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4

朗姆薄荷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文3000字高清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香城宝地邑人

已采纳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137 评论

dyanne1987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论管见》,《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16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文摘;《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1期;《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学术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学科范围、体系建构与书写体例——古代文论研究中诸问题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返本与开新:本体性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8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5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3期文摘);《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120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进步”观》,13000字,《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文摘;《如何阐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文论范畴》,100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12000字,《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断裂与融合——兼谈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过度阐释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85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主导多元 综融创新》,12000字,《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42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命题的学术价值之再认识》,15000字,收《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术效应——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学科的一个反思》,7000字,《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谈“易象”》,《思想战线》1986年第3期;《〈淮南子〉对于情感与审美关系之认识》,《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象·实象·假象》,《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淮南子>的艺术创作论和审美鉴赏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思想战线》1989年第1期;《<淮南子>的美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3月;《论汉魏六朝的赋体源流批评》,《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上),10000字,《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下),《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徐干〈中论〉叙录》,18000字,《差异》第3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魏晋思潮与士人的生命视境》,收《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7000字;《魏晋思潮与六朝人格审美风尚》,收《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魏晋名理学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16000字,《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苏轼的文章理论及其美学特质》,《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14000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苏轼诗学观平议》,《延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张问陶诗歌及其诗论》,5000字,收《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190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论文学价值评价标准及其方法论原则》,《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论文学价值观念之规范》,《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与反命题之间》,《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文化维度》,《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文化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强化人文研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担当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16日;《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9600字,《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文学研究文摘》2010年第1期文摘;《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前言》,6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7日第5版;《新世纪呼唤文学的尊严》,《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第2版,3000字;《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3000字;《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18000字,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6期头条全文转载;《新世纪中国文论回顾:问题与模式》(学术访谈),《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0000字;《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14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文摘,《高度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文摘,《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论点摘编”;《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15000字,《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文摘;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8期头条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文摘8000字);《创作自由与文艺家的道德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文摘;《当前文学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争》,《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1期;《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及理论应对》,《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5期全文转摘;《文学界关于文学创作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学本质问题的讨论》、28000字;收何秉孟、高翔主编《理论热点:百家争鸣12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7年第7期;《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红旗文稿》2007年第9期;《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4期;《论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及其理论应对》,《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第4期,18000字;《主导 多元 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文理论创新》,8500字,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9月;《主导 多元 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文理论创新》,8500字,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对话交流 和而不同》,《人民论坛》2000年第6期 ;《说“新变”》,《小说评论》1995年第1期;《从消费复位于变革——对当前文学观念发展的一个反思》,《小说评论》1995年第3期《平面化:当前王蒙文化心态的价值特征》,《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当代文化精神构建的现实意义及其儒学资源》,《文化评论》第1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价值认知过程》,《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说不尽的<废读>》,《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人文理性:作为当前文化反思的一个话语》,《湖南文学》1996年第12期;《论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规定性》,《学术研究》1996年第3期;《人文理性精神之重构》,《广州文艺》1996年12期;《学术规范与学术人格》,《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22000字,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综融之博》,《中华读书报》2003年;《敏泽美学思想研究》,收《中国当代美学家》,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敏于思、勇于行——敏泽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评李春青<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7000字;《评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放飞青春中国的美好明天——读薛保勤的诗歌〈青春的备忘——一个知青的往事追怀〉》,《延河》2007年第10期《聚焦于革命圣地的思考》,《延河》2001年第6期;《评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去芜存菁 泽被诗苑》,《陕西图书馆》,1989年第4期;《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读后》,《文艺报》,1990年6月2日第3版;《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美学体系论〉》,《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评〈中国叙事学〉》,《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明代北京史研究的新收获》,《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3期;《评吴承学〈中国文体形态研究〉》,6000字,《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26万字,独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还原与建构——党圣元古代文论研究论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文学价值论》(与敏泽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1999年1月修订再版;《与古为邻》,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3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六朝清音——华夏审美风尚史魏晋南北朝卷》,(与袁济喜合著,第一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老子评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5月,20万字;《老子评注》,岳麓书社,2007年九月,20万字;《宋代文论名篇选评》,收《中国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六朝悲音——魏晋南北朝诗歌选注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1996年7月再版;《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东方闲情》(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执行主编之一,5卷10册),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新世纪文论读本》(8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名家书趣》(9种),中原农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国学基础文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中国人的闲情逸致》,与黄卓越合作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90 评论

不服沙拉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每当阅读者那一卷卷诗书画卷,我们仿佛被洗礼;还有那些精细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幸福,因为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  第一,亮即将传统文化的亮丽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到现实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学生中调查,有又多少人看过四大名著,恐怕为数不多吧。倘若在问他们对《论语》的看法,他们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古典文学内涵,当代人知之者甚少。从这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游客去过黄鹤楼,那么,他定然会联想到崔颢的诗,进而可能阅读唐诗宋词,甚至古代文学,这样下去,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当然这是比较乐观的想法,但这至少是一个方面,我想我们更该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地呈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说将文化变卖成获利工具。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想法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比较重视软文化的输出,也举办了很多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动,比方说法兰克福展,中国就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学,在德国书画展中也带去了活字印刷相关内容。  太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过于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网上快餐文化队传统文化就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大家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缤纷的都市生活,迷恋上了网络,喜欢在网上吃快餐文化,其实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时的感验。如今的这种情况让众多文化学者产生了危机感,因为一旦传统文化被抛弃,我们将不再是炎黄子孙,我们将不再是一个拥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比方说用讲座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既生动有趣味,定然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还通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更不用说像易中天这样的教授,讲的既有风趣又比较深刻,还有于丹的条分缕析,道理其然,能够被大多数人喜欢。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远道而来的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眉山人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开幕式上500余名演员用豪放的气势演绎的的《千古东坡》,还是闭幕式上,城区的十余所学校的200余学生为广大观众奉献上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整个东坡国际文化节,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份难得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感。这样的活动无疑对文化起着宣传的作用。还有中非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石湾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湾陶瓷历史,显示了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大雾岗唐宋窑址的挖掘,证实了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数千年后的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为展现陶业的历史演变,馆内展览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二十四行、石湾陶艺、陶瓷发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湾二十四行”为重点,介绍了明代至民国时期石湾陶业的历史源流。整个展览表现手法新颖而多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都给民众以全新的感觉。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举办了陶瓷展,我们学校也去了不少学生,也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人,可以说是把石湾陶艺推广了出去。我们知道,前些年,陶艺品没有市场,这样直接导致陶艺技术的流失,甚至让这样的文化瑰宝从此绝于世间,如果到了那种地步,实是一个悲剧。我觉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该持保守态度,中国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显然他界定的保守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传统。从建国以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的轴心的这种情况下融汇的西方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这个文化,我觉得这个文化应该是现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义的这个文化,功能上作为传统梦魇的这种文化,保守的文化,显然不是指现代中国的文化,而是指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那么我现在就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保守的这个东西。我们总是处在一个传统文化的笼罩下,喘不过气来,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变或者是形式上的改变的话,这也是不为过的,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要将传统文化拓展开来,形成一种现代式的传统文化,好让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规当然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要不忘本质的将传统文化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学以致用,这样才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们实践传统文化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很多父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风,从小就叫他们长大后要有出息,什么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板。更多的是忽视了对小孩子的一种道义上的引导,告诉他们怎么样才能算合乎道义,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教养。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甚为严重,因为他们的父母本来就在文化教养上处于低水平,对于他们而言,自然生计是最重要的了,儿子在学识修养方面有没有高的造诣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这样看来,这种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当代某些人深受着家庭的影响,即使上了高中,这种思想也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说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子女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中培养的孩子多数是有文化的,我说的当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较敏感的。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更需要去引导当代人,毫不夸张地说,从小时候就应该给予这种引导,让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引导的任务似乎很艰巨,但是面对着如今传统文化遭到遗弃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担负这个使命,那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搬到每个中国人面前,让我们每个都去继承发扬它。怎么样引导,方法很多。在学校,我们的老师就应该起一个领头作用,面对一群思想活跃且厌倦传统文化的学生,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插入适量的传统文化,这样起到一个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细的话,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衣着来体现一种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当然,学生也得发挥一个主动作用,平时在学校就得自发主办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者一些讨论,有条件的就集体去参观一些传统文化展。在家里的话,就如我上面说到的,父母长辈得起引导作用,要科学地向他们指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支持下一代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论,让原本涉世不深的他们迷失自己的方向,这样的话,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损失,因为新一代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在社会中,要加强这种引导作用更具挑战,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里面包含了多个层次,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要达到引导的效果,当然就得采取综合的手段,比方说,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而这些企业文化的建设当然要以传统文化为主,这样一来员工们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而且自己还在实践着传统文化。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也许我们对于这样或那样的措施不能够太乐观,但是我们也不比太悲观,因为我们中还有很多人在支撑传统文化,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也许当代人正在努力继承和发扬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这一切,我们都无所得知,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念,有这种理想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一块大金子,它的光芒迟早会在国内外散发,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288 评论

蛋蛋love祺祺

继承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吸收  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创新  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二要明确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要有勇气和意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11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文3000字高清

    继承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Mary瑶瑶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文3000字

    回答 中国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和教育和经济都相通了。中国现今的文化输出主要是以教育为主,因为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

    张轶群123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文3000字

    继承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浩予妈妈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文1500字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

    天晴小姐8755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000字论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

    平淡的朝发夕至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