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6

小精灵926
首页 > 论文问答 > 民国中学生杂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lybell714

已采纳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年开始担任了10年乡镇小学教员。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叶绍钧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为知名作家。 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作品介绍: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他的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 (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记十篇》(1958)等数种。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叶绍钧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画眉鸟》、《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鸟言兽语》和《火车头的经历》,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239 评论

淡水氤氲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月刊,国内外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医学研究院、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纳米科学杂志社(美国)协办。

280 评论

小七木瓜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08 评论

小熊de爱

《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 读书笔记《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 读书笔记《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李勇军著。作者在引言中说:“民国时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春秋战国时代-----”“思潮迭起,战乱不断,社会哥阶层分化;大英雄与新军阀,政治家和小官吏,新思想与旧传统,民国政府与满洲国,民族气节与大东亚共荣——所有这些,既激烈对抗,又相生相从——比如,白话文,大众于运动与八部书外皆狗屁,新生活运动与尊孔读经竟也可以并行不悖。”“文治、武功、辞章、气节、世道,运命、狷狂、方达、卓识、诗酒、奢靡、心志-----人生无常有道,皆在一页页发黄的文字之中。”所以,所以,近几年民国人物被翻来覆去炒。我几乎对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胡适几个字得了过敏症,遇到他们赶紧掉头逃跑。李勇军交替着从编辑的视角,作者的视角和读者的视角,“讲述老杂志自己的故事”,可谓独辟蹊径。同时看《文字的品格》,辑录民国时《中学生杂志》上讲解的鉴赏文章。那些写给中学生看的文章,使我提高了自己的作品鉴赏能力,获得了深入浅出的写法的教益。又叹息,我一个中学老师看这些文章感到有许多新鲜的东西,不是好事,一、说明我这个中学语文老师 不合格,二、不谦虚地说我的水平在语文老师中不算差,由此推想整体语文老师的水平,三,语文老师学科素养的整体下滑原因何在?《文字的品格》作者有教育家叶圣陶、夏丐尊,文学家李广田、俞平伯等,有学者周振甫尤君墨等,当时没做笔记,感想随生随逝,那些令我心生敬意的关心中学生成长的先辈的名字,也多数忘记了。教训。读书当做笔记。由一本书扯到另一本书,想说的是:民国人物确实可圈可点。再扯回来,接着说《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 一、《国文周报》的《毕业会考问题之讨论》当时,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定》,毕业会考成为教育界一件大事。《国文周报》第十一卷第五期(1934年1月22日)将众多参与陶坤者的观点归结为四种。(1)-绝对反对(2)赞成(3)有前提条件的赞成(4)对于会考本身不极端反对,而对于当时的会考动机吃怀疑态度。教育家陶行知是第一种态度的代表者。他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考试》中指出会考的直接恶果:“学生是学会考,老师是教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试验不教了,所谓课内外的活动也没有了。”他认为:有些考试根本无法衡量教育的真成绩;教育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与学的中心是做。陶行知先生一语成谶。 二、《生活教育》主编:陶知行还是陶行知陶行知原名陶文浚,1891年生,安徽歙县人。在古代,歙县隶属徽州,是王阳明的故乡。1910年陶行知就读金陵大学,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认为“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出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1914年陶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用主义哲学,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实用主义哲学重视“行”。因此他于1927年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1931年,陶在《思想的母亲》中写道: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改为“知行”改为“行知”,还创造了以“行知”二字合写的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在《生活教育》创刊号的头版,有陶亲笔题写的一首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313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国中学生杂志

    《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 读书笔记《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 读书笔记《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李勇

    爱逛DP的小吃货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中国民生杂志社

    是要

    jasmine7927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中国民生新闻》杂志

    新北方不管百姓的死活,我打电话好多次了,两条人命都不管,现在在家里,喘气困难

    蛋爹是石头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中国民生杂志社社长

    是四兄弟,峰,崎,峻,嵘!洪门四杰

    财米财米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中国民生杂志社记者

    买报纸,比如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社会,民生版面上都有记者的联系电话。

    变猪猪911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