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2

越来越有感觉
首页 > 论文问答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在哪里找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ismarck66

已采纳
40.《从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看中西价值观的一致性》,张岂之等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出版。41.《儒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3.《文学史与文学历史的复原---关于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1期。44.《〈孔子诗论〉与孔子的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北京)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7月)。45.《论学术规范的开放性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规范化》,职大学报(内蒙古)2002年3期。 46.《诗志与诗经及古代文学的价值》,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47.《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4期。48.《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1月20日。49.《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论还原文学历史对于文学史的重要性》,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7月23日。50.《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以屈原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出版。51.《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谈学术的尊严与当前学者的责任》,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9月17日。52.《从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社会科学评论(西安)2003年1期。53.《劣质遗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2003年3月20日。54.《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青年报(北京)2003年5月29日第四版。55.《楚国地域文化流变的全景透视》,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3年6月24日。 56.《林庚先生著作系年》,(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7.《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8.《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地域特性》,《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3年4期。59.《爱奇心态与战国政治及文化的关系》,职大学报(包头)2004年1期。60.《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2期。61.《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义疏》,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人文阅读,2004年5月20日。62.《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2004年1期。63.《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看大同为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64.《赋的内涵和外延》,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8月28日文学遗产。65.《屈原的放流问题》,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11月24日文学遗产。66.《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哈尔滨)2005年1期。67.《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江海学刊(南京)2005年1期。《现代性立场:从中西文学观念的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70.《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1.《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2.《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1期。73.《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5年1期。74.《林庚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合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编《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75.《林庚先生著作系年稿》(合著,增订本),见《林庚诗文集》第9卷,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战国巨变与欧洲浪漫主义的现象关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77.《游国恩先生的楚辞学研究》,《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出版。78.《赋者古诗之流:诗经传统与汉赋的讽谏问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日本的楚辞研究史——评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人民政协报(北京),2005年8月8日,文化周刊·学术家园 《屈原: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期。81.《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的发展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83.《立足于比较文学立场的日本楚辞学史研究》,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5期。84.《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见《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出版。85. 《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86.《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评张强〈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9日学术家园总第252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5期。89.《我眼中的孟二冬》,光明日报2006年1月14日综合6版。该文收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品格:北大教授孟二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90.《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发展的轨迹——评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27日学术家园总第254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解》,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文学遗产。《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政治操守》,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1期。93.《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2006年7期。94.《学术研究与文化责任》,《屈乡文化》2006年夏、秋合刊。《怀念林庚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10月14日学术家园总第270期。该文又载《北京盟讯》2006年9月。96.《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风雅中国·守望传统。97.《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文学遗产。98.《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6期)99.《怀念恩师褚斌杰先生》,职大学报2007年1期。100.《褚斌杰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期。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期。《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国际言语文学会刊《国际言语文学》(韩国)第十五号,2007年6期。《屈原与溆浦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文心雕龙释名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又名《取精用宏〈文心〉津梁---评陈书良〈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1期。105《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序》,东方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宋玉研究的新高度——评刘刚教授〈宋玉辞赋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107.《从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认识儒家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08.《2006年的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6期。109.《〈楚辞·九歌〉组成及主旨问题申论》,香港《新亚论丛》2007年卷,总第九期。110.《孔子诗论第一章文意解》,《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四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111.《学术研究与学术责任—读谭家炳先生〈屈学问题综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112.《吴林伯先生学行述闻》,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总第305期。《2007年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08年5期。114.《楚辞·九歌主旨发微》,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3期。115.《走在路的中间》,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3期。116.《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7.《访日日记》, 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8.《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出版119.《楚辞研究中的夜光珠——吴福助〈楚辞注译〉评介》,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出版。120.《共同研究-近年的出土文献和战国文学(中文、日文)》,日本教育实践研究纪要,第30卷, 2008年5月出版。 《楚辞原物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古典新韵传承华夏文明——大树集序》,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读书赋》,《书摘》2008年12期。《灵性诗性---诗性的中华文化序》,成都文艺,2008年5期。《汉乐府研究史论序》,同心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屈原天问解疑序》,学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公羊三世学说与孔子的政治智慧》,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左传具有现代叙事文学的文体特征》,《春秋左传研究---2008年春秋左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北京日报,2009年6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1期转载。《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左传的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9年2期。
267 评论

浮生若梦圈

胡适和古史辨派对《诗经》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论清代《诗经》研究的继承和革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试论郭沫若对《诗经》研究的贡献(《文学评论》1982年06期)《诗经》的“言志”与美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闻一多对《诗经》研究的贡献(《齐鲁学刊》1983年03期)《毛诗大序》论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燕赵——《诗经》流传和研究的故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评中国古代第一次文艺论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文赋》札记三题(《河北学刊》1984年02期)燕赵和元曲的源流(《河北学刊》1984年05期)《曹操集注》序(《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1期)论曹丕政德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曹丕集注》序(《河北学刊》1986年06期)从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浅论经学和经学研究(《河北学刊》1989年06期)初论刘章(《河北学刊》1992年02期)《商颂研究》序(《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诗经》研究的三个问题(《学术研究》1995年03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课题(《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中国文学与日本中古前期文学(《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2期)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展望(《文学遗产》1997年03期)诗经学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河北学刊》1998年01期)《诗经名著评介》序(《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元代经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程朱之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4期)《诗经》难题与公案研究的新进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21世纪诗经学展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国外《诗经》研究新方法论的得失(《文学遗产》2000年06期)中国诗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在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本课题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关于新诗和旧诗的创作问题(《河北学刊》2002年01期)《诗经》新注释本的创造性实践——评刘毓庆教授编著《诗经图注》两卷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沙中淘金 别开生面——评《诗经百家别解考》(《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3日)我的治学之路(《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从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新中国前十七年《诗经》研究的得与失(《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现代诗经学开端的十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论燕赵诗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诗经》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台港的《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学》之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8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