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2

追梦1区14号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光的色散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柴米油盐的爱

已采纳
用实验方法解析 “颜色之谜” 一:项目来源有关颜色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我们对此也极有兴趣,为此我们利用科技活动课进行学习、研究。本系列活动中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实验,而且大部分是我们动手自制实验仪器、科技作品,真真正正让我们自由的动手动脑。二:实验目标1、常识性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3、色光混合的效果,三原色。4、颜料的混合效果。三、实施过程本系列活动分四个部分,大约为6段课外活动时间组成。第一部分:光的色散(1、2为一个课时,3、4为2个课时)白光分解。(分组实验)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一)观察白屏记下实验结果。色光合成。(分组自制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承接混合成白光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光能量损失过大,亮度过弱。并自制一个长约40厘米的盒子,设法将两个棱镜固定在适当的位置A、B处,(图二)C处开一狭缝,供太阳光射入。喷雾成虹实验。(自制实验仪器)彩虹是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而形成的。无数的小水珠,相当于一个个小棱镜,太阳光射到小水珠上,经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便发生色散现象。(如图三)取一根带尖嘴的玻璃管,用橡皮管与水龙头相连,打开水龙头,在空中形成一抛物状喷泉,喷泉周围形成无数小水珠,我们背对太阳光,能观察到美丽的人造彩虹,这是喷雾成虹实验。圆环虹实验。(自制实验仪器)取一只直径约8厘米的无色透明薄壁球形烧瓶,内盛满清水,将其固定。另取一块三夹板,中央钻一直径约4厘米小孔,将其置于球形烧瓶约数厘米处,圆孔对准瓶,靠瓶一面上糊以白纸。太阳光通过小孔射入烧瓶,经反射落在白纸上圆环形彩虹。(如图四)第一部分需要器材:1、三棱镜;2、三棱镜、硬纸板;3、尖嘴玻璃管、橡皮管;4、球形烧瓶、三夹板、白纸、镜子。第二部分:物体的颜色1、物体的颜色。(分组实验)找几张颜色不同的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再找几张颜色与上面相同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把几张色纸排列在墙上,在黑屋子里,先用手电筒射出的白光依次照射各纸,记下它们的颜色。再用各张透明的色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用不同的色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记下观察现象。结论: 第二部分实验器材:色纸、彩色透明纸、手电筒。第三部分:色光的混合1、彩色陀螺。(学生自制定实验仪器)彩色陀螺制作(如图五),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或分别贴三种色纸)。沿半径切开一个槽,把三个圆盘沿槽口交错地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露出红、绿、蓝三个扇形面积。分别拨动圆盘,调节三个扇形面积大小,改变三种颜色的比例,反复试验,便可看到多种颜色,记录结果。2、条纹陀螺。(学生自制实验仪器)条纹陀螺制作(如图六)。硬纸圆盘上一半涂黑,另一半分四等分画出黑条纹,让陀螺在较长时间内高速转动,可看出色光的出现,记录结果。第三部分实验器材:质量大的陀螺,硬纸圆盘,颜料或色纸。第四部分:颜料混合1、颜料混合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用颜料调出特定的颜色,记录结果。并用调好的颜色绘出一幅水画进行参赛。评选标准为色彩符合指定的颜色,画的内容有丰富的内涵,有创意,健康向上。第四部分实验器材:颜料、画纸。四:收获体会“颜色之谜”科技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我们可以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开发科学潜能,培养动手技能,加深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质。
279 评论

坤坤890206

在光的散射现象中有一特殊效应,和X射线散射的康普顿效应类似,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频率的变化决定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就是拉曼效应,是拉曼在研究光的散射过程中于1928年发现的。在拉曼和他的合作者宣布发现这一效应之后几个月,苏联的兰兹伯格(GLandsberg)和曼德尔斯坦(LMandelstam)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效应,他们称之为联合散射。拉曼光谱是入射光子和分子相碰撞时,分子的振动能量或转动能量和光子能量叠加的结果,利用拉曼光谱可以把处于红外区的分子能谱转移到可见光区来观测。因此拉曼光谱作为红外光谱的补充,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有力武器。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以表彰他研究了光的散射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在光的散射现象中有一特殊效应,和X射线散射的康普顿效应类似,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频率的变化决定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就是拉曼效应,是拉曼在研究光的散射过程中于1928年发现的。在拉曼和他的合作者宣布发现这一效应之后几个月,苏联的兰兹伯格(GLandsberg)和曼德尔斯坦(LMandelstam)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效应,他们称之为联合散射。拉曼光谱是入射光子和分子相碰撞时,分子的振动能量或转动能量和光子能量叠加的结果,利用拉曼光谱可以把处于红外区的分子能谱转移到可见光区来观测。因此拉曼光谱作为红外光谱的补充,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有力武器。   1921年夏天,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SSNarkunda)上,有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甲板上用简便的光学仪器俯身对海面进行观测。他对海水的深蓝色着了迷,一心要追究海水颜色的来源。这位印度学者就是拉曼。他正在去英国的途中,是代表了印度的最高学府——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还准备去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这时他才33岁。对拉曼来说,海水的蓝色并没有什么稀罕。他上学的马德拉斯大学,面对本加尔(Bengal)海湾,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湾里变幻的海水色彩。事实上,他早在16岁(1904年)时,就已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用分子散射中散射光强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的定律(也叫瑞利定律)对蔚蓝色天空所作的解释。不知道是由于从小就养成的对自然奥秘刨根问底的个性,还是由于研究光散射问题时查阅文献中的深入思考,他注意到瑞利的一段话值得商榷,瑞利说:“深海的蓝色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只不过是天空蓝色被海水反射所致。”瑞利对海水蓝色的论述一直是拉曼关心的问题。他决心进行实地考察。于是,拉曼在启程去英国时,行装里准备了一套实验装置:几个尼科尔棱镜、小望远镜、狭缝,甚至还有一片光栅。望远镜两头装上尼科尔棱镜当起偏器和检偏器,随时都可以进行实验。他用尼科尔棱镜观察沿布儒斯特角从海面反射的光线,即可消去来自天空的蓝光。这样看到的光应该就是海水自身的颜色。结果证明,由此看到的是比天空还更深的蓝色。他又用光栅分析海水的颜色,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色并非由天空颜色引起的,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一定是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他在回程的轮船上写了两篇论文,讨论这一现象,论文在中途停靠时先后寄往英国,发表在伦敦的两家杂志上。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物理教授,自幼对他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对音乐和乐器的爱好。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由于生病,拉曼失去了去英国某个著名大学作博士论文的机会。独立前的印度,如果没有取得英国的博士学位,就没有资格在科学文化界任职。但会计行业是唯一的例外,不需先到英国受训。于是拉曼就投考财政部以谋求职业,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总会计助理的职务。拉曼在财政部工作很出色,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他并不想沉浸在官场之中。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目标,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继续研究声学和乐器理论。加尔各答有一所学术机构,叫印度科学教育协会,里面有实验室,拉曼就在这里开展他的声学和光学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拉曼在没有高级科研人员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也发表了许多论文。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邀请他担任物理学教授,使他从此能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在加尔各答大学任教十六年期间,仍在印度科学教育协会进行实验,不断有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向他学习、与他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许多人在他的榜样和成就的激励下,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沙哈(MNSaha)和玻色(SNBose)。这时,加尔各答正在形成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尔各答大学和拉曼小组在这里面成了众望所归的核心。1921年,由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去英国讲学,说明了他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   拉曼返回印度后,立即在科学教育协会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许多人参加了这些研究。这些人大多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在休假日来到科学教育协会,和拉曼一起或在拉曼的指导下进行光散射或其它实验,对拉曼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七年间他们共发表了大约五六十篇论文。他们先是考察各种媒质分子散射时所遵循的规律,选取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的物态、不同的压强和温度,甚至在临界点发生相变时进行散射实验。1922年,拉曼写了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这项研究,题名《光的分子衍射》,书中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在最后一章中,他提到用量子理论分析散射现象,认为进一步实验有可能鉴别经典电磁理论和光量子1923年4月,他的学生之一拉玛纳桑(KRRamanathan)第一次观察到了光散射中颜色改变的现象。实验是以太阳作光源,经紫色滤光片后照射盛有纯水或纯酒精的烧瓶,然后从侧面观察,却出乎意料地观察到了很弱的绿色成份。拉玛纳桑不理解这一现象,把它看成是由于杂质造成的二次辐射,和荧光类似。因此,在论文中称之为“弱荧光”。然而拉曼不相信这是杂质造成的现象。如果真是杂质的荧光,在仔细提纯的样品中,应该能消除这一效应。   在以后的两年中,拉曼的另一名学生克利希南(KSKrishnan)观测了经过提纯的65种液体的散射光,证明都有类似的“弱荧光”,而且他还发现,颜色改变了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众所周知,荧光是一种自然光,不具偏振性。由此证明,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不是荧光效应。   拉曼和他的学生们想了许多办法研究这一现象。他们试图把散射光拍成照片,以便比较,可惜没有成功。他们用互补的滤光片,用大望远镜的目镜配短焦距透镜将太阳聚焦,试验样品由液体扩展到固体,坚持进行各种试验。   与此同时,拉曼也在追寻理论上的解释。1924年拉曼到美国访问,正值不久前AH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效应,而怀疑者正在挑起一场争论。拉曼显然从康普顿的发现得到了重要启示,后来他把自己的发现看成是“康普顿效应的光学对应”。拉曼也经历了和康普顿类似的曲折,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才在1928年初作出明确的结论。拉曼这时已经认识到颜色有所改变、比较弱又带偏振性的散射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参照康普顿效应中的命名“变线”,把这种新辐射称为:“变散射”(modified scattering)。拉曼又进一步改进了滤光的方法,在蓝紫滤光片前再加一道铀玻璃,使入射的太阳光只能通过更窄的波段,再用目测分光镜观察散射光,竟发现展现的光谱在变散射和不变的入射光之间,隔有一道暗区。   就在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决定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判决意义的实验。他从目测分光镜看散射光,看到在蓝光和绿光的区域里,有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每一条入射谱线都有相应的变散射线。一般情况,变散射线的频率比入射线低,偶而也观察到比入射线频率高的散射线,但强度更弱些。   不久,人们开始把这一种新发现的现象称为拉曼效应。1930年,美国光谱学家武德(RWWood)对频率变低的变散射线取名为斯托克斯线;频率变高的为反斯托克斯线。   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的消息传遍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实验室相继重复,证实并发展了他的结果。1928年关于拉曼效应的论文就发表了57篇之多。科学界对他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拉曼是印度人民的骄傲,也为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作出了榜样,他大半生处于独立前的印度,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实在令人钦佩。特别是拉曼是印度国内培养的科学家,他一直立足于印度国内,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建立了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他在发展印度的科学事业上立下了丰功伟绩。拉曼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在他持续多年的努力中,显然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针对理论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拉曼很重视发掘人才,从印度科学教育协会到拉曼研究所,在他的周围总是不断涌现着一批批赋有才华的学生和合作者。就以光散射这一课题统计,在三十年中间,前后就有66名学者从他的实验室发表了377篇论文。他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拉曼爱好音乐,也很爱鲜花异石。他研究金刚石的结构,耗去了他所得奖金的大部分。晚年致力于对花卉进行光谱分析。在他80寿辰时,出版了他的专集:《视觉生理学》。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园里碰撞理论孰是孰非。

159 评论

粉恋桃心

需。。要。。。我。。帮。。你。。xie 吗

105 评论

sherry美享家

牛顿,用的是自己磨制的三棱镜。并将实验现象总结写成论文在皇家学会上首次宣读。在论文中发明了光谱一词。

2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光的色散论文

    牛顿,用的是自己磨制的三棱镜。并将实验现象总结写成论文在皇家学会上首次宣读。在论文中发明了光谱一词。

    茶舞清香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光的色散论文1000字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通常我们认为阳光是一种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其实,笼罩在我们周围的光线本身是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线),他是由不同波长

    杏仁茶甜甜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光的散射论文

    百度文库搜索题目+论文

    蓉儿…点滴缘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光的散射论文3000

    定义  光传播时因与物质中分子(原子)作用而改变其光强的空间分布、偏振状态或频率的过程。当光在物质中传播时,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性(如悬浮微粒、密度起伏)也能导致

    大力非水手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光的散射论文题目

    同志们,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我来回答: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譬如光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光往往表现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但是这

    小妮子乖乖81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