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6

余味无穷aa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出土文献信息总库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易火贝木

已采纳
中国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24日披露,该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目前完成英藏9册、法藏22册(每册336页左右),并正在推动古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望完成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这些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首次以出版形式回归故里。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数万件珍贵古代文献文物流落海外。在这批流失的珍贵文物中,包括1万件左右的藏文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写本。目前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藏文文献,是流失海外最大宗、最重要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才让介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献中,古藏文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系第二大类古文献。才让说,与国内相比,珍藏在英、法、美、日、俄等国家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佛教文献外,还有法律、社会契约、历史、医学、伦理、民间故事、语言等方面的文献。此外,还有译自梵文、汉文的文史类著作,比如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汉语古代著作如《战国策》片段的译文,也有儒家著作的翻译。据才让介绍,该所整理出版英藏9册、法藏22册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历时13年,而这项工作还未结束,最终计划整理出版英藏15册、法藏30多册。此后,还将出版其他国家所藏古藏文文献。“有些文献只剩残存断片,文字模糊,内容解读会有一定困难。我们在仔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传世的佛教文献进行比对,然后对文献拟名。”才让说,由于按照英法对文献编号的顺序出版,每册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并非单一文献。下一步,将对文献分类辑录,更便于研究。该所目前完成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也是英藏、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首次完整出版。这将有利于研究公元8至11世纪吐蕃的历史文化及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史。来源:中国新闻网
330 评论

瑶瑶瑶姚

土壤Soils核心期刊 CA JST CSCD基本信息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ISSN:0253-9829CN:32-1118/P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28-21创刊时间:1958出版信息出版文献量:5273篇总下载量:857321总被引量:67937专辑名称:农业科技专题名称:农业基础科学评价信息(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287(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92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 1996年(第二版), 2000年版, 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2014年版

271 评论

我喜欢DHC

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档案局、故宫博物院等相关部门26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这一消息。国申报的甲骨文近日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将建甲骨文信息数据库!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看来,当今的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甲骨文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比较薄弱,对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他透露,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甲骨文基础研究、数字化建设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甲骨文研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促进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考古、天文等多学科融合,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如建立甲骨文信息数据库,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的研究方法,运用超景深电子数码显微镜、高清晰数码照相等一系列新技术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助力甲骨文研究迈向新阶段。” 研究者认为,作为汉字源头的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正是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体现。近年来,殷墟甲骨已经或正在得到精细化整理。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约有16万片甲骨文。但是认识并释读甲骨文却不是一件易事。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以10万元一个字高价悬赏识字,足见破译甲骨文的难度。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现在整个单独的字,以单字来算甲骨文有三千多个字。我们所谓破读或者认识的甲骨文,也就不到一千四百个。还有两千多个,我们有的知道它大概什么意思,但是不能像这样把它形、音、译全部说清楚,这一类字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小部分呢,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看到这么写,可以分析它,但是不知道它是怎么读音,甚至也不知道它们的含义。”汉字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过长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教育部官员表示,作为汉字源头的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正是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体现。中国将建立甲骨文信息数据库,助力甲骨文研究迈向新阶段,让“绝学”不绝,冷门不冷。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1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