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3

和平海棠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人文前沿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飞扬嗒兜兜

已采纳
怎样写一篇论文 引言 当你开始一篇硕士论文的写作——这一让人畏惧的工程时,许多人就开始为怎样选一个明确而合适的问题来进行说明和构建一个可接受的理论而挣扎。大多数情况下,最后他们的论文总受到关注于该论文所选问题的各方的批评。例如论文缺乏学术价值,或者没有实证研究作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学生和研究者很难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来形成一个有关好论文的合理标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提供这样一系列的标准,来作为一篇有资格成为好论文的评价标准。 论文的目的 一篇论文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你的导师或是你的合作研究者确信你所提交的论文是合乎标准的,而且必将会在你所感兴趣和有关的研究领域内有很大的机会将会获得很好的研究结果。因此,如果你的论文仅仅只是基于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即使这个概念很适合你论文所选的主题,那么你的论文依然会成为学术垃圾。选择主题和写一个研究计划只是你写一篇学术论文的第一步,接下来很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例如相关文献的遴选,做出你研究的计划等。 一篇论文不被接受或是被拒绝并不仅仅只因为所选的课题。然而,在一篇论文的写作中,论文的选题又成为最为困难的工作。研究生课程应该来说是论文选题很好的基础。当然,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新闻也可以成为你选题的基础。但是,这种选题的关键是把所选的新闻话题在模型化为一个合适的论文选题前你要确定有一定的学术文献与此相关。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 当你为论文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时,去找一个全新的话题往往是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写论文是研究生第一次全面的参与到一个研究中,因此谨慎一点,这样也许会更好。因此,选择一个以前从未有学者进入过的领域来进行研究也许并不是十分合适。开创性的工作可能只是适合一些杰出的学生或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进行挑战。 论文的标准 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满足的一些常规的标准就在这里不进行阐述了,例如行文要简洁,正确的语法等等。这篇文章将仅仅来阐述一些与论文所选主题相关的基本标准。然而不幸的是,与硕士论文相关的最基本的标准,似乎也是使学生最为困惑的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两个最为关键的标准:学术价值和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 A.学术价值 似乎不可能对“学术价值”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将通过讨论一系列的论题来阐述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我们并不能对论文一定有某种学术价值作保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会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个清晰的基础,从而使你的论文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1、 与现有的学术领域相关:从最基本的来说,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能为它与学术的相关性所测评。但尴尬的是,学术可能将某一个研究成果因许多原因而判定其为有这种相关性。例如一个研究结果可能证实和驳斥已存在的理论,它可能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或是得出与这种知识的悖论),它可能为未曾研究过的领域提供新的见解或是提供更改进的或是全新设计的研究手段。从已有的例子可以清晰的看出,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 外部的论证:论文的学术价值的问题经常与论文对所期望结果的概括性程度有关。研究结果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适用(例如单个的企业),而在其他的情境下就不再存在这种相关性了,因此一般情况下,论文对已有知识的促进有着非常有限的价值。正是如此,如果你的研究设计的期望结果被认为能在广泛的情境中适用的话,那么你的论文结论将会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3、 内部论证:学术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考虑研究的结果是否能说明是独立变量和非独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得出这一结论的。例如,我们设计的一个研究是测试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对一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那么这个研究应该显示出信息通信技术的花费和企业收入的具有某种可统计的显著关系。然而,为了测算出信息通信技术的花费对企业的销售具有一种积极的影响这一内部的肯定结论,我们的研究设计必须能够排除造成这种增长的其他可能原因。拿一个很大企业来说,他们在信息通信技术上投入越多的资金,他们就有一个更大的销售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不能肯定这种销售量的增长到底是因为在信息通信技术上投资的增长还是因为企业的规模很大。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研究的设计都是内部认证和外部认证的权衡。 4、 论证:学术就是要辩论。因此,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也是与其结论的认证程度密切相关的。这些论点可能是基于归纳推理而来——这种方法是从特殊的事例而得出普遍的规例;或是这些论点基于演绎推论——这种方法是从一般的事实而推出特殊的事例。总之,无论任何情况下,价值判断,个人意见或是脱离情境的引用来作为论文的论据,都是不可接受的。由上面所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对已有文献的批判性回顾是对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论文必须要包含对所选文献的进行批判的讨论,这些文献包括文章,书籍和任何与论文主题情境相关的出版发行物。所用的文献都必有经过基于研究方法品质的筛选(研究设计是怎样设计和实施的)。文献的回顾一部分可以是你在研究过程中所学习的一些课程,但是另外增加阐述一些例如来源于这一问题相关的学术期刊、专业杂志或是专著目录(例如EBSCO)的相关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不会有最新的文献信息,而且读者在课堂上使用一般仅仅只会关注于选择文章有限的部分,它们只会是与你的论文主题相关的那一部分。总之,在所有使用的文献中选择合适的参考文献,永远不要剽窃和脱离情境地引用作者的观点。 B实证研究 硕士论文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使其获取知识或是更新知识的机会,也是使其掌握各种技能来独立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一篇论文的完成也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的表现(如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将已有的文献与研究结论综合分析并得出自己研究结论的不足)。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的结论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为了弥补文献在实证研究上的不足,论文需要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原创性思考。因此,文献综述一般仅仅是(又一次的)适合非常杰出的学生或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挑战的。 会计和信息管理系有着非常悠久的实证研究的传统。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会有兴趣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强调我们是怎么做的。那么实证研究的目的就是解释现有的实践并思考研究结论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因此,我们鼓励我们的学生参与定量性的实证研究。尽管定性的研究并不是严格的不被接受,但实际上这一研究方法是复杂并饱受争议的。它在研究方法上经常是基于案例分析或是个人经历,因此它在结论上自然不具有说服力。这些弊端使得定性研究不是十分适用于硕士论文的写作。 为论文选一个合适的研究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本文也难以展开进行探讨。更加详细的论述请参阅Black(1999)。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许多情况下,学生在一个实践的环境下会找到论文主题的灵感,例如作为一名实习生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会倾向于提交基于单个案例分析的论文。这种方法是假设对于单个企业的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满足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论文的标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假充是不成立的。基于单个案例的实证研究仅仅是在特殊的情境中提供了相关的学术结论。但是,在单个企业的情境下进行可接受的研究还是有可能的,尽管不是一个基于案例的研究设计。然而,通过基于采集自单个企业的档案数据资料来设计一个合理的研究或是通过问卷来设计研究方案都是有可能的,这些问卷的受访者是单个企业的顾客,或是单个企业的供应商甚至可以是单个企业的雇员。只要你的研究结论能够在这一特定的企业情意之外仍然有说服力,那么这样的研究设计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论文的结构 一句话,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提供一个引言,这里应该是你论文主题的一个概要。引言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使读者相信你所选课题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2、论文中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同时你的论文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对论文研究问题的回答和深化?必须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篇论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回答研究的问题。因此,论文中必须说明论文的结论在何种意义和何种程度上分析所研究的问题。 3、论文研究的问题与现有的文献怎么的联系?找到相关的引证并且解释所提的研究项目为现有的知识在关于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怎么的深化。 4、为了阐述这一研究的问题,你使用了何种研究方法?例如,实证研究可能使用从数据库中或公共资源中获取数据,又或是利用问卷,访问或实验的方法。对于方法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研究中所讨论问题的性质。某些研究方法就更适合用于一些以前从未有人研究的探索性的研究课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利用诸如细节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或是专家小组法在细节上评价现实中的感兴趣的现象。另一种情况下,论文的目的可能就是要通过聚焦一个以前从未谈及过的特殊问题来充实已有的大量文献。这种情况下,论文的结论更倾向于概括性的,其所使用的数据库或是采用的问卷也会是更为恰当的。 5、哪些人将会对论文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产生兴趣?例如,你所研究的项目与实践者有关,但是,在你在论文中详细解释之前,它应该也具有某种学术价值。 结论评注 这篇文章主要为会计,审计和信息管理方向寻找论文题目的学生而论述了有关论文写作的某些重要方面。在FdEWB-UM的论文指导中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论文写作的信息。 参考文献 [1]Black, TR, 1999, 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2]Ryan RJ, RW Scapens, and M Theobald, 1992,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ology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Academic Press, London 华北地区: 北京大学
171 评论

小聪聪爱妈妈

《建筑学研究前沿》期刊声明《建筑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学术期刊,覆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前沿系列(Frontiers)学术期刊中的一本。本刊于2012年创刊,为季刊(一年四期),全球发行,开放获取(Open Access),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建筑学研究前沿》优先发表创新突出、科学性和技术性强的研究论文及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综述性文章及案例分析,采用严格科学方法和使用前沿技术进行研究的论文,同时也欢迎探讨建筑社会属性的高水平论文。对所有论文将严格进行同行评议并只接受英文投稿。近期,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建筑学研究前沿》官网、假冒《建筑学研究前沿》编辑部,以违法欺诈手段,取投稿人支付版面费“发表”文章,严重侵害了《建筑学研究前沿》期刊的名誉,影响了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我刊的信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性质恶劣。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东南大学郑重声明:《建筑学研究前沿》期刊始终以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弘扬学术文化为己任,从未委托过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或网站代理征集稿件及相关事宜,亦不存在内部推荐和收取论文版面费保证刊登等不正当学术行为,文章质量是稿件取舍的终极标准。凡以《建筑学研究前沿》名义和主编王建国名义出版的中文期刊均系冒牌。《建筑学研究前沿》官方网址:,期刊投稿地址:,编辑部电话:010-58556484。如有任何疑问,请拨打电话咨询。对盗用《建筑学研究前沿》名义的任何不法行为及其个人,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91 评论

ABCDG,43668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  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  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  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  (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  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  (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  (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  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  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  (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  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  注释:  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269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文前沿论文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  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

    一袋馋师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学前教育前沿论文

    推荐几篇学前教育的参考文献给你看下,你可以去学习学习1、赵蕾 具身认知:学前教育启示录[J] 教育进展, 2020, 10(3): 362- 、林雯 PBL教学

    锦和1105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前沿技术论文

    如何改善中空玻璃的密封寿命中空玻璃的边缘密封失败, 意味窗户失去应有的功能, 不但窗户的设计节能性能达不到, 而且消费者也不能透过结露的空气层看清外面。 1、影

    小小沉醉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光学前沿论文

    书籍光学的开发和应用帮助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如微创手术,激光治疗,疾病诊断,生物学研究,DNA分析等。近些年来,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信息载体正在

    Rabbit公主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生物前沿论文

    不管怎么样~写论文就是要多查阅参考文献的~你去看下(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微生物前沿)等等这些期刊~里面的文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去看下吧

    日光浴的懒猫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