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1

Candy00321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文献学名词解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莫小木木木

已采纳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271 评论

静水居士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254 评论

leemary6401

《史记》和《资治通鋻》分别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纪传体和编年体通史性作品,而且文笔又是很好的。建议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点校本,《史记》十册、《资治通鋻》廿册的样子。 此外,如果还想看断代史。纪传体的建议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样建议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点校本);编年体的建议看《春秋左传》,对学习先秦古文也很有帮助(建议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四册,加上沈玉成的《左传译文》,都是中华书局的)。 其实这些书的阅读量已经不小。如果不是以研究为目的,廿四史读前四史就足够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而《东周列国志》毕竟是演义小说,不是历史文献

357 评论

大熊是个小太阳

路人工作室编录(一)古 代 士禅让 周族 匈奴 山越 柔然 突厥 回纥 靺鞨 渤海 吐蕃 南诏大理 契丹 党项 女真 室韦 瓦刺 鞑靼 度田 三饷 行会 邸店飞钱 柜坊 通宝 交子 钱引 宝钞 榷场 岁币 银元 票号 百姓庶人 君子 小人 诸侯 附庸 家臣 庸客 闾左 市籍 士族 奴婢包衣 宦官 门第 主户 客户 庄客 驱口 匠户 堕民 六部 三司内阁 东厂 西厂 候补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进士 状元 榜眼探花 举人 秀才 贡生 监生 荫生 制科 武科 恩科 对策 经义贴经 关防 人殉 凌迟 九鼎 通典 通志 夏历 商历 四书 五经史通 十通 实录 会要 通史 方志 年谱 年表 年号 丁村人 吐谷浑 畏兀儿 色目人 准噶尔 井田制 占田制 均田制输籍法 永业田 口分田 租庸调 两税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八旗兵绿营兵 方孔钱 五铢钱 宗法制 卿大夫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枢密院 国子监 翰林院 宣政院 司礼监 锦衣卫 理藩院 军机处察举制 科举制 童生试 八股文 甲骨文 大明历 大衍历 授时历大统历 日知录 清史稿 纪传体 编年体 纲目体 断代史 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山顶洞人 建州女真 晋作爰田鲁初税亩 编户齐民 府兵制度 猛安谋克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八旗制度 人有十等 宋明理学 三纲五常 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同平章事 行中书省 经济特科 半坡文化 司母戊鼎 云梦秦简居延汉简 竹书纪年 春秋三传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甘石星经黄帝内经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齐民要术 梦溪笔谈 农桑辑要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四大发明 文献通考 资治通鉴永乐大典 读通鉴论 文史通义 八旗通志 四库全书 二十四史稗官野草 干支纪年相地而衰征 牛耕的普及 限田限奴议 曹魏屯田制 世族大地主奴儿干都司 九品中正制 博学鸿词科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考异 廿二史札记 纪事本末体 提刑按察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 秦皇陵兵马俑 古今图书集成同中书门下三品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二)近 代通事 买办 租界 田凭 商凭 洪门 厘金 湘军 淮军 教案民报 新军太平军 诸匠营 百工衙 苏福省 天地会 三合会 洋枪队 常捷军税务司 同文馆 时务报 天演论 谘议局 资政院 新青年团关政策 协定关税 拜上帝教 拜上帝会 劝世良言 守土乡官圣库制度 资政新篇 江北大营 江南大营 湘系集团 淮系集团总理衙门 南洋大臣 北洋大臣 北洋海军 中东铁路 三民主义新民丛报 临时约法 每周评论 东方杂志领事裁判权 京师大学堂 督办政务处 点石斋画报 德、赛两先生天朝田亩制度 华俄道胜银行 筹办夷务始末 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东华录 片面最惠国待遇(三)现 代中统 军统 申报 左联 社联三三制 安国军 中央军 西北军 东北军 和平军 大公报三查三整 联省自治 建国大纲 五权宪法 五五宪草 江浙财阀官僚资本 直鲁联军 三光政策 曲线救国 字林西报 普罗文学国民革命军 农民自卫军 上饶集中营 中美合作所 远东慕尼黑鸳鸯蝴蝶派抗战建国纲领 黄埔军官学校 东北抗日联军延安文艺座谈会 中国土地法大纲 莫斯科中山大学 东北抗日义勇军庐山军官训练团 军事调处执行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抗日救国六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汪伪特工七十六号 限制异党活动办法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 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

178 评论

粉红猪大大

典章制度69、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西周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分封贵族到各地为诸候,诸候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区,对周天子仅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因面在全国形成分裂割据的场面。后在春秋战国时逐渐被郡县制所代替。儒家维护分封制。70、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由春秋战国至秦汉逐渐新形成。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后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了以县统郡的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为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71、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的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与先秦的性质有所不同,分赐爵与封爵。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帝、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72、 六部: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后由于添新部,六部之名被废。73、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西汉时史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后改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时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历代多相沿不改。明初一度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74、 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李隆基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75、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光武帝刘秀兴建。到宋代太学形成比较完整的学制。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76、国子监:简称“国学”,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276年建国子学,为教育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贵族学校。以后称国学或太学,隶属太常。北齐始立专署称国子寺。唐代改为国子监。唐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宋元以后加以合并,仅存国子一学。77、 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设丽正修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河应对。宋代书院为盛,有白鹿、石鼓、应天、岳麓为四大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研习儒家经籍,传播孔孟之道。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多数成为准备科学的场所。清末废除科举,书院改为学校。78、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丞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始于武帝时。有孝廉、秀才等科,为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至唐初,王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自由报名,这样察举制就由一种地方长官推荐制度演变成了中央设科招考的科举制度。79、 征辟: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和地方官都可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不同。隋统一后,征辟制度消失。80、 明经:汉代出现的选举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时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文,故以明经为名。81、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地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至隋废除。82、 进士科: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至唐被重视。宋以后其它科目多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唯一科目。83、 科举制:是指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和以前的选举制度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凡普通的读书人均有参加官府考试,从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先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创置进士科为标科,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情况是有才能的士通过游说、上书、自荐获得官职,也有是根据对国家功劳的大小来选拔,再有是由郡县长官在一年一度的上计时向国君推荐。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实行察举和征辟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吸收汉代察举制的某些合理因素,采取朝廷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不问出身门第,无须州郡推荐,由朝廷公开考试选士的制度,才是我国古代科举制真正的开端。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代设的科举制,使我国古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唐代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宋朝在革除唐科举制的弊处之后,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和严密的科举制度,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元朝科举分乡试、府试和会试。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分别登榜。明代分乡试、会试,廷试(即殿试)。清朝的科举制既承明制,又有所发展,具有最完备的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制科和翻译科。文科和武科都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制科由皇帝特诏举行;翻译科分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84、 府州县学:明代设于府、州、县的学校。85、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共二十四军。86、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取代征兵制。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募兵制可以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兵源枯竭时会强行抓夫,给民间带来很大的骚扰和痛苦。87、 乡兵:由居民自动组织或政府组成的不脱产的武装力量,又称民兵,五代后晋开始征集,镇压过大小起义。88、 秦汉烽燧: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西汉时已有。89、 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厂卫是合称。其性质同为特务机构,用刑残酷。90、 锦衣卫:明官署名。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护卫。洪武十五年(1382)是皇帝的耳目与爪牙。指挥史由皇帝的心腹担任。91、 军机处:官署名,清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由京王、大学士等充任,俗称军机大臣。其僚属为小军机,分满、汉四班。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要务,以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92理藩院: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初掌握蒙古事,后发展至蒙、回、藏、新疆等。93、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北京条约》后设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的事务。1862。3成立。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次年《辛丑条约》签订,依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部之首。94、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初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下设佐领。满人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后因人口增加,佐领数也增加,但旗数不变。 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缩小。以军事组织而言,八旗军队与绿营兵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以行政机构而言,八旗的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 直至清末,凡八旗成员称“旗人”,与州、县所属的“民人”以不同形式受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奴使。直至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才全部瓦解。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文献学名词解释

    典章制度69、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西周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分封贵族到各地为诸候,诸候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区,对周天子仅有定期朝贡

    文武大叔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名词解释文献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

    haihuan1988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名词解释: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的成果而撰写的文献,一般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等二次文献也称检索工具,是指对一

    史瑞克0111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名词解释,文献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

    钟玉婷是好孩纸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文献学名词解释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

    神話0814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