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6

心赏198808
首页 > 论文问答 > 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怎么看的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0大鹏0o

已采纳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
279 评论

我豆是我

2002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该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2006年获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和毕业之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湖北省、武汉市的课题研究。作为申请者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6ABA153)、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1项(200950431178)和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1项(JX4B01)。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主要学术论文:冯友梅、陈娟、周洁等。瘦素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4):361-365周洁、陈娟、冯友梅 外源性ApoE3表达对 U937 细胞摄取 VLDL两亚组分的影响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1(1) :26-29陈娟、周洁、谢秋红、段秋红、从容、冯友梅。DDPH抑制低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及对α-SM-actin表达的影响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14(5):558-560陈娟、周洁、谢秋红、段秋红、从容、冯友梅。DDPH在低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肺 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对c-fos和c-myc表达的影响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2(4):250-253郑伟、周洁、陈娟、袁萍、刘琳、冯友梅。甲基莲心碱抑制小鼠RAW7巨噬细胞泡沫化的相关机制。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05;2(4):200-203刘琳、袁萍、周洁、陈娟、冯友梅。HSP72过度表达对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中NF-KB活性的影响。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05;2(6):418-421陈娟、陈庆、肖卫东、周洁、冯友梅。葛根素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0):1254-1256陈娟、周洁、王建枝、冯友梅 GSK-3过度激活对神经细丝磷酸化的影响 解剖学杂志, 2005,28(3):261-263陈娟、 冯友梅、周洁、李宏莲、王建枝。cdk-5 过度表达对神经细丝磷酸化的影响。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1(2) :69-72主持的科研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ABA153):tau特异性位点磷酸化导致神经元快、慢轴突运输障碍的分子机制,2万元,1-12,项目负责人。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200950431178):载TFPI基因的超声微泡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研究,6万元,1-12,项目负责人。3.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JX4B01):声诺维靶向传输eNOS基因抑制CABG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研究,5万元,1-12,项目负责人。

326 评论

你瞅谁啊

百度上进入学报主页,就会有滚动的新闻,看见获奖情况或者影响因子就点;或者主页面就有获奖情况;实在还不行,直接在百度上搜那个学报的影响因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328 评论

吃撑了别跑

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未过十。分子植物,影响因子过十。

216 评论

shh小辣椒

国内期刊影响因子查询:中国知网(CNKI) → 学术文献总库 → 文献出版来源 → 输入期刊名称

145 评论

雨霖霖i

最新的影响因子是331,一般acs期刊是9weeks,接收率也还可以。主要快速报道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的有机体研究及性质推测,编辑还精选该刊文章编纂成以下5个专题的文集:植物化学、生物界金属元素、细胞信息转导、化学微生物学和生物成像。详细你可以去这里看看_aspx?nid=3&pid=13&tid=30&id=98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怎么看的

    最新的影响因子是331,一般acs期刊是9weeks,接收率也还可以。主要快速报道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的有机体研究及

    兔小主改名了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怎么看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

    疯哥觅食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怎么查看

    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

    小雨后哒晴天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怎么查的

    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

    家装e站重庆站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怎么查

    进入中国知网的官网,点击期刊大全在搜索界面搜索期刊名望采纳

    幸福航海家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