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8

桑珠欢穆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inyuyinyusuzezz

已采纳
[摘 要]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解决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人文素质危机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美德 文化 武术教育    中华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其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载量和一以贯之的文化命脉,折射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新世纪,学校武术要发展,必须紧扣当前学校教育主题,必须牢牢抓住武术最根本的文化意蕴价值,将武术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使青少年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教育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人文素质危机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加强青少年意志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少有同情心、正义感、幻想与浪漫,相反,却越来越功利和实际,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缺乏耐心、专心和定力,相反,却越来越趋炎附势,越来越虚娇、萎缩,禁不住失败与挫折。人类理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理应砥砺自己的生命意志。所以,必须在开放自身智力资源的同时,花费更大的气力开发自身比智力资源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其他精神资源。    三、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及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止戈和平”的精神原先与军事格斗关联的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中国和平主义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止戈为武”的文化精神,使武术的“打”不仅有套路这个由自己“演绎”搏击的文化形态,而且在比武中也有了“点到即止”的评价指标和行为期待。“整体为上”精神在武术中表现为对人体运动、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整体之上表现出武术对矛盾众多方面的和谐向往。“崇德重义”精神首先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武术也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自强不息”精神就整体而言,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不懈的追求,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套路。  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武术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它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是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美德的塑造。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由此,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其次,是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美德的塑造。中国武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人到社会直到整个宇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使人的认识和实践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通过学习武术,无疑培养了穷尽其理的人们的勇于探索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四、小结    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应充分发挥其传统美德教育的独特作用,感化青少年,振奋他们的精神气质,以消解当今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因此,面对新的历史责任,高校武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育之中,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151 评论

中国式话

1.《走出自然——从苏轼的山水诗看自然诗化的走向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0000字。 2.《对传统士大夫人格的超越——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10000字。 3.《论苏轼岭海时期的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10000字。 4.《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0000字。《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10000字。《苏轼、朱熹文艺观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10000字。 《“侠客行”专栏(共十篇)》,《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6月,30000字。《“古道酣歌”(共七篇)》,《雅周末》,1996年11月,15000字。《山东作家群的道德意识》,《雅周末》,1996年12月,3000字。 《“三统”与文化保守主义》,《雅周末》,1996年10月,3000字。《〈聊斋志异〉中的道德宿命意识》,《雅周末》,1996年11月,3000字。《大俗大雅,至幻至真》,《雅周末》,1996年10月,3000字。《孔子仁学与现代人》,《中国文化报》,1998年2月,3000字。《挥之不去的文化理想——谈山东作家群的道德意识》,《中国文化报》,1998年4月,3000字。《传统事功精神的新开展》,《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4000字。 《试论汉赋之美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9000字。《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水利报》,1998年11月,4000字。《六朝骈文的美质美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8000字。《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东方学》(韩国),1999年1月,5000字。《百年文学》,《北京晚报·世纪导刊》,1999年1月,12000字。《骈文之美辨正》,《论衡》,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20000字。《试谈中国禁毁小说的概况及禁毁因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8000字。《试论唐、宋古文运动的成因及特质》,《东方学》(韩国),1999年12月,20000字。《唐宋意识形态的嬗变与宋词繁荣的文化动因》,《中国文学的文化思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3月,21000字。 《中国古代散文中“文”、“道”观念演变之考辨》,《东方学》(韩国),2000年12月,25000字。《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01年4月,3200字。《论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对于建构普世伦理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000字。《武打、武侠、无赖》,《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200字。《“金庸”不是神话,学术不能“随感”——对陈冲批评的回应》,《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2期,3500字。《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14600字。《试论“三苏”蜀学的思想特征》,《福建论坛》,2002年第3期,11000字。《苏轼的山水诗与自然诗化的走向》,《文学前沿》(第五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12000字。 《试谈金庸小说对于建构民族文学的启示》,《2000年北京金庸小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21000字。《再答陈冲》,《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6期,3500字。《从〈东坡易传〉看苏轼的情本论思想》,《福建论坛》,2004年第2期,7000字。《〈东坡易传〉与苏轼的文艺观》,《中国第十二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15000字。 《古人苏、辛词百则评阐释》,《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8月,13000字。《武侠小说与文学雅俗之分的文化机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7月复印,5000字。《东坡易传与传统事功精神》,《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9000字。《诗词“文化欣赏”举隅》,《惠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1年第4期复印,7900字。《“发愤以抒情”到“诗是穷人物”——屈原、苏轼诗学精神内在联系之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第5期,10000字。《〈毗陵易传〉的思想理论特征》,《苏东坡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月。11000字。《苏轼诗文悲剧意识的特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6500字。《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7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1年第7期复印,7000字。《“向死而生”:先秦儒道哲学立论方式辨正——兼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比较》,《中国人大学报》,2012年3月,14700字。 《孔子思想中的“自足性”》,《光明日报》,2012年7月,3000字。《文化视野下的诗词之美》,《紫光阁》,2013年第5期,7000字。《金庸小说的悲剧意识》,《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4期,6500字。主要专著1、《隐士与解脱》,作家出版社,1996年12月,12万字。2、《陆游诗选注》,大连出版社,1997年1月,30万字。3、《苏轼词选注》,大连出版社,1998年1月,27万字。4、《古道酣歌》,海天出版社,1998年12月,13万字。5、《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50万字。(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7万字。) 6、《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5万字。7、《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32万字,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8、《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2003年5月,47万字,获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修订版,学苑出版社,2004年4月,6万字) 9、《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万字。(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8万字。)10、《国学之光——近代国学大师论著选读》,冷成金、沈广斌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37万字。

122 评论

loveless0122

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经典性。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如太极拳就是道教文化的产物。 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武术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武术”概念入手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有《皇太子释奠合作诗一首》,诗中说:“国尚师立,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乃偃武修文之意。这里的武术是泛指军事。现代意义上的武术是指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作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互相变化规律进行格斗,或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从武术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武”字是指军事、技击和强力之事。汉代许慎著《说文》引楚庄王释武:“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从武术的功能方面,阐发了“武”的含义,当然有武而无术,亦不能称之为武术。所谓“武术”的定义,当指以强力制止争斗的技能技艺。后来“武术”一词,逐步演化为自卫强身的通用词。中华武术内容,流派林立,仅以《中国武术大典》收录的流传于全国各族人民中间的武术拳术就有320多个,拳术套路750多种,长短、软硬、单双兵械样样俱全,各种器械套路720多个。由史前至清初,中华武术一直存在着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两大并行体系,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渗透,二者依存消长构成了中华武术的主要格局。所以说,中华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意识如出一辙。比如“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再如“八卦掌”就是以八卦的8个方位和人体各部比诸八卦以立名,借易理来说明拳理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武术中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战略原理和虚实开合、进退守攻等一系列技法,无不体现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所说:“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学之技术。”至于两仪说,阴阳说,刚柔说,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自然说,形神说,天人合一说等,在武术文化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刘峻骧《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一书中说:“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

180 评论

anne贝多芬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9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怀念旧莳光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内容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

    哈啰辉辉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怎么写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cestlavie88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传统武术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它是以技击实战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抗敌强身术。然而近代武术的发展却令人担忧。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

    宾格砖家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_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都很热衷,但是我最喜欢的要算中国结了,中国结精致喜庆,让我觉得爱不释手手。中国结是一种装饰手工艺品,也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它是用一根根

    kasumi0330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