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家有陈先森
首页 > 论文问答 > 财政金融论文1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失踪的第九个梦

已采纳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182 评论

樱桃大丸子子

“移动支付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吗?—基于肯尼亚M-PESA的探讨”,《农村经济》,1/2,ISSN 1003-7470,2015年第五期“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下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探讨”,《经济问题》,1/2,ISSN1004-972X ,2015年第五期“金融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ISSN 1002-3976,1/2,2015年第二期“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冲击的动态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ISSN 1000-1549,1/2,2015年第三期“基于AHP-DEA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经济问题》,ISSN1004-972X ,1/2,2015年第一期“金融集聚区建设中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经济问题》,1/2,ISSN 1004-972x,2014年第七期“我国金融产业集聚中地方政府与潜在进入金融机构的博弈研究”,《经济问题探索》,1/2,ISSN 1006-2912,2014年第二期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关系实证研究”,《现代财经》,1/2,ISSN 1005-1007,2013年第十一期“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ISSN1009-6116,2013年第二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及应对之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3,ISSN 1000-1549,2012年第十二期“论中国货币供应量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   《现代财经》,1/2, ISSN 1005-1007,2012年第一期“完善收入形成市场机制,提高居民市场化收入”,   天津市社科第七届优秀论文,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结构相对合理:经济运行良性循环之根本”, 《现代财经》,1/1,ISSN 1005-1007,2011年第九期“我国央行相对独立性测度与通货膨胀关系”, 《上海金融》,1/3,ISSN 1006-1428,2011年第六期“国民收入分配效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经济问题》,1/3,ISSN 1004-972X,2011年第五期“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影响——基于1978-2009年中国经验数据的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2,ISSN 1000-1549,2011年第一期“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 《经济问题》,1/2,ISSN 1004-972X,2010年第二期The Adjustment of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underInternal and Externa Equilibrium,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Research V1 N1 April 2010“居民收入形成机制的区域结构分析”, 《中国经济问题》,1/1,ISSN 1000-4181,2010年第二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M2和M1增速剪刀差逆向扩大现象分析”,  《财贸经济》,1/1,ISSN 1002-8102,2010年第一期“中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基于内外经济均衡的分析”,  天津市社科第六届优秀论文,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健全金融协调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1/1,2010年1月19日,第九版经济学“金融支持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8月11日,专家版“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理论与现代化》,1/1,ISSN 1003-1502,2010年第六期“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2,ISSN 1005-8273,2010年第六期“天津市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构建”, 天津市社科第五届优秀论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中国经济问题》,1/1,ISSN 1000-4181,2009年第三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9全文转载“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反思”, 《学术论坛》,2/2,ISSN 1004-4434,2009年第四期“从中国国民收入增长路径看居民收入长效机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2,ISSN 1006-6470,2009年第二期《国民经济管理》(人大复印资料)8全文转载“略论二元经济结构下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 《现代财经》,1/1,ISSN 1005-1007,2009年第二期“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天津市居民消费增长”,《天津经济》,1/1, ISSN 100-339X,2009年第一期“内外经济失衡下中国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天津市社科第四届优秀论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中国贸易战略调整中宏观调控政策的相互协调”, 《经济问题》,1/1,ISSN 1004-972X,2008年第十一期“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2,ISSN 1000-596X,2008年第七期“中国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经济问题》,1/1,ISSN 1000-4181,2008年第一期《国民经济管理》(人大复印资料)5全文转载“中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1/1,ISSN 1000-5935,2008年第一期“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及其政策协调选择”,《经济经纬》,1/2,ISSN 1006-1096,2008年第一期“金融创新与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天津市社科第三届优秀论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论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下的监管模式选择”, 《现代财经》,1/2,2007年第七期“中国流动性过剩原因辨析”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2,2007年第二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5全文转载“中国经济内外协调运行的政策选择”, 《山西大学学报》,1/1,2006年第二期《国民经济管理》(人大复印资料)7全文转载“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中国目标模式的选择——基于高储蓄率、高贸易顺差背景的思考”,《经济经纬》,1/1,2006年第四期“生产过剩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探讨”, 《现代财经》,1/1,2005年第十一期“资金供求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经纬》,1/1,2005年第六期“金融风险隐患加重下中央银行的政策选择”, 《经济问题》,1/1,2004年第九期“完善我国住宅金融机构体系的对策”, 《中国房地产》,1/1,2004年第九期“贫富差距扩大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1,2004年第一期“从贫富差距的扩大看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调整”, 《财经理论与实践》,1/1,2004年第一期“发展和完善天津市住宅抵押贷款业务的对策探讨”, 《中国房地产》,1/2,2003年第六期“天津市住宅抵押贷款的运作模式及启示”, 《中国房地产》,1/2,2003年第五期“信用风险的信息经济学解析”, 《晋阳学刊》,1/1,2003年第四期“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看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消费经济》,1/1,2003年第三期“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点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1,2003年第二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六期全文转载“再造适合客户经理的业务组织架构”, 《现代商业银行》,1/2,2002年第十一期“海外创业板市场及其经验介绍”, 《浙江金融》,1/1,2002年第六期“重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之探讨”, 《经济问题》,1/1,2002年第六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探析”, 《晋阳学刊》,1/2,2002年第五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2003第一期全文转载“关于加强我国金融监管问题的若干思考”, 《现代财经》,1/1,2002年第二期“美国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金融》,1/1,2001年第八期“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 《金融研究》,1/1,2001年第七期“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财政与金融》(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五期“完善我国住宅金融的对策探讨”, 《中国房地产》,1/1,2001年第四期“关于完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配套服务体系的思考”, 《现代财经》,1/1,2001年第三期“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住宅金融机构体系”,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1,2001年第三期“加强我国住宅基金建设的对策探讨”, 《经济问题》,1/1,2001年第二期“西方国家发展投资银行业的几点启示”, 《经济问题》,1/1,2000年第五期“发达国家住宅金融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晋阳学刊》,1/1,2000年第四期“经济民主制度:寻求国有企业‘善良代理人’的根本保证”, 《山西大学学报》,1/1,2000年第一期“加强税源监控势在必行”, 《税收与企业》,1/1,1999年第十一期“启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问题》,1/1,1999年第十期“证券营业部面临的风险与防范”, 《财金贸易》,1/2,1999年第七期“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经济问题》,1/1,1998年第九期“并购重组:投资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金融与市场》,1/2,1998年第七期“对阳泉市工农中建四家银行金融风险情况的调查”, 《金融研究》,1/3,1996年第九期“加强金融间接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生产力研究》,1/1,1996年第三期“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是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经济师》,1/1,1996年第三期“开征社会保险税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 《税收与企业》,1/3,1995年第十期“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问题》,1/1,1995年第八期“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财政对策的探讨”, 《山西大学学报》,1/2,1995年第四期“能力培养:社会发展对大学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 《高教与现代化》,1995年第四期“存贷利率不宜继续下调而应有所提高”, 《当代经济文库中国金融卷》,1994年第十期“从分税制的要求谈地方财政的建设”, 《财政研究资料》,1994第35期“关于我国税制的一些思考”, 《财政研究》,1994年第六期“建立健全运行体制,尽快走向商业银行”, 《金融时报》,22“谈谈我国财政模式的选择”, 《财政研究》,1989年第七期 《交易所:功能、运转及效力》,2/2, 中国金融出版社,4 《金融脱媒:趋势、影响及应对策略》,2/2,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支持现代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财税政策体系研究》,2/4,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2《“双过剩”条件下中国经济政策协调研究》,1/1,厦门大学出版社,11《中国消费与投资关系的调整及其机制研究》,1/2,南开大学出版社,9《经济转型期的宏观调控研究》,天财百川文库之一,1/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货币金融学》,21世纪高等院校金融学科试用教材,1/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1/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金融学》,1/1,21世纪高校金融学试用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货币、资金与经济协调运行研究》,1/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8获天津市第十一届(2008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TJSKJ-2-028)《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2/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货币银行学》,1/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住宅金融研究》,1/1,山西经济出版社,5

334 评论

玖兰卅麻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经济体制根源来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财政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性质不分明,两类财政收支绑在一起的混合财政体制。而且,呈现出“弱财政”的职能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额一直在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1978年度的1%下降到1995年的7%。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以至削弱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我国财政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一方面国有资产财政要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保证国有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建设公共工程,为市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有效财力相当部分只能用于“吃饭”,难以满足实现财政职能的需要。再从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间,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结余外,其余每年都是财政赤字,而且赤字额不断膨胀。财政收支差额一是靠增发货币、搞财政发行弥补;二是靠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前一种弥补方式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约束已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而后一种弥补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格局,从而诱发财政危机。  金融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接受存款,并依照中央指令性计划提供国营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财政的会计和出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为中央银行,但因商业银行不存在,所以也无从发挥中央银行的功能。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这两个法的颁布虽然为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其效果并未立即得到显现。目前国有专业银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压力,因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商业银行。  从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来分析,在财政方面,由于目前财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财政在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财政只得将缓解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摩擦的任务转移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方面,由于目前还未形成产权明晰、以市场法则为导向银行体制,因而财政就能通过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血缘纽带将财政的资金配给功能与社会保障替补功能转嫁于金融部门,其结果导致金融功能异化。在微观方面将导致银行信贷不良资产大量沉淀,银行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与企业均陷入债务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在宏观方面将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从而诱发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  融资体制 目前我国是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必须在融资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使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制度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为维持其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只能求助于银行。在通货膨胀率、国家投资高成本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的软资产与硬负债的高结构性风险,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或间接转嫁于银行,使银行成为经济风险的焦点。  银企关系 在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我国存在着银企之间的巨额债权债务链。人民银行总行初步统计表明,到1994年底这一数额已上升为10000亿元,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相当于国有银行总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1999年年底国有企业出现的整体净亏损直到目前仍不断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和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极不对称的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则不能否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这可以用经济学家费雪等人的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理论加以解释。费雪等人认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经济的扩张过程,因为这些外生事件为经济的关键部门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引起这些部门投资增加,使产量、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即鼓励更多的投资,也诱发了为获得资本利得而进行的投机。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债务融资的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这一切使人们对经济势头保持乐观,从而会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物价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况,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一通货紧缩过程。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高,并且效益不佳,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很高,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因此存在发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体制 中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从货币市场看,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短期游资,据刘光弟先生估计其规模约为3000亿元,这笔游资和一些金融机构非法拆除的更大规模的资金一起曾严重地冲击了股票市场。从资本市场来看,国债市场曾爆发了最终导致闭市的“327国债风波”;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更明显。股票市场中资产的剧增和高额回报游资的迅猛流动一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终破裂、拆借市场的无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机构非法操作后巨大亏损无法弥补等形式而突然爆发。  正是由于转轨型经济体制的种种偏差导致我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形势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潜伏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他们认为金融风险属于财政风险的范畴),包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养老金债务问题、对外债务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及其资本金补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环保增长比率的承诺问题。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西方银行称作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财政与金融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联动性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仅从金融的角度寻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而应该联系财政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探明导致我国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成团,才能寻求根治的良策。  三、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财政基本思路  (一)体制选择:构建双元财政体制模式  双元财政体制模式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的财政体制模式(见下图)。  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公开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公共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效,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国有资产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336 评论

相关问答

  • 财政金融论文1000字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

    爱玩的小猪2007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财政与金融论文1000字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一起去听风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财政金融论文1000字开头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学院: 班级: 学生: 学号: 摘要:进入 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 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

    摇滚喵喵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财政与金融论文1000字开头

    财政影响政治,政治反作用于财政。我国财政是人民性财政,公共财政,建设性财政。具有公共性,非赢利性,法制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调节资源配置,平衡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世唯装饰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财政金融论文1000字怎么写

    是综述吧。论文2000字怎么够啊。

    小花lily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