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3

dyanne1987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典籍里的中国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燕园小西

已采纳
春节期间,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我震撼不已。《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334 评论

KellyYin0816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杞、宋,小国名。杞国是夏代之后。宋国是殷代之后征,朱子《集注》解释:证也,即证实之意。文献,郑(汉末儒学大师郑玄)注:“献犹贤也。”刘氏(清代·刘恭冕)《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宋朝朱熹注曰:“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论语当中的“文献”是两个词,即“文”和“献”,文指典籍,献指贤士,这和今天的“文献”的意义是有区别的。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但不足以从(作为夏朝后代的)杞国那里获得证明;殷朝的礼,我也能说。但同样不能从(殷朝后代的)宋国那里获得足证。这是典籍和贤士都不足的缘故。如果典籍和贤士足够,那么我是能够证明(夏、殷)之礼的。这段说,孔子认为夏殷之礼,虽然他知道一点,也能说一点,但没有文献加以证实。需要典籍来证明“夏殷之礼”,这好理解,因为典籍上有记载。但为什么说还需要贤士来证实呢?这里的意思是,“礼”是要人参加进来演习的,比如祭天,拜君主,如果有贤士在,听贤士具体讲解,就能够对“礼”有理直观的了解。夏礼、殷礼、故、足就不需要解释了吧?再重申一遍,虽然“文献”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但和今天的“文献”的含义不一样。

164 评论

小小锅盖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我们过于相信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而不够相信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更不够相信它可以做得更好。市场经济的威力是惊人的,从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过来的传统中国人一旦掌握了市场经济这个法门,便如鱼得水,乐此不疲。这虽然总体上是好事,但同时我们对市场力量也开始产生依赖和迷信。近代的中国人开始讲究辩证地看问题,认为市场和政府是对立统一的,可是实际情况经常是只看到了对立,而忘记了统一。市场和政府本是一阴一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相,是一不是二,但是这种对事情的正确看法却没有市场。邓小平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完全偏向了一面,只沉醉于各种“一抓就死,一放就活”。过于迷信和强调市场一个方面显然是不对的,而政府的治理水平恰恰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强项,丢失了这个强项,不是等于自毁长城、自弃好牌吗?我们过于迷信私,而忽视了公。我们放任了自由,放大了个人私欲,而相对忽视了公共管理。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毋庸置疑。但在实现方式上,我们一度受西方影响,过于追求自由选举,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结果是越自由,越混乱,越自私,越互相伤害。最严重的时候,几乎回到了解放前的一盘散沙状态。

267 评论

毛毛爱囡囡

读后感写作思路:首先描写《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什么样的节目,然后举例树立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感悟。《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充分了解了中华文化之美。扩展资料:《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讲述从典籍出发的中华文明史。节目依托典籍的文化IP,另辟蹊径捕捉典籍中的亮点,把“珍珠”串联成文化之链,构建成深刻全面且有洞见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对中华文明脉络进行梳理。节目设立“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节目邀请知名导演担当影视指导,口碑佳实力派的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展现千年历史中经典书籍的诞生源起和流转传承。

27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典籍里的中国小论文

    读后感写作思路:首先描写《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什么样的节目,然后举例树立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感悟。《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

    呀哟哇啦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典籍里的中国论文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

    胖墩er猫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典籍里的中国议论文

    先秦的很多,个人认为孟子的比较好读懂。如果不怕饶舌,可以读读公孙龙子。另:《文心雕龙》是文论。

    飘飘飞雪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典籍里的中国论文2000字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

    起名字哈烦躁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典籍里的中国论文赏析

    读后感写作思路:首先描写《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什么样的节目,然后举例树立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感悟。《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

    SevenLikeSmile 1人参与回答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