什么叫做业力。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平静了、清净了、得到安静了, 以为自己修心已出成果了, 实际上你就不了解你身上的业力。因为身上有业力的人他的心不可能马上修得清净。比如: 你现在还欠很多钱, 而每天所赚来的钱, 实际上不是你的, 因为你欠人家的钱, 进来的钱就不是你的钱。业力是不可思议的, 不可思议的业力就是说这个业力会随着境界转, 就是心会随境界转, 心会随着业力转。比如: 今天业报到了, 你很恨这个人, 这时你心中就产生恨意, 产生恨之后, 身 体就会有变化, 饭吃不下, 觉睡不好,业力就开始变了, 你的脸也会随着业力变化, 变得越来越凶, 事业越来越有阻碍, 身 体越来越差, 这个业力就是你恨人家, 这都是业力转化的结果。修心之后不要去追求任何的感应, 你们今天跟随 师父修行, 不要去追求任何的感应。师父常常告诫你们修心念经不要去追求有什么感应, 要做到今世不造业, 累世的业也不要让他来。你们过去累世当中做的很多罪业, 随着你们再投胎受报, 有的也会没了。就像税 务 局的档 案一样,每五年就会自动注销。但是你们要记住, 你们在修行当中,因为你们是在正修, 佛菩萨会保佑你们, 你们头上有佛光,过去做的小业障真的能消掉,因此不要让累世的罪业再来侵入你的身 体, 师父现在让你们念《礼 佛大忏 悔文》就是忏悔你前世的罪业, 也只是前世而已。佛菩萨讲的三世因是前世, 今世, 来世, 能把这三世修好, 你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前世欠的债, 今世尽量不要让他发出来, 念《礼 佛大忏 悔文》之后把小的业障消掉了, 大的激活了, 然后念“小 房子”还 债。这就是阻止你累世的业力出现。

22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思想史的论文

    儒家 教育现在给你们讲一讲“调心”。一个人要会调节心理。调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开悟的人, 他要有一个清凉的心, 清凉是脑子很清 醒, 人很冷静, 清凉心就

    群群群群超爱吃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炎黄大帝大战蚩尤的时候,那时候,我神舟大地城池屹立、华夏儿女以种植水稻!白种人还以野人形态为生,可想这是何

    dreamydream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论文

    日本侵略,英法联军,鸦片战争

    蓝天勒蓝天 1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文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读完后获益良多,《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

    旋转吧陀螺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中国思想史的论文选题

    论文--无论什么论文--写作的关键(我个人认为)是问题。当你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这问题是无解的,也可以考虑:为什么这个问题无

    Coco爱美食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