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1

乐趣小鱼
首页 > 论文问答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香薄荷amy

已采纳
河师大在河南是最好的示范类二本学校,我侄女就在河师大就读,今年准备考研
308 评论

我是小鱼儿呀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江海学刊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田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理论战线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上都是的。

177 评论

吃遍全宇宙!

前 言 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古往今来,中外明哲都想探索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他们从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各个方面给出了许多的合理解释,但是美的本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甚至有人说有关美的本质问题根本上就是一个假命题,对美的本质问题提出了挑战,但是具有形而上冲动的人们却还是孜孜不倦的追寻着什么是美的本质。 一 美是什么 我们了解美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必须对“美”这个词的词源学进行考据,在我国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羊大则美,故从大”。在这里,美显然是和功利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美是和价值密不可分的,美主要是人们心里获得满足的体验。这也造就了中国美学的价值论的传统。中国人谈美是和价值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是从价值角度来谈美的。比如儒家哲学,它就很强调美的功利性,美有时和善都是同一的,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道家哲学中,有关美的谈论,最为著名的就是庄子,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庄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超越性,其实庄子也是从价值方面来谈美的,只不过它谈的美是超功利性性的美,是超越价值的美。而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加通,所说的美是感性的意思,建立美学的本义就是建立一个“感性学”——主要解决我们的感性认识问题,即我们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他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变系统化了莱布尼兹等的“美在完善”的观点,他结束了西方哲学中有关美的本体论的论证,而使对美的认识转向了认识论,对西方美学研究起革命性的作用。但是在整个西方对于美的认识,哲学家是有分歧的,大概可以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四种主要的研究视域,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美的本质的,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以上四大视域来研究的。上面从词源学角度对美进行了大致的分析,下面我将简单的从语言学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简单的分析。在汉语里面,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名词是概念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名词可以作为一个共相,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牛是一个名词,那么我们很明白牛是什么,那些动物都属于牛,牛这个概念是一个很大的种概念,而美作为名词也具备种概念的特征,用于却别事物的种类,这里面比较接近柏拉图的理念论,美是一个种概念,具备独立性,虽然它具有某些神秘性。但是,同时美更多的时候是被看作一个形容词的,即美是一种属性,仅仅是用来区别事物的性质,美是事物的一种性质。 二 美本质的本体论研究 美的本质问题自古就是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古今著名的美学家都是哲学家,而伟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美学著作都是哲学家写的。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在探索世界本原问题时所涉及的命题,所以主要是从本体论角度来谈美的本质。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同时他认为美的本质是数的和谐。赫拉柯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活火,同时他认为美和活火的属性具有相似之处。在古希腊哲学中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柏拉图第一个给出了形而上的答案。他说,美是理念,柏拉图很重视理念这个概念,什么意思,柏拉图向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很重视对于“是什么”问题的追寻,他总想找出最终的答案,美是什么呢?美是理念,理念是什么呢?美的理念我们如何认识呢?关于理念的问题,这里不需要讨论,这里,我想讨论的是,美的理念我们如何认识。我们通过回忆认识美的理念,这从柏拉图哲学中可以推出来。事物为什么是美的呢?因为他分有了美的理念,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他分有了美的理念。而柏拉图的弟子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内在形式指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外在形式是事物表现的那个样子。我们说某事物美,不是因为具有某种特别神秘的东西,就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就是它所表现的那个样子,亚里士多德还把形式作为事物区别的根据,我们说桌子美,仅仅是桌子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铁桌子、木桌子、石桌子只要形式一样,就是一样的美,如果我们说他们不一样美,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颜色不同,颜色也是形式的一种。所以美仅仅和形式有关,而和他的内容无关,这么说,如果铁桌、木桌子、石桌子只要具有一样的颜色,具有完全一样的形式,那么他们应该是一样的美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吗?木桌子能和黄金做的桌子一样的美丽吗?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应该除了颜色上的差异外,应该是一样的美丽。美的只是它的形式,而非它的质料。关于美的本体论讨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应该是巅峰,在柏拉图以后以后,哲学家们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主要是不断的翻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性。到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哲学在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进行批判调和时,也宣称美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我们说什么美,仅仅是他们的形式美,而并非和内容没有关系。而到了近代,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给西方哲学本体论以致命的一击,打破了西方美学的研究方向,西方美学的研究从本体论走向了认识论。 三 美本质的认识论研究 有关美的本体论论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做了合理的解释,但是本体论的解释难免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让人难以把握。而且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西方的经验主义哲学已经开始鄙弃有关美的形而上的本体论论证,而更希望寄托域人们的认识能力,希望从对人们认识的研究,来研究美的本质乃至世界的本质,西方有关美的本质问题转向了认识论研究。西方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论研究起源于笛卡儿,他通过“我思故我在”充分的肯定了人在认识美中的作用,美是需要主体人来认识的,所以后人谈美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人主体人的因素。认识论有关美的本质的规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会考虑主体人的因素,比如有关美的本质的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关系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是主体的感觉,这些观点都重视人在认识美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关于美的主观论,主要认为美离不开人,美的创造需要人的主观意识,客观事物本身不具有美的性质和属性,美是我们的主观意象,他们发现,不同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美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他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美感也是不同的,而且现实中,对于美丑的看法,人们的分歧也很大,这些分歧当然不能是由于客观事物所造成的,只能是由于人的主观认识决定的。休漠就认为,美是主体的感觉,是典型的主观论。对于主客统一论,我国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对西方美学家的主客统一论的研究基础上,对美的本质的主客统一论做了完美的阐述,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物说”和“物甲,物乙”说。主客统一论一方面承认某物之所以美,具有它自身的条件,但是它更强掉主体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自然美只是潜在的美,而不是现实的美,只有主体人可以把潜在的美变为现实的美。对于客观论,认为美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和人的主体性无关,否认人在美的本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观点很显然很机械,不具备创生性。关于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的观点,这是美学认识论转向的转折点,虽然思想没有主客关系那样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笔者参观首都博物馆时,深切体会到美在于主体和客体的交流,首先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属于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论解释。首先,审美时,主客体都必须存在,也必须发生某种关系,我们姑且称之为审美关系,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我们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欣赏时,就是在和客体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在认识美的时候,一方面考虑主体的因素,另一个方面要考虑客体的因素,同时我们审美的发生,主体必须对客体进行解读,这中解读就是交流。我们的审美活动,缺少这里的任何一个都是不能进行的。我们的审美不光有审美的对象,审美主体还应该有审美主体,有时间我们还需要一些审美工具,但是我们要想获得美感,这种审美活动必须存在,也就是审美活动必须发生。 四 美本质的价值论研究 有关美的本质的价值论,最精彩的论述还是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从价值论这方面来谈美的本质的价值论的。最为典型的是,在中国传统中,美和善往往混淆在一起,不能区分,以至于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其次,中国的美还是人的“感观愉悦的强形式”,它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和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不管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还是感观愉悦的强形式,它都和人们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关于中国美的价值论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就是超越美,超越美是只超越功利的美、超越价值的美,比如孔子评论《诗三百》,说“思无邪”、庄子的“心斋坐忘”、佛教的“入定”就是对于价值的超越而体验真正的美。其实这中超越价值的美,中国古典哲学称之为“天人合一”,王国维称之为“境界”。中国美学讲究意境,讲究体验,神秘的生活体验,中国美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淡薄功名利禄,飘然红尘之外。 关于美的本质的价值论在西方的代表至少有以边泌主义的功利论美学思想和以康德和叔本华为代表的超厉害关系的美学思想。边泌主义是彻底的功利论,在美学上肯定会把美的本质问题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德国的康德一方面从本体论上说美是纯粹形式,另一方面又从价值论角度认为纯粹的美不应该牵扯到主体的利益关系,美和价值无关,美是没有目的。叔本华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有关美的价值论他根据自己的唯意志论哲学基本原理认为,审美使主体暂时的摆脱痛苦,而与客体交融,达到暂时的忘却痛苦。而这种暂时的忘却就是忘却价值,忘却杂念,祛除人生痛苦的良药。 五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研究 马克思本人没有任何美学著作,有关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演化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美学观点有两个,一个是美的本质的客观论,一个是实践美学。有关美的本质的客观性,主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上文已经分析到有关美的本质的客观性的一些问题,这里主要简单介绍实践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界定。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人为美是生活,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社会性的统一,美具有实践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很具有启发性,李泽厚先生在此基础上,并结合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发展了实践美学,实践美学主要的观点是,客观事物不具备现实美只具备潜在的美,美是人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所赋予事物的,他即强调美的客观性,又强调创造美的主体人,但是不同于朱光潜先生的是,他认为美是有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而并非和人们的主观意识有关。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观点很具有创造性,但是他的美学体系却具有很大的缺陷,即他建立的美学系统正试图消解美学问题,所以现在有许多哲学家提出要回到西方认识论主义去讨论美的本质问题。六 现代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美的本质问题,由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的出现,美学的形而上学讨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学家不在关注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开始我们如何能找到美,审美时,我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克罗齐认为美是直觉,也有哲学家认为距离产生美,美源于移情等的,真正对于现代西方美学有重要意义的格式塔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观点,他们在研究心理学的时候,研究美的创造、欣赏同人们的心理有什么关系,其中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容格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来说明,其实我们人类族群在审美上,还是有一定共同之处的,有些东西我们会共同的认为它是美的,之于为什么这样,至今还没有合理的解答。 七 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情感、人生价值、人类认识能力、人生意义的问题。我们研究时,继续要不断的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反思,又需要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这既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需要,也是人类对自身进行不断反思认识的需要,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不断的扬弃古今中外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2]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 王文哲,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各种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1卷第1期[4] 赵建章,王国维美的本质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4卷第4期[5] 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哲学研究,1957年、第4期[6] 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纲),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7]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60 评论

万有引莉

河南师范大学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魏冬青、王键吉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有在岗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80余人,河南省教学团队8个,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双聘):林群、刘应明、张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张明高、杨胜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常俊标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渠桂荣、樊静河南省“中原学者”(2人):王键吉、常俊标 河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丁清杰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常俊标、徐存拴、杨林、郭宗明、李春喜、杨宗献、蒋凯 河南省教学团队(8个)序号名称带头人立项年度1环境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樊静20162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徐久成20153中国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曹书文20134物理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刘玉芳20115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20086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渠桂荣20107动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20078遗传学教学团队卢龙斗2009参考资料: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有2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22个):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 二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2个):软件工程、社会学 学位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化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数学物理(自主设置)、动物学、环境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体育学、伦理学、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环境工程、考古学、世界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物理学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别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7项。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1篇博士论文于2012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生在竞赛中先后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以及省部级音乐、美术奖励80余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新型教师培养方案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双轮驱动”模式研究与实践、新世纪高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综合性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经济学、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物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16个):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音乐学、对外汉语、历史学、环境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别(2个):物理学、经济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排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普通动物学、遗传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排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华夏文化之根》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其中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6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创新药物及医药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张贵生)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细胞分化调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新能源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研究应用中心(1个):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生物工程药物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制药及生物医用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6个):环境科学与工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绿色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数学与科学计算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绿色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量子芯片与精密探测技术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红外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资源微生物与功能分子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据2015年5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河南师范大学在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星火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9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编(著)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38部;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13篇,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700余篇;授权专利265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发表论文被引用进入全球ESI前1%,在中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第63位,2015年,以该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65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 馆藏资源 图书馆截至2014年8月,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藏书200多万册,期刊4800多种,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10余个;馆藏涵盖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明丛书》、《民国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套书均己入藏;业已形成以专业文献为主、学科文献门类比较齐全、大型套书资源丰富的馆藏体系;开通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并购置电子图书近50万册,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标本馆据2015年12月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校生物标本馆共有馆藏动物、植物、真菌、人体及化石标本总计近6000种、120000余号;其中植物标本3600余种、28000多号,包括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多种,如人参、珙桐、太行花、天麻、猬实、银杏、连香树等,著名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菊花、山药等也珍藏在该馆,馆藏动物标本2400余种、90000多号,脊椎动物标本600余种、28000多号;无脊椎动物标本1000余种、60000余号。 学术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为《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随校名变更改为现名;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时称《河南化工学院、新乡师范学院联合学报》,该刊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等,固定收录该刊的权威性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美国的《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数据库等。

227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