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3

无奇不爱
首页 > 论文问答 > 野草论文20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爷很忙2

已采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当我读这首诗时,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顽强而不起眼的野草。野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不择环境,无论在细小的石缝里,在干涸的沙烁中,在一望无际的荒地上,在坑坑洼洼的泥土里……它们都会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努力生长。它不畏惧火焰的燃烧,也不害怕人们的踩踏和动物们的啃食。即使面对风吹雨打,野草也毫不畏惧。野草的用途很广泛。毫无疑问,野草鲜嫩多汁的枝叶可以解决动物们的饥饿;倘若在野外受伤,蒲公英,车前草等也可以当作急救药物。在荒地沙漠中,微不足道的它们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野草没有栀子花的芬芳,没有火焰花的艳丽,更没有大树的挺拔,但是,不起眼的它,却有着不怕困难,不畏严寒酷暑、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情愿做一个永往直前,不畏艰险和困难的人。
256 评论

非非1227

鲁迅(25~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白光》 《端午节》 《风波》《故乡》《孔乙己》。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这些文章都被摘入《鲁迅全集》。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被选入课本的篇目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闰土》《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雪》等。

154 评论

八零梁行

一、关于《野草》的“孤独意识”和相关社会背景及作家简述  所谓“孤独”,它有多层含义,仅从字面理解,便是“独自一人,孤立无所依附”。而一部不朽的《野草》,无论从作者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诸多意象中,还是从作品中的诸多意象背后所弥漫着的孤独氛围,都在诠释着《野草》自身所蕴含的孤独意识。  所谓“孤独意识”,不仅指浅层的,人人都会有的孤独感;更指蕴藏在一个人的意识深处,由“孤独”引发某种深层精神、意志品质。同时,谈及分析和阐述《野草》这部作品中孤独意识,便需要结合文学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1],多角度共同分析。对于本篇论文,笔者欲主要结合《野草》作品中,较突出的象征意象为切入点,并适当结合“作家”、“世界”、“读者”,等其他三个要素进行由浅入深地综合阐述——从人们所共有的孤独感受;到尽管不被他人所理解,仍旧顽强而执著地奋战的英勇无畏的“战士”情怀;再到无论面对外界的黑暗、冷酷,还是内心的虚无与绝望,依然除却一切苦楚和矛盾,从心底发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2]的呐喊心声,所展现出孤独者强大的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  在分析之前,笔者认为需要对鲁迅先生创作《野草》时的相关社会背景,以及它们对作者的思想、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作简要相关介绍。  从众所周知的1914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数年沉默,鲁迅曾表达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3]的感受。之后,他“经历着一个打破沉默,逐渐从沉默中昂扬走向战场的历程”[4]。此时,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转入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文坛,也掀起了新文化运的革命高潮,鲁迅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名主要战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后收集在《呐喊》里的10余篇富于反封建战斗意义的小说,可以说鲁迅先生在“五四”的狂飙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抱负得以施展,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从而一扫辛亥革命以来自己那种沉积、悲观的心境”,“并将多年来郁积心头的对于封建主义的满腔愤火来了一个大爆发”[5]。然而,从1920年起,“五四”开始退潮,至1922年,他所曾从事编辑工作的《新青年》被停刊了,北京的思想文化界“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鲁迅看到“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废,有人叛变”[6],而自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新的战友在哪里呢?”,又再次使鲁迅陷入了孤寂悲哀之中。  随后,从1923年北洋军阀加强了对人民的政治、经济迫压,“二七”惨案对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运动实施血腥镇压;同时还收买资产阶极右翼文人,以结成反动政治文化同盟,维护自身统治。在1923至1925年间,中国各派军阀混战,某些文人学士沦为军阀的“帮闲”,诬蔑群众的爱国运动,中伤进步爱国青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这一系列的恶性事件的冲击,鲁迅从孤寂悲哀转入极端的愤怒,甚至“产生了不轻的颓废、绝望情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心态不平衡的趋向,进入了一个精神上难熬的‘苦闷’期”[7]。  总之,社会的黑暗,群众的麻木,军阀的暴虐,文人学者的中伤,身体病魔的困扰,家庭内部的变迁,自身思想上的彷徨与矛盾,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鲁迅完成《野草》创作时,最为苦闷、焦灼、孤寂、愤恨的内心世界。   二、《野草》中对于几个意象的孤独感受  有研究者曾提及“《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8]。这些构成鲁迅哲学的基本单位(元素),并不是抽象的逻辑范畴,而是一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9]。因此,笔者欲紧紧抓住这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相“统一”的意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内心体验,去逐步揭示蕴涵在意象中的孤独感受。  (一)寥寥可数“两棵”孤独的“枣树”  《野草》诸篇中给人以孤独、冷寂之感的首篇,非《秋夜》莫属。  《秋夜》远远超出一般自然景物咏怀似的抒情传统,颠覆了寄景抒情的传统表达方式,大胆采用了“西方象征派散文诗的方法”[10] 。而对于“孤独”的感受,给人以最直观的冲击,便是数字上的寥落和形单影只的孤寂。当看到春意盎然的花丛中,芳草盛开,争奇斗艳,胸中定会顿生繁花似锦的热闹、欣悦之感;而相反,在一个寒冷、肃杀的“秋夜”某“后园”的墙外,在“奇怪而高”、“鬼〖目夹〗眼”似的、“非常之蓝”、“夜的天空”之下,“两棵”“落尽叶子,单剩杆子”的又直又长的“枣树”[11],又会令人顿生孤独、冷寂之感。因此,面对“闪闪地”、“鬼〖目夹〗眼”的无边星空,“秋夜”下光秃秃、没有花草相伴的“枣树”,是孤独的。  (二)在“凛冽的天宇”下孤独“奋飞”的“雪”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孤独是一种“不合群,独自一人”的感受,而《野草》中,“朔方的雪” 其以突出的“孤独”形象,出现于《雪》的后半部分——“朔方的雪花……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12]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雪”以“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而且从文字层面上,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的“江南的雪”不同,“朔方的雪”,是“冰冷”、“坚硬”而“灿烂”的,他们“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每一片“雪”,都是独自存在,各成一体的颗粒,没有粘连,没有依赖。因而,从浅层的文字描述之中,读者便不难感受到他们是孤独的。  (三)选择“独自远行”甚至不惜“被黑暗沉没”的孤独之“影”  除了看得见的“孤独”,人们通常也会有看不见却能深深感受到的“孤独”。那便是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均有着异样、甚至相反的感受,在此情此境之下,类似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而“影”[13]便是如此。“在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却是清醒的。它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甚至连“影”自己所存身立命的载体——“人”也都是他“所不乐意的”。而经历了“彷徨于明暗之间”,不堪于此的“影”,挥手饮酒作罢,宁可生命消失殆尽,也不愿停住于为自身所不满的周遭一切,告别去到那“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在那份决绝和洒脱的背后,人们更可以深深感受到,“影”的生命中,自始至终的“孤独”。

135 评论

一个人淋着雨

文人都有点多愁善感,快乐是情人。

148 评论

相关问答

  • 野草论文2000字

    文人都有点多愁善感,快乐是情人。

    小胖爱旅游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烟草的论文2000字

    两毛/字,我替你写得了~~! 开个玩笑

    梅干菜2012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野生动物论文2000字

    “濒临灭绝的动物”一句令人揪心的话,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金丝猴,海豹,金雕,蓝鲸...这些可爱的动物,在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捕杀下,已所剩无几。 鲸的危

    钱小小小疯纸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关于野草的论文

    鲁迅《野草》读后感  这些看似短小,而确短小深涵的文章,让我来不及变化表情,一百多页的墨洒开我心中点点疑团,对生活,以及对曾以往在我身边或未来抑或鲁迅年代的种种

    烂Pandade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农田杂草学论文2000字

    杂草是指人类有目的栽培的植物以外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对人类无用的植物。广义的杂草定义则是指对人类活动不利或有害于生产场地的一切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

    miumiu6571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