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41

骨头杀手
首页 > 论文问答 > 记载春节的文献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打豆打豆

已采纳
今天来看看,春节的来源春节,中国的农历新年,通常被称为新年、新年、元旦等。它也被口头称为新年和新年。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古代的年初祈祷演变而来的。万物皆以天为本,人以祖先为本。为新的一年祈祷,祭天祭祖,从头开始。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春节庆祝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主要是关于旧的和新的衣服,驱邪,崇拜神,祝福的一年,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观察和计时的早期,“窦秉会阴”是一年的开始。“豆瓣会阴”让地球焕发青春,一次又一次地开始,一切都焕然一新。这就是万物开始和再生的意义,一个新的轮回被开启。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开春意义重大,由此衍生出大量相关的大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历法不同,第一个节日的日期也不同,但它的节日框架和许多民俗都被继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通常要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春节是一个集祭祀、祈福驱邪、亲友团圆、庆典、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间节日。从百年纪念开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庄严的传统节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新年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定为其管辖的全部或部分城市的法定假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占星术、历法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一种是对天地的信仰,另一种是对祖先的信仰。大多数古代传统节日都是在古代人的一天祭祀中形成的,以感谢天地之神、祖先之恩,以及祈福避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端庄追求未来、巩固源流的基础和思想;一系列祭祀活动蕴含着尊重和感受道德、礼仪和音乐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元旦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和自然规律的内容。
359 评论

水之云端

春节文化的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是追述历史最主要的史料。在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相信史书记载的历史就是我们本民族的历史。然而,当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凝古”思朝随之而起,中华民族的远古史遭到罕见挑战。 让人感到自豪的是,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考古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河长江流域7000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充分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可靠性非常之大。如《史记》、《尚书》、《左传》等关于中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准确。 例如:《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2003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古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记载,并在一座大墓的遗址出土了“圭表”。2009年6月21日,24节气中的夏至日,随着“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宅芬模谎艄。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 太史公在《史书·殷本记》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随着甲骨文的破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文献资料中,关于春节的记载目前所知是很少的。就是这一点很少的资料,对于我们研究春节的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知,早在尧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过年了,这说明春节文化早在尧时就已经形成。 由此可知,春节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尧帝时期以前的历史。看来,中华民族的春节历史不止4000多年,有可能会更远......

190 评论

一谷鱼vegfish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是当时中国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一个古代传统节日,也有的说法是春节在尧舜时期就有类似的活动,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关于上古祭祀的甲骨文魏晋时期有了爆竹,当然这个跟现代的鞭炮完全是两回事。只是一种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响的祝贺形式。当然关于燃烧爆竹也有一个神话故事。燃烧爆竹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人们都十分害怕他除夕夜的前一天,一位老乞丐来到了一位老太太家,向老太太乞讨老太太好心的给了他一碗饭,一边悲伤地说:“唉!明天年就要来了,我们一定活不成了!”老乞丐摇了摇头,看着老太太的红色衣服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明天你穿上红衣,在家门口贴上红色春联,年一来,就放鞭炮,可避免灾祸”第二天,年来了,大家便把鞭炮一起点燃,鞭炮的声音吓跑了年以后,人们年年的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现在,人们放鞭炮,有辟邪,吉祥,保平安,喜庆,招财之意二在五代后蜀年间有了春联这个过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第一幅春联的撰写者考证应该是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宋朝燃烧的火药鞭炮慢慢取代了爆竹。鞭炮明朝则是每到春节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还原明朝祭祀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这就是春节从上古到现在的一个演变。在春节快要到来的今天,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事事如意。

228 评论

小花lily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新年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定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

337 评论

summer阿超

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春节可以让远在异乡的亲人回家,可以让独自留守在家的孩子与父母团结,可以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简单的描述一下春节的来历。春节最被世人信奉接受的一种传说就是关于“年”,传说中,年是一种怪兽,头上长角,如同麒麟的形状,但是麒麟是瑞兽,而“年”会伤人,而且是除夕会来到人世间,出来祸害人间,到处吃掉牲畜,因此,每到除夕这一年,男女老少互相扶持到处躲避。但是有一天有一位白胡子老人,来到一户正要外出躲避的人家里,说他可以赶跑“年”,主人见到劝说无果,就任由老人在家居住,后来,老人在家里贴满了红色的纸张,等到怪兽来到的时候,用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吓走了年,后来这个办法被世人知晓,所以每年都会贴上红色的纸,放一些能发出巨大声响的物件。后来,就演变成了,贴对联和放鞭炮。然后度过除夕这一天后人们就会外出互相慰问,演变成了如今的“过年”。中国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节日。除去传说部分在真实历史上的记载也是一直都有的。商朝以“祀”称年,这与商朝的文化特性相关;周朝继承夏代以农作物丰收为年度时间周期的记时传统,正是将年度周期成为年。秦至汉中期岁首在夏历十月初一,韩中奇岁首在夏历正月,也称正月旦、正日,从此确立了后世大年(春节)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岁首称元正,元日、元会。隋唐岁首称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元日开始放假。宋、元、明、清各代岁首称元旦、元日、新年。民国开始用公历纪年,将公历月日定为岁首,称作“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的传统岁首改名为“春节”。至此春节的称谓便确定下来,沿用至今。新的一年,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05 评论

呀哟哇啦

根据对中华民俗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了解,新年有两个方面的不同来历,整理出以下内容,以供参考:一、民间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 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火光还有声音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二、文献记载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188 评论

LovefamiliesBB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213 评论

尘世任我行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他也将阴历年,也是我们传统上的年节。春节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农业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耕种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很多节日都是跟农业息息相关的,包括春节。那个时候稻谷一般都是一年一熟,人们为了庆祝稻谷丰收,就在一年中选择了稻谷成熟的一天来庆祝。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个庆祝的日子逐渐被定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也慢慢改成了“春节”的称呼。祭祀我国的古代也是一个较为封建迷信的时期,人们往往有着上古原始信仰,崇尚祭祀文化。不论是什么节日或者遇到什么困难,人们都会选择通过祭祀先祖、叩谢天地神灵、请求神仙庇佑这类方法来想上天穿了自己最真诚的感谢或者希望。而春节则是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感谢过去一年上天的庇佑,并祈祷新的一年上天能够继续庇佑大家的节日。       那么春节为什么被称为春节呢?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春节是指立春。在过春节的时候,刚好是农历的正月十一,而且立春也是新一个节气的开始,是春季的开始。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人非常重视立春这一个节日,从周代开始,人们都会在立春日迎春,大家会聚在一起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所以呢也把立春这一天叫作春节。       不过春节可不仅仅只有立春和春节这两个叫法。在先秦的时候,人们称呼春节为上日、元日、改岁;到了两汉时期,春节又被人们叫作三朝,岁旦,正旦;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则被称为了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春节又被称为元旦、元岁;到了清代的时候,才开始称呼为元旦或者元日。

324 评论

相关问答

  • 记载春节的文献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他也将阴历年,也是我们传统上的年节。春节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农业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耕种为主的农

    王小若1127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元宵节文献记载

    【元宵节来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为汉文帝为纪念平吕之乱而设;二为纪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三为东汉时期道教人士祭祀三元中的上元。【元宵节起源

    治愈系小精灵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关于中秋节的文献记载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的拥有。这就是生命的旅途,也是一条

    梁朝伟可爱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关于端午节的文献记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

    家的塑造者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春节的参考文献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小仙姓朱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