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4

枣儿的爱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范文科举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gumi2046

已采纳
额,这个抱歉我不能帮到你,800字太长了,我没时间啊。不过你向知道团队求助比较稳妥,质量和速度都比较有保障,呵呵。抱歉。
280 评论

小特别16

《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 参考教材和书目一、先秦秦汉1、《中国通史》 范文澜 人民出版社1979年2、《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1983年3、《中国通史》 白寿彝 人民出版社1992年4、《中国史稿》 郭沫若 人民出版社1962年5、《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科学出版社1960年6、《中华远古史》 王玉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先秦史论稿》 徐中舒 巴蜀书社1992年8、《西周史》 杨 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战国史》 杨 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东周与秦代文明》 李学勤 文物出版社1991年11、《秦汉史》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1983年12、《秦史稿》 林剑鸣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3、《剑桥秦汉史》 崔瑞德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4、《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考古所 文物出版社1981年15、《中国历史地图册》(1—8) 谭其骧 地图出版社1982年二、魏晋南北朝唐长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十院校编写:《中国古代史》中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王仲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缪 钺:《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社科院历史所编:《魏晋隋唐史论集》一、二集《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三、隋唐《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资治通鉴》隋纪、唐纪范文渊:《中国通史》三、四册岑仲勉:《隋唐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元白诗笺证稿》《汪 隋唐史论集》《唐史研究会论文集》《唐史学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唐太宗与昭陵》《武则天与乾陵》《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四、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第一至三章,人民出版社范文渊:《中国通史》第四册第三编第三章,第五册第四编第一章,第六册第四编第三章至四章,人民出版社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漆 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关履权:《两宋史论》,中州书画社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有关《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部分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第四至六章,人民出版社范文渊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四编第一章,第六册第四编第五章,人民出版社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邓广铭:《岳飞传》,人民出版社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人民出版社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第七至十章,人民出版社蔡美彪等编:《中国通史》第七册,人民出版社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胡昭曦主编:《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吴 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五、明朝吴晗:《朱元璋传》,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册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史资料》上册陈生玺:《明清易代独见》吴晗:《明史讲座》,张廷玉主编《明史》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有关《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部分六、清朝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研究概说》辽宁出版社《清史简编》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清史》上册、《明清史资料》下册王宗翰《清史杂考》杨正福《明末三大思想家》《清史稿》,《清史列传》《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如果你的英语不好的话,那我建议你去文都金榜考研网去看看吧,统考的英语都不是那么好考的,很多人考研都是败在了英语上。

290 评论

送我个时光机

以下来自网络 论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154 评论

e元素789

不好意思,800字没那么多时间,你可以上网看看,也可以自己看历史书然后自己总结,楼主抱歉啦~~~

13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范文科举制论文

    不好意思,800字没那么多时间,你可以上网看看,也可以自己看历史书然后自己总结,楼主抱歉啦~~~

    超能力小怪兽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范文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学生观念探究集锦新教材以其精选独到的内容,丰富多采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潜能,特别是对历史的探究

    美棉家纺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七年级历史下册小论文题

    李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皇帝。 或许一直一来李治都是一个懦弱,生活在父亲光环下的无能皇帝。 但最近有人开始研究举出了种种说明李治并非无能。败高丽,不兴土木,不

    疯*草莓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七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范文

    儒道墨法之对立与融合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

    嘟嘟07179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小论文范文

    千古悠悠,长河汤汤,年华无法挽留历史匆匆前行的脚步华夏大地上,有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的足迹,有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的盛行;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有东临碣石

    jiujieayiyu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