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8

平亮装潢小余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潘建伟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satispaco

已采纳
今年6月15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讯技术研究上,再次获得世界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不过在国内,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太多,反而西方国家对这一突破 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在这次实验中,潘建伟团队从位于地面以上500公里、人类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向位于新疆的两个地面站发射光子,全球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这次试验的距离是此前类似试验距离的10倍,达到1120公里。外媒评论称,这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在人类量子科技发展上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量子通讯应用研究为何在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源于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两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他们建立了相互纠缠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会始终保持下去。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造成扰动,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同步发生改变,这就使得远距离安全通讯成为可能。当通讯的信息以量子纠缠状态发送出来以后,如有人试图破解或盗取信息内容,必然会扰动这一量子纠缠态, 瞬间会造成通讯的中断,信息归零。科学界认为,这种通讯技术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要比目前的光纤通讯高出上亿倍!这样的技术一旦得以应用,我们国防通讯、商业通讯、民用通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将实现数量级的飞跃!那么,中国在这场通讯技术研发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用美国加州量子技术公司总裁厄尔的话说,“北京远远领先于美国。”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科学家不但在全球首发了量子通讯卫星,还在天-地之间建立了量子通讯链路。我们的相关研发已进入到量子通讯实际应用的验证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绝对意义上的NO1。奇怪的是,我们国内有一部分人天天以学术打假的名义高喊抹黑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是一场。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持这种观点的绝大多数人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甚至把量子力学的基本事实都予以否定。千方百计地想凭借抹黑潘建伟而上位,如此看来孰是孰非一眼便知。其实早在2017年,潘建伟就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评为年度科学人物,世界各国的量子通信团队都将潘建伟视为学科发展带头人。不知那些抹黑潘建伟的人 看到6月15日这一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重大突破,还会说些什么?
159 评论

shally9073

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今天凌晨对外发布2017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榜上有名。与他一同入选的还有今年在引力波研究领域名噪一时的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Virgo)合作组织天文学家Marica Branchesi等。《自然》杂志新闻特写代理主编Brendan Maher表示,《自然》杂志选出的十大科学人物,是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从量子通信到基因组编辑,这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2017年的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他们将继续影响科学。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杂志为每一位入选者做了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FATHER OF QUANTUM)为题报道了潘建伟,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今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时评价道,“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如今,《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潘建伟团队在量子互联网方面已遥遥领先。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组成的网络,可实现在全球共享量子信息,这将使牢不可破的全球信息加密成为可能。就目前而言,潘建伟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并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展一项新的太空量子实验。该杂志还援引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Christopher Monroe的评价称:潘建伟的过人之处在于能找到关键问题且敢于冒险,“拥有他是中国之幸(China is very lucky to have him)” 。凭他的能力。

299 评论

小笼0113

2016年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因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年龄记录。此前,华罗庚、钱学森等曾获该奖。 2015年,被评为“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3年10月30日,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2年06月,国际量子通信奖。该奖项于2012年8月1日在第11届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上正式颁发。此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是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 潘建伟是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这一荣誉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2010年,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 2008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TWAS Young Affiliates(通讯院士)。2008年10月,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教授。 2007年,美国物理学会贝勒讲席(Beller Lectureship)。 2006年10月,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6年03月,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5年08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05年06月,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Fresnel Prize)。此奖为欧洲物理学会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04年,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第八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 2004年,德国洪堡基金索菲亚奖(Sofija Kovalevskaja Award)。 (属于科研基金,研究经费为105万欧元) 2004年,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Marie Curie Excellent Research Award)。(属于科研基金,研究经费为115万欧元) 2004年,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研究基金诺特尔奖 (Emmy Noether Research Award)。(属于科研基金,经费113万欧元) 2003年,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Erich Schmid Prize)。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3年-2008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讲座教授。2002年,德国洪堡基金索菲亚奖(Sofija Kovalevskaja Award)。 (属于科研基金)国际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物理世界》“年度十大突破”自2009年发布以来,在学术界具有重要权威性,入选的科学研究要符合:具有至关重要性;对科学知识有显著推进;理论与实验具有紧密联系;为所有物理学家普遍关注等条件。 )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2015年,欧洲物理学会《物理世界》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第一名),《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潘建伟团队量子通信研究成果的新闻特稿《量子太空竞赛》中指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2013年,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一项项重大进展,《利用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量子黑客隐患》。 2005年潘建伟还荣幸地被综述杂志《现代物理评论》(影响因子高于《自然》)邀请撰写综述文章,这是中国实验物理学家在《现代物理评论》上撰写的第一篇文章。能够被邀请在如此权威的学术杂志上撰写综述文章,意味着作者该领域所享有的声望与权威性。2003年5月22日,英国《自然》杂志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题为《任意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潘建伟是第一作者)。《自然》杂志审稿人称赞潘建伟等人的论文“构成了量子信息实验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首次令人信服地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信息处理中任意未知的退相干效应是可以被克服的”。为体现对这项研究的重视,《自然》杂志同时以封面及新闻与评论的形式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而全世界每年只有大约3至4篇重要的物理学论文被《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发表。 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题为《实验量子隐形传态”》的论文(潘建伟是第二作者),该成果不仅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同时还被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为世界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该工作后来还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之一。 中国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3次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次入选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7年1月20日,由5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成果“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榜上有名。这是科大成果连续第五年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也是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最近五年内第四次入选“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潘建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这一成果同时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出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第一次。

140 评论

baibaicause

这里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说光有没有子,是不是由子构成的。如果说光是首尾一至性的一个整体,那么就不存在啥纠缠叠加态,原本就是首尾一至性,纠缠个啥呢!所谓的纠缠叠加应该是对立性的两个事物,或根本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发生关系,比如生与死,存在于生命本身中,对立吧!所以说生命本身就是纠缠叠加态的,生本身就具备着死亡的种子,因此人的每一秒钟就是即生有死着的,不活不死,又活又死着的,这才是纠缠。光本身就是光,没有对立面,光的对立面的无光,是黑暗,要说纠缠那只能是光与黑暗纠缠。

29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潘建伟

    这里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说光有没有子,是不是由子构成的。如果说光是首尾一至性的一个整体,那么就不存在啥纠缠叠加态,原本就是首尾一至性,纠缠个啥呢!所谓的纠缠

    红色高跟鞋H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中国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

    看自己合适哪类的你自己也说了,通过、邮箱、或是网站等。文章准备好了就找合适自己的平台大致就是这样了。

    微微的辣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中国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有

    这是因为Nature上面要求的专业性比较高,而且一旦在上面发表过文章之后,就说明自己非常的有成就,同时这个专栏主要针对的就是一些西方的国家。

    纳殇誰鯟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

    他14岁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在2018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又在2020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特别厉害。

    小小小花花儿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中国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有多少

    水稻栽培技术、对“顾氏小盗龙”化石的研究、对恐龙演化的研究、测定了较为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对北京奥运吉祥物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等,而这些都代表了中

    胖子9451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